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1624)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4-8-4 17:18 编辑
$ _* S; c+ x: ~" Q
( k+ x+ [$ W; b' s5 \1 g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它是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髓和悠久的历史内涵。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它不以简单,或直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而是通过画作,展现画家的宇宙观和审美趋向。其中,不仅包含画家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艺术修养,更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借助笔墨这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加以表达的结果。它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所谓的“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这与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的西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欣赏中国山水画,不能简单地以“像不像”为准则,而是要求欣赏者有比较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艺术方面的修养。
# L0 W$ I" _' A) y( f, T- X1 @& X3 [
但是,就绘画艺术本身的规律而言,两千多年来,人们还是取得了一些公认的准则。我想,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判定标准,这对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也许会有些许的帮助。
% q' w. o5 `& L7 _7 J/ K$ }7 H 画分“三品” 。古人对于山水画,最早分为“三品”:神品、妙品和能品。还有人将此“三品”,又各分三等。夏文彦的解释是“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敷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朱景真则认为,“‘三品’之上更增逸品”,有人附议(王休复)。也有人认为,逸品不应与神、妙、能“三品”放在一起品评(张彦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个人以为,夏文彦关于神、妙、能“三品”的解释,已经勾画了一个比较适合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欣赏山水画的标准。
+ ]' m3 S' q, [% D! f 谢赫“六法” ,讲究从技术层面上作鉴赏,则大多以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为指南。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造型能力)、“随类赋彩”(设色能力)、“经营位置”(构图能力)和“传移模写”(继承能力)。并且,他认为“气韵必在生知”。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以气韵为第一者,乃鉴赏家言,非作家法也。”也就是说,大家一致认为,一幅画的气韵是决定其优劣的最重要的因素。当然,关于气韵的由来,也不能宿命化。董其昌没有像谢赫那样把话说绝。他在“气韵不可学”的论断之后,为画家们指出了一条曲径通幽之路:“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说,画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
2 @" |0 z! z- b! W: Z3 j4 ?- C 值得提及的另一条广为画界所接受的经验之谈,即“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首先,在远处审阅它的气势如何。然后站在近处,查看画中用笔是否挺拔有力、皴法是否富有表现力、用墨是否五色聚生,以及是否满足前面画论对于一幅好画所阐述的要求。
9 v6 m# V" {/ {: m 今人论画,气象、笔墨、韵味, 更有新意。当代大画家陆俨少,在其著作《山水刍议》中说:“一幅画的好坏,要从它的气象、笔墨、韵味这三个方面衡量。这三点如果达到较高的标准,就是好画。否则就不是好画。”另外,陆俨少强调“画忌平”。- T) j* f* y/ c3 [
气韵、含蓄、笔墨、丰厚、大气 ,这是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则提出的“气”、“含”、“北”、“风(丰)”、“大”等五个方面。就是说,一张好画必须气韵灵动、画面含蓄、笔墨遒劲、内容丰富、气势宏大。还有画家提出,要再加上“有所创新”。这些都是对前人的发展。: }; |5 t' v" Y, v- Y( d7 c5 F+ C$ f
山水十二忌 。在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该画不可有元代饶自然在《绘宗十二忌》中总结的“布置迫塞”、“远近不分”、“山无气脉”、“水无源流”、“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止一面”、“树少四枝”、“人物佝偻”、“楼阁错杂”、“滃淡失宜”和“点染无法”等毛病或瑕疵。饶自然的这12条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已为画界所采纳。 @- ~ }% ^; X# n2 G" C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尚有虚实、浓淡、主次、聚散、留白、透气等等。不过,对于欣赏者来说,略显专业了一些。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一起讨论。; p ~# F+ q `, d, `4 w
+ k8 f) p2 B% g* _6 j6 g7 _) A' \
9 v! ]/ n4 k, P* M2 I9 ?
6 v) G) v% D3 w! _2 G+ g7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