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06|回复: 0

[投资] 经济三支柱比看上去更美

[复制链接]
鲜花(70) 鸡蛋(0)
发表于 2013-6-3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若干年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美国经济蹒跚前行的步伐,以至于近几天,金融市场出现了抛售的行情,理由居然是大家担心经济的强化速度可能过快了。, E5 n( H/ H" c: F" C; S

& X7 Y! k# J- u$ N2 [3 ^  当然,这并不是说经济的繁荣不是什么好事,当然不是,问题在于,投资者的观察和思考方式自有他们自己的角度。他们担心的是,联储将认为经济已经得到切实改善,于是逐渐收回额外的货币刺激,而刺激的消失会让经济再度跌倒——当然,市场也会一并跌倒。
4 y' O' D. k+ s- m% @' P4 x! {
0 {# O. X/ h! r: S) x0 T& \  投资者真正担心的是,经济现在是不错,但是将来反而可能因为不错而糟糕起来,这就是所谓走一步想三步了。
% \; K& I+ W) Z
2 q$ P2 E  {0 b+ v  T; M  我们暂且将这有趣的逻辑放在一边,来思考一下一个更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认为经济状况正在改善呢?我们有大约1200万人找不到工作,我们的收入停滞不前,我们被华盛顿的财政闹剧持续拖着后退,我们的制造业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我们的出口部门几乎是原地踏步……所有这些合在一起,就意味着我们的下一个,乃至于未来的更多个年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是不及格的。' L  Z" i0 M+ ^! S2 B) Z
& Y( ~- ]2 a: f5 S2 @* ]: l9 ?6 J3 W8 X
  我们确实有很多负面因素,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确实也有一些积极因素来抵消它们。事实上,我们经济的一些领域,其表现完全和你所想象的一样好。
: o+ T7 X- O6 X9 S( I. z9 o+ W
+ J3 r6 e0 t. ~/ F. v9 s  比如说,房市的复苏已经是众所周知了,但是我们的经济还有其他的三个领域,表现甚至比你所想象的还要好。
' t& |# W; d) a- r" X
1 F' D/ a; Q7 G1 J0 |' s8 V: G1 P  就业, r- o! X: ?4 D$ e
/ W' X% s9 E' v$ c
  我们时常听人说,如果就业机会每个月能够增加30万个,而不是20万个,我们经济的表现就真的理想了;如果失业率是5.5%,而不是7.5%,我们经济的表现就理想了……
" [! l1 B+ h3 [" S. K+ w, u! u. E% L" S0 f. a! ^
  这话听起来确实是言之有理,但实际上却是本末倒置。劳动力市场的繁荣,是以宏观经济的繁荣为前提的。目前,考虑到销售数字不过如此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市场创造出的就业机会已经是接近其上限了。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就业机会,首先必须实现更高的销售数字。' I' W8 }& K0 j: M* Q9 b; ~

1 r3 \) o: i9 z$ o/ D2 E  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劳动力市场是否已经做到了能够做到的最好?有两方法可以判断。首先是一种理论的方法,然后是一种直觉的方法。
, w- U6 q8 B& }. r# W5 j7 x3 ]- V  W# n
  那些学院派的专家们都知道,过去三年当中,生产率成长速度大大降低,已经低到1%一下。0 D/ ~) V" U$ ^( _9 [

# X0 C9 g: B/ D  那么,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呢?在衰退期间和复苏的最初阶段,企业已经将自己的劳动力成本削减到了最低水平,使得生产率提升了3%以上,可是现在,如果他们不增加更多人手,或是让现有人手增加工时,他们已经不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了。
( k7 ]( o. m& n8 e1 |8 f2 r2 }( ~6 @) [$ S
  简而言之,现在的企业,他们客户的需求增加多少,他们的人手就必须增加多少。他们的裁员已经裁到了物理极限。换言之,当这些企业发现自己的销售额在增长,他们就不得不雇用更多员工,不然的话,新增的销售额就只能流到别的企业手里。
- T( }+ K; K' G7 [6 {+ H* @1 i  m# ?+ _
  另外一种直觉的方法则是,大致说来,支薪人数的增长速度现在已经几乎完全和人口增长速度同步了。不必说,这当然是个乐观的迹象。
. m0 Q) ], H, i/ C! y, r2 u9 z; N" }) P+ D3 R$ W9 c
  投资
+ S! z' `- j9 q  u  C" V0 W! O" y  G* _
  我们时常听说,现在的企业都坐拥堆积如山的现金,但是却不愿意投入新设备和厂房。如果他们愿意使用这些资金,就会如何如何……+ |6 i- X( W8 C4 E, f# m& I
4 H+ x' y+ C! p1 `
  这一说法只对了一半。企业确实是现金堆积如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进行大规模投资。过去三年当中,企业投资的规模达到了年平均1万5000亿美元。( o/ m: H! c& |6 t" C% z9 I' j

% M( U" @& x4 j2 J) j% m, H7 K  具体说来,在2013年的第一季度当中,企业投资已经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1%略多一点。这样的投资速度,在我们近期的历史上只有两次比它更加可观——第一次是在1990年代晚期的科技繁荣/泡沫期间,第二次是2006年和2007年的信贷/建筑泡沫期间。
9 ]$ B  O3 t' I* |* i
5 n) ]( f  b5 I) n2 O# ~, R7 @& D( ^  企业投资并没有在拖经济的后腿。
" M/ f( |0 a3 C. @7 r# ?: L! U
; G; t9 m- d, H7 S  可是,企业确实有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如果他们有意愿的话。目前,企业投资在美国的金额大致相当于他们利润的78%,接近历史最低点。要知道,在1970年代,这一比例常常可以达到200%。为什么他们现在没有进行这种200%的投资呢?答案是,需求还没有强大到足够给这种做法提供正当理由的程度。
5 }- z4 }) M9 k1 l1 |: w; j
1 T' m5 E% A5 v( f) x  开支& l4 |# f( L! O* N. W1 h3 x, C

- x1 Z( k- ~- [2 X7 H  我们时常听说,如果投资者站出来,增加开支,则企业就将更多雇用员工,更多投资。毕竟,消费开支在我们经济当中是最大的一块蛋糕。
" {5 _6 z  I7 @0 y: j! n" k7 j1 P: I& G/ [8 q
  唉,考虑到收入一直是止步不前,消费者其实已经是竭尽所能了。我们有很多方法都可以证明这一叙述的正确性。比如说,消费开支现在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71%,还要高于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大约67%。已经是创纪录的水平了。消费者还能再做出多大贡献?
  n3 G8 j0 `, t2 `5 U0 X+ G* I& l' V& B7 }
  更加不必说,在临时的股息收益于2012年底推动储蓄之后,个人储蓄率现在已经下跌到只占可任意支配收入的2.7%,为史上最低之一。
: G/ \, u. T& z" O
7 E, j" M! |; K+ n  也许消费者还能再多花一点钱——如果他们进一步削减储蓄率的话。可是,我们该明白,许多消费者都不愿意承担更多债务了,因此这可能性实在是有限。
# q$ N5 C9 C- H6 p5 H( {0 V: m$ V& M8 w. E0 ^9 ~$ d* c8 {: c2 R
  当然,还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消费者增加开支,一是收入增加,而是财富增加。
. S# J" R7 x" P" c' E4 b/ }+ e$ x7 M1 K: }% G
  如果我们可以选择,当然是收入增加更加理想,原因在于:首先,财富增加主要只能给富有者带来好处,这些人的消费已经开足马力了,哪怕财富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开支也很难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其次,收入增加能够持续下去的可能性更大,创造出就业、收入和开支的良性循环的可能性也更大。4 j( X" ~4 R1 V5 `

9 C3 V' a: I; l/ A2 n  o  这样,我们也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经济政策当中存在的问题了。议会和白宫其实是在忙于削减收入,而联储是在试图增加财富。
$ q# |& m! I4 v8 q5 Z+ M' i6 R9 X4 ^0 E6 M% X# z0 k" [2 \
  结论; A+ z; E. x( e% V7 `! J; r
. B) h: [& p0 G. v/ h
  我们的经济表现依然是不充分的,但是也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疲软。房市还会继续复苏,哪怕抵押利率上涨也无法阻止。2 x7 e" J; D' [$ ]6 w& X' r! x
6 j7 P8 j8 [9 Z9 N& m( F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让普通家庭获得更多收入。这才会支持更多的开支,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子衿)
- z6 }  Q0 d) ~
1 h+ @+ Z* V5 R/ w0 X
理袁律师事务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9-20 21:41 , Processed in 0.26452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