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2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29日,下午4点多,老吴蹲在家门口摆弄摩的轮胎,他告诉记者:“得抓紧修好,明天一早还有活要拉。”借着住在同一院里的便利,老吴把几名邻居变成了自己的老主顾。看着老吴一手的油污,记者问他在加拿大的儿媳和两个孩子过得怎样,他立刻咧开嘴笑了:“好!好!刚拿到10多万人民币。”& m7 @2 P" y* q/ W# d# ~
" w, s8 r) C- r" U
记者表示不明白,他解释:“孩子们不是在国内呆了很长时间吗,这次回去人家给补的牛奶金。一个孩子每月300多加元,两个就600多元,合人民币三四千呢。”他说现在加拿大工作好找,儿媳一去就找了份工作,具体干什么不知道,只知道一天干8个小时,每个小时8加元。儿媳必须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为孩子申请免费的幼儿园,现在两个孩子都由跟他们同去的姥姥照顾着。“挺好,挺好,虽然房租贵点,可正好能用两个孩子的牛奶金冲抵,儿媳的工资用来生活。”老吴感觉,他们现在的生活比起孙女出生时“好了很多”。
: |: x7 x g2 R `; T s! `. H3 Y
3 `: I& _8 I* N老吴的儿子和媳妇拿到去加拿大的移民签证后,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国内,因为那边的工作不好找,儿子仍然留在国内经营自己的公司,稍有赢余。相比较,儿媳呆在加拿大的时间更多,为了要身份,她把两个孩子都生在加拿大。生第一个孩子时前后呆在那里一年半,有孩子的姥姥照顾着,倒还过得去。但两年后,她生老二时就没这么顺利了。
6 L% N( p4 O" _+ E' c1 V6 j/ g% I* m$ O% \. L( Y% F2 a, w
因为移民的增多,加拿大移民政策更加严格。孩子的爷爷(也就是老吴)、奶奶年龄不算太大,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们就被拒签,这一次他们还是让孩子80多岁的姥姥跟去,可奇怪的是,还是被拒签了,一次不行又试一次,还是失败。孩子的父亲要经营公司,要负担一家老小的温饱,当然无法陪同。眼看肚子越来越大,儿媳只好自己去了。在那里,她跟一个老同学一家合租一套公寓,希望紧急时有个照应。/ X# V- I1 P( e) s
" I/ Q6 z$ R" `
那段时间,老吴拉活的频率很高,有时有个病痛,老伴就代替他拉活,同时还要照看两岁的孙子。“没办法,在加拿大用钱跟打水漂一样,咱们的钱不值钱呀。给她带去五六万,换成加元还不到一万,撑不了几个月。”老吴家小花园里种的都是蔬菜,跟邻居们的鲜花比起来煞是扎眼。更不巧的是,他儿子一次应酬结束酒后驾车出了车祸,全身裹着纱布回家休养。那段时间,邻居们经常会听到老吴对“人民币不值钱”的抱怨。! @% V+ Y T0 \8 Q. Z* t
/ k' o+ a2 W5 r
儿媳的辛苦也是显而易见的,每次打回电话,都听见她在电话那头的啜泣声。“不是为了孩子我真不想移民了”,儿媳哭着说。儿媳终于带着三个月的老二回国了,同时带回来的还有返程机票。因为过不了半年,儿媳又要去加拿大,而且要带着两个孩子,因为他们必须去做“移民监”:按照加拿大移民法规定,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居住期达到要求时间才可以拿到身份。这次他们必须住够一年半才可以把时间凑够,尽管一年半后他们就完全自由了,但这一年半也是最关键的时间,那些日子,他们家经常讨论的就是怎样坚持下去。
; l6 J1 o+ L0 }3 P* S
, n) y, H) ]9 z% ]- R因为时间长,仅靠一家人在国内的收入肯定不行,儿媳到那边出去工作成为必需,所以谁去帮着照看两个孩子成为关键。跟以前遇到的问题一样,老吴夫妻不在考虑之列。儿媳跑回河南老家,又把80多岁的老母亲带到北京办签证。老人的身体比上次差远了,头发花白,脸色暗黄,严重的糖尿病让她每天都必须注射一针胰岛素。! Z5 f7 ~; O6 w
, f& D* J) t. c8 \
这半年里,老吴夫妇几乎没再出去跑活,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照顾两个孩子,“想让她们母女好好歇歇,到那边有得忙”,老吴说。因为体检关没过,老太太被拒签。儿媳着急了:“没人帮忙,别说两个孩子,就是一个我也没法带呀。”只有继续再签。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儿媳只能把带回的返程机票改签了时间。签证终于下来了,老吴一家又有了新的担心:老太太身体病病歪歪,再带两个孩子,能坚持一年半吗?
/ F* C6 Q; d3 g9 H9 M+ O2 q7 l+ {! w: n. M7 U
他们走的那天的情形,让正巧路过的邻居秦大爷感慨不已:“孩子的妈妈放声大哭,站在大门口一步也走不动了。孩子的奶奶也只剩下抹眼泪的份。真惨呀。好好的一家人,干吗非要分开呢?移民就那么好吗?”接受采访的蔡冬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她想把父母办到瑞士的目的不是为了跟父母在一起,而是想“让他们的晚年有个保障”。她表示,“不相信中国的养老金制度,而瑞士的保障体系已经非常成熟”。
" E# Z# r+ D5 T9 @
c T! w" z' I就在记者将要截稿时,听到一家邻居又要移民的消息。本来是五年前当时还是单身的小于递的申请,后来娶妻生子他已经淡忘了,结果今年年初接到通知。现在房子也买了,工作也稳定了,年龄也大了,去还是不去,一家人犹豫很久,他的妻子说:“主要担心到那边不好找工作。”一度他们甚至想放弃。' U: p8 H5 g; a& S
/ [7 r) |% k0 l; w: Y
但小于母亲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想法,老太太对他们说:“当然要去,别光想你们,想想孩子,再过几年他就要上学了,学业压力多大!想上好点的学校又要多少钱?车接车送你们时间上又应付得了吗?”小于的孩子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她说:“想想过完年他们就把孩子带走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我心里难受着呢!可是这不是为了孩子吗!”. k9 W6 v5 _; |9 P2 j7 z
\% w! ]' z$ V2 t& x( x6 f1 d为孩子移民的大有人在,摇篮网上经常会有妈妈出来发帖说:“已经放弃的移民打算在有了孩子后又强烈起来。”要享受首先需要付出。移民后的艰苦是必然的过程。适应新环境,学习新语言,寻找新工作,交往新朋友,对一名中国出生、中国长大的成年人不是容易的事情。这几年不是频频传来移民者自杀的事情吗?一位移民者说:“国外跟国内一样,有竞争,有压力,不努力照样会被淘汰。”
# i9 j* ]- q" n- Y/ w M- }( s/ p. w
移民顾问杜先生对照多年的案例,总结说:“在国内能干的人移民到国外照样会表现出色,自己不想努力只想享受人家的福利是行不通的,西方国家的‘奖勤罚懒’ 更是体现在法律体系中,想钻空子不容易。”他透露,这两年中国的移民申请人数相对前些年已经大大下降,“毕竟国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了”。他的几名客户在登陆后几个月就回来了,根本无意在国外生活,移民的目的“就当是为自己买了份保险”。; V, R& E9 A9 H+ |" @; s* ]& I
0 e( m" O/ {+ b% z7 D4 a
写到这里,记者想起蔡冬母亲与她的争论,老人不同意蔡冬对中国的评论,她认为中国福利制度的不完善是暂时的,“以后肯定会好起来的,到时候你们可能还争着想回来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