鲜花( 32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7-8-1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二卷A面 * ]( t( c; z* A% \9 F% b! Q
3 `4 q2 u7 M/ ~ `6 U! y 这个是为什么闻、思等等必然的关系。平常我们,应该是说人人都有这个经验,只是平常的时候不注意罢了!我现在随便提一下,让你们自已好好的反省一下看看,对不对。你们欢喜看报纸,或者看什么,现在我们这里没有报纸,当然,是,我想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每天早上起来了第一件事情,拿一个报纸看,看得很起劲。看完了问你,今天报纸上什么事情呀?请问你能回答得出吗?你有印象吗?大家想想看,有没有?硬是没有印象!看过了,刚才什么呀?天大的事情,你记得的,好了,下面的事情,迷里糊涂一片。平常我们太多这样事情,想想看对不对?这不是说,看过多少书了,你看过了脑筋一片糊涂,那有什么用呀?所以说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现在学这个本论你也这样学的话,是对不起你自己,耽搁了你一生,认都不认得,还谈修,马虎得碰都碰不到,还谈殷重修,不殷重修,根本改不过毛病来。跑到这地方来,白吃了人家心血,摆在这地方的话,下完了地狱,然后作牛作马还人家,这个东西不好吃的! & B! C( E9 e/ O' y0 s' R) ?$ `
( m1 z" a2 C$ L8 O) D【“如是亦如听闻集云‘设虽有多闻,不善护尸罗,由戒故呵彼,其闻非圆满。’”】 6 K, P) ]; x& |' A; p6 a9 v
1 c/ e3 D: H* H, `- c, Z; i
听闻集上又来了!尽管你听见了很多,如果你不善护尸罗,这个尸罗,说一下,简单的我们来说戒,大家了解这个尸罗的意思吗?我不能说你们了解,可是我相信,不一定很多人了解,至少,对我来说,我到现在为止,还是糊里糊涂当中。我告诉你们老实话,讲那个戒,我也早就几十年以前就会写了,这个戒我以为讲了,但是我真的懂吗?到现在开始慢慢的在懂。戒的意思是什么?调伏、清凉、解脱,调伏了吗?没有,碰到烦恼上面,一点用场都没有。你真懂了吗?你既然不能调伏,你能懂吗?我们讲过汽车,画个样子很好,然后呢汽车什么样子?怎么会开的?怎么弄?你真的懂了吗?假定说这个戒是这样讲的话,那个佛法就没有意思了。佛法的真正好处,调伏烦恼,把人救出来,你现在既然没调伏,你能说懂吗?但是我又不能说不懂。所以这里大家了解,不善护尸罗,你如果不懂的话,请问你能够善护吗?这个是它的真实内意。我的感觉,不是说今天受了戒,你又开始可以学这东西了,受了戒以后要慢慢去善学学处,好好跟著那地方去学,一步一步地上来好好去学,这个是开始。好像进了学校一样,不是你进了学校,你就是工程师,毕业了,都不能做工程师,何况你刚进学校。所以这个戒二百五十条在书本上的戒,就是在你心里上面,一样一样的东西要把你内在的烦恼调伏,调伏了,你就有清凉之感,然后你在这个罪业上面得到解脱,那时候你差不多懂了。所以昨天晚上大家在这儿作布萨的时候,很多人起来忏悔,我看了好赞叹!好欢喜!尽管我们刚刚开始起步,只要这样去做的话,自然而然,有它真正深入,不,始终注意不在这个形式上面,但是不离这个形式,这个仪轨,是帮助我们深入的最重要的。就像我们学开汽车,这部汽车很重要,在这个里面去摸,现在也是如此,所以这个护尸罗是这样子的。你不善护,那么由于你不善的话,由戒故,就你的行持来说,没有,不行;你尽管多闻,因为你的行持不够被呵斥,那你这个听闻不圆满。 + {. q/ W% a9 P# L, C0 L, I$ f
7 z$ P. s% d" _! a& E; o2 ]4 X8 _【“设虽闻寡少,能善护尸罗,由戒故赞彼,其闻为圆满。”】 4 X0 ]/ Y) [) P V. _# Z! U6 r! e
( E- q' v- F6 s. C8 Z- M/ X
你听得虽然少,但是你能够做到,因为你能够做得很好,那就对了。 : |2 Z: K8 J" C) T& k. s& b
$ q* r' ]. O( i* A1 W
【“若人既少闻,不善护尸罗,由具故呵彼,其禁行非圆。”】 8 [* V$ Y; q ]% d
{* D$ t1 W# I8 l8 v: D( z
还有一种人,听嘛也不听,然后护嘛也不护,两样东西都不顾,那完了!
+ r0 H; L& ?2 F1 S, k
( b& p9 b* j" ~" Q【“若人闻广博,及善护尸罗,由俱故赞彼,其禁行圆满。”】 " M" q8 F1 p' C+ a" J$ W4 x
) L2 S, c" @* J) d
那么最后一种,就是听也听得多,行也行得够,两样东西都到,那是圆满。 8 _; t& C% L/ ?2 D
( j) |& M- V3 y
【“又云:‘虽闻善说知心藏,修诸三昧知坚实,若行放逸令粗暴,其闻及知无大义。”】
7 i, r I' r$ u. A7 C" R2 e) X
; D# Q1 ?4 g' N8 P& ? 就说,虽然现在有善知识,告诉你最完整的教诫,你也了解他说的什么,然后照著去修,晓得必定可以真正得到好处。因为我们世间忙著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唯有如实的修法,这个才是实在的,这个才是坚固的。但是你虽然知道而不认真去做,你的行放逸,结果你仍旧在粗重当中,在暴恶当中,那你的听闻,你的了解没有多大意思!
& B0 G0 i% X7 S" X- B5 W1 J# a! V6 c
【“若喜圣者所说法,身语如之起正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护得闻知彼岸。’”】 ( A' j0 {4 N' e$ }: {* Q
4 B! @: g o9 W$ S4 z( |# h. ~4 O5 e 如果你很欢喜的听见圣者告诉我们的如理言教,然后听见了,了解了以后,跟著身语照著去做,正确无误的,这样的作法,是真正具忍友伴喜。那一个忍呀?就是信心具足以后的必然现象,对于真正的佛法,佛法的特质、实在的、有功德的、有能力的,从转染成净的,深忍欲乐照著去做,那些真正修行的友伴,那个大家欢喜,你这样做的话,那个人会欢喜。于是你护持自己的,深深的根护,这个就是我们护持我们六根门头,这个就是得到了听闻的益处,然后呢你能够达到彼岸。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上面那一句话当中三件事情,是要连下来的,听闻、随转、修心要,听的就是这个,然后随转的,就是把自己从凡夫的习染,转到跟法相应的,转到那个地方,照著他去修,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精要,你不要花多少气力,就可以了脱生死,进而帮助别人,所以这个地方,处处地方指给我们看的,就是这个。
6 L: w1 P, K) P/ H
2 P5 `$ r; j8 g( e4 ^【“劝发增上意乐亦云:‘谓我失修今何作,殁时凡愚起忧悔,未获根底极苦恼,此是爱著言说失。’”】
) J* E3 U( p6 q4 d) H; R- {3 B+ ~7 S; ?2 I7 ]+ r
说我现在没有好好的修行,把时间空空的浪费掉了,这样的话,到死的时候,懊悔就来不及了,那些人真是愚痴凡夫啊!现在贪眼前的小便宜,结果两脚一伸,忧悔来不及了,为什么?那个时候未获根底,这个才是我们的根本,我们要从这个上面跳出来。那个时候,就苦恼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子后悔、苦恼?爱著言说失,都在文字上面空话!这个是一个大失著。
/ H1 T3 O- f/ {* n& T* f. L2 N$ D0 O4 X; p3 p* s
【“又云:‘如有处居观戏场,谈说其余勇士德,自己失坏殷重修,此是爱著言说失。’”】 $ ]) {# k/ H: {/ ^0 n" z) `, p
5 n- Y5 J- D& D+ _: n! O( n- B7 p 就像我们去看戏一样,戏场里面,看那个台上那些人打斗,哇!好啊!在我们这样喝彩叫好,看别人好,自己没有你的份,没有!要自己去做,这个才对。所以这个在在说明,我们都在语言文字上面。现在我们是真可怜!我以前也是这样,以后也遇见很多同修,常常觉得,这个我都懂,这个我都了解了,念了几年书了,结果念了几年书,修行居然还在门外,反而说这个念书没有用,实在可怜!实在可笑!问题都在这个上面,就算懂了他也不照著去做,还是没有用。譬如说我们现在来说的话,往往有这种感觉,就好像讲修行跟这个教理是二件事情。譬如目前我们常常讲唯识、中观,在我现在的感觉,不管唯识、中观,这两样东西,对我们修行都是最佳指导,实在好极了,你要了解这个心理的行相,清楚明白的话,“法相”!没有比法相更好,也是唯一的办法,可是你把问题的根本,要想从根本上面配合净除的话,是中观。反过来说,那个问题的根本,你要去运用它的话,要靠那个法相。就好像我们说这个汽车,你要汽车怎么开,你引擎的原理了解了,然后呢,这个引擎的原理,你了解了以后,你要用到这个车子里面的话,你摆在地上滚嘛变成汽车,摆到天上飞嘛,飞机,那这个法相一点都不能少,是这样的配合。如果你真的了解,你日常生活当中,处处地方,无非都是运用这个,深浅不同,最浅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也是它,没有一个离得开的。而我们现在学了半天,文字中弄得很美,修的时候说没有用了,我实在觉得好遗憾!好可惜!也是好颠倒!慢慢的我们从这个上面下去的话,我们都会摸到这条正路的,即算是并不彻底,但是这条路,是绝对正确。
! r4 T/ R+ I: e/ m. }3 ]2 d6 k" i3 Q _9 ^+ h
【“又云‘甘蔗之皮全无实,所喜之味处于内,若人嚼皮故非能,获得甘蔗精美味。’
/ `; t7 `) q5 V7 X 甘蔗的这个皮没味道的,它真正要吃的在里头。如果人吃那个皮,他不能得到甘蔗的味道。我们那天说那个笑话,没有到过南方来的人,说这个甘蔗很好吃,可是这个肉很难吞,这甘蔗叫你吃那个汁,那个肉不要叫你吞下去的,他不知道把它吞下去了,那当然难吃了,现在更颠倒,他肉吐掉了,只吃那个皮,那不是更笑话嘛!我们现在就犯那个毛病。 0 [7 z, \' F" X: f( `$ [2 U% N: g
' ?7 X. ?- q2 X: F【“如其外皮言亦尔,思此中义如其味,故应远离言说著,常不放逸思惟义。”】 $ [$ J1 T9 L+ \
7 n( v/ y+ N* l. P 现在我们讲话,讲的话就像甘蔗皮一样,所以要从那个语言文字上面,深入法义,而这个里边的味道,就是在这个皮里边的味道,所以我们千千万万要远离这个言著。可是这个言著,要从这个上面进去,把那个皮拿掉了以后,然后思惟里边的真正的内涵,不要放逸!所以这个地方,真正有心好学之士,务劝你们不要空下来,往那个凉亭那边一坐,三个人那么一聊,跑到那个地方一聊,聊个半天,跑到那里去一聊,聊个半天,一天易得过,没有用啊!这个是第四条,这个是最重要的,其实前后是首尾连贯的。你有了第一条,前面的就跟著来了,但是第一条之所以能够达到真正的成就,靠这一条。同时,你有了这个修持,你前面这个听闻等等,才能够真正深入,否则的话,你始终在那个障碍当中,慢慢的转。下面第五, , q6 e6 b# n/ d
- f' ?) x/ p7 q7 Y0 b5 h7 y9 e$ b【“于如来所住善士想者。随念世尊是说法师,发起恭敬。”】 7 `; P" T" |7 z9 E$ x
7 _# I8 s5 P7 ~0 \3 j! {% H 我们对于这个所讲说的这个老师,觉得这个就是佛,反过来,佛就是这个老师,我们对他要发起恭敬。这个有什么关系呢?好像跟前面的修行不太密切一样,直接就修行来说,这是我们恭敬,这是我们真正进入佛法第一重要的,第一环,没有恭敬,都不行,绝对不行。所以大家注意,你不管任何人,如果你要去听法的话,千万不要怀著轻慢的心,这轻慢的心对我们是最大的损害。不要说他是个大善知识,你不能轻慢,就是一个普通人,再起码的人,你要嘛不坐下来听,听他,你就得很恭敬的,因为他这个人是有差别的,法却是佛讲的,你有多少恭敬心,你就得到多少好处。所以昨天跟你们讲的,这个老比丘的四果那个公案,他这就是什么啊?专、诚、敬三个字。三个年青人,拿著皮球,往他头上打一下,打四下,他就证了四果了!我们恭敬第一个重要,那么,这个地方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理由,就是我们真正要想修圆满的佛法,什么是圆满?佛陀境界才是圆满,所以你把说法的法师,看成佛陀的话,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你恭敬心,不会寻求过失,一寻求过失,真正受害的是寻求的人,不是这个老师,这个我们要了解。向后处处地方都说这个,你有一念寻求别人的心,那个寻求别人的心,就是你一念流落在生死当中,受害的地方。佛没有一个例外的,或者说,他看不见人家的错,不是看不见,他总是把人家的错,转化成他的功德。人家种种的烦恼,种种的不如理,它引发他的悲心,引发他的智慧。因为有了人家的不对,他要去救人家,他是这样子的,他一看见人家不对总要找什么方法去救人家,所以引发他的大智。假定你能够从这个地方著眼的话,那就怕你不分别。现在我们不是,这个是我们必定要认识的,学的过程当中,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这样,这个是对自己的利益。还有呢,修学佛法,既然都是彻底圆满的话,你念这个说法的法师如世尊,于是你的目标加深扩大,这个才是你究竟圆满的榜样,你不会停止在现在这个阶段,对人来说,是如此,这也是究竟圆满的希望的步步向上,所以不是说眼前的这个,就不局限在我们现在所要修的这个圈子里头了。最后 * z3 F' V9 S6 z! u3 H
1 N9 \1 S: Q/ v4 ?0 c【“于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闻如是法,令胜者教,久住于世。”】
+ e! F g, h( _+ q( h$ O
! r Y: x' J0 f0 [) w. {0 N 最后一个呢,对正法理,觉得怎么样啊?由于听闻这个法,而使得这个如来的正教,久住在这个世间。这个又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一切的好处都靠佛法,不管世间,出世间,都是靠佛法而来的。这个佛法真正对世间有两种功效,一个叫增上生,一个决定胜,或者叫眼前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眼前的世间的利乐,这个叫增上生,当这个圆满的时候,叫做“报土”。当我们初机开始,一步步修行的时候,不断地向上就是这个。所以如果说要想得到利乐的话,一定要佛法久住世间。有佛法久住世间的话,那么,你能够享受这个佛法;反过来,你能够推展佛法的话,那么增长你的功德,而这个最后圆满的境地,这个就是报土。所以这个东西,必定是自他互相,我们拿世间来说,好像心、物是对待的,实际上,佛法里边是相互为缘的,分不开的。要这个好必需要那个,要那个好必需要这个好,这是互相因待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呢?我们平常真正修行,固然是要精要一,可是目标要广大圆满,所以广大圆满的这个目标的榜样是佛,达到圆成的境地是清净的佛陀,而这个清净佛陀的果,这是果,下手的因,就是眼前。所以我们希望佛法久住,不断地增上,增上最后的结果,是究竟决定胜。所以我们对于所听闻的佛法,一方面自己是下手处,一方面要推展开来,达到究竟圆满的状态。人是佛,然后这个境就是这个圆满的报土,因就是现在,所以第五,第六是这个而言。那么,这样一来的话,这个就是圆满的教法行持者应该有的开始第一个概念,如果这个概念完整的话,因正,这个果实。这个六条,这个是六想,所以我们要断器三过、要具六种想。你如果真正的能够这个做到了以后,你说我们能不成就吗?当然能成就。到那时候,不要说人家真正教我们,我们一心一意去听,就是人家跟你开玩笑,他也拿这个皮球,叫你坐在四个角上面,我还找不到这个机会!就怕不来,他来找的话,我也证罗汉了,不是吗?所以,这个真正重要的,现在我们主要的,就是净化自己。下面
2 K& R. d- z5 X9 d; R4 [5 k' J" Y- @2 i- j4 |* }4 b. g. d+ k, `; @2 k
【“复次于法若讲若听,将自相续若置余处,另说余法,是则任其讲何法事,不关至要。”】
$ V5 b) x# N5 @: z( a$ B1 ~
~7 A* I& x2 L7 c7 y- j: |# Y. L4 _
再说不管是讲也好,不管是听也好,如果说你讲完了听完了以后,不真正用在身心上头,“自相续”就是身心,不用在那个身心上头,而把讲的跟听的分开来,跟那身心分开来,讲的是一回事情,你的身心另外摆在一个地方,做另外的说法,那么不管你讲什么听什么,没有用。这话怎么讲?对于我常常引的这个例子,就我典型的例子,我法师跟我说,某人呀!你要这个样啊!我就说,有的时候,嘴巴上面讲,有的时侯心里这么念,我还是个凡夫嘛,那就是讲的法是一件事情,我的身心是放在另外一个地方,说另外的话。他本来叫你凡夫要你修,可是我就是不把那个用的法用在我身心上面,偏偏讲我是个凡夫,那你跑到来干什么?我一直把这句话现在,再来追悔,责问自己,这是我自己的毛病说给你们,但愿你们少犯,你们能少犯,你们就是能够快成就。而且有大损害,所以我们要真实的抉择身心,而听闻之,所以必须要为了抉择自身,什么叫抉择呢?就是来明辨这个法说些什么,这个所说的内容,在我们身心上面,指的是什么?现在我们的身心,是跟所说的相顺?还是相逆?相顺是对的,是好的,如何去增上?如果不对的,如何去改善净除,这个才是我们听闻的目标,也是我们讲说的希望,共同的。
" ]# g$ V' U) q R6 y( _& ^+ z/ z; v8 x/ R( C9 W1 [' F
【“譬如欲知面上有无黑污等垢,照镜知已即除其垢。”】
2 [! o2 p/ _6 `& U' @. k! F1 n- A* P6 {, S
就像说,我们要晓得我们面上有没有脏,拿一个镜子来照照看,看见了,然后呢要去掉它,不是拿这个镜子来开玩笑的。 1 Q+ t1 U6 }) a
* O, h. v2 D9 Y# ~【“若自行为,有诸过失,由闻正法现于法镜,尔时意中便生热恼,谓我相续何乃至此。次乃除过,修习功德,是故须应随法修学。”】
0 e4 C5 I: C- J9 l! ?& G1 x
5 d% K( [! z% b" t 现在我们听闻正法也是这个样,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问题,所以去听闻,听闻了以后,我们自己身心上头种种错误的,都看出来了,在这个法镜当中照出来了!对的是这样,不对的是这样,那个时候,我们心里面就生热恼,懊恼说怎么我这个身心,这么个差,差到这种程度啊!那么,有了这个了解,有了自己对于自己的烦恼,不能忍受的这种心情,进一步去修行,这个才对,这个烦恼,就怕你少。现在呢,我们不是,我们也没有发现自己的烦恼,只看人家的烦恼,还有呢,就是自己心里面,懒懒散散。这更可怜的我们在烦恼当中,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怜的,人的真正最可怜的地方,就是我们在烦恼当中不知道,实在可怜!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的唯一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这个烦恼,然后要了解如何去净除,发现了这个的话,然后去净除,那是真正要烦恼了,我怎么这么差!我一定要跟它斗,一定要把它战胜,这样我们就有份。在我们这本书上,这个传承说是由阿底峡尊者,带到西藏,然后呢,西藏阿底峡尊者有一个最大的大弟子--敦巴尊者,另外有一个弟子,这个人叫奔公甲。那个奔公甲,这是个大强盗,那个东西非常厉害。那个强盗,可怕的程度在当地那个时候,如果有一个小孩子,哭了,闹了,只要人家说“奔公甲来了!”那个小孩子马上不哭,会有这样的灵验。相传,有的时候,一个年纪老的一个老婆婆,人家跟他开个玩笑,说奔公甲来了,大家听见了,马上逃,那个老婆婆一吓,就吓死在那个地上,这个人这么个厉害法。结果后来,他接受了佛法以后,他一心修学。他怎么个修法?这个故事真动人哪!他老师告诉了他很多事情,比如说,我们现在拜佛、念佛、早晚课,他一概没有做这些事情,他自己关在心里面看自己说,老师告诉我这个叫烦恼,我要去掉它,怎么转化。所以他起一个念头,自己说这个念头对了,好高兴,又说把恶念克服了,高兴,他把这个手,代表这个好的念头,作对了,他就举这个手来,举起来,自然,自蹦、自跳、对了!这个时候,他起了个恶念头,他就打它,“你又犯了”,一定把那个手打得又红又肿,然后他在墙上面,起了一个善念,就点一个,圈一个圈圈;然后起了一个黑念,就涂一个黑点。 % {# O0 B: P1 a% f
4 F& Y; `$ k# }. G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十二卷B面 $ \( y5 Z5 t# d$ G4 h6 \7 @
/ e7 A, n5 _: @+ T5 A; A2 q
起了一个善念,就圈一个圈圈;然后起了一个黑念,就涂一个黑点,每天只做这个事情,做得累的不得了;躺下去,一醒来,就看念头,自己起心动念,在这里想什么,他老师告诉他了以后,他就关在里面做一个这样的事情。过了几个月以后,他的老师是谁呀?就是敦巴尊者,就是传阿底峡尊者全部心法的这个;那个阿底峡尊者下面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弟子,他经常去看他们。有一天,他也跑去看那个奔公甲,奔公甲看见老师来好欢喜,恭恭敬敬的。说:“你这些以来,做了些什么?”“就做这些。”他老师不知道,一看那个墙上,画得满墙都是的;有的是黑点,有的白圈圈“什么!你怎么忙了几个月就是忙这些?”“对呀!就是这些!”他很起劲呢!心里面很不高兴:“你这个是什么一回事情?”他然后告诉他如此这般:“啊!对,对。”他就对著这个墙磕头,这个真正修行唷!所以我们不要说“我现在跑得去,一天念多少咒,盘多少腿;然后我这个念唱是对,你那个念唱不对!”在我的感觉当中,我们走上岔路了。奔公甲后来成为一代善知识,他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到现在流传不绝,他的故事,每个故事动人的不得了。有一次,他在僧众当中应供,大家很多人应供,因为他出家晚了,坐在后头。他们那个行堂像我们现在一样,那个行堂是好的,他们那个西藏人吃那个茶,那个茶供的时候,有个奶茶,上面那个就是奶,奶油很厚,弄得后来,那个东西没有了,越来越少了,他坐在后头,慢慢的,开始的时候用功,后来起了一个念头:“肚子又饿,又冷,唉!轮到我的时候,那上面的油都没有了。”他起了这么一个念头,心里觉得:“啊!奔公甲,你又来了!”就这样狠狠的瞪了一下眼睛,他就把自己的那个钵,叭!盖在那里。盖在那里,那个行堂跑过头来,“咦,轮到你了,把它拿出来”他说:“那个坏蛋已经吃过了,今天饿他一天。”,那个人不晓得他干什么,“你拿出来”,“不行,坏蛋已经吃过了,要好好的饿他一天!”他因为起这么一个念头,就把他那个钵摆在那里.所以他终于成为一代大善知识,修行人的典型。佛告诉我们,他不怕坏;佛世的时候,鸯堀摩罗这么坏,然后呢种种典型,结果都成为很了不起的;怕不肯改,不肯改,那你再聪明,一点用场都没有,善星比丘,提婆达多,都诵通六万偈,无所不通,结果下了阿鼻地狱。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我们真正该做的地方做这一个,真正要做的地方做这一个。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好好的随闻的修学、听闻,如理行持。
5 ]2 n& ]. w* Q) N$ q' t) M8 y6 q4 R7 Z+ @+ _, i% ]6 {* L
【“本生论云:‘我鄙恶行影,明见于法镜,意极起痛恼,我当趣正法。’”】 }4 Y; T& D& Q D b A# H4 @
A- ? c7 E4 ^% L
我这个卑鄙的、恶劣的行为,这个影子,被这个法镜一照,照出来了,那个时候才是真正我该痛恨的、厌恶的地方;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这样。岂不见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不管是印度,不管是中国,乃至于那一个修道人都是这样,真正修道人看不见人家过失,为什么?看自己都来不及,等到你自己做好了以后,然后你看见别人,救人都来不及,这是千真万确!等到你把人家救起来,你就成了佛了,然后你生生世世,永远做这个工作;这一定的,所以我们下脚第一步是这样的。那个时候意地起痛恼,这个痛恼干什么?痛恼我不成材,然后一心一意去趣正法。
7 u5 {( A4 n7 J$ M) d6 T+ z4 n
) H; O h) t7 z4 E【“是如苏达萨子,请月王子宣说法时”】
3 T" E' S( i- i! O6 Z" c( `2 E, ~: O$ r6 t; Y* F8 N3 h! V4 c
前面那个苏达萨子,请了月王子,月王子是个菩萨;他请他讲法。 ! g8 l, y( W" g/ B7 v
& R/ ?- L/ w- q6 C- ^
【“菩萨了知彼之意乐,成闻法器而为说法。”】
% k2 M4 m# T" E- d: w# g# G- t8 X; ~% G) @( o) J
晓得他够这个条件了,够什么条件?就是前面说的我们一定要“断器三过,具六种想”。所以佛尤其在大乘经典上面,总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好好的听,认真的听,实实在在的听,而且一再教诫,要两个“谛!听!谛!听!”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马马虎虎。听完了又怎么办?“善!思!念!之。”这几个字,修行都在这里!“善”:善为抉择,去思维,等到你思维了以后,一心忆念,这个念在思的后头,有了这个念就是定慧跟著而来。定慧,那么见了效了;你有了前面的准备,他才告诉你下面这个法,然后你自然相应。所以这个讲说要这样;这个地方就是听,我们现在所以得不到好处的话,毛病前面已经指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觉得我好高兴有这个机会,了解怎么真正深入,毛病在何处。今天大家一齐从这地方深入。 5 w! u# X2 J2 N' `6 P
* e: }) [7 e# P1 Y' n6 ~9 P6 ~/ t
【“总之应作是念发心,谓我为利一切有情,愿当成佛。”】
. a1 d1 [9 _; \% E& C1 T& j7 J" `' g* I) q5 B/ W7 c/ R7 Q
总之,这个总结起来,整个的大纲,我们真正开头的发心应该怎么?我,要为利益一切有情,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
# x9 [$ W `6 x6 R0 m9 {2 \; l
/ @$ Z. @$ M; y【“为成佛故,现见应须修学其因,”】 ' {- @( H% H' x7 R& W# a/ ]. T
6 n* L$ {7 w" e, _: P) ^( A
你要想成佛,这佛是果,那么要种什么种子呢?因地上面怎么做呢?
5 G( g! {' l4 J g- i: `& | I; ]( V" A" D% \
【“因须先知,”】
7 ^* b, i: O$ |) e2 c! K8 D+ o
: v9 ~* b" ~( a 因当中你先必定要知道,知道了照著去做。
/ B0 q; n; `! M l l ~! `* Z/ x2 T6 v# X5 c Q4 Z" i0 l
【“知须听法,”】 7 O! p& _8 g" ~% g5 b
" J/ _ S1 q3 H
要知道,一定要去听! , y9 s+ }! U0 _+ S9 A
+ v' ]4 E2 n3 h【“是故应当听闻正法。”】
" ?4 [2 {5 ^+ F) w- h+ w1 X5 ~$ P% Z& U& e) q
要听闻正法,那么这个照著次第都来了。 % f/ S$ @3 E, s7 D: l
7 X* t" J) f5 f l, ?$ A
【“思念闻法胜利,发勇悍心,断器过等而正听闻。”】 * s$ q; M" j# v
, S" a/ m3 {( v. j2 G% J8 [
这个听的过程当中,他又照著先是闻法的殊胜利益,有了这个,然后自然而然启发勇悍心,勇悍就是精进,所以讲“信为欲依,欲为勤依”,你听闻了以后启发信心,觉得这个才是你真正希望好乐的地方,然后呢?你有了这个好乐心,紧跟著勤践的行为,精进的行为来了。听了以后,就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的前面第一步的准备,就是这个:“断三过,具六想。”这样真实的听,这个是对于听闻的道理。 7 c) v( g2 g1 E _, h* O
9 C% ^8 k! s- F. [! s) g; Q- X
【“第二,说法轨理”】
* f6 A: ~3 S; y" C, C+ E* x) [! }* {0 ~% X6 n
说法的轨理,那么,讲应该怎么讲?平常在大乘教法当中,这讲,有两种方式:有一种是随分随力的讲;有一种呢,等到你圆满证得的讲;佛陀这是两者同时并行,双管齐下的。讲,固然你的究竟的目标,是帮助别人,所以最后一定讲;学的时候也讲,就有两个理由:一个呢对自己学来说,是教学相长,你教别人,往往自己得到的好处比听的人更多,这第一个。第二个,既然我们要修学的是大乘圆满佛道的,所以你要随分随力相宜的状态当中,也多多少少讲一点,因地当中也种下这个因,就是这样;不过这个差别要晓得,要晓得自己到什么程度可以开始讲了,到什么程度慢慢的把那个讲的程度也可以加深,这个要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说,虽然我们初机第一步也多多少少要晓得;不过晓得了这个之后,注意啊!不要我们现刚刚学,讲的条件还不够,看了这个讲的条件这样的话,然后又拿那个高的标准去衡量别人,那又完全错了。始终记住佛法这个东西是净化自己的,讲说的标准,还是当我们自己去讲说的时候,看看对,我够不够这个条件,不够条件,还暂时停一下,我要讲说的基础条件是这样的;不是说我现在书本上面看了这个之后,马上就跟人家讲一遍,那完全是我们像个唱片机器一样;人家说鹦鹉学语,鹦鹉学语,鹦鹉多多少少还有点脑筋,唱片是个木头,我们真像个木头一样;如果这样的话,那个是对自他都是损失。所以说,这个说法的轨理是什么呢?分几部份: 4 _! x; T% a6 ?) i
! s' I+ L8 X$ R) }" F6 l) u【“第一,思惟说法所有胜利。”】
1 t) C% H: @9 c- W& E+ t) b& v& h0 d" ?8 x; }* _/ Z
讲说法有殊胜的利益,这个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
% c" U9 p# {0 X% F, a; r2 q* _0 W' ]' t& x4 f( h T( C2 l" p! B
【“第二,发起承事大师及法。”】
5 u8 L, b7 f1 ]" @& _, G. N2 ~7 C- v7 ^2 W5 Z
讲之前,心里面要承事,大师就是佛;佛跟法这个前面。那么,真正讲的时候呢?
0 a \ `$ n( w4 [, v _' v* D) }* J8 N. O9 Q# m
【“以何意乐”】 ( t# d7 ?9 f5 d! U3 r
/ m5 K) V7 [# v3 z
心里应该怎么样;讲的是行持,意乐是心理。 1 d$ R0 B/ c8 K, H
# P' @ k6 j) I+ e$ d【“加行”】 3 ]% J3 o1 F6 L1 n) y
& N# C1 g8 y8 Y- N! m7 X
行为应该怎么样?
. E8 h( z3 g! m% U. C7 H% W
1 P9 g3 l4 O( g9 |3 r4 l( R- K【“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 ' C& V0 H D4 \( v, Z* {" n
, w( U/ ^) y) K9 {! ^( D( f 对所讲的对象,在什么情况才该讲,什么情况之下不该讲,这个差别何在。现在分四部份,这个地方简单的说一下。 + g/ e8 @$ g% l0 e- K% }
1 T4 m( i- |, O( M【“若不顾虑利养恭敬名等染事,而说法者胜利极大。”】 % T- _# g# f) j3 d. T: i
@' j& M) M! R- P$ ^
这个说法的殊胜利益非常大,但是必需要什么?“不顾”这个。如果说你为了利养恭敬、名闻等等的话,这种染污叫做不净说法,这个事情做不得。不过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到的不大容易,而真正重要的就是我们必定要先要拿这个法来自己观照自心;你不观照不会认识的。我们总觉得,我还是法师,还是去度人;这样的的确确也未尝不错,是一番好心;他真正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内心,染污、清净的行相辨不清楚。你辨清楚了,到那时候很清楚很明白,心里一个念头起来,你就晓得了,它是什么,那个才是最最重要的。那个时候你能够去做的话,有殊胜功德,不得了的殊胜。 * t/ e) H" p i9 n2 m4 @3 L
B2 W* Z6 B9 U( ~- O7 c y
【“劝发增上意乐中云:‘慈氏,无染法施,谓不希欲,利养恭敬,而施法施。”】 4 K7 g5 I, A' U9 m7 Z9 s
4 w* q* X1 l3 d8 _/ E8 ]6 z 慈氏就是弥勒菩萨;这个佛告诉我们的,弥勒菩萨说,这个无染法施,就是清净的法施,那么换句话说,内心当中,不要染污。平常我们常常说不净说法,内心不清净的,贪图前面这些事情,有所求而讲。这个还有一个毛病,当你有所求的时候,你会扭曲那个佛法的。比如说今天为了求什么,那就赞叹布施,你要什么,你就赞叹什么,你不知不觉当中,那个东西是非常坏、非常坏。所以这一点特别注意,那么无染的法施是什么?这些东西都不需要,这个有二十种殊胜的利益,下面就列出那个利益来。
) T6 X1 G3 O0 j Q6 P# a; F2 W, g) f' y4 u( p1 s
【“何等二十?谓成就念、成就胜慧、成就觉慧、成就坚固、成就智慧、随顺证达出世间慧、贪欲微劣、嗔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罗于彼不能得便,”】
' T8 h& w& J9 H
; D( j0 b8 Q$ _2 p 魔罗就是魔王,魔罗是普通一般的魔,包括魔王在里边。
+ D, j4 F' h( G, z% d6 E1 ^( d- ]4 f$ M7 Q
【“诸佛世尊而为护念,诸非人等于彼守护,诸天于彼助发威德,诸怨敌等不能得便,其诸亲爱终不破离,言教威重,其人当得无所怖畏,得多喜悦,智者称赞,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 \" Q7 a0 [9 Z6 L! W/ l) j6 Y$ U, |: t7 Z9 F8 B: }2 \
最后这个“其行法施是所堪念”就是说能够随分的一直行那个法施。这个二十种利益不详讲。 ) Z, d8 x8 J: N* F
" t( d9 n9 q$ v5 O: H% K8 G【“于众经中所说胜利,皆应至心发起胜解。”】 6 S h7 F% t. G1 c# E/ f
$ c! y) C8 I9 a3 q 除了这个二十种,其他的经上面处处地方,讲那个说法的殊胜利益,在这一点,我们要至心的发起殊胜的胜解来。
N/ |6 R$ e" Z' S6 h* o9 r7 ^
: A) \- L9 j9 V& N% @5 ]【“其中成就坚固者,”】
( u7 t. j' U6 N a' q& c/ N
]9 o' N8 s; ?$ D& R 上面有一个坚固者。 # t3 c/ V C/ P# I2 g% Y8 G, C9 Q+ r
: k7 I7 j$ s D+ @( g0 E【“新译集学论中,译为成就胜解,”】 " U. z2 d5 g+ [- K
& D& c$ k9 F, ~4 A7 h% ] 以及
0 L' P2 G) a; @& Q0 r
. j M2 H: ]) b- p5 G【“故译”】 5 j8 `' j* R3 I9 Q- j0 o) H, y5 b
`! C( K& R1 ^" ~8 K
就是以前老的译。 / i5 v) v+ Q6 I) E# L
6 j7 c0 M# G, o7 ^' i
【“译为成就勇进。”】 ; q W3 y" v" |; D* F4 A2 x5 E1 f
e l* y: `& A
这个是二十种,就是说法的殊胜利益。这一点我们要随分随力的从听闻,然后有了认识了以后,从这个方面,慢慢的慢慢的启发他,这对我们有绝大好处。
7 e5 z3 O+ _2 P6 [0 N! O
* v4 l8 i2 t2 V' J& x2 v* s2 d5 [【“发起承事大师及法者。”】
9 }0 g3 Y/ ?+ S4 B+ t4 J& E3 y/ B+ q" B" G1 Q
我们怎么样承事供养佛跟法呢?
" _7 P) G6 ?$ |0 f. V" U) ~( h# o. ^* X* ^
【“如薄伽梵说佛母时,自设座等,”】 1 \. p, `5 j2 f1 {
0 c9 b' i7 O5 M; W$ V
佛讲般若的时候,自已亲自弄那个说法的法座,为什么?他恭敬那个法!所以 7 V. r( U6 G/ n9 j6 J5 G
4 E. q9 s% S1 O
【“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尊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 ~6 a- G8 v- m
# P6 V6 V7 }4 q/ S+ p) ?" g 要晓得,法是佛母,诸佛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从佛法,听闻佛法,然后照著佛法行持,从法出生的,所以我们现在对于法,要无比的恭敬,这个道理就是在此。讲法的人容或他自己有所高下,法却是诸佛的教诫,法这一点我们要辨别的清楚。法,本身,应机的不同,是有高下、大小三乘,从大到小,然后,显密不同,性相的差别,这个是应机的不同,圆满一样!每一个有它的特别的适应性,我们千万不要妄加是非。如果现在有这种毛病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要注意,很明白的就是我们现在智慧微薄,所以不了解他为什么安排这个,你能够有了这个认识了以后的话,对我们就不会妄加是非,对你就有好处;否则的话我们动不动这个大乘、这个小乘,大乘谤小乘尚且不可以,现在有很多人,小乘来谤大乘,那更是颠倒!所以我上次特别给大家说的说过的一个故事,这个无垢友,他五印度这么了不起的一个大成就者,就因为毁谤世亲菩萨,毁谤大乘,马上堕落地狱当中,阿鼻地狱!这么严重法。所以这个谤法之障,注意啊!凡是我们起这个概念的时候,觉得:我学禅的,他是念佛,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你马上说:错了!错了!内心上面的染污;同样的你念佛的也一样的,不可以随便轻毁任何一个人,你只有说:“我现在能力不够,我只有念这个,等到我能力够的时候,我也要学这个。”那你就对了。所以这个恭敬最重要,你能恭敬的话,就得到恭敬的好处。所以于法起大尊重、大恭敬,并且随念大师的功德,以及他的深恩;你单单念到他的功德跟深恩的话,就大敬重,这个随念三宝的功德对我们来说,它有无比的效应,因为后面,等讲到皈依的时候,他会提这个事情的,所以我这里不详细讲。所以平常我们说三皈依,三皈依,真正三皈依的时候,当你念到的时候你心里就跟他相应了,那时候你就会内心无比的欢喜,这个就是无限的功德;所以皈依的的确确有无量无边的福德,但是你要懂得怎么皈依,你心念怎么动法,那个时候,你不管是在干什么,你坐在这里听,不管听什么,你心里面就相应欢喜;睡觉也是一样,你做任何事情的话你都觉得我跟法相应。你这一念跟他相应,一念的欢喜,这个功德随时随地就把你送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么好啊!所以我们要善巧运用。念佛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不是说要求往生的话,有其他的,一样,你要得到的都可以从这个地方得到;所以的的确确,世出世间所有的功德都是从三宝中来。法,那么我们讲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意乐,所谓意乐,心里的状态;加行,身口的行为。
H% ~$ d3 g9 V, K' y) T- ]+ m- e4 N
" ~) b! K$ S7 c【“其意乐者,谓应安住,海慧问经所说五想。”】
, ?% o- X- I, n# c! q% x4 a* w. t- q' x- S' [6 Y0 s2 u
我们概念也要具有五想;听法的时候要六想,六想第一个是病想;现在讲法讲给别人听,自己是医生,这个病想,不是,这是从医生开始,治别人病。 $ t! K+ B% y T8 ~ e" A
5 l2 f9 ?$ p/ l. q- W: B
【“谓于自所应起医想,”】 3 ^# \2 W. {, ~1 g) S( c" s1 J
5 x4 h6 f& j6 ^) M- ]1 ^ ^ 这第一个,自己是医生;因为自己是医生,所以作医生之前自己先问问,我是蒙古大夫是骗人的?还是真正有本事医得好人家?这个第一件重要的事情。然后呢? ( K% K( E0 S# g2 u; d8 z% l
3 ] v @2 Y6 d; v8 V, Y3 |3 ]
【“于法起药想,”】
" \- w/ e0 W, Y# d' `7 L1 B' x ~2 \, U2 q8 |6 b
我如果是真实的医生,开出来的药是可以救人的;如果不是真实的医生的话,这个药开出来的话,不一定能够把人救得好,这个很重要。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救得起人的,这个佛法是药。 - k5 M! F3 f0 I$ U3 k- f
% m$ D6 N" d' G【“于闻法者起病人想,于如来所起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 q* p2 z7 p# O7 Y2 Y
; F# N9 V: Y. j2 v0 `9 J 那个跟上面的一样。
$ U8 D1 f9 U( K+ @5 v( T; |% Y
- l) O+ B+ r+ ~$ u【“及于徒众”】
; q" a! H9 b1 L: [3 p
' M2 C c/ `7 U5 Z: c: n 除了这个以外,对于徒众,听学的人, 5 _/ w2 d1 `8 ^
3 x: D8 c* h* z- z. h' I【“修习慈心。”】 7 l# u4 @# R/ E% [ p1 U( W; A
1 k8 W9 O4 n$ E& ^, e 你为什么要跟他讲?不是为了名闻利养,不是为了这个、要那个,是为了要把他们救起来,慈悲心,因为你有这个,所以才能够
* C P7 Z& X8 _3 |$ Z
% o+ O# Q( F: P4 N6 o【“应断恐他高胜嫉妒,推延懈怠,数数宣说所生疲厌,”】
5 X1 }5 H! Z: ?+ g1 ~4 Z
" L" E: X k K) u- y" S5 F/ y$ K 不会说跟人家争是非,我对他错,嫉妒别人,别人不对的话,嫉妒别人,这都没有;世间上面常常有这个“文人相轻,自古皆然。”或者我们说:“自古文人相轻。”这是世间相,佛法不是;互相赞叹,道理就在这里,你真正相应了,必然会的;否则我们不相应的话,我们也同样的必然会嫉妒别人,自己的高明,这个法就害了自己。然后呢,同样的还推延懈怠,慢慢地来,懈怠,这种都不会,而且不断地讲也不会疲厌。还有呢,
' t4 C, l2 _- s4 @3 T9 [
5 S! C/ m3 ?# h$ }6 k【“赞自功德举他过失,”】
4 V! r( e; B0 ]' a9 {8 {5 p( o6 l' k# i! y
这个都可以避免,这个我们了解的:赞叹自己的,说别人的过失;
! o! A9 B+ O1 Z
' ^- N* z7 U1 z6 W【“于法悭吝,顾著财物谓衣食等。”】
! q; @1 ?' f( {# k* i2 C1 h% z; r, E) O+ d6 p+ @% x
这些都没有了,这都应该除掉它。
# [7 S: C( `9 U3 M8 o, v0 G; e/ G* C J, N8 y! k3 L$ x
【“应作是念,为令自他得成佛故,说法功德,即是我之安乐资具。”】
/ I- J/ r. U$ o8 @1 f" k* j) g$ @. ?: p' M, E
那我们真的一无所求吧?有,也可以说一无所求,也可以说有所求。这个怎么说呢?我们应该这样,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自他成佛,这个是有所求,而成佛的真正境界是归无所得,所以这个叫无所求;关于这个无所求跟有所求之间,我们现在不要拿我们的知见去辨别,我们对这知见还并不正确的了解,有所求是如何求法,无所求是求些什么,我们往往会弄错弄颠倒,我们好好的学下去。它对这个所求的有一个严密的定义,而所以这个严密的定义就是指我们的心里相应的行相,那个时候,认得了行相照著去做的话,那就对了。所以因为这样,所以说法的功德,当然我们说法一定有功德,这个才是我的安乐的资具,而不是眼前的名闻利养,这个就是我们最高的目标。所以现在常常说我要无所求而求,在我们凡夫要无所求而求真难,所以等到我得到了一点点的教授,现在真欢喜,是有所求的。求什么?求这个,因为我求这个,高的目标摆在这里,所以眼前那种小小的名闻利养就挡不住你了,这个倒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经验。平常叫你什么都不要,这个东西很难。所以印光大师特别说:乡下的老农老圃,你告诉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忙了半天,你不管它收获,可能吗?我们都是凡夫,都是乡下那个老农老圃一样的,你说好了,你现在无所求,你什么都不要管,你只要修行,这个事情很难。叫你名闻利养都不顾,这做不到,他现在不,叫你不要顾小名小利,然后那个大名大利摆在这个上头,然后呢把这个利害摆在这里,你自然而然很容易舍得掉了。所以印光大师开头的教我们讲因果大有道理;比如说在这个地方,以前这个讲法一向都是如此的;我们的这个老和尚都是,我就非常赞叹。刚开始的时候,跟大家讲讲地藏经,沙弥律仪,讲的很多故事,就是那个因果,先不说道理,就告诉你,你照著这个去做,眼前的小名小利舍掉了,但是它那个高远的大利益来了。真正修学佛法,那个高远的还不算,还要比他更高,高得不能再高的,你有个大目标,而且这个大目标非常具体、非常实在,那时候你用那个东西,你舍掉眼前的就容易了。而策发的这个善法欲,尤其是大乘,并不叫我们断除的,是净化,把这个现在的贪心,转成功追求无上菩提,无上的善法欲,策发这个大精进,这个力量真好!真好!所以举一个比喻来说:譬如我们现在这个国内,我们这里那个山坡地很陡,每年台风来了以后,真糟糕,把山上那个肥土都冲掉。你别看那个土,这是无价之宝,金刚钻什么等等的话,有没有,没有关系,如果说我们现在地表的表土流失的话,将来一片沙漠,我们就没办法生存了。现在他说他有很善巧的方法,怎么办呢?上面造一个林,做一个坝;这么一来的话,他善巧的把那个水落下来,经过那个树林,表土保护了,然后做了个坝,这水蓄住了;结果把这个本来有害的东西,产生最大的电力。现在我们这个脑筋里这种贪也是如是,你不要一口气,不要拿掉它,不要断掉它,你善巧的把它转化,本来是最危害的东西,变成最好的东西;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他处处地方告诉我们,“转烦恼为菩提,转过患为功德。”最后即烦恼就是菩提,不要你转,它本来就是。就因为你在痴、无明当中,这样好的。所以他告诉我们:“你要贪,要贪这个。”这个就怕你不贪,不过,他不用同一个贪,因为用了同一个贪,我们不知不觉把我们的老毛病又现起来了;所以另外一个名词--善法欲,还是个欲。
1 o" r9 G! }$ `% t$ T* F+ ?: G; l! L; ]
【“其加行者,”】
; o7 V2 \6 a- a) K9 T* j2 T% i, g& [
上面说意乐,加行呢,我们行为怎么办呢?
@: k7 u( q( Y8 F; ^
( l# e, m$ P' o" v+ ?: `6 Y" P2 N. F【“谓先沐浴具足洁净,著鲜净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坐于座已,”】
$ v9 D* e$ F& Z0 t Y# F" Q; T" j, F3 ~) X0 H
这样,前嘛要净身口,不但内身,而且外面的衣服;然后不但是身上面,然后我们的道场!然后呢,这样一步一步的上来。所以平常我们的比丘戒,有种种的要求,歌舞倡伎都不可以,但是我们赞叹佛就可以。乃至于譬如说,平常我们说这个出家人,乃至于鬼神、草木,都不能动,但是维持道场,这个可以,庄严这个道场。就这样,诸如此类,所以我们的的确确要为了尊敬法,行为上面要有这样的。进一步在讲的时候,“若能诵持伏魔真言,海慧经说则其周匝百逾缮那,魔罗及其魔众诸天所不能至,纵使其来亦不能障,故应诵咒。” , U9 d" v7 ~, l; J/ o
正式的,前面还要诵咒;比如说我们现在念金刚经,念很多,前面一定有什么安土地真言,安什么,然后除灾障,八金刚,就是这些,净口业,净身业,它有它的绝大的功德,绝大的道理在。因为现在我们这个教法都支离破碎了,所以这套东西这个仪轨都不完整,当年印度都有,你能够这样一做的话,那个百逾缮那,逾缮那,平常我们说由旬;由旬,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就是轮王巡回的这个一个里程,那么这个大中小各有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