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82|回复: 0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讲述)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07-9-1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
' g+ ]9 ]$ \- ]: l7 M: A; \* k, r; `- ?% R! Q9 L

$ X* r3 U& I& s& l1 l+ v( M1 G. L
6 D7 J+ y  B: l2 T净空法师讲述
- m* Q( t, [; Z# n# y$ y7 P- w7 f9 N  D
郭常铮居士编译& s! M* X3 ]& Z! j# S( ?

& b+ O; R3 _7 H: W0 R一九九五年八月讲于美国达拉斯佛教会3 u6 U, N- I/ H4 d& r

2 \" _' c) z$ I1 l 1 |# w9 P* S+ ^, A$ r
0 d, q0 @" \7 |" F* K
译者序
1 B# ]* w6 L/ K% @+ X2 C) h3 E  M
% A9 R! z% |" c- d5 T前言
& V3 X9 o* D, d; t% U3 h9 B1 I! _6 F8 R+ i/ X# R" H
导论. K1 H7 A8 N7 i. D5 J1 i

- O8 y: C1 V/ H1 B( w' }* i% C$ {壹、序分
7 \( F) R  @- n9 w. O, C& L9 Y& L3 X$ O- }) C1 U  y
贰、正宗分
# d3 t  A: q% I+ B- T9 t* y" D" x8 M0 B
参、流通分. y+ p$ d8 M) Q# E! n

; \4 b( k- X4 ~) V结论+ m; \) n) C  Z3 p% I
& R2 l+ Z7 `2 N! v: i$ J
精要十念法
7 q. n' v; V* M: X7 J% w3 |
+ |* G; {$ o- A* j 0 K* F# [# L3 r+ W

, C& }& |5 m0 t- E; L- U译者序/ M! c( K5 {( J7 k

  z8 q3 F- Z# O1 z- m  b. x 0 v) z6 C3 b3 l0 B, R
  T- q4 _# O+ T( Q
一、本书系根据净宗学会导师 净空老和尚于一九九五年八月,在美国达拉斯佛教会大专佛学讲座讲授金刚经之录音带,及其所編著之‘金刚经讲义节要’一书编译而成。书名引用原讲题‘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全书以‘金刚经讲义节要’一百八十四个小节为架构,每个小节标题以浅显之文字,代替艰涩难懂传统科判,以提高读者阅读之兴趣。其余内容,用字遣词,尽量忠于原意,保持 老和尚精湛生动语言之义趣,期使读者阅读之际,如同置身法会现场,分外亲切,而能感应道交,生欢喜心。
! \9 A0 Y. f% c% E0 ^% N# N$ w/ a2 o9 S5 ?% ]0 m+ E" k$ G
- }" o3 e( d; X2 z

1 n3 ^' m8 X$ s  e) e! M二、老和尚一向专弘净宗经论,春风化雨,普度有情,名满海内外。近年来发现净宗同修念佛不得力,考其原因,不外看不破、放不下。乃慈悲为怀,及时选讲金刚经,冀经由金刚般若之薰习,断疑生信,帮助同修念佛往生,不退成佛。0 C( G% O: J* X6 L( S

# `! P' m% m$ L& }8 P
( s, y1 p3 c) y8 E  G2 ?% f$ x! W/ d; W! g4 H2 e
三、老和尚宣说金刚般若虽以帮助念佛为初衷,惟对般若要旨诸如离相、无住、破三心、除四相等,亦有独到之见解。尤有进者,有关真妄、迷悟、凡圣、轮转生死之因果,亦剖析淋漓尽致,彷如晨钟暮鼓,发人省思。- M! Y8 T' {# B8 |/ q
1 G+ T1 W  M9 v, _& T  o  H1 T

* Y" E* N$ s. Y; G5 c
5 V, F4 h( I2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译者尚在初学阶段,不揣翦陋编译此书,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先进有以教之。
7 e6 Z  [$ X) X# T$ W: S# m7 C
# P' `; L  \0 v
( p9 \4 v9 l+ _' L
8 Z) y  T) p8 F五、本书承蒙台南市净宗学会会长 悟行法师之指导,得以顺利定稿,特申谢忱。
( u" Q- c2 h$ `. H5 G/ C( Y& q0 G. _. O# j$ @/ `

9 E* B* g& H2 d/ M7 z1 s9 A( i; B* v9 s; T# ]  J, J% T2 }
六、为祝贺台南市净宗学会奉准社团法人设立登记,特以此书提供发行结缘,并欢迎翻印流通,续佛慧命。惟请勿更动内容,以示负责。
' X8 N' B2 R" S  `, `& v* P
" q: T4 A7 S7 ]- F& y& U4 B + a: `$ ]! w  o
+ C; E5 `8 S& @# r+ X" D: D8 ~
一九九九年十月 学人郭常铮于台南市净宗学会
  R. f  F- ~" h3 x& z& |0 l
) \( C. n  H2 h; {  | 9 X8 m+ O' w  k
( I8 _1 K, k* y( X2 ]" z
前 言
9 ~) A" ~" A0 w. a
# w. x! s' Y3 m/ A4 p' e% Y4 t 1 v) W' U7 Y& F) A- u$ b/ u
# w& s0 G/ Z5 H
今天是我们达拉斯佛教会第二届大专佛学讲座,刚才董事长(韩瑛居士)已经简单的介绍过了,在此地我略为补充几句,让我们的同修了解我们的道场。我们在台湾和此地的道场,都是董事长她老人家建立的。我们这边的出家人,包括我自己本身,我们没有道场,我们接受董事长的供养。所以道场是属于在家信徒的,她是一位总代表,这是很如法的。我们是真正的出了家,有很多出家法师自己有事业,有道场,那是现代环境所逼迫的。我们的性质就像金刚经上讲的一样:释迦牟尼佛没有道场,‘祇树给孤独园’是须达多长者的。须达多长者他有所有权,礼请释迦牟尼佛在那里弘法利生。我们这个道场的性质也是如此,道场主人是董事长,台北图书馆(华藏佛教图书馆)她是那边的馆长,她是道场的主人。我们非常感谢董事长,她慈悲成就我们的道业、成就我们的法会。
, K' M2 r5 L3 Q  K* R& |8 e% H  q1 @. i) l

: W1 e! L0 t) U6 K8 d7 i2 ?
# u$ j# w( m; @. f这次讲座总共二十堂课,二十堂课要把全部金刚经介绍出来,在进度上相当紧凑。讲义(按系江味农居士之‘金刚经讲义’,净空法师节录为‘金刚经讲义节要’)是赠送诸位作参考,我们讲解的方式,是纲领中的纲领,重要的地方一定详细讲解,能看得懂的部分,就把它省略过去。
2 r2 ]. c4 F, j8 Q' |; C5 \! f
* F6 @. b/ L: N6 s
( Y$ l6 B, v% m2 n* z" }! c* L, ?
导 论/ o' D; Y2 o% C0 g* C% o! F  M: s& ]7 y

2 Z: J8 R' k8 h5 c9 j: M% l% Y 0 S" L6 j2 M7 ]& [$ p$ [
' U- {- G& J: X
一、纲要
0 O: i' e1 E! P  ]- _5 X! b% F+ ]. b
$ [  v2 L) x* n- S  e' g+ f- r: d; o/ v
: b9 l% `+ Z! ]
纲要就是一般著述所讲的玄义,原文我们都要把它念过去,重要部分再加以讲解。
* V+ B5 C6 ^# u6 F# u( g2 ]
; O8 |% p8 b0 x! o4 H5 R+ Q7 H ; I, b1 b1 D2 f, X( ~, B
9 [' Y% r9 ^' J5 y
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为本。/ h+ K9 E& {" t. O7 X

7 Q8 ]  d' q2 I' n0 p
, _  t1 A" E9 X8 @6 O& u
: s0 B7 u1 S6 n$ ~+ c诸位同修发心学佛、发心到此地来,所为何来?这是首先要清楚、要理解的。我们学佛是要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不再搞生死的烦恼。如果我们目的不是如此,那么就是玩弄佛教,玩弄佛教是很重的罪业,过去李炳老(李炳南居士)常说这是阿鼻地狱的罪业。所以佛教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唯独这桩事(指了生死、出三界),世间人做不到。除了这桩事以外,世间的学术、哲学、宗教都可做到,用不著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理解的。: d$ I9 W9 R# A& e8 \7 ]& w" f1 O
; a* a; C; {, Q" M. i/ ]% N# C
. I. s# u3 l9 v7 n  E0 Y6 C8 L

0 _$ t! T& i5 Q3 P4 _9 ^+ l学佛是高度的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怎么晓得六道轮回的恐怖?怎么晓得了生死、出三界这桩事情是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佛法有无量法门,无量法门都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能成就,念佛法门也不例外。所以佛法的确是以智慧为根本,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智慧。所以这次选讲金刚般若,是帮助我们老实念佛。金刚般若的宗旨就是看破、放下。真正能看破、能放下,就老实了,取西方净土,可以说人人有分。
# t2 e! e6 E* O0 @  x$ @0 @/ f/ S/ w' w6 S+ G/ ^# W; ?

7 d9 F5 b% k4 p2 D! N6 F$ j$ T$ u( j/ ?! g
般若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
/ y% a& e! P  z* v# W: b$ p  o) C( x- l7 y6 S9 ~

5 }6 M) S: Q7 c
( u) \6 d) j7 a% m- _( m‘般若摄无量义’是我们可以理解的。‘情’是妄想,‘执’是执著。‘我法俱遣’是说我执、法执,统统放下。‘无所得’才是真正的得,有所得都是假的,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经到最后,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出了‘无智亦无得’。‘无智’是破法执,‘无得’是破我执。0 U/ E5 O7 T7 m, r
8 V5 b* |3 H4 U* i$ H

# |; h! i! f  x; c% b) ]9 g2 L4 a, a; Q" u) J' ^
生知—诸法缘生,未见本性,逐相而转,迷而不觉。0 ?4 i8 K7 S1 b
3 T$ a8 a4 o) d
佛知—缘生性空,有即非有,当体即空,觉而不迷。
" |% C8 L1 m" C8 V+ K: m2 I) k4 @9 G4 x

1 N* ]5 o1 ~. L2 e7 K) q6 h* @+ D, |1 m: D% z# a' s; x
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三乘。0 I& ]2 c( s: ]1 p

; i! i, l+ L3 S5 M/ G % N( E$ R' W# J4 z6 f) [

1 B6 P1 m5 X; z% G这是讲十法界从那里来的,真正的法界是一法界;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只有一法界是真的,十法界都不是真的。十法界从迷、悟来的。一法界是从迷、悟去二边,二边都放下,那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华严经讲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只要有执著,就堕在十法界里。因迷才有六道,六道是我们自己变现出来的,不是本来有的,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更不是阎罗王造的,与他们都没有关系,是我们自己迷了变现出来的境界。
8 J2 R4 U' M7 E0 t9 f
# S) h/ Y# q/ {" Q' @& ^. Z% @ $ @% J2 H: _! ~! O9 A
6 u2 W* I- f$ E4 y# `; t  s
‘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佛,是从觉悟来的。他们的觉悟尚未圆满,如达到圆满,就入一法界,超越十法界。还没有达到一真法界,在十法界里成佛,如依天台家的讲法为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到究竟圆满才是圆教佛,圆教佛是一真法界的,别教以下都是十法界,不是一真法界,虽觉而没有圆满。' I% [! k2 ]1 w0 d0 e" W# k

# U1 J; X- m; f+ y" o( Q) m/ y & T' ~5 [+ O/ B+ o

( m% h' A! g1 c2 A$ q$ u( g本经纲要—遣除妄想执著,念佛净心之枢要。
9 @8 v0 ]# i/ W; f1 X3 G) ?  j: K2 G6 ~/ U" M- y& W. ^* E
$ [  d' v  C: Z; J3 b$ s2 i

2 @* R" ~6 D, T. L% ~我们今天学金刚经,是希望它帮助我们念佛净心,底下一个简单表解,是说明十法界的现象、道理:
1 V( _# H4 X+ ?5 k- L  L+ a: j9 A4 S; A2 @

" ~# g# ?* O2 h0 v$ J/ M8 Q: ]) \0 K9 V8 e
; F' J# S3 }1 I2 e
┌妄想─分别心—能变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
0 [0 G$ l3 y* Z" D6 l* y6 v" v- T ! J8 K- {0 K) x% k
无始无明
% {. o, h' S  }# E, p1 V3 ~/ [! L) ^9 R$ S6 b% Y9 K
┌我执—烦恼障& D8 c# G" O# u6 }) H9 O, H
. E6 t! x6 d% h0 ~& f$ E" K& W. M
↗业' S2 {* X! d0 Z
┌情执我见,实为爱根。* W0 u5 [. T9 V' E

$ `( G- h0 ?5 E. ^ ; `$ H/ p  a! l: o9 m  p& @1 e" ?
└执著
6 |3 o% ~- N/ ]: H4 v2 e5 B ┤ ├惑<6 e  K( \5 C( A& p
/ k# t3 e4 O9 \1 I* U

0 l5 F1 ~# O3 @+ g
( m( C& R7 G  B  w& b $ ]$ Q; L; u# D4 F( P# T
   / i$ ]' n8 y; g6 g4 |8 @. X

( w" J1 |. o" e7 E
2 W* O. ?1 D. n) ?9 j6 O8 {5 K% b! o) |4 W! X! F  r4 o3 A* K2 N
) D  s$ D, p* ]/ p6 e& ]1 u1 @
└法执—所知障2 y3 `6 a7 t/ W- w) O; p
6 x7 Q6 d$ H' p3 k2 U
↖苦9 ^# w$ [, p% g  n" G
└爱根不除,心何由净。
( ?$ P4 _+ H( t, v ' A& w8 W0 o4 X
7 i. Y3 _0 ?3 G6 c
; V. w4 K1 {2 O0 {0 M

. G% f, m) c$ i  c& @5 N4 d$ l: x‘无始’不是说过去很久很久找不到开端,不能这么解释,这么解释就错误了。‘无始’是没有开始,所以他是虚妄的。如果有始有终,就变成事实,就变成真的。根本就没有开始,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因一念迷,一念迷就在当下,觉悟也是一念觉,所以说迷悟不二。一迷了,我们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失掉了,‘明’失掉了,所以叫‘无明’。失掉的现象是什么?就是下面两种现象:‘妄想’与‘执著’。‘妄想’就是分别心,能变现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妄想变出来的。没有妄想,不但没有六道,十法界也没有了,就进入一真法界。现在科学所发现我们的空间,有无限的度数,所谓‘三度空间’、‘四度空间’,现在科学家发现空间已达到十一度。但理论上说是无限度的,无限度空间是我们迷、悟浅深不同而造成的。# X+ Y* v0 L" f" B" ?
) c# D2 b8 I6 b! h  J, A( \' j( h; T
' N( u# |6 O/ B5 f# w% |. O9 G) L
9 G, _4 g' G' v, n" O& i6 @
‘执著’就是烦恼,因妄想变现的境界,不知是假的,以为是真的,坚固的执著,于是产生了‘烦恼障’、‘所知障’。执著我执、法执,所以就形成轮回的现象—迷‘惑’、造‘业’、受‘苦’。苦就是报、果报。受苦当中,又起迷惑,起迷惑,再造业。所以果报真正的状况是一世不如一世,因为惑和业都在累积;往上升,机会很渺茫,往下堕落却很容易。
3 [6 A8 ~& o! d4 j3 S4 B! |) c
* A% F" l8 P* m- W$ D/ b
1 N/ ^" m4 R( q! c' O* \" y) ]1 O0 A9 |# ]# |! S
人生在世是为造业而来的吗?造善业,已是佛所不许。如果造恶业即中国人讲的造孽,果报在三途,非常可怕,何苦呢?人生在世,绝不能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富贵荣华。如果目标追求这些,这是造业,没有不堕落的。所以佛教我们随缘消业障,这一生过得就有意义、有价值。业障消了,智慧就现前。人有智慧,即使不能出离三界,也不致于堕落三恶道。! @4 ]) \9 ]  H- c6 r* ]% D
4 P" r+ _5 G  Q; O; ^
9 x3 x1 y' M& w! i; J
, U( h2 @; f/ ^, w% j: ^3 L
‘情执我见,实为爱根。’‘爱根不除,心何由净。’要达到清净心,很不容易,如果要真正达到清净心,念佛就是修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这才晓得贪爱是最大的障碍。我们生生世世念佛,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根本的因素,就是没能够把它拔除,不可不慎。# o) ], O. e% k* U8 p' n

6 m. g3 _. z  E4 X8 J4 ~% C6 M 7 s$ D; F8 y* f( p1 Q" s

$ o2 G$ z& v* g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无上正等正觉—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
4 k  I' W% s0 r1 n3 `0 L3 C. |2 Y% X2 Q& _

8 O, P2 `0 p; ?/ q0 O7 L6 u% c" {7 X" y, y
般若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如同六祖慧能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的意思。佛经上常常念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在金刚经里就是实相般若,名虽不同,事却是一桩事。‘照见事实真相’,这个智慧现前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了,这就是‘佛之知见’,可见得佛之知见是我们本有的知见。' n+ B" X! y7 {" ^% m' h
0 B! \' U8 y0 a# ^# k4 ?7 I) n) N
' Y: v9 ^) a; \2 m( k! {

- P4 _  |7 @5 i0 B老实念佛,则能一心不乱,若不断世间一切染缘,攀缘不息,何能老实。
6 M5 _' ~% w$ b5 ?4 p( I: ]
+ e# v9 A( m: F# t
1 Z) ~5 j+ D) O' _3 S( g% r- h3 [. k  C* p! _( E( e, P2 G
这是念佛不能成就的因素,也就是净土宗常讲的不老实。不老实的人,心攀缘、杂心闲话,讨论佛法也是杂心闲话。佛法唯求清净,前些年,我在洛杉矶讲经,洛杉矶有个日本人的禅宗道场,很多美国人在里面静修,中国人也不少。道场的特色,它有个禅堂,走进去后,就不能说话,很多外国人到那里去,感到轻松愉快。不说话就老实,话越多越不老实。人家来问佛法,不说话就是佛法,清净心就是佛法。杂心闲话不但害自己,也害别人,真正修行是读经、念佛、静坐。佛法没有别的,就是修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的智慧。
( e- P# l" B- Y5 W: r4 g2 s' q' m2 n* m
% \, n) e; z4 M/ J2 `0 J4 [ 5 @3 S6 X4 [, o

' j& S" q' `' q. r2 S$ d2 y& u二、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 c4 J6 g+ x" R3 n3 U
: t( R3 S  l8 J! k% H' l

+ y) V; d0 J& E+ o8 W+ H7 s9 T) X+ p/ R
金刚:物名,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又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彻见一切凡情妄相,照破无明。
. O. Z6 ^# r9 N/ d1 R, Q7 f& S8 f
! p3 F1 I5 [1 R4 E+ h& K2 p 3 q4 i- j) Z' S0 A; z

" [) a. {' Q  b8 d般若:是梵语,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就理体曰觉性,又名实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观照般若。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佛为一切众生,开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Q9 W. M" n8 z; P; K" g8 r
& \& q* q% w* @6 ~0 R

6 j- K  Q  k- h5 k
8 d' E$ n$ @# n3 y0 V8 r5 J‘般若’是梵语智慧,为何不直接翻译成智慧?怕我们产生误会,所以用音译再加以解释。它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后天学得来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实相般若’是从体上讲,是本性里面的觉悟,本来有的觉悟。‘观照般若’是从作用上说,起作用即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无论从体、从相、从作用上,都称为‘般若’。佛为我们讲经说法,佛灭度后,所有集结的一切经典,都称为‘文字般若’。
8 F1 i* t3 _; e# P2 E, I) r& l. Z4 j+ t) d& ?# L0 F  V

0 f" J5 \) l$ R. D" M2 ^  X8 C, j! k( @8 f1 C2 V. S; y8 ^
梵语波罗蜜:义为彼岸到。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波罗蜜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
. v0 z7 t/ f. Z/ ^, H5 p7 W5 Y6 \/ n6 ~2 ^6 c5 f

3 ]; t( R* o( Z- H# [9 h5 b0 _" X/ V7 n* ~9 _/ I- e/ ^/ Y6 W& g
‘波罗蜜’是古印度话,直接翻译为彼岸到,我们中国文法为到彼岸。中国人对某人才艺达到相当水准,称赞为功夫到家了。又有圆满的意思,所以般若智慧是到家的智慧,最圆满的智慧,真实的智慧。, g* `8 h6 y( G# K% Z

- ?) a  R1 ]1 K7 M9 O/ o' G4 @
$ s% J: G" [+ Y0 k) Y
4 s0 y6 l2 ~  \  ?( m: k梵语涅槃:义为不生不灭,所谓本自不生,今亦不灭。又翻圆寂。9 @( a1 I: c) v$ P1 o
  v' s7 y0 [% C' t  U

  g; ]" t; ^- U6 ]' k' X3 V4 E" c( }* L
6 q" W$ E9 ^" m" Y/ z, c  m' Z8 w四谛苦、集、灭、道的灭谛,就是‘涅槃’。‘灭’是灭生死、灭烦恼。生死、烦恼永灭,就叫做‘涅槃’。‘圆’是说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 H4 T. p+ W; h% {/ {; ~

6 P  G$ {) ~' ?5 ~6 z
8 K* Q3 v3 s  n1 I/ F" _5 K# j
8 ^8 X; o4 C. R3 |" L因见思烦恼,而有分段生死。因尘沙无明,而有变易生死。
4 B$ A6 Z9 R" I, U, L0 p7 t
- b1 j6 n: y1 }+ x$ O, o1 K5 ~ " F+ p% ^/ n1 G' v8 T7 u' W

! r. l8 w* U+ ^9 h  e& K1 q三界内舍身受身,一段一段的生死,是从见思烦恼中变现出来的。小乘证得阿罗汉果,大乘圆教七信位以上菩萨,见思烦恼断了,所以分段生死没有了,但未成佛。在到达成佛前的阶段,尚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不是真的生死,生死是比喻苦。如国小学生一年级升二年级,二年级升三年级,毕业后升中学、大学,他要吃一段苦,才能提升他的境界,称为变易生死。菩萨从十住变成十行、十回向、十地都称变易生死,与六道里面生死情形,完全不同。六道里是一段一段的,身体形状是段,一段一段、一世一世,均不相同。这是二种生死,不可不知。4 Q0 C3 n5 d# I+ e/ Y! N; O! ?1 {
  G0 r: J4 N% Y. p

# T9 z2 A7 O: @8 G7 r1 N+ r9 d& ~) |- `" @  ?
大智度论云: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执俱空,始达彼岸。
, y9 T3 V5 L6 E# m4 d! n
! m) \1 q# j2 M% J* Q ' m7 w7 ~; k* f6 }5 k( J

: u( |) B' E8 P& r# e  |一切凡夫执著有,在此岸。高级凡夫执著空,还是在此岸。执著空虽生无色界天,仍旧不能脱离六道轮回。所以空、有二边都不能执著。出三界后,如果执著空,就变成阿罗汉、辟支佛。经上说好听的说他们证‘偏真涅槃’,说不好听的则称‘堕无为坑’。楞严经上佛说他们的境界‘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小乘极果的现象,不能见性。执著空,还有微细的念头,如果是粗念,是在无色界天。细念就变成声闻、缘觉。必须二边都舍掉,才能到彼岸。彼岸就是一真法界,彼岸就是真如本性。禅宗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彼岸。
& `# t% o  V, R7 ~0 b$ S9 V% N7 l/ P6 \4 ^* M. L1 a! {

2 l4 p  z# F# u) n% i; o; M7 N. p2 J! A% x, f
六度中,布施、舍也,若不舍,则不离此界。众生不肯舍,无观照正智耳。/ q* R! ]' t8 u# _% ^; W
/ B) A: O8 k% L& }% w  o2 k

3 ~6 r+ g" k' L9 N4 O/ ?. @& \! t: U
- R% X2 X4 J8 O: t8 q: k$ w; Q‘布施’是舍,是放下。舍什么?舍念头,执著有执著无的念头都要舍,这才叫根本舍、彻底舍、究竟舍。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因为这个世间他没有舍掉。有念是凡夫,无念是佛菩萨。众生为什么不能舍?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以为现前样样都是真的,不知现前样样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真的,不舍是错误的。
# t1 b. E* x+ m. P$ U* C8 O
8 W' ~1 ]& ^1 T1 z2 A; g; f   ]" N( X# T6 s3 `% D
7 l: Q7 o. M. m1 M
般若波罗蜜,因位名圆满之观慧;果位则般若即是波罗蜜。+ [# V& I7 x$ E6 \6 K! v: @, e
8 u! q+ A9 F' m' L$ G0 G/ M
/ X- D+ q) j' B/ ~0 J; S

$ \% \/ m! ?9 x' D6 }未成佛前,般若波罗蜜是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智慧,宇宙人生的真相,当然看得清楚、看得明了。成了佛,般若即是波罗蜜。2 o! i- ^, O) n0 I4 F3 K/ G7 j
( S6 d9 n" G  {
8 L0 G' y. J2 A
# m  Y- C4 p+ p
金刚即喻此观智,最坚、最利、最明。果位喻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身也。
0 }) S# d) a9 G- U( `( d1 v: ?. N+ V* @. Z; E( W
: k7 [, l, }! E/ |7 x  G
& [7 x- P; K9 M! |3 T
这部经虽然分量不多,但它是大乘经的精华,是整个佛法修行指导的总纲领、总原则。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学那个法门,违背本经的原则,都不能成就。念佛法门也不例外,老实念,那就是金刚智慧。绝不为外界所动摇,一句弥陀念到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放下,生活得大自在,得大圆满。自在、圆满不是往生以后,是在现前就得到的。! |, U! l4 T( Q' J

- t3 |( U9 p" P( H
: y/ l% h' V4 Y8 R. _7 R
2 [% I8 X. r0 c, H6 i  b经:具贯摄常法四义,常则三世不易,法则十界同遵。又有径义,修行成佛之路径。2 M2 J! g# I# F8 k0 ~8 D
- d) y1 l+ U+ o
/ I) B; R, T9 B  y
, O  s' Z+ [8 e; F" w
‘金刚般若波罗蜜’是本经的别题,‘经’是通题,凡是佛说的都称为‘经’。经有贯、摄、常、法的意思。‘贯’是贯穿,也就是佛所讲的无论是语言文字,章法结构都非常严谨。‘摄’是摄受,能摄受众生,就像磁铁吸力一样,众生一接触佛法,就欲罢不能,知道佛法的好处,认真努力修学。像这部金刚经,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读不厌、学不倦。因为它的经文虽然没有变,它的义理□是无限的深广,体会年年不同、月月不同、日日不同,这就是‘摄’的意思。‘常’是永恒不变。‘法’是理论方法,十法界都依此理论、方法修行证果。‘径’是路径,经有路的意思,修行成佛的路径,循著轨道去走,才能证得佛果。  o: P/ B" C* J0 w3 h. k5 z9 b

3 w7 x9 I0 O6 z3 ?  x $ _: t5 s/ w* |. }$ O8 [

% B2 t) s7 ~1 W& p: n& ]三、显体
0 L0 g, S, x# f) g3 ?3 L
5 T9 B: }0 A- v( S, `8 X
1 `0 Q8 e5 u- ~' }, l) V- ?" r5 {% ~7 F5 t
‘体’是本经的性质,也就是本经的理论依据—佛是依什么说出这部经。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于经典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了。‘信为道元功德母’,如无信心,就不能成就,这一段很深,涉及到理论的部分。
2 b, S& V7 x" ?: E% d, `
: m. U% n+ |  w 9 s( A6 e9 e1 K+ ~/ ]* C2 @
' o  q6 T) V3 @' b, ]5 @, b5 ?$ y
一切大乘经,皆以诸法实相为体。佛四十九年所说,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 a; P+ C: Z' m+ A! [1 H. H- `8 p7 {/ S9 C& K/ l) K! q+ L
, c" _, @, C  M! A4 D
2 |5 s5 i: ~( o+ y7 y$ i
‘诸法’是一切法。‘实相’是真相。换句话说,佛说的一切大乘法,都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事实真相怎样,佛就怎样说法,佛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所以佛说法叫‘如语’,完全与事实真相一样,佛把它说出来。我们是迷而不觉,不了解事实真相。佛是圆满、究竟的觉悟,对事实真相彻底明了。
. X' @& L7 Q7 T. B( M0 u3 L% S. k
& ~4 @8 Q/ w6 g4 B+ ~

& P* T4 N  X  x: L% {; M智者大师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经体。江味农以生实相为体。" m  o% T, t- D
/ X3 _# ]) y; V2 P6 l' j4 s! F

- E- u9 a. X3 ^- m6 @! j3 ~5 _% R0 K+ M
智者大师是唐朝天台宗的祖师,著有金刚经的注解,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经体。江味农居士是现代人,毕生研修般若,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功夫,写成‘金刚经讲义’一书,这本讲义,可说是集古今注解之大成,加上他自己实际修行的体验而写成的。目前所有金刚经注解里面,以‘金刚经讲义’内容最丰富,很值得我们做参考。因为讲义的份量太大,我们将它节录为节要,文字大概只有原文三十分之一,便利初学,也便利讲席时使用。# a, z: {' o0 a8 A& H

2 Q- V6 G" z' `
% b4 d6 g/ u) F- I6 }' `: E* Y# q3 @9 g- R( S
实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诸法实相,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耳。
" |% b- \' x5 e, H+ t, A6 \1 p2 P- {+ O+ M) G; W1 P0 X

* s! X6 f9 n3 S0 W' R, }0 T4 o+ N8 a% V& l3 d$ T/ Z3 h8 }' `
‘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即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有,这才叫圆满。‘非亦不立’如尚有非的念头,心里还是著相。‘诸法实相,本来如是。’禅宗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境界。‘强名实相耳’是不得已取名为‘实相’,不可执著还有个实相。般若之难就难在此地,不可落实,一落实,心里还有一点点,那就错了,你的心就不清净了。9 e4 ~: ^5 h7 i# {

: q# T* d! f- ?$ f, ~3 r# v* | ) x, v1 R' S' E

1 i( Y1 |- t. g* v1 C离即不取之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以名之,强名曰生。
9 }4 T, T8 K8 }8 F7 o% W& N
& C3 Z1 A  W* i. V3 f1 f5 E
. I8 w& H6 L9 t; G  o7 l$ Q0 G. O7 {: P# S& W- v( y% L- V
‘生’也是不得已勉强而说的。‘生’是现前的意思。我们今天所现前的是烦恼,不是菩提,不是般若。如何能叫菩提、般若现前?那个现前的意思,取名为‘生’。怎样才能现前?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可以享受六尘境界,不可执著。换句话说,心要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是‘不取于相’。用现代话说:绝不为外面境界所诱惑。内心则‘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讲内心,‘不取于相’是对外面境界。‘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是禅定,禅定的作用即是智慧。  x7 h7 k7 i! x; @

- P% c6 b% l' n% N & h4 E. P6 q/ G+ S3 g4 L# w
% D& b6 T8 ~; f
文字诠此实相。观照、观此实相。实相般若,则圆满显现,到彼岸矣。- u) z) D! ^% }7 x  f. U3 M! D
& T+ N/ o' Z! p" _9 ~$ X. a4 u! S8 {
( j5 f* A; E# L8 s/ {" C
& `8 ]) N$ j  e/ p, Y+ O& S
‘诠’是诠释。‘观照’是用功,就是日常生活。六祖慧能大师第一天见五祖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就是‘观照’。他观照现前,他的生活是生活在智慧之中。我们一般人见老师则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们生活在烦恼之中,他的生活是在智慧之中。这就告诉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把我们烦恼的生活,如何转变成智慧的生活,就到彼岸了,就没有白学了。假如日常生活都是究竟圆满的智慧,那么你过的生活是佛菩萨的生活,就不是凡夫,而是超凡入圣了。这样才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这就是到彼岸。5 S2 `% m, L1 p! _/ `( g
0 K1 A" R# L$ w8 k8 |

' y( I) P( s: _: P1 b# `
; m) K/ O( ^8 ]  m: X% b$ d本经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喻如金刚者,以其能离一切诸相,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
' L3 |3 y0 m$ j# G" b, Y% k+ p; D6 `0 G9 U" \" T
/ F: K8 X+ R8 T+ ^8 }
0 P, ~& b3 V4 {% @: ^# y
这是把修行的目标、效果都说出来了—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生实相’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P) ^# h: K* r% y* u

% D" R) P8 V5 B' O4 D8 n 4 U8 Y% V# \( }; U/ K( @
; s( Y. Q$ u9 `, k
四、明宗
6 m% X7 g) d2 |' h5 P+ ~# F/ t, X4 `  N' P! |- e8 q
3 E) ~$ @* Y) f% q8 u
5 I. a( f9 L. j5 t6 N# M4 R
‘宗’是讲修行,‘明宗’就是说明这部经典它教我们的修行纲领。) r1 i# y" H7 N& f
$ Y, k' t) M- f+ o8 @1 `

  V+ ~4 m$ {* b: C, _1 j0 o
' L+ Z# }  m  g宗者修也。经义之主体虽显,非修莫证。读经闻法,必以如说修行为主。
2 _( ~: H* Z, w0 m. j2 S: t  o# F0 J/ z. e) x6 Y9 n" Y, S+ e& C+ l; v

! A. X" Q  D( f4 C3 m" T% S7 ^
- f5 @2 D  t$ R实相是本经经义主体。‘非修莫证’:如果不修,绝对得不到,‘证’就是得到,不修不但实相得不到,真正的好处利益也得不到。所以修行很重要,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修行的标准是以佛菩萨为榜样,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第一句就是‘如说修行’供养。佛怎么教我们,我们就怎么做,这就是‘如说修行’。- R: S2 C" Y7 }* i; K/ a" w

% I* R( l1 R0 H$ J/ @* n# m
$ ~- p9 \0 Q2 _4 \
- i- j6 c4 m  A4 U; M修学唯以自悟心性为主,不重经教,谓之宗下。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者,谓之教下。此佛家自称宗教也。
2 J  X5 J. I/ e# S: i! ^
% K- U1 _# `0 T   n. L6 L7 z1 M" y: D0 {& c4 S6 a
9 L7 T$ P0 ~2 O- V! u; v, h% Z
真正会修的人,真正会用功,功夫得力的人,大概都不出‘自悟心性’这句话。怎么悟法?要从定中去悟。无禅定,就无法悟,禅定是整个佛法修行的总枢纽、总纲领。我们净宗是用念佛的方法修禅定。佛法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修禅定。得到定,定的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从经教里面来的,不是读的多、听的多、看的多、研究讨论很多得到的。那不是真智慧,那依旧是妄想、分别、执著。真正的智慧是从定当中来的,心清净了,心平等了,像水一样,没波浪、没污染。水像一面镜子,外面的统统都能照见,照得清清楚楚的,所以要修心。3 g/ X1 z' L$ T/ N/ p* r, C5 X$ d

  V7 u5 W1 S% U3 L) a2 W3 U / ^* _1 ?/ o1 M0 |- r' U( o
( i1 W+ M" g' I7 V$ s
‘宗下’就是禅宗,不重视经典,完全靠觉悟。与禅宗相对的另外一些宗派,即中国大乘八个宗派,除禅宗之外,七个宗派都称‘教下’。‘教下’重视经典,重视经论,在经论里体会佛的教训,遵守佛的教诫,修正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这叫观照。走这个路子来证实相的叫‘教下’。
: X& f0 V- x/ v9 ?
9 ?; t7 @/ G4 ~& Y; z
8 _! b( b) ?; B
8 w0 T; i2 }$ t# }1 u佛教所说的宗教,与社会上所说的宗教意义不同。佛教所说的‘宗’是禅宗,禅宗以外的宗派都称为‘教’。佛教与一般宗教完全不同,它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与宗教扯不上关系。但现在佛教也变成宗教了,变质了。用宗教的心态学佛,无法出三界。佛教为什么不是宗教?我在‘认识佛教’一书,说得很清楚,可提供诸位参考。' S+ a& _8 c' c; K5 e

. p+ e* o4 V' T- O
4 T4 H! d4 G, {& N, h' m7 b
: H/ D% t6 h5 `4 x3 r智者大师,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为本经之宗。
& _1 e- g3 A0 ]+ Y
7 l+ C  F" Y1 ^# r8 Z$ W# L
( O8 u* [. ]0 a# ?: b% ^8 ]
' I. T7 e! W/ Q, t江注‘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
! Q. D/ _8 s1 v  {; a! _; C9 B( ^
7 F. |( E+ P6 U5 `& X' I7 w
* d9 B' f* t" s2 k" ]; Z
& F. M5 C7 U+ K5 q1 |上面二种说法,虽不一样,意思都相通,佛在本经跟我们讲是二边都不住。
# y# |1 g/ k+ l6 i/ v* r
( |8 U2 x/ p2 G- Z( ] $ R# F0 M8 U1 W' F( O
  N& o& F# B9 v( F. R$ N" i1 Q
本经修宗,在‘无住’二字。全经观门、行门,尽在其中。
8 y7 J2 M3 ~6 F* B# r$ O* e% |! ]$ }! U5 o, d1 {: b
& t+ j; v3 v% b5 ^4 w* h
( Q6 _7 c  R) R* Y1 _: Z
‘无住’二字是本经最高指导原则,无住就是不执著,我们常讲的不分别、不执著,于一切法都不分别,都不执著。2 |. q/ @# E" ~! T1 T( ^2 h( c
. U0 h7 V. ]# c; Q; N. Q

, \, X# U- Z/ q) {9 S8 q
3 i* z7 j8 y/ A- k9 r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
* ~. ]/ L9 c' x8 }- `' Z" Z
  Q( Z5 s0 ?9 a" L3 E' d
  Q8 H2 B0 @" i$ M+ u
+ _/ A9 i3 h6 }5 m‘离’不是在相上离。经上叫我们‘离相’,不是离外面境界相,是离心里所执著的相。华严经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障碍;有障碍是执著心里面的相,心不清净,心被污染了。这种说法假如听不懂,可用一个譬喻:佛菩萨的心像镜子一样,镜子不著相。照的时候,相在里面,相并没有著在里面,不但不照时没有相,即使正在照的时候,镜子里面也不著影相。凡夫的心,像照相机底片一样,照一次落一个相在里头,照二次,又落个相在里面,里面一塌糊涂,才有障碍。所以佛教我们‘无住’、‘离相’,是离心里面执著的那个相。也就是离分别、离执著,不是教我们把外面境界相都离开了,那是大错特错,那就著空了。心里没有相,不著有。外面境界的相没有离,不著空。不住有,不住空。空、有二边都不住。
% \3 n$ F- j1 W2 h7 T! a) t! U9 Q6 @, q  |2 y( O% i) D
4 i0 d; x- e3 [2 y" S

1 `5 u, y2 P' L' J6 h( {7 R1 O‘离’与‘即’是同时的,是一桩事情。如果把它分作二桩事情,那就错了,不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法’是指日常生活之中,像本经发起:释迦牟尼佛在穿衣、吃饭上,就把修学纲领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证明佛所言非虚;确确实实是‘即一切法’当中,‘离一切法’,离即同时;穿衣是一法,虽穿衣而不著穿衣之相,也就是心里无分别、不执著。由此可知,金刚般若真的能够用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实相般若,我们应该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这就是观照,观照功夫深了,心清净了,本性里面本具的智慧自然就现前了,这就叫证实相般若。话虽说的容易,可是做不简单。观照我们可以做,做一分得一分受用,做二分得二分受用。如果要做到实相般若现前,那是很深的功夫,像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那是观照功夫很深,所以才‘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今天虽有观照功夫,但功夫不够深。得不得受用?得受用,得小受用。像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见性,这样的受用,我们得不到,那是很深的定功;定功浅深,简单的说:能够破见思烦恼,证阿罗汉果,在整个佛法里面,算是初步定功成就。再深一层破尘沙烦恼,更深一层才能破无明烦恼。心经上说的‘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指破无明烦恼。可见不但‘深般若波罗蜜多’我们做不到,浅的也做不到。由此可知,我们依照这样修是浅浅的观照功夫,这种观照功夫,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但是要把它用在念佛法门,帮助我们念佛往生净土,那的确很有效果,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这是在末法时期,唯一有办法超越三界的,只有这一条路,这条路只要把世缘放下,不放下不行,越早放下越好。
6 q0 @* j0 `& i7 w3 B% _
- V1 p- a9 |9 i4 u
) j/ R8 Z" D% {9 C7 O+ p
( p, g+ U9 c0 u真正放下,西方极乐世界取得了,不去也没关系,那就是生死自在,随时都可以去,想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不碍事。想住在这个世间,是因有有缘的众生,可以度他。如观察没有缘了,就可以走了。现在世间人很苦恼,活动空间,无法超过这个地球。取得西方净土以后,活动空间则尽虚空,□法界。十方诸佛刹土,想去就去,想来就来,得到这个,才是真实利益。这个身体不要了,得自在身体,像普门品所说,随类化身。‘随类’不是随自己心里想的,自己心里想的那就是四相具足的凡夫,不是圣人。是随众生念头,众生想见菩萨,就现菩萨身。众生想见佛,就现佛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那个叫得大自在。/ u$ x( j, G7 k+ D: g

; \1 F4 N$ I& p 9 h7 d  U2 x2 p1 T0 X- R9 @

5 u! P5 e" J7 P% y- A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云: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实相般若也。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观照般若也。因观照而证实相。
/ m: l; U2 X4 i  s5 M& g# r/ B2 _4 X
+ h( b& L& {! |) k* D, Y/ o 5 M- l" s$ v7 z+ L/ a
# t# O0 h" B& B: A2 U, b
佛与众生差别在那里?众生心里著相。佛心清净,不著相。‘我人众寿’是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举四相包括一切诸相,离四相即离一切诸相,因一切诸相,归纳起来,不外乎此四大类。离四相,实相般若就现前了。‘诸佛’是指圆教初住菩萨至究竟佛果而言,总共四十二个位次,也叫‘分证佛’。必须‘离一切相’,再‘修一切善法’就对了。‘善’是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不‘修一切善法’就著空,住在空里头。‘修一切善法’没离相,就著有,住在有里面了,都是有住。真正做好‘无住’,是心清净,还要修‘一切善法’。也许诸位要问:我心里一切都不执著,何必‘修一切善’?不修善可以啊!可以做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但不能见性。‘修善’是为了明心见性,因真如本性,本来如是,二边不著。‘修善’不著空,‘无住’不著有,所以金刚经经文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不著有,‘而生其心’不著空。我们念佛人‘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念阿弥陀佛的心,生求生西方净土的心。‘应无所住’是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不但身心世界要放下,连所有一切佛法也要放下,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只想往生极乐世界,生这个心,还是金刚经的原理原则。
' e6 q/ ?  T' X# I/ Z# o* E% Y$ U, y+ r) ?2 g6 E
2 }1 ?- z  {+ W& A7 K# n( g, d/ j
* I6 B0 p6 i9 {& G8 ^
五、辨用- ]5 x- ?5 S; S" i

! q7 I9 |1 t) ^ + {* H& n" q9 ], T4 @
& x8 X) g% E# Q6 A
用是功用、力用、成效的意思。
! l' x) t% V$ E0 W& \" a) M: i. a2 v% X$ O* K

0 b& g7 U% k7 A6 g3 I! H9 Z: I& U  M' A: v2 F
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证。而显体,是显因果之目的。
( g' K2 Z% |/ p" [; d- j
- E5 `$ @1 P5 v' B1 a; h
. @- E  U8 z) i4 {. B  L; V8 g) Z# _7 _* y2 f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以妄想执著所障,不能证得。’妄想,分别心是。执著,我法二执是。7 ^  P* i" J3 [4 o* y7 W

6 d. h9 Z* v; K& f0 _2 c
7 Z8 h- Y: V. h9 K/ a! A; r, U( H) b
3 z4 K: P! Q0 @佛这句话是在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讲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但以妄想执著’,毛病就出在这里,所以‘不能证得’。妄想是分别心,执著就是我执、法执。妄想就是无明,执著就是烦恼,是二障来源。本经就是破二障,要晓得理论、方法去修学,就可破二障。
! K; g0 J" C/ z+ }' P3 U5 ]: _" v. C% Q! C9 _# b8 }0 U+ a
7 h7 i& V3 D/ Q2 V5 o. b
0 g2 G6 J5 `# c; a
起信论云:‘以不达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不达即不觉,无明即妄想执著。8 K$ R7 Y4 \/ J. Z' S  W% b& e& K
& R/ Z; ], n, z* y% f0 v' k. R; X

, B. L( C5 B0 G2 V5 `0 i7 t4 q% O! [7 q" W
‘达’是通达、明了。不晓得法界原本是一真法界,十法界不是真的。‘法界’从那里来的?法界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所以一念是真的,二念是虚妄的。一念所现的是一真法界,二念就变十法界,这是佛在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是一真法界,一动念头,就变成二念,变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是唯识所变的。
2 }) B' h* K8 K4 ?! C$ X' R* G
. o$ N3 _- g# C
! Z7 R6 b, P' \8 V1 B4 t1 W& R& r6 [, k8 f* H+ \
佛法修学纲领,是教我们转识成智,换句话说,要转二念成一念。一念是智,是般若智慧,二念是迷。念佛目的求一心,一心是智,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尽一切可能向一心这个目标去做。一念在净宗方便,因净宗有依靠,净宗就念‘阿弥陀佛’,除此一念别无二念,就成功了,就有把握往生。这法门没有诀窍,真的是简单、容易,跟金刚经的宗旨完全相应。
7 Q& t! p# Q0 `( u
- O/ O, m2 o, L8 I  ~# M/ j$ C
2 d; R7 T! y+ r; K, {2 h9 z
( H$ s/ e' u8 L. v3 V3 H# Z因不知法界原本是一真法界,不知诸佛菩萨本来只有一念,没有二念,所以迷了,不觉了,念头起来了,这念头就是妄想,妄想就是无明。. Q2 M3 H, ^9 F$ ?. t

% Y2 X% z% y; T- a% z% P" F
! d/ z8 K2 m( L8 @& M/ j8 i6 ^9 N$ a8 ]8 _0 l
此经大用,能开众生究竟圆满之智慧。此智为一切众生性体所本具,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 z! N  c! C( X. _8 z

2 i9 c# W! R! z' S9 X0 n/ W, }- h9 D
' v- Q6 C- b2 g+ F6 o; }0 x$ n1 M* q" ^) s' A+ O1 r) n
金刚般若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每一个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的,外面来的,不容易得到,本来具足,要恢复就有可能。
0 u+ n" ]8 R3 U% k- X& b. t
5 q# p" d8 D4 E, j . A) ^+ r. |% r& S) b% @

' b2 d- [5 t" L5 w3 Q# c5 ?( @性具智开,不觉者觉,无明者明,便是通达一真法界,便是从根本上破障断惑。; L! W( J1 U' s' M! @6 x2 I

7 ~3 i6 l: R2 K& M/ Q* L2 g
) a8 y/ ^5 }5 e7 _1 V% Q3 ?0 _1 J9 F$ g) y$ Z/ k  x
当知发大慈悲心,便是开此智。依教发心,分别心已融,我见潜消。故令发无上菩提心,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灭度。全经不外发挥此义。并忘其为菩提心,直令向一念不生处契入。
/ ]& v; z/ B8 |+ s8 t) y' n$ M! l* y8 l! |, n$ }) D8 x

. |  v" c9 `7 L4 {; n4 _1 i9 [! ^# F( {2 g4 U) N
这段话很好,也是全经的纲领。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就是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是发心,一个是怎么住?一个是怎样降伏其心?佛所教的是要发大慈悲心,大慈悲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生的慈悲心,就是大慈悲心,这个心一生,分别、执著就没有了。所以佛教人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就是离四相,四相没有了,然后修一切善法—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这是善法到达究竟圆满了。' a' ~3 U) x" r: \2 n

! I5 K. ~8 g$ ~
$ [8 v& c& h; c
  D5 z3 b# h* f1 c- O8 T" \* a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心里绝对不著相。帮助一切众生心里若无其事,就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全经自始至终,都是讲这桩事情,佛分很多层次说,让我们从里面觉悟。
9 _8 P# D6 i1 X: L, _
+ f+ x, g% ^* q! H) N
8 a: z3 l+ x( A7 Y8 O& f6 @" C' o1 y* E
一切众生,以不觉十法界同一体性,妄想分别,起人我见,遂生三毒,造罪受苦,轮回六道。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纵有善根遇善友劝令发心,皈依三宝。以夙世障缘,叠起环生,欲修不得,修亦难成。故忏悔业障,极关紧要。5 x. E' G8 v9 ]; n/ Y

; Q! k5 ~) |/ h% y
  \+ ?) w6 v6 D+ }9 X0 {, u5 n# C$ Z. p9 G+ v7 u9 Z
‘三毒’是贪、嗔、痴。‘业障’就是妄想、执著。
1 R$ E0 v3 v9 R, c- u1 V8 c6 l, V9 M
5 H$ y7 n: [# K9 d  Q8 ^
3 k9 {5 T. u+ G+ t1 }
经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真忏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持名念佛,暗合道妙,即是行深般若,无异念实相,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3 i/ @- |# \9 S2 i/ y( P
$ }: S7 K7 W5 R5 w% ?1 |+ h

( ]# a! m7 g+ G5 v! y# e
0 t. W' _* n( U. J- c3 s8 R3 b这段经文是出自法华经,‘端坐’不是一天到晚坐端端正正的,佛门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它的意思是意在言外,‘坐’是不动的样子,是取心不动,不是身不动。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解释禅定即坐禅,‘坐’如如不动,‘禅’不取于相,完全遵照金刚经上的说法。‘念实相’就是无念,离一切念就是念实相,这真是好难,好难。这才想到净土宗的方便,净土宗是落实在‘阿弥陀佛’上,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 n1 j! J; g+ e# U1 F- B/ S

6 O5 c* u" @" [; T& G , N; Z- k- q8 a# |

" T% }9 G0 h6 K' l1 {念实相者,空有不著,双照二边。实相之慧,从大悲生,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
  F! n2 o: g6 _1 C- ^2 \5 J0 I9 G5 w1 }5 i
: M  q: i) s  g& e
3 z$ C7 ]3 y2 Q; n9 D4 o! o# O
佛在本经教菩萨‘不受福德’,这句话非常重要,一享福就迷了、就堕落了。诸佛菩萨为我们的示现,都是不受福德。福报一定有,但福报要让一切众生共享。
* e6 [2 w; W1 [8 a
8 [$ U# H4 b2 D$ w% e  o# P9 r # H# G; E9 G9 @# I
2 h1 {( W. @6 Y$ y$ e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相,观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内外障缘,一齐销尽。
* |" g' ?. Y+ y3 P
+ W8 K0 u9 N. p, A" z- c; k0 a 3 _- x/ s# w& m2 \
4 K# C" q! h" j. t/ Z, j
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
5 b. H+ X5 o3 t. V- P5 F4 v, b% _& j

5 _- K' h3 c" H. f
( |# b8 j( S( P2 i' @* t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障有三:(一)惑障:见思烦恼是,除则成般若德。(二)业障:一切罪业是,除则成解脱德。(三)报障:六道苦报身是,除则成法身德。江注举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大用。
2 O  x* S/ l) D5 p/ n
, q% |; G9 Y& X; n : H% `( C7 J& P- [- z

; m, F8 L+ d" d: D六、判教
  R3 I$ h: B' W
  a) u% z0 q1 L/ L4 R
- l7 k, t( v! k& \0 N4 A+ y
; Z: a/ i0 \6 X判是判别,教是教相。祖师大德对佛陀四十九年说法之资料、加以整理,辨别浅深大小,便利后来初学,有个次第,可以入门,所以有判别教相,如编排课程标准。但佛经可深可浅,判教系祖师大德之苦心。
6 I$ u! U: k, F3 S9 ^
4 E* Z* K4 m! C- d
6 a( D5 Z& J+ D
* }, e! Y) K. l$ J$ q0 j诸佛出世,教化众生,必对机说。机有二义:根机,众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浅深厚薄故。时机,因时施教,如五时说,先浅后深,先小后大,循循善诱,引人入胜也。! O0 f7 x: o' \, U# B
' K! U' b8 Q7 d& Y# j2 F( C8 @

- ?- D4 O# x# S% c# Q1 T
" F7 l5 p, A0 N  ?4 Q佛因众生‘根机’不同,所以用很多善巧方便方法教化众生,如经上讲三乘、五乘就是善巧方便建立的。众生迷悟不同,迷浅,障也浅,佛跟他讲实话,他成就的快。迷的重,障也重,跟他讲真的,他不相信。众生往往认假不认真,听骗不听劝。有一年我在北京,去看黄念祖居士,他说有一位同学是密宗上师在美国,那时已经死了,死的现象很不好。虽然是同学,因他同学走的是邪道,所以没往来。死的不好,他的徒弟们还对外宣称:师父是代众生受罪,死了还骗人,此类例子,时有所闻。这就看出众生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也就是佛常讲的‘可怜愍者’。‘时机’是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法,诱导众生。% l& I- F: [6 F$ m& M; ^
7 M/ a+ \* E5 Y" g$ {7 {  N

* }# Q4 i' ?1 `% Y. ^+ {( Q" q  J
/ U4 Q, I. g% \6 _3 ]$ H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学人,使对一代时教,纲领条目,浅深次第,一目了然。可以循序而进,其接引后学之苦心,良足佩焉。5 d. E) V6 V& }
! }0 ?; Y5 O0 T8 o: ~( h
- v2 j. r4 S" b0 s& f" ~

/ Y; j5 q, G$ g# W  u这是说明古大德判别教相,目的是对初学人方便,用心之苦,要能体会。佛的大、小乘经典,都是活活泼泼的。所以古大德所判,只是供我们参考,如死在教下,就得不到利益。换句话说,未被世法迷,却被佛法迷了,还是迷而不觉。
4 s4 N! Z& q1 j: U, G, }
$ [% }) P0 n6 Q7 m  Q5 h
. k/ w* A& Q* s4 H8 O
7 A. D" B7 m0 r4 j, W% y- D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唐后大众共依者,唯天台、贤首两家。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贤首则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 V8 S2 y' R. r8 G) q% O
/ |! S& d6 G+ {  D, E5 n6 R% P
" E' f( E+ \, ^$ X4 c8 G

, A  O* t. D+ F9 u! d8 y) H/ G天台、贤首两家判得最好,其他各家已成历史名词。这两家看法相当接近,但讲解全经纲要方法不同。天台比较简单,而贤首比较复杂,这也是各有所好。! }: ^; l0 [$ V7 W! E5 o* r
" u  q; d, `# D4 y2 |

# Z  w, V) R! _  B" J, P4 |% q  w- J8 W# `% f7 \5 U5 l, b/ x0 X- j
天台判此经为通别兼圆。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于圆。江注判本经为境心俱冥,遮照同时,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圆极顿之大教。
: N  x6 G$ \- \
; c8 ?) v, P& T, ?* N/ A/ m 7 ?/ ~. G# |9 s+ w. E

) D& `& }0 X+ m+ S1 }( u$ [2 Q8 T本经属圆教,两家都承认。但‘通’与‘始’都是大乘初学,因本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始教的教义,这个菩萨是大乘圆教初住位菩萨,这是两家判教的标准。如果就金刚经本文标准,这是我们一定要遵守的。本文不是初住,而是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就离相了,若不离相,就不能证须陀洹果。不离相不能证果,不离相就不能往生。不离相在佛法修学上是一无所成的,要有成就,非离相不可。金刚经自始至终,苦口婆心劝离相。为什么一定要离相?离相才能与真如本性相应,离相是一切法的真相。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是虚妄的,那是障碍,离相是离一切障碍。
+ h4 M4 b8 d: c% `
8 `+ A; ^  w! e4 ^! c1 ?' N
7 H4 d1 q& j( Q# K8 K) ^( z: A6 O# _. v) R) h2 P) s. N& C1 @
江味农居士四十年心得,他看本经圆顿达到极处,不是古大德说错,古大德没有江居士说得清楚、明白而已。0 z* c. Y! o, U" j
3 C% z. I# H2 [" l8 `
% D: R- v+ F$ u% C9 Y3 \5 j+ I( p

( n" g+ V: n& H- n4 H( h七、译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J6 E& E& _) O- B

. S+ N$ x! r* q6 A5 s
, H2 [# ]2 [$ e3 b* w8 Y' r
/ m$ R2 X  Q0 p0 b+ O* O8 M% d姚秦,三八四年姚苌称秦王,三八九年吕光称三河王(凉),四○一年什师至长安。  F+ p5 Z- z" T4 c  N/ }: c. a$ I( R8 h9 Q

" L# U; ~3 e1 Z. b9 j9 c" P
, I) y" `& p0 ?/ H3 r
) V9 _! B3 O4 F& n# G 2 T  P9 V2 S# U/ U8 V( }7 J4 P( H
┌经
6 A; E" _( F* q* v) U6 E! M  ? ─┬─修正知见(学问)。# b( H7 B. F# w3 _9 s# t

6 ~5 p* E' @, f1 O( Q) ~7 ^三藏
+ G' D$ w- U* S; V ┤律* b! r1 Z, L  ~0 R$ X( N
─┼─修正行持(品德)。
' }4 P5 f; a  b# {. T8 p 0 F/ K1 k, X) r0 W  w( Q* \1 U0 D1 h+ T

: x5 x5 v7 j; c. F' y2 T └论
/ j; x# B+ {: Z- j9 i% `3 t" k ─┘
2 J- p, R- C( s* A! G0 V' ]
! L# \7 ~4 X; H/ S! [$ a+ i8 O3 ?( t+ N- g# Z$ B# B
! M& X& W$ e# `) Z5 M, ~
+ ^" r0 G' j+ _$ }7 H( ]: z9 g
法师,凡能弘法者,称为法师。三藏皆通,则称三藏法师。
2 ^4 Z9 G# _; L! v- m8 a% H$ r0 N7 L4 v  N8 B
9 a( ~- x( x" P# o
- |& J4 f: O$ ~1 s% Y# x
鸠摩罗什,梵语音译,义为童寿,七岁出家,日诵千偈(三二○○○字),博通世出世法,公元四○一年至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在西明阁与义学八百人讲学。译经论九十八部三九○余卷。
) k* O! ~3 K/ h/ y1 m$ X1 }. `8 ?
( E7 }. C- g+ {  R

- [! O  L0 K( T0 S7 f# B& R传说法师乃七佛以来为译经师。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
  d# a( u2 [" R1 S
8 @/ Y: w, D" ]& w * N* s; b- t4 Z+ H7 Q
: [2 E0 W2 ?5 x
译,易梵为华语也。7 Z7 F- X) j( Y0 S0 \

% e* r- ~" d) ^& \( p
  ]! ]. }* l( g1 _! p) q
( t3 h4 J2 l4 g" v4 L0 S  H; U八、倓虚法师示此经大旨9 [- o+ E$ R8 n/ V

' ^% S$ I. }# I- Q ( u3 r  c3 p4 ~
) b, {, P8 a$ e( J' N$ G! `8 N7 q$ }
离相,成就解脱,消诸业。
# T$ s/ h5 b" w; S9 q, b4 c' ~
! ], a2 \- I. y5 M' V
2 Q; y1 i/ A! W7 P  T
, E' i( f9 G8 m  j无住,成就般若,破诸惑。+ ~& {3 q( U8 _1 [4 k, w/ B6 j
' x+ T6 V& Z- W4 ?, |

6 W8 G, P3 ~+ I% Q
% y4 R( l7 I4 D# H) {( L+ k无法,成就法身,脱诸苦。
, v5 [. s6 N! u
6 _" J% w, {) `* I4 {' x , Q* N) ~- a) v8 A" S9 G+ H3 {

0 R3 k7 [. l  X* Y# J& V破三心,除四相,为发心之要务。% r8 R/ u) Z  r/ G
$ v' G) X  U2 X- ?. {# I( Y
' T7 o) _& R% \1 Z. _! u; Q
  w; S# V5 h- {: Y
% {8 Y2 N, l# M: y4 X
┌过去心
/ L0 j6 i1 ?% c+ T/ m( b9 v$ T. [
; C( z0 }) V3 H+ c, C
! q: f; B' |: O三心—(妄心)8 s  Z, p, t4 J$ j! x
┼现在心3 e; d( r5 u8 K" s  }" e& C$ Y
┼不可得+ ]3 m9 ?4 g/ t* }

9 i* p+ C' G# S+ n/ ?. g4 G2 F
! S4 w$ V$ x4 q0 H/ g └未来心
/ f$ ^4 e( j8 y  J4 A8 o9 s, M* V: }5 j- z
" v; U) B) h- r( h+ ]
# p1 e" P# A( z8 Y. I1 |

1 L; ~% J; }& t4 k9 B) K5 ^; Z9 W8 [' v8 u0 F0 N" ~

4 N$ Q. H- c) T) J- a% \, J' n ┌我 相9 \4 O6 t6 r2 T. e

+ E7 z% O$ f6 K
  }; M5 L$ ?4 b" k* } + q& o4 N/ H+ ~& N! d
├人 相4 J) `2 K& R; B6 d3 a- u6 E' |
┴─由相对假立. e, s8 Q2 d; |' j/ e* L' B

6 C8 b, H0 k5 m6 q3 |  ]5 I& L, D四相(我法执)9 R7 e' ?& [& {6 h1 p

8 U- A8 ]( |9 z9 l  0 @! P- ?2 o. o2 l- U0 }6 Y

5 T' n2 c2 ?. Q. D ( k+ Z/ V3 Q1 B0 C3 k" h& t& E! N
├众生相
3 k, P9 M& N) F! ?, ^/ i9 h ──由缘和合假立
# w) C. g3 w) } ' A" R+ [, ~' a

  Z- \& z4 t) z1 o0 K& W └寿者相& C9 u, R# [( L( W9 X3 Y6 z
──由相续假而立
' _) E2 m) j1 ` 7 X! K/ G( W2 ]5 q# K  y
+ y  |! M8 a( i

' S6 T3 V6 r% S: U! I2 A% [; T3 [& J7 l0 ]) z
破处即是显处,是同时,是一时。( C! H$ a  P6 V  p+ S7 t

% U+ X. z0 P5 K) `' l4 Y
0 V5 A! L" L3 X, A
/ s. [# E; N& C" B$ r" n本论:解释经文
: S5 |3 j& t+ z7 n1 i
# r5 S$ k1 _9 v* V# n+ @ $ @+ o/ P1 u+ K0 A6 P% T6 \6 o
% X) `# i4 z* P2 d) q
壹、序分& b' e. i& c. W6 L  l+ I- M: Z6 _

0 Z( M" B) G! {2 V
- V/ g# |' G# {6 @1 S0 n1 w. k4 [
( t  M% Z- w2 t, Z' V一、证信序
4 L0 L4 D) x! y" Y- x) ]0 v4 ~: X9 v5 r' |& h& @5 X# I
- t4 W/ c4 x+ F" ~

- _& W- r. Y7 I$ H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8 X4 a% Z) g# `( N3 |% p( V  V2 x
( E) t; U8 x# J- W8 H
6 t% n2 b5 h* m/ {3 Y- F
我们因为时间不多,所以讲座采取重点的报告。特别著重在修学心得这方面,对于经文的解释、名相、术语,诸位可参考江味农居士的讲义。在这一段里,我们要学习的,有几个重点必须要知道。重点掌握到了,以后展开一切大乘经典,就会读、会看、会修学了。请看注解:
6 v( [) J; K0 F4 b( ^+ D
" ~2 |+ ~' F3 X
& [- P% {& j' K2 f  U& D8 u! K% b' K
(一)读经闻法要消归自性
4 ^$ [3 v2 Y0 m4 P
& _( G4 Y9 H  D8 q
: j2 ~$ c5 ]; ^5 w
3 \8 Z: J& J/ ~: Y. I看经闻法,贵在如实会得其意。果能消融归我自性,则受用无穷。
6 Q9 ]+ x  J; t" K/ t- {" W6 O& n+ B2 ^1 l
& e% L9 c9 V: B5 B8 _

  M5 U( G0 P  b* u+ g5 S这几句话很要紧,会不会读经、会不会听经、会不会学佛,关键就在此地,要紧的是真正能体会到说经人的意思。说经的人是释迦牟尼佛,开经偈称‘愿解如来真实义’,意思明了之后,要真正能够‘消归自性’。此地称消融归我自性,简单讲就是消归自性。‘消归自性’用现代人的讲法,是真正体会意思之后,变成自己的智慧,变成自己的生活行持,这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Y& `$ y* ?% a* M4 f  X
& P6 J. L" j) @/ `( a
/ I8 l* [/ s" m1 _$ R& _( ^# S
9 d/ b; b+ Z) ^9 P, M5 V9 {4 {
(二)解释如是
5 g( c; Z$ U6 F* t% `0 |
) B& _2 {) z# D: z
, e1 V' z* _) S# N5 ~+ n5 f; I8 N. [) V  h4 g/ G
‘如’,生佛本具之性体,真实之际如如不动。‘是’,开化显示当下即是。! |) I) J: \; P7 L' K& I  ?9 S
( x7 j: S( R8 Z% N, O# y
5 f' |  B0 R) i& B) ?- L4 H
$ H( a# W) r9 m6 m+ o4 N; Z7 q
无量寿经上说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真实之际’,即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所以‘如’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如’讲体,‘是’是讲作用。真心本性所起的作用,无量无边。‘开化显示当下即是’,可见体用没有离开生活,现前就是。‘开’是开启,‘化’是变化,‘显’是很清楚、很明白,‘示’就是在眼前。一真法界在我们眼前,十法界也在眼前。十法界就是‘化’,一法界是‘显’,每个字里面都含有很深很广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展示在现前。佛说‘如是’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契入这个境界。3 R; R* Y$ \1 C0 \: m; p

2 l) W8 j9 Z8 B' L# c9 o 7 J( R; N; W1 `- \+ b. ^
, Y  F9 u: C) p4 C4 l
(三)解释我闻
# ]) Y6 E: F3 F/ b, }. c6 _
9 f1 d, x2 i+ z+ m; T: z: M5 i+ w 6 Q: l- m1 e, U/ _5 e

- G  F  C1 v3 h0 X0 x# `, \  Q- f‘我’,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常乐我净之我,破空间障碍。‘闻’,返闻闻自性也。
/ H& A" o. h8 ]5 g) `/ z" R6 K, ?9 B- e1 v" i9 D  @$ j' L7 y

2 c/ j0 i/ C9 L* T+ f  ?2 a, {7 q
5 L# ]7 w' i4 d4 w‘我’是讲真我,不是我们所讲我你他之我,那是假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体,佛与众生是所现的相,即前面所说的‘开化’。‘开’是讲一真法界,是讲佛。‘化’是讲众生,十法界有情众生。十法界是变化出来的,是从心变化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但十法界与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心、佛、众生也是一,不是三。这个事实真相能透彻理解,那叫证,佛法叫契入,我们一般称证果。( `9 t9 b0 q; s' _- ^

# ^4 B* ~& s9 I
! V! G. j4 t+ B3 Q3 P# G% t; [+ i- G7 R0 C; V" @3 B
‘常乐我净之我’,这个我是真我。我的定义,佛法一般讲有八个意思,讲义里面有,可供参考。八个意思之中,最要紧的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一个是‘主宰’,另一个是‘自在’的意思。从这两个定义来观察,凡夫没有我,凡夫做不了主宰,也不自在。诸佛菩萨有我,有真我。在十法界依正庄严当中,做得了主,在无限时空里面得大自在。前面说过:学佛是把我们境界向上提升。换句话说是把我们生活空间扩张,扩张到尽虚空、□法界,那就自在了—‘破空间障碍’,这就是我的意思。  C7 u8 J" h3 _

& J: `8 C# B" i7 t! Q4 P - b* `! l" a$ n

5 ]; f3 O! D, K3 H) T‘闻’不是耳闻,耳闻是凡夫,有障碍,这个闻如同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上文殊师利所说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教我们反闻,‘反闻’是教我们不要向外面境界攀缘,外面境界是假的。本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回归到自性。‘闻’反闻闻自性,视要反视回过头来看,就见到自性。不知回头的,看到的是色尘,染污了自性。不会闻的人,是听到声尘,也是染污自性。所以会用心的人,能回头,佛法常说‘回头是岸’。反闻就是回头,六根接触六尘,要知道在六尘境界里面回头,回头就是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不受外面环境的蒙蔽。在一切境界里面,保持不著相、不动心。不著相即不取于相,不动心则是如如不动。这时用清净心、平等心、觉心去观察外面境界,这种观察是观察真相—真相大白。
9 F7 M9 j3 }3 Z9 k  C7 x8 p; D& @" z

7 N  t" B2 Q: O2 q0 D
" L3 B* s* h& Y3 U: O$ g' k. ?7 Q(四)十法界与一真法界
3 s' |7 d3 M3 H( E; Z
0 \% G! ^  @  v1 _% `9 W% L; T
1 a% l' u: [) J& I: W
$ D& n0 b" S  a: m: N起心动念就见不到真相,所见的是十法界。不起心动念,所见的是一真法界。佛法里讲的一真法界,绝对不是十法界以外,还有个一真法界,没有这个道理;人道之外,还有一个天道,没有这个道理。一真法界与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天道和人道也是一,不是二。用现代科学家的说法,就是空间的转变;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乃至于无限度的空间,是一个空间。如果从这上面去体会,经的意思就容易明了。无限度空间怎么来的?是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现代科学家虽发现有多元次的空间,但是不知如何突破。佛法教我们用定功突破,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突破了。突破之后,十法界依正庄严都看到了,六道里面状况也都看到了。它要不是在同时,怎么会看到?如果真的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怎么能看到?未来怎么能看到?没有啊!都在眼前啊!为什么能看到天道?为什么能看到菩萨道?又为什么能看到饿鬼道?因为也在一个空间,只要能突破界限,全都看到了。可知本来没有界限,界限是自己分别、执著造成的。
+ X9 n: z$ P6 s; j, K- S7 `% W3 g+ O4 r: e. H2 |

# Z8 A" x$ t, d  @, r4 n7 t- N$ c3 N9 N( h  O
(五)十世古今·不离当念
2 t2 R. `8 q% ^5 E( C. Z$ _0 }8 p6 P
' u4 S0 t6 K/ F6 O6 P; h5 D
$ W$ ]8 _0 ?" o1 s/ F  ]
‘一时’,十世古今,不离当念。三际心不可得,破时间障碍。; V5 w8 F( @3 b3 Q- c/ q
* n* |% {$ ~  U: K% S5 G+ H- Z
2 d# Y1 `: M! \# A

0 S. g( D) G/ j' C3 \‘十世古今,不离当念。’这在刚才,已透露一些消息。没有过去、未来,是一时。因为是一时,所以过去、未来都在眼前,统统都看得见。现在为什么有过去、未来呢?因为现在心动了,心动了,就会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念头,念头是假的,真心不动,妄心才有念头。妄心有过去、有未来。真心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所以时间是一,不是二。空间也是一,不是二。虚空法界要是真的契入了,那一样事情不清楚?那一样事情不明白呢?  B0 G" m5 i9 X9 t9 c/ |
- H5 T/ ~' ]8 ^% W( [* t8 l% n, p+ w

9 p) ~: k6 U0 n) r
0 s% N" v2 i- W' _8 C4 L( O‘三际心不可得’,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破时间障碍’。‘我闻’、‘一时’把时空的障碍突破了,才能见到事实的真相。不能突破,所看到的一点点、很窄小,以为这部分是真的,产生错误的观念,看错了,想错了,当然也连带做错了,说错了。错误的结果,就是制造出六道轮回。
+ n7 ]+ ?2 a' w# e7 V7 X+ M
; T! x% K# ]' P# t% v + t* v, ]* j( s  a0 c$ D2 Q( ]( j/ [
& A" ?* w# O7 |" i
(六)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 h1 u' U3 k2 y6 f. H6 U  r9 b8 V1 G" h& L7 D) y5 h, E
$ k- J9 a& i: N6 p9 w( S! @/ ?. |
( ^8 f. c% T% V1 ]; I7 X
‘佛’,自性天真佛也。
6 T0 Z1 x3 j$ \. z, @# b- q) v1 `+ N7 |6 ~" c7 F% `

  S$ Q! H: G+ \
: \( _4 n2 j" Q- i( H不少同修经常来问我:到底是神大还是上帝大,或者佛大?对于佛的概念,并不清楚。事实上,佛是自己,不是别人,自性天真佛。‘佛’是梵语,意思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每一个人都具足,人人的智慧都是究竟圆满的,上帝是究竟圆满,我们自己也是究竟圆满,都是佛。佛在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本来具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觉悟。现在不是佛,是因为圆满的智慧与圆满的觉悟丧失掉了。为什么会丧失掉?因有妄想、有执著。经上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一切众生如果把妄想、执著舍弃掉,这样能力就恢复了,这就是佛的意思。佛不是神、不是上帝,不能比。因此,看到‘佛’这个字,就要想到我要恢复我的本能。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都是恢复本能而已。3 C/ t) [) J5 H' y1 y8 a7 h: w
$ N4 e9 D7 y2 m

$ a6 _# M% u" B! e( L0 v3 f- I2 j6 x. A
其他宗教看到我们供佛像,不了解其真意,供佛像是因为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塑一尊像供养是不忘本的意思,没有把它当神看待;纪念老师、不忘老师教诲的恩德,这是第一个意思—报恩的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见到这尊佛像,就想到自性天真佛,要恢复我们的本能,修学要以佛为榜样,恢复我们的本能。  l( S' p, _& X' @9 H9 Z; ~
( n, Q0 q6 r- A! u/ V/ _4 m+ E

# G$ J/ W) A. o) G, [3 x- K  ?/ b& g) p# V
(七)寂照圆融是修行的总纲领
. ^# k) u2 p) I8 M$ I! V" K1 r( y! {+ p3 p, F" {- g3 t
: @- o7 y) S+ h9 e( n
+ J  o7 `4 }( {, z5 H* _
‘舍卫国’,寂照圆融,自性圆具之丰德也。  ~, y: s0 M  Q: a. ~  a# j3 h
' o9 |* t5 T$ m1 M6 U$ b
2 ?) m" g' K( Z7 x
6 F1 M8 X) p! {- O: |2 I
‘舍卫国’其实是一个国家的首都,用都城的名字,代表这个国家,古时候有这种例子,现在也有,如称中国称北京,美国称华府。‘舍卫’梵语译为丰德,丰是物产丰富,以现代话可说为经济中心。德是文化水准很高。从这个名称可知这个城市,是古印度文化经济的中心。我们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那是真正的丰德。所以看到这个名字,要想到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性德是真正的丰富。西方极乐世界讲无量的寿命,样样都是无量,这个无量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学佛为什么要明心见性?因为见性之后,无量的智慧、德能统统显现出来了。这不是修德,是性德,是本性本来具足的。怎样才能使性德现前?那要靠修行。‘寂照圆融’是修行的总纲领、总枢纽。‘寂’是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以清净心对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照’。‘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虽用而不能保持。佛在经上常讲凡夫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第一念就是寂照,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就迷了,诸佛菩萨永远保持第一念。我们早晨醒来,眼睛一张开看到外面境界,还没有起心动念,还没有分别执著,外面的境界清楚,那叫第一念。那个情形,就是寂照,就是圆融,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才一动念,就有了分别了,有了执著了,有了好恶了,起了烦恼了。第一念是性德,真心起作用。第二念是妄心起作用,把真变成妄了。如何能够保持真心的作用?整个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修行修什么?就是修寂、照。换句话说,就是修一个心清净。所以看到‘舍卫’两个字,要能想到这个,就会有受用了。, S+ Y5 Y$ M; h/ C/ f
2 ^; d2 E9 H8 N' X  U) y/ ~. b

: n" I+ c6 G/ b4 S; s$ O7 f1 U) L) P" I: ?8 v: o+ n6 d
(八)战胜五阴魔障·才能恢复自性
; Y. Y" \  R# [; N, A
. J4 |5 ^( e# I) i3 m6 | ! G. t0 k! A& e+ Y/ @2 G% M& @
( `  A5 A! ]3 c
‘祇树’,战胜五阴魔障,绍隆佛种,则是自性之只陀太子之功德林也。+ _/ L/ \  ]& K& c

8 u  }, E  M, u- @ 1 S" G& E. N' [; _* ~4 C3 D

# D6 v" u$ r$ j  }5 @' x‘祇树’,‘只’是‘只陀’,这里面有一段故事,在一般注解里都有,我们不必叙述这些事。我们看它表法的意思:‘只陀’梵语战胜的意思,国王打了一次胜战,凯旋归来的时候,宫中有人报信,皇后生了太子,国王很高兴,就把他取了这个名字—战胜。我们看到战胜两个字,要想到战胜五阴魔障,才能恢复自性。我们今天在六道里搞生死轮回,被五阴魔控制住了,我们没有能力胜过它。‘五阴魔’,楞严经里面说得详细,五阴是五种,每一种里面,佛又为我们说十种魔障,五阴就变成五十种魔障,楞严经末后用很长一段经文差不多有三卷,楞严经总共只有十卷,三卷和我们讲五十种阴魔。一个修行人,要想超越这些魔障,战胜这些魔障,很不容易,所以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原因就在此地。修行成佛的捷径,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虽有魔障,魔不能接近,便宜就占得太大了。也许同修要问:不少念佛人,怎么他们也有魔障?这里面有原因,原因总不外乎念佛不得力,念佛用心不纯,才会遭魔障。如果一心专念,纵有魔障,魔也会远离。如果杂心念佛,魔容易找麻烦。因为心不专、心不一,得不到佛(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也就是说不能和佛感应道交。就像我们无线电通话一样,频道一定要专,同时二个频道、三个频道,里面就有杂音,就听不清楚,道理是相同的。我们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频道一定要一致,绝对不可二个频道、三个频道。
( z0 p, c& D2 z5 ?  Z* t" c" N3 G- X5 V9 r8 k; |% R
$ e- }3 b! `1 l
9 j2 b! ~$ f7 H' I
(九)喜欢神通感应的人最易著魔' {# Z* ?" C( x3 e  X/ G

& m& p( ?9 C: g) z; J' C% k
+ }! V- j$ Y2 f, c. @. {$ s. @7 g, I
, s3 |- N0 B. h  s一般最容易著魔的人,总是喜欢神通,喜欢感应,是最容易惹祸的。这是妄想、是妄心。一切法从心想生,想神通,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他们就来了。想感应,妖魔鬼怪也有感应,本来没有的事情,是想来的。念佛的人想什么?专想阿弥陀佛,只修一心不乱,阿弥陀佛现前了,现前怎么样呢?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是一句弥陀念到底,绝不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如不见,这是好境界。如果见了一生欢喜心,自认见到佛了,功夫不错了,魔就快来了,那还是喜欢神通,还是喜欢感应。所以一定要记住,我们念了很久的佛,怎么佛都没见到?这是好事情,好境界。佛要是真的来了,给你看到了,你一高兴,马上就著魔了。佛大慈大悲,不让你发狂,这才是真正爱护你、加持你。到什么时候佛现相呢?你心真清楚了,明白了,见如不见。佛会现相给你看,给你作证明,证明你的功夫成就了。古时慧远大师一生当中,见到三次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和任何一个人说,见如不见。最后往生时,境界又现前才向人家说:过去已经见过三次,现在境界又现,我要往生了。说出来,走了,这是对的。说出来不走,那就是妖魔鬼怪。所以我们要战胜魔障,我们仗著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定和慧,不足以伏魔。唯有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要紧的是老实念,就对了。' J2 S( S2 e( z" p6 N0 x. E
( J1 x9 [! D4 W; N) r
; ~% E  b( M+ C6 }# v. U

$ t/ k% ]% v4 m8 N# [1 r) ~‘绍隆佛种’:‘绍’是继续、继承的意思。‘隆’是兴旺,我们要把佛的遗教,发扬光大。! D/ `/ N' V( K4 a, A: \3 c

1 i$ d1 C/ m. b  h9 \0 T
0 q5 g/ z; l  y  `' g
- g/ {' q5 K7 w  ^$ K3 ]; D(十)性德本有·不从外得0 A, O3 _% ?' m/ k7 b

, ~) P1 G6 p! x6 n. V; k
9 h& z) r( q4 x8 O- \2 ^
: v! c# U- S+ a4 [‘给孤独园’,昔日离家远走,今返家园,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即性德也。
+ Z, P" K8 b  j* [% y2 R0 r+ v
+ C/ I) n2 {! e# O/ V! D& h
& P3 c, M2 _8 N% B+ l7 F4 Z
! C1 `0 I  O8 c# q) v0 Y‘给孤独’是当时对须达多长者赞美的称号,他很慈悲,用现代的话说,是一位慈善家,对贫苦孤独的人常予照顾救济。‘昔日离家远走,今返家园,承受家业,衣里明珠,不劳而获,即性德也’,这几句是法华经里面的比喻。‘离家远走’是比喻迷,迷失自性,好比离家出走,在外面过艰难困苦的生活。‘今返家园’是回过头来,明心见性。‘承受家业’是说本性里面本身智慧德能,统统都现前了。‘衣里明珠、不劳而获。’说明性德是自家本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它的盛况我们从华严经里看到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所以古人常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佛的富贵,大自在天比不上,大自在天富贵是修得的,不是性德。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富贵,那也是性德,不是修得。
6 i+ f& q7 M* C. |+ V& x. ]: B( W' M) G! ]" s6 k
: Q5 `8 Y6 C6 n, H
1 T2 q$ y4 P, Q
(十一)解释大比丘9 z* S! O* Q- v7 |6 V  M, E7 a8 _. m/ u  `

7 Y6 j9 `1 N/ s6 N/ L; k & ?# K$ c* ?3 G( f2 A6 I7 N+ s
' \# g' J9 o9 k
‘大比丘’,指大悲大愿。比丘谓远离尘垢。‘众’是理事和合。
4 h$ w4 G* P, {: P5 @8 C; H) T4 b3 Y4 [4 }2 a% T" B$ v" R
+ ^6 X, a, N0 n; [. A% ~
) |3 q5 m) Z) J, h! e2 h& i5 Q, n/ O
古印度所称的‘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团体,僧团是理事和合,所以叫和合众,在所有团体里面,僧团是最值得人尊敬的。1 E8 F4 q  k9 w& }& y, N0 c
0 @/ n3 d# s4 A+ W$ l" t
  D; n9 d, ]; \; q4 {
- J% ^6 f; \0 y/ T2 n4 E" p! |
(十二)解释千二百及五十五
# k9 Y% I* \. `. J- Q: n$ ^2 @. C+ _* _5 d- w
4 q/ b1 E$ a0 t, s/ E8 e, N- n

" g5 Q( Z' n( }- n‘千二百’,圆满功德,五十五,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十地、等觉是也。7 v1 O2 L  a  O

- D1 d( r% X3 }2 I! d# N 6 t* b) C! Z" q  t. G- l& I" D! d
. B' ~/ k: U) G' m8 s" a2 J
此节经文所表,谓如如不动之本性,当下即是。果能破障返闻,则自性佛现,而兴大悲大愿,远离尘垢,理事和合,圆满诸菩萨之修德,而与世尊心心相印,光光相照。则见此序境相为非相而见如来矣。一部经文所说,总不外此意。学者当于一切时、一切事、一切境,皆如是体会得,则动静一如,无往而不是矣。
3 L8 e- L. s# k: P( Z
2 d- I3 u- a3 `; B2 v* e" }+ X * v6 V8 [5 j  d1 z& _. m
* m7 u, W2 V4 K- j& l" ?
二、发起序/ l; ]; V1 o4 W0 M% ^5 H& q# C- t
& Q- ]8 H1 D0 Q

# z# P" C' i; J7 v! B5 U% D3 A' w2 A1 a6 L/ j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0 n! Z9 h, o& d( Q8 w
+ r) Z% L) i* \0 a7 X
& S( A  F' ]5 v5 o; n, M' j0 B. h0 r/ q7 q, ~# c
(一)世尊现身说法
( ~( H. S( }: _0 p' T$ T. ^+ U) F  a- q& ^

* u8 z2 A1 f1 N5 S4 \
* r' [) s* S2 u0 v1 o+ X这一段不但是一部金刚经都在里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也都在里面,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修行,一直到成佛证果,也都在里面。这是世尊现身说法,为我们做出个好样子—佛是怎么生活的。世尊这次示现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生活、出家人的模范。看到样子,我们要能够回过头来想到: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将它运用在生活当中,所过的,统统是佛菩萨的生活。金刚经上世尊是亲自表演给我们看,而在华严经上,是诸菩萨表演,在末后一品,五十三位善知识,五十三位在表演。这五十三位代表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菩萨。修行不一定要出家,无论那个行业,无论过的是什么生活方式,只要会运用金刚经的道理、方法、原理原则,没有一个不成佛的。这一段是很重要的一段,我们一般读诵往往把它看轻了,后面的经文,老实说是解释这一段的,这段经文明白了,后面的经文可以不要讲了,看不出门道,这才细说。请看注解:5 N+ }9 o% p. D' q5 y9 X

: v, |* }$ ^) n # ~' c0 }/ Y% Q. Y
6 R# O4 U2 n+ c. P
(二)在家出家·一律平等
  L8 z; K; d4 I$ h- U- g+ d+ U5 m. w& s4 A  g2 F  f
0 U$ S/ t( z: l/ C5 W: n

9 i2 x% }6 v' b0 i出家本为度众,欲度众生,须先断惑。断惑必须苦行,使人见之,道心增长,俗念减少。则乞食之有益众生也大矣。9 c8 Y. Y, r/ N7 t: s; W
/ |7 C/ ?5 g1 A; f: `; [
+ E9 i+ M% `) e! ~) ~' ~% t
0 Z% i. Y5 b" o' l8 |  p9 z" Y
佛菩萨度众生,方式很多,普门品里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释迦牟尼佛即示现佛身。‘应以居士长者身得度者,即现居士长者身而为说法’,维摩居士即示现居士长者身分,维摩居士也是佛再来的,可见得他们自在。在那个时候印度有两尊佛出世,一个示现出家,一个示现在家;说明在家出家修行,同成佛道,并无高低之别。所以佛的弟子如舍利弗、目□连他们见佛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他们见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现在一般人有个错误的观念,一出家就贡高我慢。不知道佛当年在世显示的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是平等的,这是我们千万要记住。特别是发心出家的同修,要知道我们虽然身出家了,无论在道业上,在断烦恼上,一品没有断,怎可贡高我慢?一定要谦虚、恭敬。7 E8 M; W% t# o/ V- Z

+ G; e$ R# d- r; D) e  _" q3 F- k
! ]; P6 \" x; \9 r" F# ^
7 v3 l5 Q, x; A(三)如理如法的供养. V! Y9 \- p1 u6 u. H5 K
6 d1 l* e  O! x1 @8 q# Q

4 G3 Q9 G3 L7 l( o# P' z% m! p9 R% y0 n4 O% l, f+ t" h( O
江居士以为,欲佛法大兴,非行乞食制不可。但须信心者多,然后能行耳。  s; S' ^: L' ^. t1 F9 M- A& t; P
4 V5 D( ?4 X$ e
5 v0 C; b% b& g

6 i: k5 @, M0 g4 [5 U7 W‘乞食’制度是释迦牟尼佛所定的,一直到现代南洋小乘国家像泰国、锡兰依旧行乞食制度。佛法传入中国,因中国人观念与生活方式和印度不同,所以乞食制度在中国就不能通行。早年出家人接受社会大众的供养,还不成问题,可是到了近代,流弊丛生。这种现象诸位可能见到,这是佛法的衰相。可是要恢复乞食制度,在事实上不可能,唯一的方法,是学佛的同修,不论在家出家,真正明了佛法,就不至于有过失。比如说出家人自己知道节制,在中国历代的高僧大德都做了很好的榜样,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均以身作则。而在家信徒的供养,应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不是盲目的。这样配合,佛法也能够兴旺,正法一样能够住世。只看我们怎么做,不能偏差,有偏差则制造罪业,果报不可思议。. O1 [4 `) a: [7 c" t4 U

4 j6 f  U/ X7 T5 s9 f  Y
5 i6 n* O" R" M! k2 E! [# A8 I  L4 I+ V. e) F( D7 s
(四)回头就是不攀缘
2 F7 C7 ?& ^) C& }  D7 @5 M" H
  e' g( S# [) S- G+ Y  F
2 t- m0 V9 Y4 j" Y; u
5 U  b* Z* t6 g‘还至本处’,回头也。‘敷座而坐’,经行入定,意甚深广,须体会得。而落实到自家日常生活中。, w/ V' u4 R2 C
% ]6 X  r* w( V: Z

, |3 Y6 g" f/ H4 y. L- M9 |. h" |
" l0 c) z, Q* b/ S9 y- E‘还至本处’显示的意思是回头,回头是岸。‘敷座而坐’是入定。无论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从事什么工作,但是要懂得回头,要懂得修定。又什么叫做回头呢?回头就是不攀缘。一切众生向外攀缘,永无止境,不知道回头。在日常生活当中,心地清净,清净心就是敷座而坐。
4 L) [+ ^' ^0 W$ O  ^
; r) q7 P. P6 |0 ?+ |2 g8 s7 I3 l1 c
/ Y' a2 e7 t, J! _  u
& G( |1 B( a: b& Y(五)学佛不一定要出家) l* j' r* X. M- p# F8 j" B

7 A' N; F7 D& j- E% A$ k& I 3 _: s/ s! q' Q( Q  {  T: w& `
# `$ b! v/ h+ F* N! y- E: f
此经发起于日用寻常之事,是说明佛法全是教人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之真、善、美、慧的幸福圆满的生活。佛陀就在生活中,如此示现。是故善现见知开口便叹希有,继曰,善护念,善付嘱。即是大悲大愿之无间也。
6 P2 K: m2 @/ e" Q, C* ?9 d- s0 }! X. y1 K; V6 a& S8 n

  d' J4 G  C& J. n9 V$ G5 v* Z( l3 U4 b+ ~$ q* m, t
佛示现的是代表出家人生活的方式,过真、善、美、慧的生活。我们从这个例子,要体会到无论我们自己过的什么生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处的是什么样社会环境,都可效法世尊原理原则。不必改换生活方式,任何生活方式,任何工作环境,都能达到觉、正、净。都能生活在真、善、美、慧境界之中。绝对不是学佛一定要出家,那就错了,那就不能说是事事无碍了。佛法是教一切众生就在他本位上,就能够得到幸福。在本位上修行,都能成菩萨,成佛。1 ^6 M  p; W! Z. J5 L% p/ c
5 l9 Z+ Q2 Y! M  }: J5 B

' _1 ?" q) J6 U+ u! _0 |7 y  P) k4 x! p
(六)须菩提为什么赞叹希有
/ R+ n2 M! N- f3 @
6 T, d2 E2 E" H * N! ?+ y' {+ g

! V( G. k0 r9 U' N佛这种示现,从初发心,长远的时间修行一直到成佛,都在生活上表现出来,凡夫及未达到这个境界的人看不出来。须菩提尊者能看出来,换句话说须菩提尊者的境界,和佛相差不远了。须菩提他见到了,所以赞叹‘希有’!从这个地方,如果我们冷静的反省观察,我们生活行为:从早晨起床,穿衣、吃饭,也到处奔走,我们的情形是不是也希有?没错,的确希有。但和佛菩萨不同,我们是无量劫来的习气,都在生活当中,穿衣吃饭,点点滴滴,曝露无遗。世尊所显示的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所曝露的是无量劫习气。学佛就是转变,如何把我们无量劫的习气,转变成功德—转识成智。懂得转识成智,就是把感情转变成理智、把烦恼转变成菩提、把凡夫生活转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这叫会转,会转就是会修。所以世尊不仅言教,也用身教,他做出来的,都是为我们做示范,这是大悲大愿的流露,永恒的流露,此悲愿广大不可思议。
. A5 J' W; i3 c( h* w9 l; {3 @. Z
8 v5 \/ G  i4 `( r- ~1 m' J9 C % Q6 p: j; i0 ^# M* Z4 n
- g) Q8 k) [2 J: z) C
乞食奔走同凡夫,不住佛相,显示无我相。不说一字,显示无法相。三空理彰,此谓之‘善付嘱’。是乃身教也。# O7 R) e- s3 V
$ |, r9 K! J1 C/ s0 M+ o
) |# s5 F4 a7 |4 L  S5 @9 b# i
% F" e' O: Y0 n) D! z2 u  F4 t
‘三空’是人空、法空、空空,心才清净,一丝毫都不沾染,连空也不执著,这就叫做‘善付嘱’。
/ }7 m( W5 }. d  Q% J
% Q, Y0 \8 r, W* U$ B
/ ]0 S4 b5 [) z, k/ b( ^
/ ^& K( P  f6 ?' _7 H& ?四摄同事,以身作则为作榜样,此之谓‘善护念’。
! z# y8 Z* q, [# C
' L/ T) l" N0 f) |4 m
0 [# [& I# f/ R1 L1 \
* z; U$ {, o' q5 y5 u. f* J( @求佛菩萨保佑,‘护念’就是保佑。用什么方法保佑?佛菩萨为我们做榜样,让我们照著他的样子学习,这是佛菩萨真正的保佑。5 T( T8 E, P& _+ L$ v. h

, t# j0 L5 P" a" a8 z7 M' @ ! h. ^" C3 d  N8 _- m; |9 r

% y6 @( d+ q! @; t$ b. L佛法修证,即在寻常日用间,理显三空,观融二谛,此之谓希有。/ \- G& X& O+ ~7 h( w! c
, E7 }+ n$ u; }7 N- d1 M
/ _# }4 E' ~. V+ q% ^  h) v  V

  p  [6 T$ e" n6 Y: G离了生活,没有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二谛’就是真谛、俗谛。
. Z3 z1 n  L4 k7 q. d0 S" e& T2 f; {0 E0 J) v

+ U4 G( W0 y4 \% Z
1 A3 l8 U/ Y$ ~; g& D1 `- {佛法即家常茶饭,一日不可离也。如来示同凡夫,奔走尘劳无他,欲令众生,回光返照耳。持戒、入定、生慧、示众幸福美满之生活。如是!如是!
# x: t6 n0 M3 \  H5 |0 ?- V6 _# A9 s7 T7 q

" n2 @5 H; O' R$ o
' U5 ^$ R$ i, }' k佛并不认为他已成佛—没有我相。在佛的眼中,众生平等,并无差别—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把四相都舍离了,这样行持就是希望我们能觉悟,知道回头。‘持戒’就是现代所说的守法。‘入定’心是清净的,心在境界里不动摇。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生慧’。
1 b$ B+ P3 {- g, q# t0 d* J- J; N7 {# O9 X! _0 h
0 ]8 j0 \& p4 w$ a
2 f* d) ~% s. ?
修行之要,在理事双融。对境随缘,勤息勘验。历事锻心,动静一如,无往不是。3 s( S" q2 z; |* x
; x# s5 b. _# }; @

( m3 T7 N, M# Q5 e
$ J8 e: F, o4 e2 O$ _/ p3 I‘理事双融’是理里面有事,事里面有理,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勘验’是体验,生活上去体验。‘锻’是锻炼,在事缘上,在境界上炼一个觉悟的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g  W( `9 O$ t) v% M

0 M9 H1 F  c0 d* u3 P
2 {% I$ q* E( {. h4 j5 P
9 {  o3 z& i1 o) M, I道在善巧利用其环境,则无时无处不是道场。  h, _. Y; @+ {3 [; N
) X) z. |0 b9 O3 s
9 \& p& Y* i- x: D  N# h
  D: ?: Q# ?+ I+ X% h- j+ F
会了之后,那个地方不是道场?不会,再大的寺院庵堂,也不是道场,所以会了,何必去寻求道场?
' B  G" G( k- K2 Q4 i) n
' W- l  r" x* n' X- Y. S4 p % g( H& A% U+ E+ Q2 `' U
3 n1 f' |- S* L
持戒修福,是入般若门。戒能资定,定能发慧。须知慧无戒定,乃狂慧,非正慧。, I" [+ |- Y$ e6 O( p

  u* S' t  Y" \2 E0 N
0 U! l1 O/ d0 E  ^( ]* }2 z- a! B; P' a+ R% _- d$ S0 [1 l% n
‘入般若门’就是开智慧、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从持戒修福做起。‘资’是资助、帮助。
; |" l7 Y! U4 {, o/ ?; V2 j% r! C) g/ n& J

, i' u/ O* @$ a  Y% _9 h, H: q
% u1 c1 t( V2 W+ P* |2 C6 `学人能向衣食起居尘劳边锻炼,便是降伏妄心最好方法。须是对境随缘、不迷、不烦。应事有条不紊即持戒,清净自在即定、慧。故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离相发心,降伏之道,尽在其中。" p) }2 r  [! D: j

4 o. o/ p+ y$ E. d2 x
- c) U& v9 ~5 y- f0 H. J" c1 e; ]3 H1 @! k$ G% B$ n# b! r
(七)要想道业有成·一定要对境随缘
" C, y( j% G, A4 w' n& F& D1 ~, v9 @

4 K$ o0 G/ D9 {/ |' b! e, F/ ^# c6 |; R- [) O1 Z8 D+ z' j1 S' s4 N
凡是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要想道业有成就,远程的目标,是要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了生死、出三界。近程目标,这一生要过得很自在,很快乐。因此,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诲,一定要知道‘对境随缘’,绝不攀缘。
) {+ p1 l6 H" v
$ E" B  J4 f9 V& ?! s# ?
' Q4 R. W$ N3 w; N, X3 }9 f! N: e
( N* J, C0 `2 ?9 ?9 L* h(八)净宗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
( N, \/ l' `8 i  r8 p3 G9 M
  J$ u% r; V* ]6 g * p: R( N. ]+ G# g6 `' H: b: s

* n* l" m/ Q3 ?2 O/ m1 t昨天中午在这边跟一些华侨界的领袖们一起午餐,他们对于许多道场,也都护持。我向他们解释,我们这个道场,不向信徒化缘,不向信徒要钱,绝不拉信徒。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求了生死、出三界。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那个小道场,只有十二人,十二个人,个个成就,这就行了,要那么多人干什么?喜欢热闹的,其他的道场很热闹,我们劝他们到热闹的地方去。到我们这个地方来的,只有一个目的—一心一意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总干事向这些华侨说我们没向你们化过缘,他们说:没错,那以后呢?我说:以后也不会向你们化缘,不会向你们开口。他们说:没饭吃怎么办?我说:没饭吃,就往生啊!一句佛号念七天七夜,大家都到极乐世界去了,不要吃这个地方饭了,不要以为没饭吃,就要向你们开口,你们没有机会了(笑声)。我们说的是实话,所以道风、学风要确立,我们不搞世缘、不搞热闹。进到道场的,都是同参道友,我们这个小环境很喜欢提供给大家进修,这是真实的功德。
$ x6 W+ Z2 O+ |% }/ O5 f  Q* }8 x2 Z/ g3 i

& D  m' t8 w& x) D" c
8 a$ G  E. g- Q! [6 T经言:‘五蕴即是法身。’这就是叫人要即幻有,见真空,非断灭相。古德云:‘但勿逐妄,何须求真。’皆明不取不断,不即不离之义。
3 c. {/ B5 o' a, v$ \3 @6 Q
6 y3 I: Q1 e3 G' i$ t % Y9 {' V& `+ a+ x, C& R

$ H+ |! `6 K7 }3 [5 x会了,‘五蕴即是法身’。不会,五蕴即是业障,问题就在会不会,就是觉不觉。觉了就是法身,迷了就是业障。这就是教人‘即幻有,见真空。’即相见性,‘非断灭相’。5 M  G8 _, `+ Z" ^- W+ e2 ^

/ f' o  A* G9 y* { & a2 `& f/ V. C8 c5 ^. a
* \- d# q7 C4 m* U4 J' ]& P
般若妙法,任运由琐屑事相上自在流出,无法相也。以不言之教,护念付嘱一切发大心者,亦无非法相也,能随时如是观照,则得真实受用。
! o5 A: A6 f2 W& L  C8 _, O* l/ H6 g) c/ W" b

2 p8 D# U5 Z* ?4 ]7 {! {
. L: t  y1 P/ r(九)空有两边不著的生活方式4 W" [3 \# G( C: F3 }$ k
1 {# c* ~9 U9 z1 K, z9 ]

1 k% u8 P6 s$ P( S# k" J1 N! R
. s) X+ V: f% m) f( s从佛的行持上看出两边不著的做法,两边不著的生活方式。学会了,就超凡入圣,过佛菩萨的生活。生活当中,充满智慧,转烦恼为菩提。许多人读经,读一辈子还是凡夫。经的意思没有懂,经的好处没有体会到,经里面教人的生活方式,一句也不会,这是白读了,冤枉读了。本经序分,经文很短,包含的意思,无有穷尽,我们要学佛,就要在这个地方学,一生受用不尽。) z+ X, m, ^1 a: c6 a0 t  ^

9 T0 O$ T. W' k5 o1 b+ j $ C; @2 o! ?' R6 o
; l( D$ @; y. Y  s/ i/ e- j3 Y
贰、正宗分/ g6 f% i3 O' z! G

& \* s5 p" M5 N6 ^& }2 ?. T
, T) `/ a8 h' v: f3 Q) l& H- i
3 O# a- @, [1 W6 e" W三、须菩提具足礼仪启请释迦牟尼佛. P: f) F# d) L7 W) u; O7 i  y
6 b: l- J: a, L2 v% W/ Y) Y, l2 W

) u1 ~) Q+ R7 @9 E) [
8 {# T4 P- Z2 t; y: W" M4 k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5 x1 a  e. l, z8 M3 A

8 s5 B5 {: M- r0 |0 b* C! O& O / E  f" v/ z* S: K( C

  i( a- W4 E( a- Y4 ^, S8 t须菩提尊者观察机缘成熟,在场者有能力体会到,而且会很欢喜的学习。但机缘成熟,必须有人代替大众启请佛才演说大法。须菩提尊者是佛弟子中,解空第一,由他出面,代表大家来启请,这一段代表礼节。3 x. t. y( O5 s$ t6 ^( J
: D2 H, S  r8 b$ |" P

% x( j$ S8 N8 G* U1 u* u5 }" U& ^- {/ `* [( U  ]) V+ x% b
四、须菩提称赞如来; f3 S7 m$ j7 p6 H2 l( U; d7 s
  w0 S6 q7 n3 F* z! R# Y0 I: f
1 y7 w1 V# I/ B" n2 R+ j

" p: B5 a0 r7 c: Q/ K9 h- S/ A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2 c7 N9 U* f8 f9 q$ p
* X+ s/ E0 U5 D- r: q

& @9 g) n" @. A: g
7 \$ O9 ?9 b  O1 B2 i须菩提尊者一开口就赞叹‘希有’,实际上,尊者这一些话,就像唱戏一样的台词、表演。须菩提佛在经上说,过去早已成佛。释迦牟尼佛在此示现佛身,教化众生,他来帮忙的。这就是佛法常讲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什么时候跟大家说什么样的法门,如何说出来,都预先安排好了。这是表演,他好像过去没看出来,今天才看出来,所以赞叹说:‘希有,世尊’。‘菩萨’是佛的学生,凡是发大心(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什么是大心?第一、是绝对要出离六道轮回,不再搞生死。第二、一定要成佛道,佛成佛了,我也要成佛。发这样的心,就是菩萨。末法时期,真正能成佛道的,只有一个法门—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其他法门理论上没问题,实际上去做,非常困难。‘护念’:护是保护,念是念念于怀,像慈母保护未成年的孩子一样。‘善’是个关键的字眼,‘善护念’:没说一句话,完全做出护念的样子出来。小孩善于模仿,大人不必说话,你怎么做,他在旁边看,在学习,比言说教导还有效。‘付嘱’:嘱是托付的意思,这是对于大菩萨说的。大菩萨要照顾小菩萨,老修行要照顾初学的。怎么照顾呢?要做榜样给他们看。佛做榜样给我们看,我们应该做给众生看。佛教需要宣传吗?不需要,你那个好样子,就是宣传。邻居亲友们看到你很幸福、很健康、很快乐,羡慕你,就会向你请教,你把方法教导他们,这就是弘法利生。‘善’也可说善巧方便,巧妙到极处。
& x5 D% r: X- e/ U5 J- k/ \: \! J7 T2 o: \8 q& r/ I9 V
  {8 r) r9 h1 S
% T$ N0 ?* H+ X8 v
五、须菩提代表众生发问7 G9 a) d1 L6 }6 B
2 T/ f; _+ M; \! v3 t$ Z7 \/ `1 @
6 G" n+ C' G* a' W2 y* F  }( y0 T& s

; |# v& j5 l. b9 z; R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7 n$ ^% i3 v- \7 J
% p0 d% R, _' r
) j1 r! D! c3 x- S6 `% O3 k

# u* D" H1 [/ B这段经文要牢牢的记住,须菩提尊者问的是这三个问题,这一部金刚经就是解答这三个问题。这一法会里面教学的对象是‘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是发大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佛在经的后面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这是把说金刚般若的对象说出来了。发大乘、发最上乘的,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用最浅近的意思来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因此经文上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就是以发无上菩提心为依据。
& e& B0 ^( V! ^3 D( L' e! d5 I1 V4 i9 _3 k
' V' A9 H# S1 b  F
9 j, P0 G% O( S. R4 t, `; t$ y1 @
心发了,怎么修呢?无量无边的法门,修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了,就成佛了。可见目标是一个,方向是一致的,只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可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有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心要安住在那里?妄念怎样把它灭掉、伏掉?这是所有一切法门的中心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无上菩提就绝对可以证得。世尊在金刚般若会上说了这么多,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读了金刚经是否真的懂得?是否真的会了?要想真懂真会,可真不容易。而后我们才晓得我们根性如何,所以老老实实的回过头来念阿弥陀佛。实在讲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比金刚般若还要巧妙。这里讲善,念佛是善中之善。就拿这个问题来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住在阿弥陀佛上就行了。只要心里面有阿弥陀佛,就可往生,不退成佛。‘云何降伏其心?’念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把妄念降伏住,一句阿弥陀佛全都解决了。3 s7 O' f( @8 C5 `- C
5 W4 A/ d; e, [# D# J# x8 C

! a2 A& o  D' T
4 ^9 @/ N7 r7 c1 z5 t) W2 g六、佛赞赏并认同须菩提的看法
  r4 O  t! Q1 b1 y/ V) B! j" k- I& `3 u5 z& {( N

( z. S/ J8 b+ K& m1 c* p4 z4 B, D+ L0 z+ e  h2 j" V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5 P; w2 I; D% i0 ^
, O" T5 |+ T* k) n; D 7 w; \( C5 g# j% Q: Q

( O6 H; L% _0 ?& Q4 K须菩提尊者一开口先赞叹佛,佛也赞叹他,都很客气,从这个地方看,师生相处和睦,彼此尊敬。‘善哉善哉’是说问得很好,接著佛就给他作证明:你所看出来的善护念、善付嘱一点都没有错,确实如此,就在生活当中显示无遗。佛到舍卫大城乞食,这是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佛法就在生活之中。‘著衣’、‘持钵’就是守规矩,就是持戒,衣著整齐,钵应该怎么拿,具足威仪,就是今天讲的风度、礼貌。使人见到生欢喜心,生恭敬心。托了钵之后,就要回头,表示生活所需已经够了,不再攀缘,知足常乐。在美国有些同修请我到他们家去参观,有些房子很大,人口却很少,每天忙著整理房子,还收拾不干净,何苦呢?一天忙到晚,忙著收拾环境,自己一点休闲的时间都没有,过的是什么日子?过的是伺候房子的日子。过得悠闲自在,身心无事,才叫享福。何必跟自己过不去、自寻烦恼?5 B# N7 @! }" `" z

4 k/ T' C5 S: G. V
( l$ y) I: M- w$ j6 q
' t8 b/ t; K% q' p5 t七、佛开示安住菩提心及降伏妄心的要领
. s" t9 q1 a9 }3 A) ]8 o
9 d& e  r; Q* ^  E1 w4 `# l) t
! _3 ]( |2 m* E5 C5 A6 o# x: M  Y* y  {8 i9 g2 ?* U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8 o1 l, n6 _% _# ~( q8 M- D+ R5 ]1 T0 ]" a1 K" S
6 W  D* C- Z8 U  e1 J* @

% s' {* G9 M; T6 j: s8 m% e‘谛听’:仔细的听、一心的听、专心的、注意的听,才会领悟。‘如是’是像我这样子。佛解答说:像我这样子住,像我这样子降伏其心。问答到此已经圆满了,金刚经就讲完了。
; i  ^; u4 P/ f- \* U8 {. h" q5 x. R/ b& V% X- U+ Q

' ], M0 G( n/ l- E' v) r# |% W5 z
1 b8 Z( a1 T" i6 o; i" t" g( a八、须菩提请求详细说明, ~2 `/ [! p* h$ I8 N
# ]! J1 u% T* U0 j: A) x3 ]: E) u; c' e
5 k+ ^$ c- B1 j' U2 i! N* ?
3 e2 y+ ^% F1 B* W3 ]8 `4 N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G' c% {. ]" C/ h; O0 F8 y4 X2 w6 F

- A/ K/ q- E( E" R# @( Z  C) i 0 s0 q. E" D2 l8 E
6 J. M' v. F9 P# c3 s, {7 T
须菩提尊者听佛上面的解答后,懂了,所以说‘唯然’。‘唯’是说我明白了,他虽明白,别人不明白,‘然’是然而别人不明白。‘愿乐欲闻’是尊者代别人启请的。大众根性不相同,程度不一,这四个字代表浅深次第不同。浅的人想听听,‘愿’是想听听佛说。‘乐’是喜欢,比前面‘愿’深一层,是很喜欢听。‘欲’意思更深,是非听不可,迫切的希望。‘闻’是反闻闻自性。尊者虽然懂了,然而大众尚未明白,希望世尊详细讲解。% o) q8 I  N5 _& y" |

1 G, s! `$ [  f0 H: y7 x2 s
5 p( \4 T5 E& e6 {& R5 g) ^+ C. d( g
九、佛开始详细解说1 w  U, T- y* e* Y3 D9 K
! G% k- o, `1 |! P- q
  u, L; J2 s! l' x* Q- w5 F7 `
% N9 z8 @" S& m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 R2 `" A3 Z' D6 q- s- U
* n/ \$ m2 R* i1 X: S
0 e9 P, s1 L1 M! @
1 C% g* F1 q* U' C6 M4 E3 Y这个‘如是’和前面所说的不一样,前面的如是是说像我这样,就行了。这个如是是指下面所说的。& I* m8 `$ G- e1 p9 X% [* Z

1 ]2 p6 w! \0 a + |1 m2 n2 |0 Q8 P: U8 J

! d+ I) `( V3 q2 U$ g! w十、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而不著相! \" [" l: O' }

6 X4 x/ o! H. m7 c' r% C5 ?' t 6 M  J0 A4 q  Z# T: K  e4 i: d. T
4 X6 x" g7 x% \5 X0 w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6 B; }  W2 _1 q& r: k, q
7 s. u; G% {! t, C

$ D( i- |4 [, r! S4 c( `" D9 m; a+ T/ C' q9 ?
(一)住与降是一桩事
1 d# \9 S# Z) G) z# t9 [) t: T6 p
' z. E# g! U% W& k& C4 Q7 {3 N5 S, C2 v
9 T( A8 r" W6 `+ U. Y, ^
1 [% N  I+ M% {* I‘若卵生、…若非有想非无想。’是指三界六道里面的一切众生。尊者问:‘应云何住?’佛在此地没答‘住’,只说:‘降伏其心’。实在讲降伏其心和住是一桩事,妄心降伏了,住的问题就解决了。
0 ?" H5 m# o! r7 I0 a( @/ c
) ^% ^2 I+ k; D4 T- g' y! _ ! U$ I7 D. C' Z2 P3 v" D5 N
  T5 H% d& E+ `. z! @* q
(二)觅心了不可得
" ^, f; M6 f, ^
6 J$ Y; J) s+ \9 ^& G; C
/ W; b9 u3 O9 E* ~- [+ x, w$ ^3 _- s# ~* n( ?! \# J2 E
这段的意思很像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慧可大师当年见达摩祖师,他就是因为心不安,求达摩祖师为他安心。那时达摩祖师在面壁打坐,谁去请教他都不理会。冬天下雪,慧可跪在雪地里,跪了很久,达摩祖师都不理他。最后慧可大师拿刀子断臂,用手臂来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见此情景不得不开口问:‘你何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慧可答称:‘我心不安,求大师为我安心。’这就是‘应云何住’,心要住在那里不晓得。达摩祖师伸手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我们现在看到有些达摩祖师像,达摩祖师是将一只手伸出来,那是表示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仅仅这句话,让慧可回光返照,恍然大悟而说:‘觅心了不可得。’他回过头找心,找不到,他从这一句话而开悟。‘觅心了不可得’那个‘心’是妄心,妄心找不到没有了,没有了,那事情就解决了。但是佛的教法(指本经教法)我们能得受用,达摩祖师的教法我们得不到受用。
4 V9 W2 ?1 y' ]( x- m& V: p# E* R+ a+ n  p9 t  ^; r" ]5 B; c
: {& j8 _: O( W# ?' o

# ^3 H. A0 m/ n& F4 X(三)念念为一切众生
# B( C7 W" T6 D! T! O( y7 `( C/ l, W' q3 m8 Z4 q
0 F, S4 E2 w& t0 j& e# [3 e( e! u

" U7 U! b6 u( P% q佛的教法是教我们把心量扩大,既然发了菩提心,就要把心量拓开,不要念念自私自利。菩萨要念一切众生,菩萨要帮助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句话,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就圆满的佛道。虽然尽心尽力的帮助,心里面若无其事。绝无分别、执著,应该‘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绝对不能著相。这段里面注解很丰富,希望诸位同修自行参阅。我要跟大家报告的是第二十四页(按系讲义节要)第十八、十九两段,这两段是说明我们念佛人,如何来学习这段经文:# N* m- |& Q+ B* A8 v6 G, B

/ M; V9 X+ j; _+ S, f( K- `
3 K( B5 d2 U) H1 {, R' o/ @9 X  p  t! ?1 @
(四)念佛就是转识成智·念实相般若
& ]/ j! x4 M7 @6 A& T% }4 z4 l; w
% Q8 Y6 c1 ]: a2 v" ~% m+ o1 w 9 I  y/ }7 V+ F1 F% E4 f

5 X( Z( C0 h( G. v& D- B净土法门,下手便是转识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观照般若正智,便是即念离念,二边不著。% i$ I5 d+ S) k

5 N& }' }- D) |
' I3 O. G  ~# r- @9 E& r# F: H" [+ J: @7 ]" J+ _9 D; X. O7 P7 l
古来许多大德们,对于净土法门的赞叹,不是没有道理的。净宗之殊胜微妙处,的确很希有。就像世尊在这个般若会上显示的一样,一般境界达不到的,实实在在看不出这个法门(净土法门)的好处。不知道这个方法与佛法所讲的甚深微妙、理事完全相应。法相宗修行的要领在‘转识成智’。般若会上讲‘无住生心’。这两者在‘老实念佛’之中,就统统做到了。念佛就是转识成智,因为这句名号就是自性真如的德号,自性真如在本经里面名字叫做‘实相般若’。由此可知,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般若,就是念真如本性。一心念,老实念,就能明心见性。这个法子比参禅还要妙,比参禅还要得受用。参禅不见性,不能算成就,依旧要搞六道轮回。念佛人不见性,也能往生。没有见性往生是在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如果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就是净土法门为什么在末法时期,能够起这么大的作用—万修万人去的道理。
( V( T8 F3 x1 g) G$ D
( E+ z+ r2 B& W4 q- N2 W" z% e9 J
8 K. {% R% t( A* H- [* ^+ I$ A8 L- M$ A4 W; z
念佛人要发大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以此正念,冥熏法界,广度含灵。若能融会得这点道理,还有不加紧念佛的么!还怕念佛不得力么!要紧!要紧!6 l' F+ n  i3 `# u# C+ @# y) s
7 X1 f! [) U5 d# B
$ M- k" V- e( e; h# k& \3 @

" w( ]& p; d* S; J- c" `! j十一、四相具足不是菩萨
/ f( x8 z8 [+ b3 i1 ~9 A& w% t3 I6 j( G% u/ A2 U

$ m1 e9 n  Q# o1 r( I
  ?- m* N$ H9 c: L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B/ r& N: @' }4 S" S5 {$ }1 U/ {6 t/ `" d( Q* F* ~

4 l/ Y- V$ _; m2 R5 c6 w
( [8 H) e" g& A, i& r这是世尊说明所以然的道理。菩萨和凡夫差别就是一个是无念,一个是有念。这个念是妄念,凡夫有妄想杂念,佛菩萨没有妄想,没有杂念。佛菩萨不著相,凡夫著相。2 Y2 c0 s$ N8 W& g6 X% S  u

. i$ y8 E1 }6 I3 D. w
0 w$ S$ U1 Y: S! ~1 D
6 T& ~, a* h, G4 }一切法相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类,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是执著这个身是我、能够思维想像的这是我。与我相对的是‘人相’。与我、人相对的一切万物是‘众生相’。‘寿者相’是时间,执著时间相续不断,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四相包括一切现象,执著以为是实在的,是真有的,坚固的执著,这是凡夫知见。菩萨若还有这种执著,他是凡夫,绝对不是菩萨。
, F% r# v: {5 P2 C$ a! b4 {7 r: w
4 ?1 Z0 j! r8 y  M% K ; Y; p2 |1 [1 t8 N& h( F9 R/ z
' \! E3 p( p) D
十二、应无所住·行于布施6 S6 a: I; x9 v, z2 G3 _% j
; g3 ~; o7 z$ }# i, g
+ L9 r! V, O0 `. r- V  X) M

! n# o# p) ?4 V: o+ q. F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 B4 E' b$ V" d0 ~, Q9 ?! J2 f2 X' A/ W

2 S" |- _1 J( ~6 u* L9 A, h! Q6 q3 N1 J( D
这是教我们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应该以什么样态度方式来生活。‘菩萨’就是真正觉悟的人,‘于法’这个‘法’就是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应该以什么态度呢?‘应无所住’,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住’用很粗俗的讲,就是牵挂。世间人心里面所牵挂的不外乎名闻利养,不外乎亲情,这些东西他放不下,这就心有所住。有住就是有分别、有执著,不了解这些现象是虚妄的。金刚经到末后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所以执著就错了。要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要无所住。心里面没有一丝毫牵挂、没有忧虑。
& D# |6 J* K' ~$ @2 z
  d- H" u+ q  m' R9 U   v; a( e7 U9 ~# g1 a' O

) E5 h1 E' Q" L; P( j2 H(一)把亲缘变成法缘·把亲情变成道友) }& M' j* r, f, n

( h$ R6 ~7 l& t5 L2 p , \8 J3 M/ L0 S# h- U

; j) T* T) t+ R5 I" o亲情也是假的,佛说的会变成一家人,父子、夫妻,不外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而已。看穿了,就会放下。其实这个年头,报怨的多,报恩的少。讨债的多,还债的少。要看清楚就不会上当了,一家人相处,就跟朋友相处一样:晓得报恩的,他对我很好。他来讨债的,我多还他一点,还完了就没事了,还交到一个好朋友。所以要把亲缘变成法缘,把亲情变成道友,这是最高明的做法。即使是朋友或者是陌生人,点个头打个招呼,有时候却被瞪一眼,这都是缘,只不过是善缘恶缘罢了。2 s( x/ W: g0 Y% I8 Y0 g1 x
1 J, {4 J2 E& J  F" j' i& ~
4 v! @# S4 h6 d4 I# i3 S$ L
* a" T/ u* v8 ~# k. l& [
(二)布施涵盖菩萨所有一切行门
# \# A& r9 A9 L& T, _! D. F* O% ?1 N0 u3 q7 S( @" W# M. o- x2 n

$ t7 B" y2 f( C. n" F) a  _9 L. n. B& b# f6 C$ {7 [( t# k
心要清净,一丝不挂,才生真智慧,才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不住有,不住法相。空也不能住,所以要‘行于布施’。要真诚热心的帮助别人,布施就是帮助别人。布施不一定限于金钱,家庭主妇在家里,从早到晚忙著整理家里环境,那就是布施。用智慧、用体力、用劳力去布施。布施包括菩萨所有一切行门,菩萨行门无量无边,归纳为六大类即六度。六度再归纳就是一个布施。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有内财布施与外财布施,外财是金钱物品,这是身外之物。内财是我们劳力、身体、智慧去帮助别人。法布施的法有世间法、出世间法。无畏布施是让人家得到身心平安,远离恐怖,免于忧患。所以布施涵盖一切,六度里面持戒、忍辱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属于法布施。所以归纳起来只有一个‘行于布施’,这个布施包括六度万行,这是菩萨应该要做的,做不著空,‘应无所住’不著有。空、有两边不住。! _4 n" n6 S* |) R: [
* x; j8 t6 s/ j3 M7 {
* J0 w2 i( r  p) f( C; i! i

' k( q# W+ \7 x+ b1 t十三、不应住六尘境界布施
3 e5 `+ @  }0 t6 V) W; k7 o+ N% u% p, w
# h& X. n2 z+ X3 G( | 8 _- |" l5 R6 c
) K' {7 d& B  W4 M' A; |1 I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f2 g) Y9 z7 }& y) z8 i

8 s6 r. K- F; B# K; L) b6 ^- o( h0 V
4 @" W+ @8 }- M+ Q) v
8 F/ s& w+ P- w/ Y, e" Q这是举例子告诉我们,那些东西不住,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去学,学一个‘不住’就得自在了、心就清净了。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要一尘不染。‘法’里面有世法、有佛法。世间法不染,佛法也不染。佛在本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所说的一切法都要舍,都不能住,何况世间法。
3 L7 m) G' D" E9 ?  T6 X- Q# C6 j' s1 b

' j7 d& d- N9 N' Z( D+ \/ E$ F: n( X: G( o) p5 N6 i6 M
十四、不住相布施
" L5 c+ C5 A/ _4 {
: a$ H3 K6 f; R, M) ]/ q9 p : B5 r* U) J/ a/ b/ G& F7 [

% k1 |( s( W2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3 n, b; k. J9 L% c# M- U
& h1 ^1 i0 E% S6 F0 L
4 @; j* K9 J& R4 Y2 J( R  R6 N# Z* L* ~' \% @
‘不住于相’就是应无所住,这个‘相’就是六尘之相,一定要把它舍得干干净净的,舍了之后,人就很轻松、很愉快。常听人说:‘负担沉重’、‘压力很重’。那个负担压力在那里?在‘住’。住得越多,住得越坚固,负担压力就越重,能够做到无住,负担压力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减轻负担压力,不在事上,不在工作上,是在心理上,观念上。佛教我们舍是舍念头,不是舍事。事不相干,再多的事情,都不会烦你,烦你的是你心理的‘住’、‘著’。我们这个道场,过去派了几个同修在这里照顾管理,他们向馆长报告说:‘这个地方工作繁多,累死人,压力太重了。’最近馆长派悟铠、悟和(均系法师)来管理,我来的时候他们告诉我‘没事啊!我们天天很多时间读经念佛。’同样一个环境,为什么前面管理的人觉得很烦很累?著相啊!著得太重了。这两个人还是著相,大概著得轻一点,所以他们感觉负担很轻。关键就在此地,我们要把原因找出来,将原因消除,就得自在了。) p& b6 \, B/ Y0 f
  I- X) t% i' Q* ~9 g, u1 p& Y

  x  N1 L) f1 Y' d/ l' L9 j! N, r) \& U% Z) |: a
十五、不住相布施的福德
2 ~  W4 b5 \' d- G2 F( b2 W7 S* ~: m) I6 f9 {3 g$ N
& e- L0 u# B, j
1 P/ Y5 n% T" m2 L) c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6 s) w3 D6 x  V# m/ e6 |( m* I1 Z7 L# C. n. l

) m2 p+ b$ G# y) S! ~  K* H* b
' H) t* Z; d' ~$ h/ J. N为何菩萨住相布施,其烦恼不可思量?因为住相就有烦恼,不住相就有真的福德。由此可知为什么佛教我们不住相,佛不骗我们,佛是教我们得真正的利益、得真正好处。福德不可思量到什么程度?佛在本经讲得很多。/ [( }3 u2 R. H2 p

9 d; X- }# _, V$ l+ y. J 9 m' R/ I; }  i3 d

( A" O) u1 M7 z/ d8 Z7 I+ @: L十六、用虚空作比喻9 R5 `% d- y% L7 S. J- d

5 Y/ \" i9 T- `) q/ i7 r 9 D8 k; i3 l0 r& E$ E

& M: x+ u! \) J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2 N6 p& D+ W# d  F4 _0 ~
! s! e- k/ k! E: F+ Y. C; ^
4 s, j) f  F8 G, }  z2 x0 }
0 W: \, o8 J; W/ s1 v这段佛用十方虚空作比喻。‘不也’不是否定的意思,而是唯唯否否之意,不是完全否定的意思。十方虚空广大无有边际,佛用这个比喻,而后把众生不住相所得到的福德,从这比喻里面显示出来。
3 ]& F2 f  _5 {: c" Y7 x% @  _5 h
: V3 x, G+ T  x9 V6 g8 N! S0 B : R! J/ x  V  \) O) w
0 B, H3 Q. r7 b3 S. u
十七、无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e; }6 W/ y1 b; c! O* q) m

  M5 T& S% T' L8 w + {) Q; b; m9 J% x+ w; f. D
' w. l3 V, J1 j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 r/ |; I0 h( p% x/ `6 M/ u
) E  k4 s0 G: B* | ( [8 @4 x4 B) M; T5 W$ B4 L1 X

7 G8 [7 [# B$ i# G3 |+ `' T' _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一切法从何处来的?从心想生,这是佛在大乘经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量小,变现就小。心量大,变现就大。心无所住,那个心就太大了,修一点点小福,得的果报,无量无边。有分别、有执著,心量就小,修再大的福,所得的还是有限。心无所住,则没分别、没执著,它的心量和虚空法界一样大。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如何修圆满的大福德。究竟圆满的大福德,什么人能修?有智慧、有福德的人能修。不住相是有智慧,布施是有福德。
4 s5 ?. G* D3 K5 R' R9 i/ x) Q
3 R& o) U2 h/ [4 I7 M! o& y0 H + A4 ~. w; V5 F1 l. ~

$ G2 ~3 Y$ L5 g3 w) S: R' z% e; {0 h4 }十八、菩萨应住无所住- V2 X9 b$ M! R
8 ^, N3 V, B8 _

0 O$ h' l6 F$ [/ q( Z! q) i% Y8 q/ F# ^% x" L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2 E4 K2 I! q. E
# G' i' ^8 e6 `$ m  o) G* Y, R 6 ?& H% p/ W: U' i' Y  j! L2 J1 }

# q' z* o8 u* i( P( s! l这是佛在这一段作个结论。须菩提前面所问‘应云何住’?佛答覆他要像我所教导的这样住,这样住是无所住,住无所住,就对了。
4 W6 }) n, N0 Q0 E& F4 N4 D& r5 Q* K' t
$ X" l! \" O( w% \, o+ T$ v5 I, H
4 V2 |- ^: }* Z: h5 J9 ]
十九、佛问可不可以从相上见性2 d+ r# l% i! `

3 W! D+ q! P0 o  C; |' ?6 K8 P
7 s, l3 W: W$ W  Z/ U0 S8 o* n: n+ Z6 w: j) z: f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Q7 D3 O- `, s# X$ @
0 e, }1 h0 o4 \" d

, U0 b9 m9 H! L# _+ A- O
4 l2 Y4 f3 D4 `1 J' t0 u6 N) L) y底下这段经文,是佛惟恐听了前面的说明,未能深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生信心,但是信心不清净,还有疑惑,有些人不敢做,不知怎样做才好,所以佛在此地接著补充说明。佛问须菩提:可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身相’是相,‘如来’是性。可不可以就身相见性?- ~0 E4 E, i. d
7 p, U9 Z1 L6 |

- x0 s5 _6 f2 Y4 Y- C$ j4 f% d) P0 f, a% k% K3 f
二十、须菩提用双关语作答
( n/ n9 f3 V& ?
3 b  v) M& [5 P& Q
9 S6 V: z0 R. i6 K. Q; {
* i1 f, J* E- Z1 l" g# [% J+ T  E! A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 ]2 N$ \8 t" ^/ \  J, E" z
4 }2 X, @: K% ]+ S, S7 A  i# N6 l
5 i8 t2 j$ v3 n+ t+ M* n( q! \2 }: {9 M/ O* q0 E
须菩提答覆的很妙,答覆的是双关语。‘不也’这‘不’字,也不是否定,就是说不能这样讲法。因为从相上见性,看你会不会。会的人可以从相上见性,不会的人从相上见不到性。所以下面经文是双关语,有两种念法:一个念法是‘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另一种念;‘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我们凡夫不会从相上见性,所以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菩萨会,所以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会的人可以从相上见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不著相就见性,著相就见不了性。相是虚妄的,但它是真性变现的。所以说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晓得性相是一就见到了。如认为性和相是二,就见不到。: n8 O0 N7 Y: W* ?7 n. f2 b. E
1 ^" v) o$ p7 g7 I$ f5 T+ ?; J) L
0 ]6 ~  r3 h# y! f& N3 Y" P. Q* A
- j' Y. H$ o' h& P) @! Y$ y; J5 S
二一、须菩提详细说明
5 O5 h5 u) E4 u( _8 N( [- S. o
/ N. ]6 z$ i# ~ : d0 w1 @. U. Z7 c+ ?
, y# T8 W, D( [0 Y! T6 W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 S% V6 v" e+ m" R/ e
5 S# I. b' D0 P9 P
0 z: p: x: M, D/ u+ N" b# l
7 d. R7 d  T. O9 Y(一)以金作器·器器皆金7 {& c0 r' y# W+ D' q" z) e( w) |, v3 u
; W  X$ @& L7 m6 \' i

$ m7 |0 F! L2 J' e/ D- m. p; Y7 L  I; C$ X/ F
这是把双关语的道理说出来。为什么说身相即非身相?相是虚妄的,体就是真性。意思很难懂,古人不得已用比喻说,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黄金做一尊佛相,金比喻作性,佛相比喻十法界众生的相。明白的人,相就是金,金就是相,从相上就见到金。著相的人,则认为是佛相,不是金。相是假的,金是真的。相会变的,金不会变。不变的是真的,会变的是假的。相是虚妄的,能变的那是真性。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晓得妄相原来就是真性,从妄相上就见性,那是佛菩萨。执著妄相,相不是性,性不是相,那是凡夫。所以凡夫误以为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各各都是独立的,各各都是实在有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他不晓得世出世间,只有一法,没有二法。佛菩萨明了,知道世出世间,只有一法,所以他们用的是一心,一心是真性。凡夫、小乘、权教菩萨他们用的心是妄心。妄心是二心、三心。
% i% \# B9 r  @+ d# X
) U1 g- F  g& I* P/ d2 U2 { 4 ?/ M4 D- `/ e# Z0 @3 O: ^% @

: v% b& ^2 V' k+ A(二)三心二意·不是真的
' L4 i" I  K+ i5 G& Y# B. y
$ u/ Q. G' m& u6 u8 h ! ^% ?3 p7 S7 p" ?! T9 Y6 u

1 F) Z) D: D& b  H世间人常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佛教的名词,法相宗里面讲的—心、意、识叫三心。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前六识。就是我们说的八识称之为三心。二意—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八识里面这二种叫二意。诸位读百法明门论就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排列在有为法,金刚经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三心二意都是有为法,不是真的。但它是真性所现,知道它不是真的就行了,就晓得性相一如、真妄不二,就能够归一了,这个就是佛知佛见。' o  s+ v5 e$ ?% a. Z/ o! x

) b+ ?& m6 I: R5 B$ Z- _ 6 E4 t# ]6 x3 L  r7 {

% T+ ^) ]* C0 l, M9 a) y% l二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f+ }3 J+ r2 s' r6 t* K" C9 y0 i+ h2 [& A7 Y/ \
, f1 v" d+ X8 P

, R3 _/ C1 t, e) f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4 ?- W/ o6 S: [& X) h& m. _0 D" T# d  `1 [+ m% j) |9 d: }+ h
8 e  K0 \1 \/ {* `( V" `9 S9 S
8 k# x2 R7 L0 _: P6 I, l$ Q% A4 H
佛给须菩提证明他说的没有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与后面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共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这四句很重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说出来了,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9 y( ^4 d% _; G; Q

) w6 h5 ?7 k3 f1 Z- b: x8 I& n 0 ]! O0 O) k8 l  S/ d8 C

% Y! k  t9 t6 F二三、从相上见性4 z& Q, p- i* q" ]
! r3 N3 x; I$ O0 n
7 D) i' T( T( r- n- }; O

. a9 Z3 y' p6 ~+ T6 H1 C- E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g3 M) f4 S3 D. a# ~9 `# \
: i9 q4 U) h7 ^5 U

/ s; Q# _( r# B, ^( }$ x, y- x2 `2 O  ]+ n
看到一切现象‘非相’,就见到性了,见到真性了,就从相上见性。我们把下面注解七小段念一念:' Y# w- f% n' m8 @- A
2 A* ^) M! p( t! ^, N
( q, t9 z- C% d0 j7 N- X
0 x0 m% x+ ^5 c/ U
(一)一真法界的相是真相
& f3 G/ `4 }3 J0 f* X9 w, @' K
& K* l  _1 _  ^, x . p2 I% A0 K" p& `. l8 i

$ p. P9 T0 E7 f6 [& w, c‘诸相’即一切相,只须彻底明了皆是虚妄,则相不障性,即‘见如来’。何必灭相。即相可以见性。犹金之于器也。相实不可断灭,因其本由性现也。
" K0 ~" }6 x: w9 d2 ?2 A' m
1 C6 a7 f! b$ R! J7 a
# p" @4 i) h5 A
9 J: t' e5 c* }# h. r) D! A; m相是千变万化,并无一定的相,但相绝对的存在。十法界的相是虚妄的,没有了,变成一真法界的相,这是真相。为什么一真法界的相是真相,十法界的相是假相?因十法界的相会变,一真法界的相不会变。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永远不会变。十法界里面有生老病死,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生老病死。‘虚妄’是会变化不是永恒的。
3 {9 R& i4 g/ ^; D4 |' w7 |# ]9 d5 A* H4 C* i  i  z4 ^) }% }7 J" V
8 n' V/ J& `! I/ G- r

4 P: e) }$ j& p; @: q" E1 g(二)修行要在相里面做主宰" Q% n' Q1 [" C9 M3 d& O. b
* x+ r8 T3 m9 X  n' e: @

" Z0 B6 s2 Z" R) X* O/ b( W, C' Q
# X0 n  C1 {# x- L+ c不执著,即不为相所转,且相反为我所转。凡夫执著,住法相生烦恼;修行人厌恶世法,住非法相生烦恼。佛教人不可执著,亦不可厌恶。
& ?$ G& P( y- X% S3 x& }1 G7 V& k* q5 [2 H4 j

5 R6 B* O+ ~0 S* `, l: m) l* w0 K) O! W* N0 P
修行的关键,只要对一切相不分别、不执著,相就不妨碍我们,就不会受它影响,在相里面能做主宰。譬如我们的身相,如果执著,心就随相转,就很苦恼。心做不了主,心随相转。如果对于这个身相不分别、不执著,心做主了,相随心转。心清净,身永远清净。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心里面充满智慧,相貌就圆满放光。心里面有贪、嗔、痴(三毒),身体就有毒,有毒就会生病,有毒就会苍老,身内有毒外面有感染,怎么会不生病?怎么会不苍老呢?+ V4 v4 d1 F/ \$ Y& h! c
! C' T( Y5 T. d. V7 _

7 Z! O5 r# D+ v$ e
- {) Y! e& C( B+ j  }6 d/ b" l(三)修行的三个阶段
5 P  A2 q8 u  w8 B9 K- Q  i8 V% V8 [2 {" E6 _$ U# ~
) Z8 y5 g) H3 a
' V# A* L4 P2 V! b# W
吾人用功,须先观照,久久方能照住,最后能照见。$ R. Q6 ~# M- C6 t5 u
$ |, p& Q, Y; X5 J

" j, `) f) K: y5 f1 f; E0 o& c8 J# n
6 r7 y! W: j+ t1 @8 n2 S: _这是讲修行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观照’是说功夫得力了。第二阶段‘照住’,是得定。第三阶段‘照见’是开悟,是见性。‘照住’时心不为境所动,但未见性,是在禅定的阶段。‘照见’是属于般若,从禅定进入般若。3 C9 A4 n  ~/ |8 h, F
3 v6 M/ O- F  [5 F% l4 w/ w

" j; k) j% k$ }6 y4 h. A0 d3 S# ^! O$ k, X1 H* A
(四)任何环境都可修行5 M" Z. P; o. D5 B% j
  H; |4 G/ Q' X' l9 A; a

+ s! U1 L2 k# L
1 h9 i$ Z/ l; t; T7 X3 }( _用功最要是作观,作观即是改变想法、看法。凡夫见思皆不离执著,即是错误。( V3 g- U/ u% @- p

( Z+ k5 i0 t' n
# p  d3 _  B+ _$ |" m, X5 T! b; c, Y" ]- Q5 Z4 y
吾人终日所闻,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然此实非车声、人声、种种喧扰声,乃无常、苦、空、无我声,当体即空。则空有不著,乃是般若波罗蜜多声。) d  b4 X  L5 i/ X
9 `) T5 a# T6 k' D) ]+ Q

- v( {: U6 k5 S! k- I% H9 ?" G: p+ h' t( z
这是举例说明,怎么把想法看法转变过来。所以要是会了,任何环境都可修行,也就是会改变观念的人,会改变想法的人,什么环境都可修行,都得受用。
6 J; `* j2 |  [2 U! _& T! }; j- i" ?; Y

, ~5 M/ Z2 F. n% H) A; M7 _3 g2 M- x
此经经文,乃至一切大乘经,无论何句,皆可作观。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则受用无穷。
, I6 P( a" [+ _2 y1 I$ C1 X' c+ e) z2 j: X% ~: A

  }7 w, t% O2 U* Q
# o! o# H! @2 d" d& K! \' p读经,是经转我。作观,则为转经。经转我,则以经转移凡情。我转经,则常生智慧,更为重要功夫。$ W* h: l0 Y: s

6 t& q' @$ ?1 D0 y2 c) _6 x, N
6 b5 {% o; F- _7 l; y4 A( v3 }# g" T+ ]6 t
‘经转我’是接受佛的教诲。‘我转经’则是把佛的教诲应用到生活上,和诸佛菩萨的生活,没有两样。
3 C/ \4 }7 P0 g4 i0 D- C9 o, m$ K" t
& a: w/ ~- N# R( @ / K# `* x* U- U, Z
  b. t2 b* R* f' s8 q% f- \
二四、以上的说法是否有人相信
7 A/ Y, a. b$ A6 `- A, }( _( ?7 [1 P8 _2 u

( j5 S7 W: l* W6 A! `9 L2 ]2 B: D) G7 m  y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 S1 T5 L% H! k4 Y# q8 {$ N# n
  S( Z0 c9 X6 { ; ]. i% C) H: o9 W$ W) |

- k$ g8 [% ^4 U8 V! u- ~佛以上所说理论高、方法妙,对于修行证果有很大的帮助。尊者就问:有没有人真的会相信?‘实信’是真的会相信。
7 Y" V& L4 o" z9 J9 V' R9 H
, T6 q& X5 P4 d( E 5 V+ @4 P7 ^- i& Z; c8 a

/ W1 q3 F/ x2 r# S二五、末法时期有人信为真实) a( a" ^, L6 f% Y3 A
( u" A1 Y0 B4 E7 K

5 o/ @% X1 K9 H, M% W5 U
3 x1 x3 `+ Z* A3 N1 D3 y  w+ w6 Q: b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1 K/ v6 S- j6 E  R
" D- Z) P1 I/ D& d1 }/ T9 \* s7 @, e
, v7 U2 s1 p0 B9 `1 M
2 U, _" J1 K' Y; r‘后五百岁’指五个五百年之后,指我们这个时期,五个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我们现在正处于佛灭度二千五百年之后。‘持戒’就是守法,‘修福’是相信因果报应,肯修福、肯行善。现在这个时代,谁不贪财?谁不争权?在这个大环境里面,能不贪财,不争名位的少之又少。这种持戒修福的人不是普通人,所以佛底下讲:8 Y5 \3 c  Q) B/ b: x* R# N

0 A! w$ I& X& J+ o$ n' ^4 z
2 [7 _( r9 m) b8 U, P
5 S2 A  A8 h+ t二六、相信的人因为善根深厚! E, a. k% K+ m" W' J* t2 u

. h" I* z+ ^9 h! s7 x" a4 w+ D+ l
+ Y; Q+ I# H, U9 U& s
4 h( i1 [- L2 E: ]" `6 P- \$ Q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 e/ C; ]; S( Y  a: @2 `  n
5 i) Z+ p, R; k' A" ?
* ]1 d% V5 I1 q% V( O6 v8 m# u9 @' Z2 u
可见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会同流合污,这些人同流而不合污,是善根雄厚。这些人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无数的诸佛如来,所以在此大染缸里面不污染,能接受如来正法。所以我们说:不是普通人,是再来人。我们今天能在这个道场,共同讨论金刚般若,才知道自己善根深厚。我们要珍惜这个因缘,不能错过。" x# @/ q4 D3 d% b3 {6 q

- F8 q8 J: X; H4 G" _5 v, ~ $ s' x3 L8 S- w  l' ~' `

! v' j9 R* n$ P3 h7 d(一)修福要有智慧6 [1 L& b! L0 {0 T4 ~

$ U6 w& B/ f" V  s: @% l; k. b
) S3 t. r0 Z3 L8 Z% R. z: E
2 ~8 x( M$ b# w2 _持戒修福,极不容易。往昔已亲近承事无量诸佛,但种善根。可见欲成就般若法门,必须亲近弥陀,实相般若,方能现前。永明禅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 W5 U9 b4 K+ `2 v5 ^9 Q- \. h0 e) W; S

9 s) J: J- z% P8 B# ?( L3 g; ~" s7 j2 L) @
以上所说的,我们冷静的观察古今周边的这些人,才知古大德的话,真实不虚。修福没有真正的智慧福德,想修也不能成就。原因在那里呢?他不认识什么是福田,把种子下错地方,譬如种植植物一样,一定找一个肥沃的土壤,才能生长。假如种子下在石头上、下在沙土上,结果不但不能生长,连种子也败坏了。世间许许多多修福的人,仔细观察是否真的会修福?这种事情,要是熟读‘了凡四训’,就明白了。了凡先生说:行善有真善、假善,有半善、满善,他说的很多。所以要认识真假,辨别邪正、是非、善恶。能够有这种能力,就是智慧。没有智慧,拿出许许多多钱财,所修的不是正法,是邪法,那里会有福报呢!所以我们不可不留意,不能不看清楚。这是说持戒修福很难。
1 W3 I) e3 v0 U# h2 P  _& A' L( y( C$ H9 k$ M. t
8 l# ^  n3 v$ ]
2 C5 ]) D6 _" I, t7 U" C% E9 c
(二)修行不能见性不算成就
' ~" U! Q1 O9 j. Z, Y* p; J6 q0 \. _% S
5 |0 A( o  R& ?6 G0 G

8 L; ]/ o8 ~  w* h* I/ P往昔承事供养无量诸佛,这就是真正的善根,现前有诸佛菩萨护持。如果没有这样的善根,就不可能遇到善缘,不可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以及好的同参道友。成就实相般若,那就更不容易。在我们这个世间,已经很久没有人修行成就了,倓虚老法师他过去在香港佛七的录音带,我们这边都有,诸位可多听几遍。他说他一生当中,没有见到参禅开悟的,不但没见到,听都没有听说过。参禅得禅定的,他见过,也听说过。你就晓得般若现前多么困难。修学其他法门,若不能见性,不算成就。为什么说不算成就呢?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得禅定因浅深功夫不同虽能生色界天、无色界天,生到天上,寿命虽然长,但有尽的时候。寿命到了,还是要堕落,还是要搞轮回。所以这不究竟,不是成就。
4 z/ [, y5 J8 p- b9 h( G8 p4 T5 ^! a$ S! N) |5 G

6 e' Y2 r- y9 M
, x4 R$ V: w2 |# J# }. W(三)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d' l' t' I5 K) c6 H
" j$ f& K  y2 g# d: G4 I

' K# c0 u6 {) g; P- x4 ~
( m! \* X$ T# z% C5 i念佛往生净土的实在太多。往生净土,实相就现前,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实相般若立刻现前。诸位仔细阅读无量寿经,就可明白。所以永明延寿禅师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他关键的字是‘有’,心里头要真‘有’。只许有净土,不许有别的东西,不可怀疑、不可夹杂,才叫有净土,这就是往生的条件。‘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实相般若现前。禅宗修学是要明心见性,用净宗的法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明心见性非常容易,这一生当中,绝对可以达到,可见这个法门的殊胜。
0 U9 p* {" @6 I( d; k) y; M- [/ x% y( X

9 v. h  I" L, }' M; P5 B) [$ p8 B1 y1 D9 d: z
学般若者,须速修念佛法门。修净土者,亦须速修般若法门。观无量寿佛经明第一义,正是般若。& {0 m- ?1 N- N% K% U1 ]: n* F

' w' j6 e8 Z9 ?9 t" b2 ~ ( \# Q1 d: W* y. C# B% h

2 Q5 a  G2 T( s! j9 U& ?‘般若’无非教人看破、放下。若能看破、放下。一门深入,老实念佛,必然万修万人去,这是劝修净土的一定要修般若,不是学般若。‘修’是什么?‘修’是看破、放下,无住生心,生念佛的心。
( s& r: ?9 J3 c* u8 T) `5 d% f( A7 [# O

8 ?" U0 Q7 A* x  H8 ?/ n* p) ?$ `+ }- J! R' p8 E/ k
二七、一念净信的福德3 L& a' X4 i2 L* u8 Q

5 y* b$ D7 D( K) _ 6 I1 J& z2 H& p; m0 Z5 D

2 K( F' `( m# g+ m, M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4 E1 W, S7 o  \3 f! A
- I0 {2 ?" |5 h9 N- E, K0 L* G
& N' l# E/ h- V. @7 G: a

, S- g( y4 [# k" T0 `这是指持戒修福的人,听到佛说金刚经,他能够生信心。‘净信’就是前面所说的实信。‘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这句话包括许许多多功夫层次不同的人。有的人生圆满的净信,有些人虽然净信,不太圆满。乃至于生一念净信,这一念是最少的,时间是最短的,但他是净信;不怀疑、不夹杂,完全能够接受。这个福德就不可思议。为什么不可思议?人能够生一念净信,不要看它时间很短,无量劫来,从来就没有一念净信过,这一念净信非常宝贵。好像长期处在黑暗当中,见不到光明,突然看到闪电亮了一下,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极为珍贵。从这一念逐渐逐渐,就能大放光明。所以这一念净信太珍贵,能了生死、脱轮回。能明心见性,圆满菩提,都从这个基础上建立。大势至菩萨教人‘净念相继’,就是从一念相应而来的,由此可知,一念净信就是净念相继的基础。所以如来‘悉知悉见’。‘净信’就是实相,就是真正的清净心,就是佛性,所以它跟一切诸佛起感应道交。" T3 U( {$ `# b! x4 P  C

9 \" k" j5 G( b; b; [: u
: f$ e3 M- s, c! P" b& \. L
$ t( Q3 ^% `- `二八、净信的条件
: r& V* Y  R) f
/ g2 V( S& o7 ?7 {3 _% N3 S5 X! T " p8 ]0 |% ?$ L5 K. ]/ U$ }

& L3 V4 \' V; h- M  X% Q6 r! Q: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4 {7 t. T! b, R0 e! F8 P
/ u$ Q' o( o7 h' h* O3 h
$ {% Z/ h2 @- f: \8 Q& e' q% L: x
* S# X# z( t$ Z
这是解释为什么得无量福德,也就是把净信标准说出来。我们这一生有没有生过净信?没有。现在有没有生呢?也还没有生。只要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纵然信,不能叫净信。因为心不清净,有四相就不清净,四相空了,法相没有了,非法相也没有了,这个心才叫做清净心,才叫净信。所以底下经文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与一念生净信是同样境界。假如佛不把这个标准说出来,我们往往以为自己心很清净,标准说出后,我们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的境界。: n2 T: S# O# r2 D! F
* ]  m! D1 _. D4 @9 Y  P) ?4 k

9 ~" w2 [. Z6 y0 l: u2 H  l/ F1 m
0 P* G) F9 J* }( M1 J9 t二九、反面说明取相的过失
6 J1 }+ }; B$ U/ l
* S  p- W, p6 O3 F2 |; D) t5 n , L& @3 _1 @9 m9 J0 g
: b9 h& I* b) Y  s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Z7 \& N' _- q4 L" \7 F
4 P; }+ ^+ ?6 w- F. F9 n$ w- _$ `
6 _) \$ i+ Z0 v% n' L2 @0 `3 y

5 p+ ^* z3 r% O+ J; X' O/ r. n前面是从正面说,一定要离四相,法与非法均不可著。这段从反面说。‘若心取相’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内,只要心有所取著,四相统统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既是凡夫是在迷位,在迷位,心不清净。由此可知,要想心得清净,必须统统都放下,一切俱舍,舍得干干净净。在此诸位要特别留意的,舍是心里面舍得干干净净的,不是事上舍,事没有障碍。障碍是心里面的染著,不必要去坏这些法相,即相离相。即什么?相在眼前。离什么?心里头不执著,这就是空有同时,即相不著空,离相不著有,空有两边不著,这是真正学般若,真正修学。
+ S1 b9 f: i% Y5 e) ^; D
8 g2 e8 c( s  u4 W' _
6 `3 S. D5 \3 V, ~7 R: q+ c7 ~2 E0 U/ o1 O- I+ z5 L# ]0 j- q- E: m! ?
三十、两边不住
. I3 Y; ]0 o  [9 P
- G! D2 {" O# I& p% g/ X : |( V- s5 v6 F6 W6 [+ Y! v

5 J7 y7 Q. V) ~* Y4 V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6 P, x1 ^+ a& P8 Q. Z$ ]$ B2 K1 l9 @: @2 O' D$ y+ `
' ~$ Y- {) m& `1 l
- }  w$ z+ [4 f
这是这一段里面做个总结。发大菩提心的人,修行下手的方法,就是两边不住。修学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心地清净。心清净了,实相智慧就开了。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学佛求什么?就是求真正智慧。‘生实相’是自性当中本具的般若智慧恢复了,所以功夫就在两边不住。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循著这个方法去修。
: t0 P/ I; U) O* O' b
3 ?7 J9 j$ X- d6 u9 g6 Z $ _0 K. \, \+ O
$ R/ u8 \! j- d
三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z5 m5 M" G/ C" N
- f+ U& ^$ W: }! ^( H; Z+ m1 |
$ Q) G5 H; A! C) h& x

) F/ d0 O& _9 m7 F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s8 T0 O; J2 b

' {  F' n5 E6 ^# w
4 X* @6 ^2 f/ p' S6 ~4 P* Y( V
" b# f5 f1 E9 Y3 E% G; G% J古代交通不便,遇到河流临时就地取材,用竹子或树枝编一个竹筏或者木筏来过渡。渡到那边,筏就不要了,所以筏是渡水的工具。佛给众生说法,说的法就像过渡的筏一样,渡到那边,筏就要舍,所以佛法也要舍。‘法尚应舍’的法是佛法,佛法都要舍,何况不是佛法(非法)。佛说这个比喻,在小乘经上常说,阿含经中,佛常常用这个比喻劝大家不要执著。但是佛说本经是对大乘菩萨说的,不是小乘人,同样比喻,意思不一样,小乘人过了河才把筏舍掉。大乘菩萨尚未过河,正要用它。正要用它,就知道要舍它。这个意思小乘人不懂,大乘人知道虽要用它,但不执著,这意思就比小乘深得太多,小乘人没有到彼岸,把佛法抓得紧紧的,坚固的执著。大乘菩萨对于一切佛法用它,但是绝不执著。  F/ c: ^5 |* O3 B8 l; T
; s# n8 k0 c+ [. W4 M

: S% t1 m0 L' X+ d* A' k" \: R
9 A. r) C! M: \9 j/ H三二、是否有法可得·有法可说
: I& c+ o: V' F) W& P4 y8 q  A% _/ e) h) c7 Z! T1 I3 p! X; K
# O! b8 y, B/ ~  L6 c5 q
8 W! O+ M  U% {! `  ^) ?. x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 N* k: W  y6 D. j. `+ N9 z8 M( M9 p! E) A

, P, p8 A8 h* Z2 @
/ F% ]. d- P$ p2 D" B前面的比喻,都是因地修行的人,阿罗汉、菩萨一类的。也许认为他们未成佛,大概是像佛所说的,应该要舍。成了佛以后又怎样呢?所以世尊更深一层来为我们做证明,怎样成佛呢?也是舍得干净就成佛了。我们学佛,求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国话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用现在的话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真有这个东西得吗?佛真的得到了吗?佛真有法说吗?我们当然无法体会,佛问须菩提,须菩提答覆的很妙,详后述:  @; c% ^! p+ r8 A  ?  U; h6 j

' D, ~3 M' L1 H! b; u/ Y9 |8 A
& g" y0 G( p2 z% M/ P' a% b( j3 W
三三、无有定法6 T5 M6 Z/ `' V# A/ ^( I
+ A: k! }+ K2 W: n/ U) I
" `4 k: c5 c; d/ D% Q
. q5 x8 x+ h' y4 y4 ^7 N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E3 T5 _# S, q$ k/ P. S

, ^2 h. a/ h7 D* m- d 1 P5 P7 _8 u. q8 E' R4 w

5 S% n) b# R- x; a佛问如来果地上的这些事情,须菩提尚未成佛,怎能知道如来果地上的事情?但是他常常听佛说法,综合过去所听的意思,来推测佛应该没有定法叫做无上菩提,也没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所说的法是应机而说,如同大夫看病处方一样,假如问这位大夫有无一定之处方?当然没有。两个人得同样的病,处方也不一样。纵然用的药一样,分量也不一样。是因为两个人体质不同,所以分量也不一致。是以大夫为人看病没有一定的药方。佛为众生说法,众生是什么病,他为众生说什么法: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众生的病无量无边,佛的法门也无量无边。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没有定法,后面尊者还有解释:
* b$ U$ n) o5 N0 ^
' z+ S, ^: h2 e6 h* l   I" p: i5 Q# J
" X+ A; \/ y. m) S* k5 T% E6 i0 O
三四、法与非法·两边不著' S4 @: l+ B. k0 N
7 X& b8 Q, A% z  M  g' _' M# i
8 F1 o6 p8 p' D! [( h( v. I+ [
9 a! w- @. H  O" D5 e. n5 x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3 C0 [0 T5 C+ T0 G( ?" N9 L

& d7 y; e. E. j) X
, k- c( }; [8 C' E. s) |+ I( @
& x+ V4 b; G, B这个解释就更圆融了,‘不可取’:绝对不可执著。‘非法非非法’:两边不著。‘非法’:不著法相。‘非非法’:不著非法相,法与非法两边不著。法是有,非法是空,空有两边都不执著,应从这个里面体会佛所教导的真实意。
  l% y2 f$ z! z+ a  Q$ `
) g% ^0 c9 M3 i6 W! ~2 ^$ I2 c
1 S4 X% {8 J( B
8 y" b8 s6 Z7 F8 K  ]# K三五、功夫浅深不同·而有差别果位
& c0 ~+ ?0 n) i/ J3 k6 c8 f0 [% ]! G" d, r. V7 b& D" m, L
! j9 M$ v+ R0 J' d& e3 Q& M0 [
5 J0 s5 z2 d9 z% E: A* z4 F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0 o5 ]) \1 n9 a! X: V
: U- g0 ^5 Y/ R- W
  ]% r7 a. L. x4 [5 J" A: ], i* z2 I, w1 f8 z
这是再举出证明。‘一切贤圣’要依金刚经所说的,从小乘初果,至大乘等觉菩萨,这是一切贤圣。为什么有这么多等级,都是因为无为法而有差别?因为他们都是两边不执著。虽然两边都不执著,可是功夫有浅深不同,这才产生大小乘差别的果位。由此可知,两边不著是佛法所有法门修行的总纲领。一切修行人所以不能成就,不但大乘果位不能证得,连小乘须陀洹果都无法证得,什么原因?他心里有取相:取法或者取非法。取法相就是著有,果报在欲界、在色界。取非法相就是执著空,果报在无色界,都无法出三界。7 Z1 s; @& b' A" r7 r6 o
% b/ m0 L; a6 D# `
: X( N- Z2 \  Q' Y5 L
4 r! q* B4 s, y, _
如果学佛,求世间福报,那是著相。今天持这样的态度学佛的人,可以说占绝对的多数。他求这一生的福报、求来生的福报,没有想去做佛,没有想明心见性、也没想往生。想来生比这生还好,这是著相求福。真正觉悟的人是要了生死、出三界。下面就修行福报作一比较:
" |: ]+ e9 ]  D0 m1 P+ E% k7 A/ z% Q& m; x/ h3 m! ?
/ r  H: m7 z/ i7 C' ^+ f; I
7 i# T; j( z4 A# Z* F
三六、比较布施福德& `0 @2 Z7 Y$ C6 |: U, }

, Z9 I8 F' I" H; j8 K5 Z* p
2 v' ]' x4 t0 A" N9 {* O, E6 H4 v# ^9 f1 J7 Z$ ~) G- H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 I! Z& d. P# J8 @) t& w7 \1 \
5 P( z$ |1 g+ N. m- c, S# a, D" ? 5 c8 y! }. W  r8 K! G
3 N8 P6 ^' c, b9 r$ S6 e0 g
金刚经福德比较,前后有七次,这是第一次。一次比一次殊胜,是因为境界一次比一次不同。大梵天王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拥有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福报,用这么多的财宝布施,所得的福德多吗?9 ^) G! u9 P2 [! v
* j& v7 w' R6 k
6 s" x/ ^/ M8 y! p9 A: ?6 ]
* }, \7 E! T: B% \
三七、从相上说福德多
! R" P/ v" E0 V2 y$ C( c: Z! u4 [! {4 P
8 q+ ~1 n; w' ]$ R: T
" K: ?& |* j2 ]$ U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5 k8 r& K7 c, \& T

$ V8 I2 e3 q* L
2 {' q8 G0 W: P5 @5 I" @% V7 E7 F$ Q& \
金刚经上‘即非’、‘是名’这类句子很多,此地第一次看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佛说得福德多,是从相上讲。如果从性上讲,性上没有多少。这个意思很深,佛在大乘当中,处处教人会相归性,要从相上去见性,才能得真实的受用。如果著相,纵然享受福德,这点福德是享得尽的,大梵天王福报也是享得尽的。老实说在座的各位,那一位没有做过大梵天王?都做过。从前做过,现在掉下来,变成这个样子。忉利天主都当过,阿鼻地狱也去受过罪,六道那一道都去过。六道里头什么都不能算数,要知道事实真相。佛教我们要能够从相会归到自性,这个受用是真的,这才是大乘教义的精髓。所以须菩提答覆话里面,都含有这个意思,不愧为佛的学生。底下的话是佛说的:0 B- z0 W, s; W% W

/ w5 B' N: H& J9 j; m 5 g( ~! r* n% u, J2 [& K" M

! c5 U' @5 f: j- [/ _三八、福慧双修·福德殊胜
2 V+ d% y$ e7 ?2 @; p* n- V
7 b2 @' c% z3 j6 ^2 S* v
& Z9 m: ]+ M8 A0 a4 V! u9 `( q* v6 Z1 o- \' E1 ]2 \9 o* u7 p( m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2 ?( e+ s$ J3 g+ F! _% d6 Z0 P# O$ m/ F4 z. o$ d3 O, M

( |& U) k! i9 e1 K; \
- m+ k" M& W: G+ Q  l. I我们福报比不上大梵天王,我们能不能修大福报呢?能,比他还容易。怎么修?‘于此经中’,‘此’是指金刚般若,‘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关键就在‘受持’,一般人以为读金刚经就是受持,那只是读诵,不是受持。受持是照做,纵然全经做不到,只要做到一句二句,所以说‘乃至四句偈’,这四句偈是经中任何四句,真懂得后照做,照做又能为别人讲解,劝别人做,福报就胜过大梵天王。这段注解不多,我们将它念过去:0 M& Z* K) I% M2 p6 H( t, O& N* Z
" T4 i) o7 H- ]9 O  L, O! N# d

0 `9 p& P! V; P) c3 T1 D7 ]# K, J+ D, @# h. A( _0 Q- |) ?5 s
看此节经文,若以为读诵金刚经,其福即胜过大梵天王,那就是很大的误会。实则应注意‘受持’二字,是人能受持此经,又能布施,(为人演说即法布施)福德方能胜过于彼。( m7 _2 N, X# B- C

1 }# d' y& X) A5 ^, y* r5 P) ^ ! _9 x; F5 ]& C% L+ T; @' b

9 C4 e  N6 h8 r" }/ T+ k+ n3 T‘受’是领纳,是指真能领会经义,而得受用者,比‘解’字更进一层。‘持’即拳拳服膺,一刻不放松之意,比‘受’字又进一层。
2 [. e, u% i9 z% {7 K
# {( [8 d/ E/ m# _ * Z& X. k4 }$ X8 j

' W$ x% ?- S6 }‘为他人说’是利他。‘其’字,即指受持为说之‘福’,超过前说只做布施之人。且只财施,是福德相。此人既能受持修慧,又能法施修福,福慧双修,悲智具足,乃是福德性,故能‘胜彼’。
. ?8 o3 n# v, h9 s+ j5 ?
2 f  U( e( M# c9 X5 y 3 l1 \1 V- E/ I
% u$ _3 K1 d$ j) ?8 ~  z& y
三九、成佛法门在此经·成佛亦在此经+ b' I$ A: f, O& |% l
2 f) u2 q* A5 W5 a' S1 i$ L

/ m2 M- {9 v* E$ z9 L; |/ o. M# C' M
) Y7 P: T+ c2 h: ^6 [$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h& n2 \& B7 C! j, v
9 A) q( A6 P8 b% v
* P/ z' U) K) w( b
. M( F+ d) n9 Z' z
佛之所以成佛,即佛证得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本经所说的。所以说一切诸佛成佛,以及一切诸佛成佛之法,都是这部经上所说的—一切都不能执著。‘一切诸佛’指圆教的初住以上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二个位阶。
1 {. o' R7 m. C, L* C) w; r+ r# T0 R( a% P1 `3 ~; I
- o  |4 B) l/ j, B2 ]  J

1 l( @( h8 L2 F4 M四十、心境空寂·自然清净& B1 E' z9 f+ ~  @4 F0 ~8 I# M; x
- r2 Z& T+ G+ O# u7 x

) S1 L8 J( {, }- w6 G& Q+ t
& O6 Q/ t& `/ Y  x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3 F- |% V  v" R) p, o  }1 A
6 d2 p, ^& E/ c" y8 ]: h2 m/ |

% \. v. o: E3 n2 Z, |) T& H* c) W5 F6 k! D' g% G( W- K
这是总结。这才叫舍得彻底,舍得干净。佛法要不要?要。记住前面筏喻之说,虽然要,我们用它,而不能执著它,这就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才能真正证得无上菩提。如果执著有法,无上菩提与你就远之远矣。无上菩提是什么?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清净心。清净心里头有无无上菩提这个名字?没有。没有你把它加上去,那就坏啦!所以我们知道一切佛法,都不可执著,因为‘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要不要?要。依照佛法去修,心里头不执著,心里要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连佛法也不染,这就对了。染上佛法,那就‘三世佛怨’,佛没有害我们,我们自己害了自己,这个道理要多想想,然后遵照佛的教诲,法相、非法相都不执著。法相、非法相都用它,都不离开。但是心里头两边都不执著,空、有两边都要舍。6 M. _0 ?- g( D9 _

# z0 H. G! b- H' i$ C/ y3 N   M3 K8 S8 T: n8 u

1 ~. d% D4 [9 {3 }四一、小乘初果离相
9 g  P; ~4 Z7 @7 y& w3 K/ l# L3 V" ~! c' ^

% N3 F% W& D- L$ ~9 e# |8 W5 N6 X5 o" ~% }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v& X' k6 i, v  y. L
. a# V( h3 E6 F- M5 A
) W4 }* C4 T, N- c" F" F

6 v$ X! }' o! j经文一开端,就举实际的例子来作证明,必须两边不住,才能证果。往常我们以为圆教初住菩萨才两边不住,没想到小乘也是两边不住,在金刚经上,这才完全看清楚了,连小乘须陀洹也是两边不住的。
! q# |$ E7 Q7 p% {% r$ k6 Z$ J2 L4 U3 C2 V! R

# {, i' s0 G& A& }6 H% s% ^; |1 d% i5 V& D9 i7 t8 K9 T
我们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而没有证果。如果证得须陀洹果,就不是凡夫了。须陀洹虽是小乘初果,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样的人,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证阿罗汉,就出三界,绝对不堕三恶道。须陀洹虽未出三界,他不堕三恶道,他居住的地方,修行的环境是人间天上,但是也只有七次往来,就出三界。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还在六道里面轮回,从来没有想到要两边都舍,两边都放下,心里面总是有执著,总是有住,不是住有,就是住空,所以才不能成就。
; O4 g, Z6 M& Y6 ]3 U
/ l0 E1 s" a! m: @- O 2 M# j4 Z) h, \% I! b; v* {
/ S/ O- P5 ], l: T+ ^0 |: v
初果须陀洹叫入流,‘流’者圣者之流,他已经入圣人之流,超凡入圣了,他心里面有无觉得我已经入圣人之流呢?没有。心地很清净,得若无其所得,就和前面所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成了佛了,有没有感到我成了佛了,有没有自己觉得我已证得无上菩提呢?没有。心里面若无其事,一丝毫也不执著,从须陀洹一直到如来果位,都是修两边不著。八万四千法门,是修行的手段不同,可是修行的纲领—无住生心,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果位差别?前面说过是因功夫浅深所致。) a. y: v. u2 Y& Z. c

+ l6 v4 u3 n' O: o
  H% c( @2 W% L; j3 R# l4 r
8 y- v0 d( x( k/ ]1 p* Y5 a四二、小乘二果离相; b, p7 k$ g1 c. x% f2 Q- A
8 c/ }( k" b2 r8 i, D) W* W

2 @) d# W- ~# h2 X6 M- B
- g) `' r5 r! n! k  M6 G/ k0 z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 F' h5 w8 R+ _! V0 R
8 Q2 r. a$ ~, t1 g' k1 l # [8 Y$ J+ G2 t# y( w7 V
, h7 v1 U7 A/ t8 N" ]% f. C+ @
这是小乘二果,比前面须陀洹又进了一步了,境界提升了一层。初果刚才讲过天上人间要七次往来,证到二果时只一往来。为什么有往来呢?因为欲界的因没有完全断掉。要细说,很耽误时间,诸位将注解仔细看看,就可明了。前面和诸位说过,世出世间都在一个缘字,有缘就来,没缘就不来。二果圣人和这个世间还有缘,缘很薄,但是还要来一次。到三果就不来了。虽来,有无执著有往来呢?没有。这点我们要学习,没有执著,任何地方随遇而安。环境都平等一如,绝对没有执著往来之相,心才清净。如果执著有往来之相,试问谁往?谁来?那不是又有我人众生寿者了吗?离四相,初果就离了。既然我人众生寿者都没有了,谁往?谁来?没有往来啊!事上有,他(二果)心里头确实没有往来的念头。诸佛菩萨更不必说了,像普门品里面讲观世音菩萨,随处现身,那个地方众生有求,菩萨就有感应,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他就有应身。我们凡夫看到他有往有来,其实菩萨,无此念头。我们要修清净心,要在这个地方下手。二果不著相,再看三果:5 x1 c) l. J! P- a" ~
5 f$ r$ f: {6 k' H) a

9 Z3 c/ O7 R% n/ K) z) V6 A- t* r4 s3 ~2 j" n) j
四三、小乘三果离相4 X( V) q$ p' b( g6 h2 K. c2 C

0 ^2 o5 C% z/ a$ v
0 t4 H- N  n  Q& c4 I0 T
0 P  }' v# O2 t5 N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g, V  A) Q: Q' `

* W+ _- H, |0 m: N4 ~3 t6 I / S3 e9 D/ h, ~; [
6 @: E6 W' o; j9 S
这是三果圣人,阿那含的意思就是不来,欲界的缘断掉了,住在四禅五不还天,在那里修行,四禅天是凡圣同居土。根性利的,就在四禅证四果阿罗汉,超越三界。根性钝的,必须还要通过无色界的四空天,他才能出三界。
" i9 v. y& F7 o% R; [* J$ b/ E( d% s3 I2 q, L2 p* Y0 |
* ~; H- L5 U" K* o3 z; N
& G, S1 J& ]) ?& w, G
四四、小乘四果离相- K2 E+ j! @/ P3 e4 p, o

+ l  A# z7 w8 Y9 q * a- z1 v+ }7 {3 u

9 C8 t/ N! S" |) g5 Q* n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0 j. k" r2 W3 }3 p* _: W( o$ N
. w+ c, Z$ Z1 B* |
( m5 y3 Y. a% `) r
. d  N1 x0 F0 q; m2 t+ t
阿罗汉梵语,翻成中文为无生,说明真正证得一切法不生不灭。无生也是大乘经讲的无生法忍,见到无生了,虽见到无生,但在程度上这是最浅的。真正讲到深的无生,那是八地菩萨,所以我们称七地、八地、九地为证无生忍的菩萨,那是功夫深的。阿罗汉是功夫最浅的,见到无生。但是他心里面很清净,绝对没有一个意念,我证得阿罗汉了。有我就有人众生寿者,这四相,只要有一相,四相则统统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绝对不是圣人。" N; g! N  z; E- p3 o( R1 ^. b
8 p7 q9 N! v( G& j; d( I% O0 f

1 H' K- l% m5 }; b. P* R3 L
' C. |2 X3 ^) p$ N/ L4 Q四五、第一离欲阿罗汉
: K% x) t2 p6 m) z& H- w" I+ Y' K9 {5 a7 J2 F

0 b$ d* U7 z, e8 S( ]/ F5 g# V. _) R2 J; L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 W- Y2 {) u# Y! l, Q$ H  u/ d7 Q( w

1 V" q( |* \; R9 t3 l% A' B5 {) w# n' [
四六、须菩提无得果念头
+ I  [: J8 K$ k; ^% ]/ }1 G4 m- v/ P8 T1 X! ~+ _% J8 S

. H% Z, o3 J# }% k0 i2 K5 Y4 t$ J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 c- V, n" Q' f6 m7 N" J4 v, M
( I- F: `' w$ g6 ~
  O9 ?$ d; A6 Z' E' w6 e1 }5 \# b* x4 [/ r
四七、得果著相佛不称赞+ ~8 [4 n: ~# U, s, |& a
" c, M6 |, [$ u9 A% [, B

4 V7 W/ M4 r8 z- O: h1 I3 `- X5 M$ f) A5 x1 ~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I' A  y2 \) v% z; g0 t

2 q) d6 U/ l/ O- b1 q/ q  O4 H
: R# D0 y; a8 M1 Z% O- B' `" V  _# h. [- t' }5 n; c. f
以上是须菩提尊者,为我们现身说法。尊者在这个会上,所示现的就是四果阿罗汉,而释迦牟尼佛常常称赞他所得的是‘无诤三昧’,赞叹他‘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无诤三昧’注解里都有,可以参阅。' @. t% D! P$ f2 }) k, u
* e0 r; S: K9 t" x
* B# F6 u7 Q- z' M8 F6 A! f
0 r) S' h" P6 i' `7 r5 x
现在的社会,流行竞争,好像不竞争,就不能生存。人与人要争、人与物要争、人与天都要争,竞争之下,烦恼业果就无量无边,这是造业。竞争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生活享受,总不外这个。如果离开生活享受,还有什么好争的?一般人不晓得生活享受是命里头注定的,不是争来的。命里头没有,怎么争也争不到。命里头有,不争也现成的,何必要去争?何必要造罪业呢?这个道理与事实,了凡四训里讲的最清楚,多读读就知道。确实‘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有什么好争的。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不争,小人所争到的,都是命里注定的。即使做小偷偷来的,也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偷都偷不到。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事实真相,人心就定了。不与物竞,一切平等。凡是竞争激烈的,都是自以为是,不能随缘。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8 p, f& g# Y( E: q$ B
' d/ J; _1 b0 Y* l% F

! ?4 f0 k, ?9 t+ L; k$ N  q% g7 ~, F$ d1 ?: i+ N
须菩提尊者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的自自然然就是这样。所以世尊赞叹他,把他作为修行人的榜样。而须菩提尊者心里面一丝毫念头也没有,绝不认为自己是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H5 c+ a( }4 d- T( }0 a' c5 s9 f1 U

# Y, \- c; Y1 `( a 9 B) ^+ ?, ~, j& H: l+ [6 @
, `  w( E% ?" B6 P/ o; i
四八、须菩提身心清净
8 d5 t' m  d+ K8 C2 c, ~* G2 c1 ?9 g+ a5 A, ^  H9 K
7 r4 m3 i! W9 q! t/ j( \+ S- v9 l8 ~: L

$ T; d- t7 ~/ V  R2 S8 P%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L" A( Q& f4 G* g! O/ y+ Y  D* w4 o8 v. R; ]) i6 E$ h

2 R1 v/ ?% u5 p( a
! d- C+ R, |7 c$ }+ X须菩提确实身心清净,没有这个念头,所以世尊才赞叹他,这是尊者现身说法,他也是无住生心,两边舍得干干净净。
3 I  f1 i& N  w+ U+ j* w- n. m: A: f2 F0 y- K
3 [1 i3 e+ ]6 L. l5 {3 {1 p" k
/ Z* j; w1 P8 a
四九、得无生法忍6 E* g. T( @2 u  h0 k

0 A( E2 a4 [3 E4 j0 k# ]
$ ^4 I8 j4 S# O+ X' X2 V$ X/ r  ^0 F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2 @4 @; |) m" Y3 {

6 B( \# R; I/ ^$ v 6 @5 t/ T/ A; i+ |

% [& `% o: q! M! k% h世尊惟恐我们还有疑惑,以自己来做证明。这段事情,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做菩萨的时候,遇到然灯佛,在注解第一段‘此世尊往昔行菩萨道,初证八地时之事。’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菩萨果位上证八地,遇到然灯佛。然灯佛给释迦牟尼佛授记,所以世尊引用这段事情来问须菩提。‘八地’证中品无生法忍。是否真有法他得到了?须菩提懂得这个意思,须菩提也是个过来人,所以他说:‘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q; l( ]* W, K9 A+ X- m. x' m

. {! C/ o/ r8 j3 z" [6 i
" P) `9 {% {; Y; l& x8 K9 Y, _6 s0 y; l  W; M( O+ j4 a2 o
(一)无得而无所不得6 F) a( Q$ w+ j
8 J8 e! U; e- M' d& {
% t. o2 ?$ R. e5 S
- e5 f! t' J4 z  H7 r
般若心经里面的最后结论—‘无智亦无得’,那是事实的真相,那是心性的圆满。我们现在违背了自性,迷失了自性。怎么知道的呢?真如本性是无智无得的,我们今天有智有得,这就是迷失了自性,与性体完全相悖。心性起作用的时候,无智(按智通知)而无所不智,无得而无所不得,般若经上为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
$ y$ P/ c0 y$ x5 M: u! Q& b
0 T. S5 V+ j* b" @
, h) a" R; G8 E& z. e7 M: x3 W4 T" U2 R* `
(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X& n  T  P" C2 c7 c" ~& X. R  d' e
. A9 e' t1 o$ _  v

. Z: i$ Z3 Z! s! I6 `9 O真如本性本来具足一切法,六祖惠能大师说过,他自己在明心见性的时候,向五祖提出的报告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本自具足’是一样都不缺,智慧德能,样样圆满。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万法从那里来的?是从自性变现的。自性是能变,一切法是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所变的,所以无智无所不智,无得无所不得。
5 R: ^8 N9 ~$ S6 t* o8 M
6 z4 z! \) {0 f5 V' Z " _( a  \+ N6 L, v
* }* o0 {9 ~$ g8 e
(三)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G6 @. m* s( a' {1 `: q3 K* K

2 \6 j$ M" w8 T6 c8 F, k
& K( Y+ K$ l3 {/ z4 f+ M+ T8 a8 {3 K( z7 y  b3 k* N7 w
我们有智有得就坏了,有智是无明,有得是烦恼。要想离开一切烦恼,修无所得,烦恼就没有了。要想破无明,无所智,无明就破了。世尊在楞严经上也讲得很清楚,无明从那里来的?那是阿难尊者提出的问题,佛告诉他‘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是本来是知,本来知里头再加一个知,那就是无明。譬如我们眼睛见外面的色相,见得清清楚楚,没有加一丝毫的意思,这是自性见。如果动了念头,我看见了,那叫眼识见。自性里头,没有意思。有一丝毫分别执著,智就变成识了,般若正智就变成八识了,这就迷了。所以佛证八地菩萨的时候,也是离四相,也是法相、非法相两边不住,所以‘于法实无所得’。‘实无所得’各位要晓得,从小乘初果须陀洹一直到成佛,都是于法实无所得。当中有这么多阶位,那是功夫有浅深不同,都是修一个法,就是于法实无所得。
# z+ r' Z2 ~/ C/ A: ]1 x! ^4 w2 r4 c; ]4 @" J

: {$ I) k# z. u( {  X6 d# O  r4 I" R4 T+ M+ p
真正想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真正想在这一生,往生极乐世界,见佛不退成佛,要记住这一句话—‘于法实无所得’。前面说过‘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而这一句你要真正接受照这样做—‘于法实无所得’,你的福报就超过大梵天王。
6 r- \0 f; c( k# j# ~' ~% }1 b* j  r  Z* I

& `/ v% B+ H0 W0 U
/ x2 |0 V5 L+ V五十、心净则佛土净
% p9 u" t! ^2 M: ^$ l6 ~
8 U; T# P0 Y- m. ~9 w: Y
9 Q  N9 N. Y+ N( r' j- F; s" ]% }5 _# J9 I5 }) M' `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n2 P" u4 |) s2 Z  @! Q, K4 r& p9 i

9 |  O+ x- F% V) e9 [/ t# X; M. ?
2 j4 J# {6 X6 \3 p
& {: t3 T3 h6 c- y' p- u' h前面是从果上说的,须菩提证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证八地菩萨,让我们生起信心,更能够接受。下面再从因上详细说明。1 C( b" ?( p0 Y% d; D! V* J; {4 l

; c" m6 {0 ^6 c6 Q, h , @1 H+ b0 R5 _( z, \$ d

3 W% H8 C5 J& [5 G我们天天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净土?须菩提的答覆‘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这‘则非’、‘是名’金刚经里用得很多。‘则非’是从性上说。‘是名’是从相上说。‘庄严’是相上有庄严之事,性中无庄严之理。- T+ r1 E. L# |3 f+ y, s% l
7 m3 y2 k. z, j  t0 e

8 n: Q6 B1 z3 K* h- B7 M. D& ]/ w9 I! U8 u* o; i. z
怎样才庄严呢?诸位必须要知道,受持的功德,才叫真正的庄严。不是说把经念一□回向那叫庄严,没有这个道理。我们做一点好事,把这个功德回向,那庄严了?这都不是真实的,最重要是受持。注解:) t# y1 \( }" I% Y
# J0 U! ?' z7 ?0 j
8 C' O4 |9 i; V* ]  r, p

2 ^8 @& Z) _7 d& S5 F' j" D须知“庄严佛净土”,“净”字最要紧。土云何净,由心净耳。既须心净,所以庄严不能著相。若心取相,便不清净矣。- K+ z# N1 C5 P' j/ o" r; i
1 K' P( b1 [  j- t! L6 ?+ ?

5 d! x: [9 Y) g2 O  q  q; _' `. H& W; c1 F, ]& M
由此可知,原来庄严佛净土,就是庄严自己的清净心。自己心果然清净了,佛土就清净了。
+ {, I8 J* R/ Y
! W# F5 u& F+ b+ N% L8 }5 I- c  |
/ Z6 f8 l7 a+ p! N7 U; |$ N" X3 Q3 y$ G6 q/ H/ {
自己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众生寿者,那怎么能庄严净土?‘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句回向偈,我们天天念,念了有没有效果?到今天在金刚经才看到,想想有没有效果?
3 b) X; c0 {; C& N3 t6 [8 I. }( M/ w! U; U$ e3 E" N

& f1 d( b( `# a: L7 x  k* `6 W6 `* E: |! h2 }1 B# n. e) f* x
五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n6 p* E6 [' }7 F; L& T6 b6 W' U' Y6 T* u& q( d1 K

8 _9 }, B( S7 p+ w' m. G+ H- G6 \
" u, x  g8 X& m2 {3 p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 o% f  G/ G- O' I, e% o# N' }+ k& B8 t' y) t- i

  h$ G3 I6 J% J+ {7 `$ S7 Y) E/ Q$ p. ^2 b/ @* l7 T. P0 D
这一段一般人认为最重要,六祖惠能大师就在这个地方开悟的。其实每个人的机缘不同,六祖在这开悟的,未必人人都在这开悟。所以金刚经任何一句半偈,都可令人开悟。只是六祖的机缘不同,他在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了。. o7 k4 w, Z  m- x* L, D

0 y, E- E* w: }0 v5 _, ` 5 b4 t# H; V7 |) S" ~7 k

8 C! g; |! t% ^这段是教诫菩萨应该要这样修法,那就对了。心要怎样清净呢?不住就清净。住就是执著,不分别、不执著,心就清净。一有分别、执著,心就不清净。色、声、香、味、触、法把所有的境界,都包括在其中。不但外境不可执著,内心也不可执著。有些人在定中或者在梦中,见到佛菩萨,出定后或醒来时,对人说:我见到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或者是妄想?你说他是真的,你是执著。你说他妄想,你也执著。应该以若无其事的心态来修学,不必去问是真、是假,见如不见,这是好境界。稍稍有执著,就不是好境界,这个意思世尊在楞严经说过。即使我们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佛来接引,必定心和须菩提、和释迦牟尼佛一样清净。喜怒哀乐,心就不清净,不能往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用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无所住’是一切都不执著,‘生心’是生念佛之心、生求愿往生之心,那就对了。
+ h! }1 c4 o" o$ w" f$ b+ Z+ q4 H

. \8 @8 @5 n- i) q/ y) r9 A+ C6 K- Z) f1 {/ {7 l  R, p$ w& i& [6 X
五二、报身不住
9 q- _- e7 j( y
# K* T) A( l$ F+ h' L4 ]$ Z
3 h: V1 ~4 d" i
2 q' c5 Q  u6 c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8 B( \' y4 N) r5 G* ]6 ]/ e
- L% _; J. X9 I; j
6 _* O' g9 t1 Y& [/ K* m+ I0 G6 c) D  G4 N; x
佛更进一步为我们作证,前面从果地上作证,只讲到八地菩萨,成了佛呢?成佛也不住,成佛证得报身也不可执著。
2 n% Y. a+ z+ l$ T9 O& m  r; q  v- T% z9 k  c) L, N; p+ |/ v  i( C+ M  i6 j
. E) E; Q$ g& r( b" @
" h" W4 f$ f' Y6 [, F8 d8 A2 l
法身无相。这段是讲佛的报身,赞佛偈说‘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可见佛的身相多大,真的不可思议。‘须弥山’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座山,在地球上最高大的是喜马拉雅山,但是地球在太空当中,不算是一个大的星球,还有无量的星球比地球大,每一个星球都有个须弥山。‘须弥山王’是所有须弥山里面最高最大的,所以称须弥山王,这是比喻佛的报身。世尊举这个例子来问须菩提:‘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t7 f2 q5 v( {4 M1 f; T
! ~" v3 d. [3 {0 X8 h

0 s( }- l0 a6 r) o( q* d) J. [% S9 P' F$ c8 {" c6 |. A
相好庄严在世间是属于果报,是修得的。佛的报身是性德所显的,但是佛告诉我们:性德要没有修德,性德是无法显现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不成佛呢?是因虽有性德而无修德,如同金在矿中,与砂石混合在一起。我们取得矿石之后,不能立刻得到黄金。必须经过冶炼,冶炼就好像修德。把里面的砂石杂质去掉,提炼出纯金,才能得到金的用途。众生虽有性德,因掺杂有妄想、执著,必须将它去掉,然后我们性德才能显现。9 d  i5 X- s' H, q4 p1 c, a6 y  _0 G

+ E1 q; w: {# j8 F , D4 G0 S7 a2 J

+ `2 K. t4 w1 B; @% H0 t9 H五三、以恒河沙作比喻( u9 O7 k% k% I& U* N  R

0 Z5 V. m; @* Z
; B( E& j  r% J8 B+ g, ]4 |) f
2 R4 F) i  ]$ ~+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7 M: m( C. r' `. e
2 Z& J4 y$ m  v0 b! Z9 \, c& B + F7 I; ~. n+ w" N* S

0 D7 Z( Z0 O1 h5 }3 p/ s这是第二次较量福德。前面所举的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里举恒河沙数。凡是举比喻,一定要举眼前的例子,大家才好懂。佛当年大部分都在恒河流域弘法,恒河的沙很细,像面粉一样。恒河又有几千里长,有数不尽的细沙,所以佛凡是讲到数量大的,都用恒河沙作比喻。这里把恒河每一粒沙,变成一条恒河,每条恒河里头,又有那么多沙,这么多沙数恒河里面的恒河沙,天文数字也无法形容。佛用这个来形容数目之多,来问须菩提。
1 N1 @+ E' z- d0 y5 K2 @
0 q: Y9 H2 F) H; t/ O - b( ^9 G1 u, q9 m

8 B4 A. {% \% Z. o- V- M五四、恒沙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
. d+ r: ^, ?2 M: `( H& y9 |) s6 ]. t% D) V. [5 X

* e  W* d# H" ^- _) p1 b
; v6 Q9 O# r" }$ B/ Y- a# q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 N- M- u5 s- d; x5 S& p  y9 y
% W& J  H2 a9 P: S" a
" g1 l! p$ ^" Y4 ]$ f" e$ K' _! v( x- H/ x. l
五五、财布施的福德不如法布施
. S, \! H" \( L# _
5 s4 S7 {& W4 I% ^% ~, ]% ?
" `: q2 a' \2 Z+ L% D
3 a& l! {$ R/ B: i3 t7 B7 n$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O2 R- }3 V% ~# ?1 M7 x# E+ x( b* ~+ h% Z

3 e5 i! \; a( @
& [, M, L* |# A3 X: r前面说大梵天王的财富,只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但是大梵天王的财富和这里比,简直不能比,要比的话,大梵天王就穷得太可怜了。所以须菩提说:以这么多的七宝布施,得福甚多。% p3 W) D! `$ q8 F. F: A0 `+ g1 A

! u' j$ ?* t/ y/ h8 }3 J& N4 `
( }, a# Q) c& C4 w' U% C' g8 X2 Y4 ?/ _: ~& g- {
这次比较,比前面福报大太多太多了,为什么呢?都是讲无住生心,前面功夫浅,得福超过大梵天王。这次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功夫深,深得很多,大梵天王的福报不能比。‘四句偈’是经中任何四句,自己受持又劝导一切有缘的众生。缘有亲、有疏。亲的跟他说,他就相信、他接受、他欢喜。疏的他不相信、不同意。总而言之,能够与我们接触的,都是有缘,无论缘分亲疏都说。他不相信,没关系,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总听进去了,这一生不成熟,多生多劫,要是因缘成熟,就会起作用,所谓:金刚种子,永远不坏。‘四句偈等’里面‘等’字意思深长,少的,一句二句,一生受用无穷。多的,多到全经。
/ h- u& `+ L+ X9 C% h3 E4 V  V# H0 X6 g

/ X9 I2 Q& s7 s' _# y+ }) S. x( p6 Z/ U, q& O0 K. ^5 y/ y- H" K
布施供养,财布施比不上法布施。财布施只能叫一个人在现前物质上,得一点利益。而法布施之目的,是叫人开智慧,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利益无有穷尽。再多的财布施,也比不上法布施。尤其是大乘法的精华,就像本经,字字句句,都显出圆满的性德,所以一句半偈,要是真能做到受持为人演说,功夫深者,一定见性。功夫浅者,念佛一定往生。
1 f$ M" B8 t: @3 V9 ]* |. N( l! {
6 c, H: Y; x! [% W7 ^8 B
# c7 }: k8 k/ d$ I1 q% `8 l( D
五六、弘法处所龙天护持
7 _, s# X2 `9 a) q5 v' P4 k' d6 C
( b! i) M& s. K% ?

5 _8 i) J; z" d+ o.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 G/ z5 m- ?; q2 U/ {
1 r5 x0 n' G: n9 k+ o9 O+ K 2 l' `1 x: F) N7 ^, b& g

5 r+ g, A$ h* h) v9 S  x1 _这段经文是说讲经处所,如佛塔庙。‘塔’是供佛舍利的。‘庙’就是现在的寺。本经是在东晋时翻译的,佛法传来中国还不久,中国古时候有庙,没有寺。庙是祭祀鬼神、祭祀天地的。中国人对庙非常尊重,所以用庙作代表。帝王太庙,供养祖先。人民有祠堂,祭祀祖先。古时候礼节,祭礼是排在最重要的地位。所以对祭祀的处所是非常重视的,佛的道场就像庙宇一样受人重视。但不叫庙,应称寺院。世间天人阿修罗,都要供养这个场所,何况说法的人,何况经典所在之处呢!说一桩,就可联想到其他的。‘随说此经’注意这个‘随’字,‘随’是随缘,不限定的意思。如随人、随机、随时、随处、随众、随文等。随文不是要讲全部的经文,比如脾气不好的,给他讲忍辱这段经文,名利看得很重的,给他讲布施。这是教我们怎样帮助众生,知道受持演说功德,无量无边。一定得诸佛如来冥冥中加持,龙天护法在旁边保佑你,只要你真正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就是真正佛的弟子。. b1 o% B+ f! g6 a

( ^4 t. y4 d9 Q9 p3 O ) \  Q# f7 y$ }! Y; f3 o5 @
3 I; H$ I% B) n: L: t/ ]% B: p
五七、读经要依教奉行
$ G( P3 ?& z5 R( I+ f8 i* p8 J2 C$ W; f, I1 S
7 }% F) d" N/ Z5 M" F: S

. ?# d; e( f) u. C$ w9 Y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W4 B8 V* e! H# A9 o( b

7 D6 m7 W( |. y6 {$ I2 U' M' n5 R
' E+ S  P$ _% n; Q9 f; L' p- ]$ n$ E+ e0 f2 z% d4 L
‘读诵’是念念不忘佛的教诲,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供养佛菩萨像也是这个意思,不见佛菩萨像会忘掉了,所以供佛像。读经书用意都在这里,重要的是一定要依教奉行。# @$ I, m, r9 I+ @
2 X6 K/ W3 X1 v

( L- J6 H4 o8 C: k4 n  ?' Z7 h5 d, J/ }2 L0 E$ v/ b7 j
五八、第一希有之法
8 u, \/ I8 _& S* s+ [
) H& ^  J7 G/ ]9 d  S& s
, @3 ^. \  A6 s2 P8 H: v% W" f7 f, ^7 q5 l/ n8 f6 j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2 q" s, C1 o6 Z1 s
. P. v& X8 ~0 F' }" m" R+ D* f
$ W! g0 q* F" H. P3 l3 d

2 g- T( {7 \2 M! G- b6 H这是说明为什么得福殊胜的理由。因为他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无住生心。
$ O3 C8 V& A8 X& I
1 S' N7 C( U) A4 G 8 p, P9 q) {# A3 W! {

: b/ C; \- ~3 S1 F$ ]/ p五九、经典的殊胜
. e* Z, P6 p4 N$ Q
7 ~& a0 O; W: k- l! x& `2 O
1 h7 d) w, t9 {4 x; ?6 V# q  P' }$ H" x8 n5 o. ~* o. g6 G$ _% x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0 h1 t6 H3 _" d$ T1 U. X1 }- M8 a: H9 Z$ d) D9 \+ n) E* G% Y3 r% b

5 [( U6 `7 O( Y+ N% Z& P& Y: ?6 l0 s, H- e6 b) A  |
‘经’不是单指金刚经,所有一切大乘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法所在之处。这个地方就有佛,有佛的教诲,就有佛的尊重弟子。因为佛的弟子,为大众所尊重。小乘四果、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都包括在内。这是说明经典的殊胜,在在处处,受人尊敬。
' e0 C1 Z, |1 U
% g! N9 v2 v9 B, V
6 F! i$ ~, u& [; m; e
  F6 E! B+ C: Y( R3 X7 S3 X六十、请示经名* f* C& y6 e4 I1 u2 K, e* R( ~6 C
1 G) n. E) c8 J: O

0 v( j0 V: I: S) M# \6 r* v9 t1 b5 X7 j6 ?0 P2 f!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2 Z0 _( v: t' X1 {8 x
% K+ d0 o$ z' l1 g
; u, U& R7 A, ], c  e8 ^: Z# [9 K+ M! m; ~+ c# [" a  d9 Z
这是请示经名。经名是一部经的总纲领,掌握总纲领,才方便受持。‘奉’是奉行,‘持’是受持。在一般经典里面,请示经名,都在经讲完的时候,最后才把经名说出来。本经请示经名在这部经的当中,并不是在最后,这是什么原因?古德告诉我们,佛说金刚经到这个地方已经讲圆满了,所以在这个地方说出本经的经名。往后的经文,可以说是前面经文的补充说明。利根的人到此地,完全明白了。像六祖惠能大师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彻底明了了,后面就不需要再讲了。可是中、下根性的人,还有疑惑,还不能透彻的明了,有补充说明的必要,所以尊者再一番的启请,是跟前面连成一气,并不是另一个开端,关于这点,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头有详细的分析,可供参阅。! K3 G- D5 ]( ^

* h0 G! ^# j& L# L$ j
& p% V6 c9 Y/ g+ W/ T! n  o0 e6 v( P( r+ i: b# Y
六一、晓谕经名
+ {% o2 u7 [  V& {& {7 D/ ^3 G
' `4 l5 ]8 X' z6 E; v% a7 e 6 N- n1 J: @! |' Z. k" q+ }( E

# v) W; p/ r" d- P8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2 ?6 C2 [' {' D6 ~! d: `

% O4 h0 Y' T8 q! N" t" i1 `
: N+ n3 j' F5 A) K& t! _7 l) g$ g( V, ^6 e# n
六二、指示奉行+ t: `1 B, _3 f7 t& }+ Q
+ X; J& G" o7 ?4 F5 ?
$ C0 t: h# I8 N; o% R/ x
' h9 P5 u% T  }' B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9 }) x. p$ G& u5 r! k# Z7 P: _

5 [9 u3 A7 D' b5 m# c ; |3 Q  f* m, W/ T# l

/ I% n2 [& ^, j- y六三、说明缘由
& S  L4 h& \7 f3 K. m# k' ^8 k6 e! U% t

* G$ \2 L' Y  X" z* a4 l- R. @' t4 O1 S# D' ?
所以者何。
; g4 O  K, I: B7 `/ I% P  v8 ~, l  r- R" }& s* P

0 v, O0 Y4 d# s4 m4 s# x
9 ?4 A# `; s. Y5 W7 |‘所以者何’就是为什么?江味农居士竟将这句话分成一科,我们确实看不出来,要不是江居士透彻的分析,这四个字,我们一定会含糊笼统的念过去。
! C6 b* \! t+ X6 P( m/ s, h: Z" G/ ]5 e. p2 a

6 h. w/ U0 i" ]4 y0 p8 m+ C0 K. K5 L
江居士他说,这句话是提醒我们的注意。这话说的很有道理,这句话里面含有三个意思,前面说过,我们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也就是要把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断掉。要怎样断法?从那里断起?为什么一定要断?实在说,在前面都说清楚了;不断不能见性,不断性德不能现前,性德不能现前,我们的生活就不能自在。所以一定要断,要断得干干净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都不能执著,不执著就是断。
- _: i$ G4 \; ^: R  t7 a$ O
9 `. i1 ~+ Q+ ^: \ + O/ Z6 u- t' Y3 u% u
' O; R) ^' m! l, ?$ t& U$ s( S% w3 I/ E
六四、离名字相( o; y" ^8 l6 X: J" a  l
, w( V; o& T8 r( v; d9 B% o
& G$ E, y# R$ |3 ~' x+ d" l# M2 Z" Y

% f5 a$ G, P3 N1 J9 {! m' A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v' z( [) K3 [8 t2 k% `
$ z: T$ S0 k3 x, B; X( P2 K1 F; H
1 x& D0 l" E. m

; v2 }" g  ?! n7 |( d佛说: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如果你执著有个金刚般若波罗蜜,这又坏了,又著相了。金刚般若波罗蜜有没有?有;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就断不了。所以从那里断起?从不执著断起,就是‘应无所住’,从这个地方断起。) a9 V7 N$ k- ~
$ {; T9 n. l3 r8 Q: g
/ r' J8 X3 y* p

; y. P8 e3 ~6 U$ y六五、离言说相+ W7 D. P( F& m
/ f# u. e4 e: }3 B5 O
5 o" b  E1 e3 @  D5 r+ N1 M
7 n+ \! z3 E) C0 f. x0 w* d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 O; _: X1 P: l' l( n0 O* |7 q
/ ~$ A5 _+ f; ^
4 a3 r0 @- ^+ v) R+ ?0 C! Z$ S* F+ T5 y5 A  E& F9 G5 V
这段开示,非常重要。现在许多人,执著在法相上,坚固的执著,这个对于修持,修持就是修清净心,造成重大的妨碍。
3 z+ _6 M/ f* j; W4 V7 V/ }$ P  X

' a0 V1 v# O5 u& r7 E$ u
( z0 L; c; E! z; d0 H3 S% V佛‘无所说’,你怎可执著?佛的说法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我们要懂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很深很深。佛既然无法可说,我们对佛法还有什么争执的呢?特别的是佛距离我们远了,留下来的经典,经典在世界上有许多译本,那一个本子正确呢?谁也不敢断定。可是佛教给我们一个原则,佛在灭度前,为我们说出‘四依法’。他的用意,避免后人对于佛法起了争论。所以佛说:
( [& G" L/ _8 L* A
9 C! s' }/ Y% z) f# ?1 a
5 o0 R+ [( e9 s5 m( q/ O
7 r- f$ H; D$ n, L9 N7 }$ G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要以经典为依据,不能因人所说,而怀疑经典。现在的确有这个现象,认为某一个法师大德是他崇敬的对象,把佛菩萨经典都放在第二第三,这是错误的。如果这个人把路子指错了,我们岂不是冤枉啊!一定要以经典为依据,他所说的话,如果我们认为有问题,我们可以向他请教:他所说的有没有经典做依据,如果没有,可以不接受。这种态度,对于一个善知识是正当的,真正善知识,会接受的。不会认为你是忤逆,你是背叛的,这是一个做学生良好的态度。我过去在台中听李老师(李炳南居士)他老人家讲经,有一、二次疑惑,向他请教他所讲的出自那部经论上,他告诉我们,经过查证无误后,才能相信他。
) R# N9 x/ X; Y) j' S: g3 f3 p
1 N7 O: s3 m) Q+ U# f* @7 d1 l$ ~0 Y ) I9 T# g1 @0 C8 y6 x* Y

) C6 @: G7 V: Y) q" `. N6 W# h第二,依义不依语:语言随便怎么说没关系,只要意思一样,就可以了。因为经典传到中国来,历代有很多不同的人翻译,翻译的当然不一样。但是翻译的文字不一样,意思一样就行了,就不要起争论。像无量寿经会集本,争论就很多。第一次会集是宋朝王龙舒居士,会集的不够圆满,里面真的是有问题,可是古来的大德还把它收录藏经,收录藏经就是承认它的价值。王龙舒居士的本子问题在那里?因为它是会集,而非翻译。翻译自己喜欢怎么讲法就怎么讲法,喜欢用什么文字就用什么文字。会集是依靠整理别人的本子,一定要忠于别人的译本,不可把人家的字更动。王龙舒的本子确实把人家的文字改了,改得很好,改得使我们更容易懂,意思还是一样。为什么后人反对?王龙舒改得没有问题,怕开这个例子。误认为王龙舒可以改,我也可以改,你也可以改,大家都可以改,到后来这部经改得面目全非,就不能读了,所以要忠于原本。以后魏源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也有这个毛病,他会集的比王龙舒的好,但是取舍不太妥当,有些非常重要的经文漏掉了。所以民国初年,夏莲居居士第三次会集,避免前面的过失。可是一般人成见很深,认为读经最好读原文,不得已读译本,会集本古人有批评,所以反对。这些争论,都把世尊四依法忘了—依义不依语。
+ _  H# H) C6 @4 i; S7 j$ L, [; [  p7 p! g" q

# c6 Y; k* [9 [5 S6 t
! M6 s8 r' A0 `- ~5 F1 j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了生死、出三界的是了义。如果只能得人天福报的,则是‘不了义’。现在有人学佛,甚至有人劝人学佛,专求人天福报。这一生做人,来生还要做人。做个更有福报的人,这在经上说是不了义。不要说做人,来生去做大梵天王,也是不了义。佛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了义经中是教人一生一定要作佛,作佛很难,金刚经是了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做得到吗?虽然是了义,我们做不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念佛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退成佛,所以净土经典,是了义当中的了义,古人讲究竟圆满的了义。我们自己的目标求生极乐世界,我们劝别人也是求生西方净土,这就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i  n; `" M* F! \$ \) R

0 |+ D  ]- P5 [ 2 r, N; n6 S7 K' _

# N7 }3 r  n  H  j& D% D& b# V第四、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凡夫感情很重,依理智才能辨别真假,不能感情用事。佛法是教我们破迷开悟,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学佛的人,他颠倒,他不但不开悟,竟然迷信。愈迷愈深,迷恋一个法师、迷恋一个道场,真可怜啊!大错特错了,这都是情识在作祟。违背了四依法的依智不依识,违背四依法,绝对不是佛弟子。
/ K. R% c) l3 x& |5 k0 c% A2 P/ m4 Q9 @/ ]# \5 g

, [; |$ \; {( ^/ l5 _$ K5 G+ ^# r# W7 ]1 `
读这节经文,与四依法合起来看,就很清楚、很明白—佛无有法可说啊!我们还执著什么呢?' a" A8 P% D6 l& T/ @% F/ I

) F4 f8 ^2 d5 f
0 z4 W1 ?* {& |9 b
' q$ O. w, R6 B6 ]# ?# t/ I& D六六、不著境界相
9 T$ |) r  }% y0 w5 J% q" S  s* d0 ]6 |; ~2 }

0 i& r; A1 W7 ^& H8 H+ C
# f* q* ~! P, X) O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 f( r0 b. i" y1 w$ z
5 [9 o1 y- g( O% k0 G, n& W$ N% O
( z  D. i8 K- o. `" U2 g: R) t1 ~; W: p/ X8 }6 V* J) O
这一段是讲不坏假名,也就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世间相与佛法没有妨碍,妨碍在妄想、在执著。离一切相,不是离境界相,是离心里面执著的相。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多不多呢?当然多。
/ V" m; r1 z5 N5 Y! o% |2 _- \* F% Y9 Q0 M" h2 K

/ R* S) b9 W) E, G* k
2 L$ Y4 D5 b9 |- W, t六七、不著微细相
, v6 C3 i$ p; i0 }# b- R8 _  R( a0 f; R

' T  @7 R( Y* u5 E* \: p7 D) j
8 I8 ^7 B2 J6 {# _/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O% E# V$ M+ o; s; c
/ j3 w) q0 `8 ~& y# I7 F

+ N+ c  A+ O0 ^: n1 P; N8 j3 T; Q9 N: {# L& G( h0 |3 e/ X
这句话意思很深,现在有很多科学家、物理学家发现这个事实,跟经里面讲的,一模一样。‘微尘’是现象,也就是物质,物质的现象。‘非微尘’就把物质的现象否定了,确实没有微尘的存在。众生看错了,误会了,以为有这些东西存在。众生以为有,佛随顺众生说有。佛说法的大原则依‘二谛’说法,二谛是‘真谛’、‘俗谛’。‘俗谛’是随顺众生,你们肯定的,佛也同意,暂时同意。‘真谛’是佛的境界、佛的看法,那是讲事实真相,真相说出来,你未必同意,你未必会承认。你不能接受,佛就不说。现在有些科学家知道,所有物质现象,只是波动的现象,如电波、光波。在佛法讲是心动的现象、震动的现象,确确实实,没有物质存在。所以相有是假有,体是真的。‘是名微尘’指从相上讲是假有。‘非微尘’是从性上讲的、从体上讲的。在这一段注解里面,引用楞严经所说的,经文虽然不长,说得相当透彻,说明这世界一切万物的来源。这是教我们不著微细相。
- B9 L6 i& Q$ P% g2 k* P
0 o5 N& P* a! f! {" U8 X 0 @" Z* y# [. n% w/ j4 C" }; E
8 ~5 f  |7 k* n- m
六八、不著广大相# I: i6 Q; \# F# y+ v" T% {5 z
: e! D* e& m9 \* C7 ~; h8 a

7 W0 r, ?' k, t$ E2 I  R, ]8 b9 ], L
$ A5 z7 l/ a, Y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k) C  X" x1 N
' w5 x$ C+ S% w$ {& v" i
4 V8 b' U) |$ `) ~( n. u% e
4 }2 c" N7 m7 o# J( d0 t# i
这是说不著广大相,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小是对立的,相对的。我们懂得大小不执著了,就是所有一切相对的,都不可执著。真妄是相对的、邪正是相对的、是非是相对的、善恶是相对的,我们生活在相对的境界中,所有一切相对舍弃了,就入一真法界了。十法界是相对的,必须要了解真相。佛说这些,无非教我们身心世界统统都放下,恢复自己真正的清净心。
3 l0 q3 b( I  U7 O# W$ [8 `1 t9 S! _5 M# y9 r( w0 @4 b$ Q
3 R; a# W3 t. M" Q
- n0 c3 ~8 X5 E0 i$ N
六九、不著身相+ D& n' e: E6 [( Z

5 t. s4 p4 W- I 9 P1 V: e& M% {/ R* S! T1 A
/ w7 R. m0 t  A! r" X1 v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i2 g: [; T" N% Z
. M) P- B/ {9 o; v) J

  W' I+ A3 R# D' G
6 U$ A9 G- c5 N这是佛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常说我们这个身是假的,那佛身应该是真的了?假的身不可执著,我、人、众生、寿者要离。那佛的身是真身,一真法界,那就是真常的了,可不可以执著?也不可以执著。‘三十二相’是佛的应化身,释迦牟尼佛过去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他的身相就是这个样子,这个身相世间众生可以接受。如果佛再要现很大的身,我们不能接受。我们看到一定以为那是神仙妖怪,不敢接近。经上讲佛丈六金身,丈六我们听了以为很高,其实佛的个子高,但高不了很多。因为度量衡的关系,古代的尺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弘一大师做过考证,他考据周朝那个时候一尺,只有我们现在五寸多一点。那个时候一丈,只有现在五尺多。一丈六只有现在八尺多,所以丈六是指那个时候的尺寸。这是说明佛度化众生,一定要现同类身。同类身相里面,大家认为那一种相是贵相,那一种相是好相,佛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认为耳朵长一点是贵相,他耳朵就现长一些。头发里面有肉髻是好相,他头上就现肉髻的相。随众生心,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所以身体也是接引众生的工具,也是教化众生的工具。佛现这些身相,并不执著身相,是随众生心而现,自己根本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其中。这就是说自身、外境都不可执著,才能真正做到离四相,才真正破妄想、分别、执著。
1 @) j" q3 \& u' h( K7 ^
. i! v6 y. O+ A+ i4 y# H
( h# t: m+ D1 M" O+ Q0 l, \( ?) V9 ]$ H0 u' i. P/ a
七十、恒河沙身命布施- r! [( b: R# ?. t0 d: X
+ v3 J# V+ h; u/ X  o0 w
+ K* K+ m- J. {9 o2 R* ^2 @& V

7 S8 m$ a5 @% k3 d% d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5 z$ p) X8 t/ P1 n7 y
, w6 Y2 ?( h( [& d
- r- k- o4 T7 o# p
% F. ~9 q: c  K( R' ~7 F这次较量受持为人演说的福报,比前面的更殊胜。前面的布施是外财、是七宝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要比起自己身体,身体当然可贵,内财(身体)比外财殊胜。这里讲‘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是事实。以释迦牟尼佛做例子,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布施身命的事情,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像割肉喂鹰、舍身饲虎,那是菩萨做的,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菩萨绝对不贪爱身命,他舍掉后,又马上受身。我们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坚固执著这个身体是我,不肯舍弃。菩萨看这个身体是什么呢?身是我所,好像衣服一样。我们舍件衣服很简单,看到别人没衣服穿,可以脱下来赠送。佛舍身饲虎就是这样,身不是我,像衣服一样。我们在六道无始劫以来,舍身受身不晓得多少次的身命,无量无边,何必把这个身体看得这么重呢?
9 F/ d) t" ]  ]" s5 |: O) ~* H5 i9 H3 W: o7 J& P

7 z* e2 \# P$ T) v- ?% x. b5 h8 F& D
能舍身,往生就太容易了。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在那里?是舍不得这个身啊!死了之后,到鬼道去当守尸鬼,他那个尸体在那边,他认为那个尸体是他自己,舍不得离开,所以他当守尸鬼,这是很错误的观念。佛在此地现身说法,告诉我们,身是属于我所,不是我,是我所有的。! r4 I* `, x* h

& W' @# G% u  a1 n$ L
6 r1 W7 U/ E/ Z( B9 l" Q
7 f* Q, ~  v$ N! C- v4 N# K佛经里面说根有二种,一种叫浮尘根,另一种叫胜义根。‘浮尘根’就是肉体。‘胜义根’还是属于色法,但是与我们这个粗显的色法不一样。现在有人说:佛经里面的胜义根,大概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实际上这种说法,说不通。神经系统还是浮尘根。胜义根是可以离开身体的,神经不能离开身体。很明显的例子,我们都有做梦的经验,做梦的时候,可以远游,身体却没有去,神经也没有去。有定功的人,现在说有特异功能的人,你在做梦时,他能看到,看到你到那里去了,你梦到台湾,你到台湾去了,你的身体还躺在床上,你的神经并没有离开你的身体。所以说神经是胜义根,绝对讲不通。现在西藏密宗有些人讲叫做灵光体,可以离开肉体,到处去旅游。灵光体的确很像经上讲的胜义根,这个很轻,可以远游。所以做梦,有些是真的,但是那个人要很愉快,很轻松,灵光体才会离开身体。烦恼重的人,灵光体跟肉体结合在一起,没法离开。一般修行人,比较上容易,这就是说明,我们这个浮尘根不重要。佛门里面常说‘借假修真’,‘假’就是我们的身体,利用这个假的身体修真性,要修明心见性,要修西方净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7 @* Q, v) B6 A' s  `: f
, R( T1 n; u( F: o, R  X
# M+ a6 y; ~& J. y2 X
$ i5 w) O( U0 [6 j( X, b七一、法布施胜过身命布施福德
# d4 g1 X& b$ ~8 y
9 |) q7 V" Y0 L
! p3 d$ e! \2 ~; l! q# X, A1 T* [& a' e- F- c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1 b' p- L5 U1 Q3 p: S% ?1 ^( b) `. c; E$ z; k, S: M

; _7 C4 ~5 E, ]( j: J" {. b- y
/ L8 b9 J3 y1 U. K/ m, r这个福德胜过前面所讲恒沙身命布施,这比前面功夫又进了一步了。注解记载:- J9 R! S2 h: D% s3 V2 L* j# e0 j

9 |/ s1 g1 A/ |6 \8 v 6 `2 {" K! M' c1 F' Y1 J  w
4 k) W% B( h6 S7 I# V% ^
不知持说此经,金刚智便无从开。虽多劫舍身命布施,而仍未能脱生死轮回,依然是苦恼凡夫也。1 N" f: S( }- r; c8 i

' u8 |5 d/ ~4 u; w
1 g9 D7 J! s4 q; r7 W5 M+ o* D; Y6 V# A! p% D* F
‘金刚智’就是实相般若,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前面已说过。你要是不知道受持金刚般若,不晓得宣扬为他人说金刚般若,自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就不能现前,不能现前就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恒沙身命布施,比不上受持金刚经,或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的福报。恒沙身命布施的福报再大,也不过是人天有漏之福。不能了生死、出轮回。
5 Z6 P; k; |; M* G, i* ]  r& g7 J7 i" U$ T1 T/ x1 \& w; |

/ }2 T5 q) P- l3 b5 D: x$ p( \* |
我在前面讲过,大家发心学佛,为的是‘永脱轮回,圆成佛道。’这个目标是正确的。不出六道,不管你修得怎样好,都不能算是成就。在六道固然你能够去享天福,但阿鼻地狱你也有分,你不可能生生世世永远享福,没有这个道理啊!享福的人,没有不造业的,福报愈大的人,愈是容易造极重的罪业。造作罪业要承担果报的,不要说身体的造作,即使起心动念也都是造业。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起心动念,自然就会谨慎。起一个恶念,有个恶报在等著你。起一个善念,也有个善报在等著你。念头里面最好最殊胜的,无过于念佛,特别是念阿弥陀佛,善中之善,果报之殊胜,诸佛都赞叹,世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为什么不去想阿弥陀佛?5 ^# {% X2 w& ~3 Y* Z1 Q

/ X% T! _! A* }% I* |, q 5 l; [) A$ i  c% K; p

, b& p: }2 s' w/ H( l七二、须菩提深解义趣
. {3 w7 U" p& F& e
" S" s/ L$ C2 Z. P+ b! U
; E6 s# p$ D: t+ ^  k% B1 ~
" `; G) k2 w% S. n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S/ `0 @$ @" b; G% p9 [# [3 U. p9 G7 d0 R

6 ?( f( t+ t- X( ^# ]
- t- p, U6 t% T须菩提尊者,听佛说法,心开意解,也就是尊者听法开悟了。这段里面要紧的是‘深解义趣’,与前面世尊教的‘谛听’相应。若非谛听怎能深解?深解之后,深受感动,‘涕泪悲泣’悲的是什么?第一是尊者他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今天才把修行的纲领找到了,有永脱轮回、圆成佛道的希望了,感动得流泪。第二个意思是再看看许多迷惑的众生,还是迷惑颠倒,还要继续不断的去搞生死轮回,悲悯之心,油然而生。所以涕泪悲泣,含有许多复杂的因素在其中。& b, s& S4 b9 g  f4 Q( ]+ i3 R
9 K) h/ s& y$ ?# r' \1 {% r0 @
# d: k, o* s3 d  m7 ^/ z
0 W& W- Z& N9 Q1 H" S! g8 n/ H6 v
七三、须菩提庆幸得闻此经+ ^! U- c) S, b9 _. R

% j/ R: ~& {5 H. k% E# W: F
/ W& s8 ~8 G# |0 V- y( ?4 B/ F' X. t/ ?1 n+ t, G2 N- G6 w  r. i
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y0 c  E& z/ m, q* n4 n
1 J3 p4 y5 O" U/ e

* {* ]2 w, f1 r2 X. \4 f+ {/ m4 |  f0 {2 K
这段是赞经,也是尊者自己庆幸,能够听到佛说这样希有甚深的经典,能这样简单扼要的,把修行证果的方法说出来。我们只要在这部经里抓住一、二句,认真去做,就得利益。全经不明了没关系,只要一、二句,能帮助我们念佛达到清净心,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向阿弥陀佛请教,我相信经阿弥陀佛几句话开示,必然全部明白。古人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 I+ E5 N; Y7 l4 d0 i: `4 S* g8 j7 G, B  L* ^- k3 {9 W
+ v/ n# A: p7 l/ @8 ~' c, s2 u
( L" {' ^2 j+ P* J: W
七四、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 g4 b) w# w* u4 Z7 e
! g! u+ Y/ t5 `, Y1 | ! o! E# W1 d) l
9 R9 U0 c: @" b+ Y$ g% q3 M" W" O7 J3 ]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6 A* h+ L& ~. _, x4 r- g" y+ p& b0 Z2 g" l4 R; Y
  E- K1 h! l1 X, Q' y
7 M* i7 n7 Y- r$ {  [' V
这段注解一开端,就为我们说明清净即是无相。换句话说,心地必须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清净心才能现前。无论是世法或者佛法,只要有丝毫忧虑牵挂,心就不清净。修行人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尽量的放下。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怎样修呢?先把不必要的放下,逐渐做到彻底放下,功德就圆满了,就像经上所讲的‘则生实相’。‘实相’就是实相般若,也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果上所证得的。由此可知,证实相、证大菩提,关键就在信心清净。证得无上菩提,这个人成究竟圆满佛,他的成就当然是‘第一希有功德’,没有比这更殊胜的。; m. {9 Z5 ?% R2 g0 r

6 h  i; `0 a% \5 G3 _
$ r8 @6 _. G# k0 N* F. B( }" {
& O2 Z% B4 O( T; z七五、说明实相$ I4 C; d  R; `' p! U

, d% h- o' n6 R* ]  g4 Y
- ~8 F& c; l/ X+ n3 Q% x
) {7 f1 @4 _) Y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 f6 H, T% Y& x9 H3 G- ]! i3 B8 Z$ }6 p2 z. \4 S
# v+ g1 Y% q) M$ n, |
' O# Y* q) c. A# t
这是解释实相,什么是实相?千万不要误会,又去分别执著有一个实相,有一个实相可以证得,这样心能清净吗?实相究竟有没有?有,不能执著。事上确实有,心里面丝毫不可执著。只要一起念头分别执著,早就不是实相了,佛与大菩萨所证得的,我们就没分了。自己究竟怎样证得实相?就是自己自性里面本具的实相般若现前,还是要‘信心清净’。由此可知,世尊在这部经里面自始至终,都在劝我们离相、劝我们要无住。这一段注解很长,请看:2 r% A+ G( h- d8 P9 q, o4 u3 e4 b
- c& Z0 j# D5 y

% @4 R1 s2 Z8 m9 _: V* L
1 s# }5 O- ^7 x. R7 k! v: _(一)佛说法是为破众生执著
7 t) K5 Z/ y; @" x% C5 J
2 C) Z$ ]8 Y0 M# n+ {6 ~
9 S9 G. f9 A8 a  Y9 v% G/ k
# M- s9 V* q; ?3 _% f当知佛之说法,原为破众生之执。因偏私故执,因执而愈偏私。众生所以造业受苦,轮回不已,生死不休,全由于此。而世间所以多烦恼、多斗争,乃至杀人盈城、杀人盈野,亦莫不由此。故世尊出世救苦,首须破此。* U. H; a  R* w8 x, a+ X0 Q) o
5 l, ^, d4 E- N7 B! x) t
2 ~9 R& D+ y" N- |% s$ |+ o

$ w9 C' c  \- p$ Q, s‘当知佛之说法,原为破众生之执。’前面说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而且是无有法可说。众生有执著,佛用一个巧妙的方法,破他的执著而已。为什么会有执著呢?‘因偏私故执,因执而愈偏私。’起心动念,无不自私自利,这个观念是无明,这种做法是烦恼。也就是经上讲的妄想、执著。‘众生所以造业受苦,轮回不已,生死不休,全由于此。’为什么会有轮回?为什么会有生死?又为何有冤冤相报?日子过得这么苦,其根源就是偏私执著。现代传播事业发达,我们可以从电视上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录片,现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残酷的战争,也可以从电视,以及广播中看到、听到。这种残酷的事实,其起源也在此。世尊出世,救苦救难,要从根本救起,根本就是破我执,怎样破呢?要让众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就是实相,真相明白了,自然不再执著了、不再偏私了,问题才得到真正的解决。
2 _9 w1 w0 r! I' s5 c! S6 \
- |& u8 g& u+ R- A1 P" g
' M9 d. _# p9 r9 m6 {) a
" E. H. G9 P$ p6 ^$ ?+ @( A8 }* o: ^6 ~(二)不觉念起·而有无明
. a4 k. N% p' y5 Z3 E2 f% z% |* t+ x: ]" s( o! c) E( V8 s

- x- u/ b: O0 ]2 Z! X+ @$ q4 n9 b
  j( s/ e8 q  _9 M; ~起信论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众生。’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万象森罗,而真如则是一也。即一切同体之意。9 r' s+ K3 y2 |, K* j' T- A

. \# h9 s, D; A8 h* u% T: Q& `
5 [* P. K9 }- q8 s3 y9 E. R% }- |! |) i. F7 ?& d! }
佛在大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古大德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本来是佛,现在却不念佛了,不念佛念什么?念贪嗔痴。贪嗔痴是饿鬼、地狱、畜生。不念佛去念贪嗔痴,将来果报现前的是饿鬼、地狱、畜生。这是错误的,这就是‘不觉念起,而有无明’。‘一法界’就是如来果地上的法界,也是一真法界。‘十法界万象森罗,而真如则是一也。即一切同体之意。’我们对这个事实真相,毫无所知,不知道是同体,除佛之外,没有人知道事实真相,也没有人说出这个事实真相。
* D: Y  Q: `9 M: f
4 J. d, L0 h$ K& X: H, R5 z& O 8 C# \1 M) C" Q' Y! `2 U
# C2 [0 k) X5 N6 z* k
(三)一切法的实相是同体同时" S( e5 N- E' X: O0 k3 [
' a, X. A0 C/ s/ P6 c, n$ C- j

2 N$ U5 Z' O3 \1 A' t! W5 R# _
7 H' V1 l4 n+ m6 L; S/ a: ^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实状况,莫不空有同时。则上自十方诸佛,下至一切众生,以及山河大地,情与无情,莫不皆以净心为体。净心之实相,本是空有同时,谓之一真法界,诸法一如。3 Q0 H7 }& n0 y  D5 C2 G4 l

* g5 I1 M  i- L6 @& I
9 ?/ Z: ^$ y2 A- g' y6 R8 x
  |: a! }0 z5 a; [+ J5 x# b% F! ?‘有’是事有、相有。‘空’是理空、体空。般若心经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有、就是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一,不是二,这是事实真相。下面有个简单的表解:
  O7 s. E' f' r! x) A# A- o' O0 K# h' G' J  J# t' c  d& V4 a

+ c( [% [) |! g* k! v1 v9 ^4 X) W2 ~8 [( F8 @$ {% P* ?4 I" w$ u* u

, j" s. D% E! p1 N  J ┌ 唯一 ┐+ o0 F. Y+ L5 y2 A6 ^$ M
  
! x8 }) q& F9 o! N' p$ t  : P% b/ m4 ~0 k
  
* [* N' }3 t; z  ~, V+ b$ N$ w  
6 i9 d" v3 \# V* m
8 m' B: G& O& _# j9 ^: o
, l( ~' A5 p7 g9 M* j 金 ─ 能现之体
7 B$ R7 P* p# U2 E ┐   
7 f9 y" l2 y" H: c9 z3 p" e' z
* x$ Q6 A: v0 c5 n& B. E' m" x3 X 一为无量
0 F& N6 m" V( v. x+ e ┐    ) }0 s* j7 U& e1 d7 L

: V6 l* c& L) J" \8 c( \2 \7 J 一真法界
; t8 ~) i& n- e/ C+ B
$ g, `7 A* n  ^) ^" ]$ j# t同体┤
; Z  R) X* u4 t, [' k9 C  
1 d$ W  x5 j2 m4 `+ i/ k ├同时┤
* o7 f8 s% t" F9 S" q" D* o  
' F8 C8 H7 V  v3 F9 K5 p ├实相┤' ^2 p* S8 n# H7 x( l$ j' x) _
  - @# V' K" d: J1 N4 H

) y( Y7 b8 D4 }, r$ y% z. O2 g; I- R
, V; y* N6 u) N( F6 M! t 器 ─ 所现之相
2 \( L# }2 b: j9 Z* K3 n ┘   
% A% y9 o; r# M# x3 K- E8 {2 B: i2 V& g3 ]. H: o
无量即一
2 ]* @" Z0 D, y6 u2 ?! D$ t ┘   
0 _- `! F9 q7 F7 l
2 L3 j( g+ d% h 诸法一如
( n: N( Y9 u; z: M0 n
1 C6 S2 R3 k. j& P' c9 S
$ O8 K6 {) ?: D0 v4 P └ 无量 ┘
+ n; C' ]/ g9 _2 [5 O  
1 c0 o3 Q- Z, D4 i( N  
- _4 E/ `4 |( G( K& A  - O; l- O' B6 C  ]0 J, f( z- M
  3 V0 ^8 C4 m# ~. |
( F2 I, \, p# g  b2 G

( L3 m4 ]( O: l- U' S
3 j" W; v! b) w. B" d/ Y. t1 a( g8 [9 @2 _
‘同体’、‘同时’,这是‘实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同体。譬如‘金’与‘器’,我们用来比喻,‘金’是能现之体,‘器’是所现之相。所现的相,可以说无量无边,能现的体,只有一个,是唯一的。体与相是同时的,金就是器,器就是金;离开金没有器,离开器没有金。‘一为无量’的‘一’就是指的金、指的体。‘无量’是相状,一个体可以变无量无边的相状。‘无量即一’,‘无量’是相,器的量(相)再多,都是金做的,所以无量即一。一就是能现相的清净心,无量是清净心所现的一真法界、十法界。无量、一真法界、十法界,都是一个清净心变现出来的,这是事实真相。清净心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诸法一如。可见得一真法界、十法界、六道,也是不一不异,也是同体同时。9 \% ]4 o% E. y. E

5 u' Q: v8 I* ?
/ n5 K& z5 i! @+ G" y
* {3 r1 ~6 t  V# [  t须知一切法皆由心现。一切实者,一切法俨然在望。此语是破‘执无’。一切非实者,一切法当体即空。此语乃破‘执有’,若知空有同时,可见空有俱不可说,何所用其分别哉。1 E- {% P% V$ N/ o/ R

1 o7 o/ d" L, U4 y0 D " q  w2 |8 h8 J1 }1 O7 \9 i

4 u; R- c  I- ^( {- d& V- r这是说明迷是怎么迷的,悟是怎么悟的,佛是怎样开导众生的。: d* S3 v. k$ }6 V4 N$ p

% ~% {1 g5 _3 Y: O8 q
" I. W  b! ^* U& F
4 j% }/ U' i6 ]七六、须菩提信解受持本经不难' B; A3 x, h! s& i- Z
* r. [4 ?9 j  O8 ?+ o; `  \0 k

! \7 x5 X' R* X' d2 [9 ^5 a2 g/ g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6 F  N. _2 X% F" b( d& _) H; b
3 f8 @4 J2 b4 v7 {1 R* c$ [# f

  o& {- j2 @( A2 d$ u
$ k- W# Y1 j/ @7 C$ f# T须菩提在这一会上,显示出深解义趣,受益非浅,所以信解受持,不足为难。6 I3 F" g7 @/ m% g

' m, c. R; D! v3 @. _0 k/ i! Q' t. d
; z6 `9 s+ V& S/ ~9 Z3 T5 M, a6 @5 X1 W/ E( `
七七、第一希有的人
/ F* Z1 R- M5 D6 {" ~" i" K; }, E: B$ n2 p( Z# Q$ e( p
8 q! Q( E  P8 j

# n' f% R5 H# n) q: N  P$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 p) r7 x+ q: c6 Z  R1 I2 X9 j3 |' b% x
, d- V: q: Q7 Z% A ; N, \+ z0 x' I+ s( ?

* I2 Q7 F" Y  p, T; @* D‘当来之世’是将来。‘后五百岁’是指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第五个五百年。依中国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年代,圆寂在周穆王年间,依这个年代计算,到今年(西元一九九五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比外国人的算法二千五百多年,大概相差五百多年。照中国的算法,我们现在距离佛灭度,已经是第七个五百年的开端,去佛远之远矣。这个时候众生遇到金刚经,能够相信、能够理解、又能受持,真是希有,比须菩提尊者要难得多啊!须菩提尊者与释迦牟尼佛同一个时代不难,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环境、修行环境这样恶劣,能够信解受持,实在不容易。世尊前面说过。末法时期能够受持大乘经典,能够念佛求生净土,都是善根非常深厚之人,不是凡夫。/ b, u! `6 C! {% p. \0 W

- w1 j) W7 ]- f4 S8 c7 ~ ! `5 W2 w. K+ x) e7 a

0 L: f0 ]% _( O+ J七八、说明为什么第一希有
5 u8 r5 k$ H$ H  ^, y
$ P% I1 W  |4 [/ S! K$ M7 g
$ i9 b9 r. G! [% x# C1 @; x& z1 X2 P( ~; X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9 l) M* Y; f9 ~" m

7 F" A, L/ I& _: i5 q% t6 ^ 6 f5 b. f) j2 H
" f2 `: Q$ Q/ e3 Z3 b, M
这是说明为什么‘第一希有’。受持金刚般若、受持大乘法门,一定要离四相。记住佛在前面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把所有学大乘的都包括其中,我们在这部经读到的,不但是菩萨有四相不是菩萨,有四相小乘也不是。须陀洹、斯陀含他们都不著相。学佛无论大乘小乘,假如没有离四相,可说还没入门。小乘初果才入门,大乘初信位菩萨才入门。入门就是要离四相,入门才是第一希有。
+ b" u& v8 M4 m0 Q( z# ], N3 u8 F  A  N6 R8 r; Q- @
. i/ Y2 ]3 K% q8 E& t: B! @$ @

3 s8 X6 E4 Q$ H- E% d5 w七九、相有体空·了不可得
6 R- O4 u/ H' ~
; i2 W3 c- t/ K) N4 y ( o  I& G7 ~) a2 H+ a" p
8 U" c( q1 V' k+ `$ y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 |" F5 O& V4 W5 ]7 y2 F. M; G' p1 O' O! d" y
6 b/ `5 P" Q( a0 [% A! w
2 V/ N6 ~7 W( z, x) c! p
前面那一段,四相都离了,不著有,这一段不著空。前面那一段,实际上就是‘应无所住’,这一段则是‘而生其心’。这也显示出空有同时,我们要从这地方去体会—相虽然有,体是空的。所以相(现象)确确实实,了不可得。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深深去体会,所有一切现象,皆不可得。现象刹那刹那生灭不住,人从生到老到死,是刹那刹那在变化,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一月比一月老、一天比一天老,是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这堂课上完后,一个半钟点过去了。一个半钟点之前的我,和一个半钟点之后的我,不是一个同一的我。我们几个人能体会到?若是真能体会到,你还有什么好分别、执著的呢?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一切法刹那不住,相有体空,相绝对不可得。不可得起妄想,以为有可得,就苦不堪言。苦是自找的,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说‘相即是非相’。$ s0 q9 i9 [5 @% C: N+ q7 ~

4 F. ]7 J$ Y- j. T5 V  d( Q- @
: q$ |3 p- m/ v. {) I9 l$ j' Q. u  x2 D) e4 i
八十、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 g* x4 D3 h$ v" |4 c" Y1 X3 t6 k. V. S& r7 @  s9 {! l1 l/ T
$ |( o9 f4 x/ v

9 D0 a: B% g# o. M9 a* f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6 a# z2 F( K- c3 C
$ [& B$ z% O9 g+ i% l% n
. f; M: X& G  f5 ?
5 i% l2 o6 j# g" }; c& m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有人问:佛与凡夫差别在那里?可以这句经文作答覆。凡夫著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诸佛’的‘诸’,不是指很多很多,是指大乘圆教初住以上,一直到如来果地,一共四十二个位次而言。圆教菩萨明心见性,这也就是离一切诸相,要离相当的程度才见性。小乘须陀洹也离诸相,离得浅还未见性。四果阿罗汉、权教菩萨、圆教十信位菩萨、别教三贤菩萨,都没见性,也就是都是离相,功夫还不够。离相高等的功夫,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7 K- k" s/ ^# W8 s4 b  I7 r( a0 C. f

  ~9 @* B+ t- J6 ]* [2 O& Q& @& K. S! o/ O% r0 l
净土宗念佛,念佛的功夫,也是三个阶段。最初的叫‘功夫成片’,有相当功夫,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所以往生不难。初级的功夫能往生,这是其他法门没有的,功夫成片老实讲比小乘须陀洹还不如,想证须陀洹果证不到。但是这一点功夫,就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能往生净土。念佛功夫更深,就到‘一心不乱’了。一心分‘事一心’与‘理一心’,‘事一心’的功夫可以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比了。事一心是得定、得念佛三昧,往生当然自在,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功夫再高到‘理一心’,那就入了一切诸佛之流,成法身大士,生实报庄严土。念佛法门从下下品到上上品,方法就是信、愿、持名。同一个方法里面功夫浅深不同,往生的品位也不一样。
9 w2 m: E0 G2 h) }' Y) n. a1 R3 B/ Y( m/ p& S0 y! N

) U) I( G5 @& R
' g" \; h# X/ r/ x  Z  o( `八一、佛同意须菩提的说法' P6 X9 S6 V) F2 y  [) v
1 q' f* E, I! D5 w

# }+ s8 P% W' P$ v7 ]# F" z. j# I( m& J' G; d! W( ^( l: R. I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0 I+ R5 Y; E0 K6 l( T# Q( I! K/ Y
, n# R; ^8 r( n6 {6 ~; ~) I) e

! s* x: @" l. `, }- M  l须菩提尊者前面所说的话,佛在这里给他印证‘如是如是’。须菩提前面说‘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佛在这里补充: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他‘不惊不怖不畏’,那就很难得。世尊补充这几句,我们听了不惊、不怖、不畏。世尊在此赞叹‘甚为希有’,是赞叹我们,我们个个有分。由此可知,菩萨与佛说的不一样,须菩提是菩萨,佛比他讲得圆满,菩萨说的我们没有分,佛一说我们个个有分。‘不惊’是相信。‘不怖’是多少也懂一点。‘不畏’是我们也能够修,高深的功夫不敢说,但是粗浅的功夫,总还是有机会。这样的功夫,想要了生死、出三界,当然很难。但是要用它来帮助念佛,那的确相当得力,这使我们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可见金刚经对我们也有用处,我们没有白念啊!( x+ y% q  s  ?- Q9 P; H' a  p, q0 v

" r$ A2 P7 w. B  \ ) {- l' d2 x, J/ X

$ v) ?( ~0 \( i7 [8 @八二、第一波罗蜜
; o2 y( U2 {* M. m( |% R+ [8 l) J; V6 A

1 v3 L) G0 V- H4 A/ {
6 U& r6 v: Z* W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 E, [0 l& D. g- u
" U( U, _0 ^$ t; n' z8 O
! Q4 \1 S7 G/ W5 v( W  j; M1 ?  `3 P5 m+ h' g, H% l: S
佛经里面,古大德著述之中,‘观行’两个字用得很多,我们要了解其涵义。‘观’是观念,‘行’是行为。如何把我们错误观念,纠正过来,如何把我们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这叫观行。先从般若说起:
% g) z$ E& b' V+ m
9 ?1 M3 _3 P+ L4 } $ [6 x9 ?3 R# V- r+ L0 {
" y9 ~9 Y% z% U2 R& v& P! n: U; D
(一)本来无一物
- P2 A. A9 P& d  }% u
/ d; [& l  s' g! e* K8 L9 n  P" e2 r
: F  h8 O* j$ J4 K- z. g) v* s
* Y7 I  g0 B3 ~5 ^  j‘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梵语,翻译成中文为到彼岸,实际上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那一个法是究竟圆满的?是般若。金刚经上有的时候讲‘如来’,有的时候讲‘佛’。这两个名词所表示的意思不相同。说‘佛’是从事相上说,说‘如来’是从性体上说。‘如来说’就是真如本性上说,本性上那有第一波罗蜜这个名字?绝对没有。前面讲‘信心清净’,有一个名就不清净了。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名也是一物,念也是一物。没有名相,也没有念头啊!‘是名第一波罗蜜’这是从相上讲有,从作用上讲,确实有。3 O" c; B& F/ y' \* C

  r9 U3 q! M  E6 q* i
  ~- y* o0 I1 @$ [  y3 c/ o
0 `0 G* L$ }0 k4 r/ \* l(二)解释六波罗蜜, n+ ~" U0 l9 E7 p
) e: y( L0 V- {" w6 V: c5 I1 F

' k6 i- [+ w2 |2 S) {0 _( S. z1 ^0 N
6 a; B' T0 }3 t4 R1 _5 s  L2 \- X菩萨修学的纲领有六门,叫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这些都不是第一,第一是末后的般若波罗蜜。因为前面五种假如没有般若智慧,就不能称为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而没有般若智慧,就变成世间福报。这五种是事,般若是理,是用心,就是我们常讲的高度的智慧。如果有高度智慧在其中,那布施就变成波罗蜜,布施功德就圆满了。如果没有智慧在其中,如世尊在本经前面所举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算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算圆满。怎样才算圆满?要晓得布施度,度什么?度悭贪。贪心断掉了,悭吝的心没有了,布施波罗蜜才算圆满。持戒是度恶业的,心里面确确实实一个恶念都不生了,持戒波罗蜜就圆满了。由此可知,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他贪心未断,功德就不圆满。忍辱是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所以前面五种事相上的修行,里面有了般若波罗蜜,它才真正起作用,才能把五种病根拔除掉。
2 ^& e0 g$ ?/ T
# U! _) O- r; v5 e. ^! m( c
( q6 A4 P1 y" K/ g: w6 _4 K
7 a4 E* C: X: J' v* P% C; n八三、火烧功德林
+ w( m1 X4 t- v" Y- ^+ N( S2 I0 m
- V6 {, {8 M& _: z% K3 l  z # o0 `! ^7 D% Q6 i$ b' p' [$ t
% s* M) R! X. Y5 P3 W) X7 o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 }* \5 N, M# @
1 z$ j- c4 V+ k: ^- @, |  ^7 O
; h$ ]; d; x8 A' I( E& O* M
+ _5 R$ K9 O2 W  r. Y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菩萨行门的总纲领,所谓‘行门’也就是生活的原则,说一个生活,就把起居、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包含在其中。生活行为虽然很多,总不外乎这六条(度)纲领。所以说这六条,就包括圆满的菩萨行。佛在五种事相上修行的纲领里面,单单举出忍辱这条来说,含意很深。佛法常说布施是修福种福,福德能否保全,要靠忍辱。若无忍辱,往往不能保全。也可以说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就,容易为内障外缘所障碍,真正的因素是自己不能忍,伏不住嗔恚的烦恼。嗔恚如火,‘火烧功德林’,所修学的功德,如果没法忍,一发脾气,一动嗔恚心,功德就消失掉了。因此佛在此地特别提出忍辱,希望我们从这条里面,能举一反三。经文很容易看得出来,‘忍辱波罗蜜’是从相上讲,‘非忍辱波罗蜜’是从性上说的。诸位请看注解:
+ |) e  @' X7 x2 n6 y4 P" p& @! H8 q; z; E) }

: H) V  V! y: S) g, ^" o' X
: ?% o  ~: y/ y# Y( b‘般若’,理也,智也。观门也。诸度,事也,境也。行门也。理事从来不离,观行要当并进,智境尤须双冥也。
8 F- W$ m1 x8 _5 Q# D+ h
$ y/ J' ^& V: r; \& i+ O- f
  c0 C- T5 O- e- z+ Q
0 z; u9 U$ k" ~, i/ k- D梵语‘羼提’,义为‘安忍’,又名‘忍辱’。安忍是总名,忍辱是别名。总为安忍顺受也。
0 q1 G, w' V2 {1 ]! U, p
' O0 X9 b. R/ A2 O* @
& [9 R1 G/ b: }7 X
4 d  h) ]5 y, S. W5 o( A" E9 e古代的中国人,对于辱是不能接受的,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读书明理的人,杀头可以没关系,侮辱则无法接受。于是翻译经典的人,把羼提就翻成忍辱。这种翻译是专门对中国人说的。辱都能忍,就没有一样不能忍的,是取这个意思,真正的意思是安忍顺受。学佛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遇到什么境缘,‘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都要能忍。都要求一个心安,安而后定,定而后才生智慧。中国人常讲平安,心平等,才会安定。由此可知,顺境里面不生欢喜心,逆境里面没有嗔恚心。在一切境界里修平等心、修安定心,这是真正修行,所以忍非常重要。5 I) @6 N7 U6 h" A* V

6 |& W% c4 ]6 f/ E1 r % x* U- n: D# D6 @9 O5 j# a7 o
$ M( O7 s( z. M7 ?- s# u9 y( ]2 U  ?9 W* F
同样道理,事上有安忍,理上清净平等,顺逆一如,佛为我们说出这桩修行成败的关键,接著世尊又为我们举个例子,这是他因地修行的事例:1 J5 O6 s) |& O& A8 @, i
: _& G' G9 Y) F
# o  x- X8 g# _0 X3 e

$ l) g5 T& L/ k0 Q/ i" ^6 A1 [八四、佛与歌利王+ _0 R# c. C* _2 d- ~

& V4 W+ n! R. }9 V7 E/ o8 \3 W, S 9 c. b  a. |# c& @, J: @
$ J1 F; l9 W3 [9 d- ~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 L! N5 Z# \7 B( n: _0 b1 q& v0 w
" m+ f1 o  E9 ? # q* t4 v0 `: n

# @( R" W2 k3 E  S5 ?# b* v9 v这桩事情的发生,就在本劫,劫讲的是时间,这一劫叫贤劫,佛告诉我们,这一劫有一千尊佛出现于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世尊过去出现在住劫中之第九减劫时,他行菩萨道,遇到歌利王,歌利梵语,翻成中文为暴君,是嗔恨心极重之人。菩萨(指世尊)在深山修行,遇到歌利王带领人马宫女上山打猎,生起嗔恚心,将他凌迟处死,歌利王问菩萨:你修什么?菩萨答称:修忍辱。歌利王说:好,我试试看,看你能不能忍,所以割截身体,这桩事在江味农的讲义第三卷,说得很详细,可供参阅,我们就把它省略过去。7 {) @; ~- k5 o5 X9 E; |

8 o0 J. r. J- T9 y) t" f
- Y% Y5 ~6 t9 `. ~
; d' W" L" L4 z3 v菩萨能忍,为什么?因菩萨离四相,无我无人,割截身体无所谓,身体不是自己的。前面说过,佛菩萨明了身是我所,不是我。没有我执了,身体如何割截,也无动于衷。反过来说,如果有丝毫执著这身是我,就有痛苦,一定会生嗔恚心。由此可知,破我执、破四相,需要真正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看破,才能明了世出世间法的真相。看破才能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恢复到信心清净,这就是为什么一再说明般若波罗蜜的重要性,也可说佛法自始至终,我们求的就是真实的智慧。
: c/ L$ i* R6 b8 g, ~' Z
  I1 e8 r' J. S  E8 {: Z7 w % x9 L# q/ o8 l- o8 l

- w) v5 t! g+ W! p* K. z八五、忍辱仙人. [# m6 U) y# z  T+ l
3 Y2 g. V7 ~3 D8 g1 @6 b
) g( R1 q" S3 X- v; p
0 j% Z: n+ s' @" q5 U! J0 D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5 Y! o; V& k  _* t$ ^& {+ ~

0 {6 t5 {  F% E8 d , f6 s0 {. I' j+ Q! `: G
( a/ s, n, h# Z$ Q
‘仙人’不是指神仙,是指的修行人。古时候翻经,佛翻作仙人,菩萨也翻作仙人,这部经是早期翻译的,所以此地仙人是指的菩萨。修忍辱行的菩萨,他在五百世这么长的时间,专修忍辱,所以他成佛证果时间提前了。经上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成佛,应在弥勒菩萨之后,结果他提前成佛,提前的原因,是他特别精进,尤其在忍辱这方面。注解里面谓‘世尊往昔行菩萨道时,布施身命,不可数计,岂止五百世’。布施身命,没有忍辱的功夫是做不到的。身命都可布施,何况其余的。显示出他在一切境缘当中,安忍顺受。所以说观门里面般若最重要,行门里面舍、忍最重要。佛在这部经,在行门里面布施、忍辱确实讲得很多。持戒、精进、禅定讲得少,像这些地方,我们应该特别加以留意。) x# O$ \- S4 |, O+ O

' {: g# w' u$ Q  } , L8 @+ Q2 b9 d" ^0 \0 u

; o. D; `+ z3 X3 b* k& Q八六、离一切相·发菩提心( T3 R4 |" i9 T' }/ R9 P' }. Z
1 {# Z/ {# W* r: z" S9 I

4 d$ j( X5 }. S4 I$ K$ T6 A  n  l) }9 O6 ~' A! x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 M+ V6 c8 i" \2 k. E; _
5 A3 {! m1 c6 D; H* ]- l " q! f  U) F: Y
6 m0 X# m! t2 Z) E/ H7 `  h2 O% J
八七、应生无所住心
; ~0 s  P: P4 ?4 s
% P1 j4 r1 i' K$ h: m
$ Z* T* L4 E. U
1 A- [' D7 D& N# g' B) k6 Z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 G; u& W, J9 L& T) T3 i3 l9 H* m: ?- }4 w! }7 L
; R/ I# y1 c9 ?2 e+ V7 N* d
2 B! [0 `- U& ^# i9 \+ ]1 ~6 R; H$ r
前面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是从果上说。离一切相,修六度万行,是从菩萨因地上说。这段经文,结归到离一切相,发大菩提心,这是从根本上说的。须菩提尊者在本经一开端,启请的第一句话‘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到这个地方,才答覆这一句。由此可知,从根本上要离相,修因要离相,证果上也要离相,彻始彻终,离相而已。离相就是不住,也是应无所住。" u) A( Z& T* I, |8 k
! W# R- S6 u1 |

$ r* O* S' g* j2 o9 b6 B- l/ W* r8 V+ k* E7 S7 H& p" `0 d2 x; m9 w
相怎么离法?‘不应住色生心……’是答覆,‘色’是色相,眼所见的一切,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不是说那些色相,不要它、躲开它,色相是断不掉的。为什么?因色相是真性所现的相分。前面说过‘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相要没有了,那性也没有了。要紧的是心里面不能著,心里面要是执著,那就大错了。所以‘不应住’是讲心里面,不应该牵挂,不应该把它放在心上。‘声香味触法’,这是把所有的尘境都包括了,一切物质环境,一切人事、所有一切现象,都不可以放在心上。心是清净的、空寂的。心要空,空就灵,所谓灵就是本经所说的实相般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心要到空,这个作用才能现前,智慧德能才会生出来,就像前面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不应住。‘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心’就是前面讲的‘应无所住’。这样的句子,在金刚经里重复好几遍,凡是重复多□的,都是非常重要,世尊是怕我们忘记,一再提醒我们,要这样用功,要这样修行。下面经文从反面说:
3 ?; I; h5 v$ Z% K/ O+ ~
4 g% h9 v  J- M2 n
8 Z$ |9 X& U3 j
2 q1 {) q/ S: \% C八八、有住就不是住在一真法界$ |* N! s, @( U
) r8 v1 `: ^3 t6 e8 y8 I  a8 J+ A& U& C

4 ~; m2 `( {2 o. x. L+ t) s6 W6 w9 A# y- ]+ d- U) R9 @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 }* Y+ h* ]9 V7 T4 V+ \* N6 ~: \. n  |( x+ [$ _

# j% t0 ~8 T- J9 a% B. N" z, }8 A$ ?2 g
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有住’就有一物,有一物就有无明,就有妄想、分别、执著。因有住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若无住则十法界、六道就没有了,所显现的是一真法界。修学大乘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成就声闻、缘觉、菩萨,是学佛的小果、小目标。大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换句话说十法界也不能住,要再舍,再放下,诚如本经前面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舍,而后一真法界就现前了。古德常以莲花表法,‘莲’表清净心,出污泥而不染。它的根长在污泥之中,把污泥比喻六道。它的茎是在水里,花在水的上面,水比喻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水比污泥清净,花开在水的上面,不但离开污泥,也离开清水,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叫一真法界。! }/ M( p, Z/ E, D9 t6 X2 ^$ H

) p5 j: y* H. Q7 |5 L# e - c( o5 s) B6 {0 {3 M

) B0 t! G" `% c这句经文含意深广,‘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说你不是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不舍声闻、缘觉、菩萨、佛果,你就不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不舍人天福报,一定住六道轮回。这是很深很大的警惕。我们为什么离不开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名、利、权、位,没能够离开。大家在六道里争名、争利、争权、争位,搞这些东西。上自天子,下至庶民,这样的心理,统统具足。稍为淡薄一点生天了,愈是执著重的,愈往下坠落,所以要舍。世出世间的法相,丝毫住不得。1 D! R  _6 Q3 t

3 e7 ]; |0 L  k, {( N# c9 p ! o% I  v8 L0 A0 ^; g. p
9 f1 H: ?9 m  w( q. h
八九、不应住色布施
8 l4 w6 T# J$ {' n& v- }
' \5 X% |5 g3 o ( z1 E0 o4 k& y) r& W! H

8 F0 N  S' a+ c' N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n0 ?+ U& H2 t" x
, X8 E2 Z  Q' n* C

+ }/ u+ F2 }9 j1 T, A9 C, d: S- S& L7 Q. r
六度万行是菩萨所修的,也就是菩萨行、菩萨的生活。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凡夫住色布施,凡夫学佛,也修六度,但心有所住。菩萨则心无所住。$ [; p" D0 [  S- z( l- f
7 V, E7 D1 ~2 b# |9 O

$ j# k  p8 f" ^' H% d9 R0 Q
! R0 ?1 w9 ~! Z, A6 m九十、一切不住·但行布施  U  g0 G. N' L

1 C6 N( B; p7 B% M
8 f7 Z8 e1 D, a5 T
( B* D$ {6 [& [5 g* f9 W9 Z7 T, b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p1 U- O9 b* `0 Z8 V( i% Z

: P+ e+ G2 a; [5 J1 n ! Y! j: }; J$ l& _5 ^5 J5 E
+ [+ D4 z: o! v" N
佛要我们学他—一切不住,但行布施。不住就是不执著,不执著就能破四相。舍己为人是破我执最巧妙的方法,因为我们自无量劫来,念念都为自己,起心动念都是为我,这个执著很难破,理上明白了,事上除不掉,如何让理与事圆融呢?必须在事上断念,断念最好的方法,就是为众生服务,舍己为人。不但破我执,与众生结法缘,而且修无量无边的福德,所以利益福德,不可思量。( _- H& A' y! I& L1 }5 I

6 S. {4 u) l' w; h
- n' D* i. ~- T
8 o7 @$ B+ ~& ^3 h- `; T! n& b5 l& E九一、诸相与众生都是同体的性所变现
' }; s- R0 s3 W  L; B: V! [/ F
5 T$ x. N4 V) o3 b# { 7 V9 c3 @2 B. D* @0 M* O

  D: O$ u8 @- [: l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0 r8 d  ?' Z% f" [8 b
& i" f! G( v! p% g! |6 ~ 8 k2 O; \0 V& u* O. d" r5 Y

. h3 @. a. M+ ~  g. q5 E7 s7 b‘一切众生’是指十法界,包括诸佛如来。如果没有‘一切诸相’,则一切众生里面就包含一切诸相。因为经文说了诸相,又说了众生,所以我们把它分开来讲。‘众生’是动物,是有情的众生。‘诸相’是物质,是无情的众生。因诸相也是众缘和合而生,众生的意思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生相。动物、植物、矿物都是众生。无论是有情的众生,或者是无情的诸相,注解里面讲‘皆是同体之性所现’,这是事实真相。如果对这句话,还很难体会,就要从比喻当中去思考。大家都知道梦是我们自心变现出来的,梦里面确实有一切众生,也有一切诸相;梦里有山河大地,也有很多人,很多事,全是一个心变现的,同体的。梦的时间短,醒来之后,觉悟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错,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就跟做梦没有两样啊!梦境现代人称为下意识的作用,眼前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心所现的,确确实实是同体。能现的体是真的,永恒的存在。所现的相,则是短暂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做梦的经验,每天都做梦,从来没做过同样的梦。由此可知,梦境刹那刹那在变化,所以相是无常的,能变的心性是真常。能变的心性,没有相。没有相能现相,没有相是真常的,所现的相是无常的。佛为什么要这么说?是要让你明白事实真相,空、有两边就不著了。空、有两边都不执著,日子就好过了,就自在快乐了。
( z/ f/ m; N, e! a. }
* v. g: m! K4 Z0 ]1 _  {$ a8 { 1 G  E1 `- M+ c& B6 B
' v1 E& H( R8 t  |' I
九二、佛说无虚·真实可信7 n. a1 L7 B& @* g$ b. D
: U$ k3 {- d. u; q9 b, I  u

  G4 t+ m& B( r1 E" x( ]+ \8 t; z( n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 v5 V6 s* _9 T+ }4 N3 c( w' W

9 \1 }% N2 z2 ^" M- h7 W
1 P2 ?5 `) z$ v% B: E
  I7 W, |  i9 l' }. `/ n* D% V佛说这些话,其目的是要我们相信他所说的。真正相信的人有福了,不肯相信就非常可惜,大好机缘,当面错过。诸佛菩萨为众生宣说正法,无不如是。‘真’是不假,佛所讲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实’是不虚。‘如’是完全与事实真相相符,事实真相是怎么,佛就怎么说。事实真相是佛亲见的,不是推想的。佛法上称为‘现量境界’,是现前看到的,不是从理论推想的。数学推算的,可能会有错误。而佛对于十法界、六道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接触到的,为我们说出,所以是真实如语。‘诳语’是欺骗人,就是妄语。‘异语’是两种说法。以上五语之中,佛是以如语为主。因为‘如’才真实,因为‘如’才不欺骗众生,因为‘如’才没有两样。
; y* H% a# R% ?, x) k, V4 g* `( M5 w9 {8 \' E; ]
  M; d3 w# U1 g: ^" P2 r# x* a

1 d" f1 Y! k+ c7 f九三、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
7 K1 S  k# @$ _5 e$ j2 I5 Q7 D) n- m; B4 z: h( h! Q" F* m

$ M2 U) j9 ^! M) ^% p% e( \, g7 x' Z" k: V: W8 W- M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 V9 }9 v, d% X0 k
% ?2 g* m, Y; t9 P$ a+ v : j1 F; b7 ~# z$ B/ F

9 J- l2 o: w1 M2 q  |# n‘如来所得法’的‘得’,不是得到,如果有得就有失,又落到四相里面。‘所得’是佛他所见得、证得,见得与证得是同样意思。‘法’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法的体性、相状、变化过程,这些法‘无实无虚’。‘无实’是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十法界依正庄严绝不是真实存在,都是无常,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看到的,那是短暂的相续相。年岁长一点的人、阅历深一点的人、头脑冷静的人,世间一切法,你仔细观察,就跟佛说的一样的。我们少年时期的玩伴,短的一、二年,长的十几年,没有了。无常啊!长大以后,踏入社会,我们的同事、朋友、长官、相处短的一、二年,长的十几年,也没有了。就像流水一样,它不住啊!一切法的真相,就是这样。所以相在面前,可受用,不可执著。现代人说:留念,不可以留念,没得留念的,怎么留念?再过几年,自己也没有了,即使留在历史里,将来地球都要毁灭,世界都要毁灭,留到那里去啊!一场空啊!处心积虑要在历史上留名,历史也无常,你留什么?白费心机,还是妄想、执著。所以要知道事实真相—‘无实’。
) v7 o, P% D/ E- I" L5 S! O2 Y( }2 ?& L5 ~2 ^

" I2 b  a- U' k, ^$ J* p" r0 s7 ?6 M3 s# S
‘无虚’是没有虚假的,无虚是性。佛教我们要见性,见性就无虚,不见性则无实。六道、十法界无实,一真法界无虚。一真法界在那里?华严经上所讲的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报土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报土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的相无常,一真法界的相真常。佛教我们要取的是取一真法界,要舍的不但舍六道,十法界都要舍掉。实在说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我们在这一生中能办到吗?幸亏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能帮助一切凡夫都能达到这个境界,所以为一切诸佛所赞叹,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 y# h6 c0 C) _% L" L5 c! \

& j! p7 X" W2 K, E - \6 ?1 d+ j( G: \- k9 Z: `" e
5 p/ O* B9 [# M, E9 R* I+ L
九四、住法布施的过失
% C0 T6 ~' F. F+ |0 c) x2 `1 x( O; F# v1 A4 @

  z) L+ i- _1 `/ K
9 p3 W  C' d& w4 Y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R- q+ `6 {2 t! I

9 T. d4 E$ @4 X+ u" I- R ; V$ O3 o+ H$ @& u9 n0 y

' R% L; C- }  _  P' Y这段经文是说明修行著相的过失。‘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这种现象实在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虽然读经、探讨经义,如法修行,可是我们对于宇宙人生,事理的真相,却一无所知,一无所见。佛菩萨在事相上,跟我们一样,他们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我们也穿衣吃饭,待人接物。为什么佛菩萨能见到事实真相,而我们见不到?能见到的人,常生智慧。见不到的人,则常生烦恼。见不到的原因,就是心有所住,不知道一切万象的真相是无实无虚,这是修行不能证果的关键。0 P, Z' _; _# x1 r) I- h
# @- N9 u3 q- M1 w
* u" b: w' b; J/ ^) f
# w) R$ v. D4 D% z+ {
九五、不住法布施的功德, y3 d; K- M" k) R& D# f

/ N5 ]/ L& A$ W7 a( m
1 O# p$ s0 _( t6 X/ b9 S
- ~/ B% G$ r8 H' ~8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b+ b. b* a6 C# H$ N

( _: ~  {7 d$ N- E$ W
8 r) W7 v; z7 t9 W  Q) G" m( ^9 M8 @: h. j1 S
‘不住法’就是前面所说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即‘而生其心’。注解里面说的很清楚—‘若能“心不住法”(无实)。而又勤布施(无虚)’。这样作法,才是真正庄严佛净土。用什么庄严佛净土?用福慧;心不住法是慧,而能勤于布施是福,以福慧庄严佛净土。这是修两边不住,福慧双修又名定慧等持。‘日光明照’是比喻三宝加持,但是自己要两边不住。三宝加持,那有不开悟的道理。由此可知,一个是著相,一个是不著相。心有所住是著相,心无所住是不著相。著相与不著相,利害差别太大;一个果报在六道轮回,另一个则在一真法界。要讲其真正原因是在一念之间,一个著、一个不著。如同古人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念著与不著极其微细,但是功德果报,却有天壤之别。2 h. h) K9 H2 z% @
: H! b/ m9 |' q, v6 h* g* I

2 C4 Q, d" N* J6 w* N0 K# b4 |- u! p. c5 w. R5 {
佛为我们说出这些事实真相,真正是苦口婆心。正因为众生不明事实真相,所以产生误会,由误会变成坚固的执著,佛要帮助我们破执著。破执著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自己怎么肯回头?怎么肯把这些分别、执著放下呢?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真相搞清楚之后,才晓得非去掉执著不可。千经万论,就说明这桩事。一切大乘经里面说的琐碎,说的详细。金刚经说的简单,说的扼要。由此可知,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是金刚经的注解,是细说。细说与略说,只是言语多少不一样,文字多寡不同,但是义理没有两样。我们要是真正体会到、真正领略到,对佛菩萨感恩之心,就油然而生了。7 x; i* E& o0 B3 p7 T8 J

: e" C% K0 T) v$ y" \( V/ B
( o% ~6 o# l! g8 Q: C8 L
, r& e, h" \/ X( ]九六、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K! S2 p" H* l3 ?- P% w
: ?: m. n0 W& Q$ ]5 ?' k

, d4 h2 H& e6 r8 s* l
! z4 d1 `# o. o( |& b  V" o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 }' y4 w: ^6 h; }: D1 c! d
& x- E" S0 P) a & \1 J, c- y3 g2 y# r, M
; ]+ s4 Z  }2 n% G: V5 h1 I' r6 \) Q
‘当来之世’是指将来,佛灭度之后,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当来之世就是指这一万二千年。注解谓‘“当来”,通指佛后,意在展转弘扬此经,不令断绝,利益无尽焉’。这是这一段经文的大意。‘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这个‘善’是善根,一定是善根深厚,也就是持戒修福。若不是善根深厚,就不知道持戒修福。而持戒修福,是以本经为第一。‘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经文里面虽然没有‘为人演说’,但却包括在内,这种人一定得到佛的加持。‘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这就是佛菩萨的加持。‘加持’就是世俗人所说得到保佑的意思。这样就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9 O6 ]) ^# O4 Y/ S% M" R
9 w0 e2 e& a7 {0 l- X % w+ ]- C7 q- [
" [- b2 L4 V6 I2 u8 u& X
九七、昼夜六时以身布施
2 f+ r3 a: d% B7 \0 p  O( d$ V5 k* c" \8 O
: G5 I5 N6 I- B$ d& K( c" p$ b
+ |" v5 E2 W- w1 o2 I) H( m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N& k9 S5 J. ?! k6 f' t

: G5 G6 o7 _) F! u $ W# {; E+ |% b% i0 s, n9 Y8 N, P

0 L( k# }8 @$ @这一段再一次较量功德,较量功德愈来愈殊胜。前面讲七宝布施,七宝是身外之物,是外财。此地讲身命,是内财。前面又说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身命布施。这个地方倍倍相乘,一天三次以恒河沙数身命布施。古印度将一昼夜分为六个时辰,白天分为: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晚上分为: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地支做代表(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午夜十一时起,每一时辰依次为两小时)。现在我们用的是西洋的分法,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个时辰,我们称为小时。所以古印度的一时是现在的四个小时。' Q3 L+ Z8 Y  y* E$ F1 N+ J

+ L. J- X( W2 z2 D5 r$ \5 o
, Q5 l( L- c3 A8 M  f9 E+ x% q& P0 B4 X; w+ t" A
出家人在那个时代,晚上睡眠的时间是中夜,是晚上十点钟至翌日凌晨二点钟起床,睡四小时。吃饭为日中一食,过最简单的生活。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最快乐的生活。少烦少恼,身心清净。因为体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消耗在妄想、烦恼、杂念里面。功夫愈高的人,心愈清净,消耗就愈少。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七天出来托一次钵,就是说七天才吃一餐。辟支佛定功比阿罗汉更深,半个月出来托一次钵,半个月才吃一餐。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还需要天天托□、需要天天吃饭吗?示同凡夫,那是示现的,表示跟凡夫一样。如果释迦牟尼佛示现一年才吃一餐饭,那谁还敢学佛?(笑声)所以那些佛的弟子们,他们都具有菩萨果位或阿罗汉果位,他们也是示现天天托钵,用以接引众生。
" M& J/ a0 W. M* U. V+ J" A
7 A: S1 s4 C5 {
% ~% s# F  j& F% X" t9 Q4 u9 R* c$ D6 j- z
一天三次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种布施真是不可思议。而且不是布施一天二天。是‘无量百千万亿劫’,所得的福德前面的布施比不上,差太远了。
5 q0 F, e' H/ v# |/ A; ]$ H
9 I6 h6 I' U' ?* `; z  L % ?0 e3 b- _) n2 S) V! W* d

7 G, r9 x+ z" s  q九八、信心不逆的福德
. q3 r' J6 t' ^* ]% g, B
% G+ Z9 }6 H, O# c. ]2 W
5 v; c$ ?  }; U7 x: ]* T% O/ C9 E
3 i& k# [: E3 u: a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 X/ c) O0 F. X
8 |- h) G* G- g0 a7 {3 A) q/ ^# b
7 t& _/ {- e2 w& @' _
$ {6 ?1 x+ s2 V九九、受持读诵·为人解说5 ~9 j5 D2 E5 V! Z8 X. Z
+ u' v( s) h- F. W. K

) `, r- Y1 d) N8 ?, J/ R$ g9 S7 q; L( t9 ?0 l8 w* @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U: B1 {' k4 `+ e+ ?9 H% K
# z( I. e* d' L: Y
3 ?  H; j0 c) D) ~. ?
! n$ o; H/ F" ~1 D( c8 _
这是显示出金刚般若功德不可思议。如果有个人,听到这部经典‘信心不逆’,只是这点,他的福报就已经超过前面布施的人。‘信心不逆’是关键句子,注解称‘“不逆”,不违也。闻此经,深信非以此行不可。发起一一如法行之之大心。是为“信心不逆”。即是发决定起行之信心。’简单说就是非照这么做不可,不照这个法门做,就不可能有成就。这个法门是什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在念佛法门,应无所住—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而生其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教我们一向专念,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教我们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应无所住,净念相继则是而生其心。一桩事情,说法不一样。由此可知,真正念佛人应该知道,金刚经上所说的,全都在念佛之中,金刚经讲原理原则,净宗法门完全落实在生活修行上。
2 o# k4 M5 l8 e: H8 V/ \
  z; q( w! ^1 Y" D 4 u  z8 h& M. O9 ]( l; d0 x

  D9 G& Q6 E2 O  C5 ^# E5 T信心不逆的福报,已胜过前面的布施。‘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书写’就是流通佛法,中国古代印刷术不发达,金刚经是在东晋时鸠摩罗什翻译的,那时经典的流通,完全要靠书写。现在没有书写的必要,我们可以现代的科技大量印刷流通。
; h3 P' |5 |8 u6 U5 m. M! N+ N1 _$ r4 N- Q) e7 d- [
( ^8 M" r, c- |' R: ]6 D

2 V, z2 P: j# u  v% y2 [佛弟子一定要发心流通经本,我们假如没有力量,可以随喜。那个地方有印经的,我们参加,随喜功德。如果有财力,应当自己单独印一、二种流通,得大福报。此地休斯顿有一位严宽复老居士,他的福报是来自印经布施。早年他在香港常常印经布施,我初学佛时,还得到他送的经书。但不是他直接送的,是由别的法师转送。我还有不少部的书,都是他全家印送的。有力量,我们自己单独来做。没力量,我们集合大家共同来做。这是续佛慧命、报佛恩、报众生恩啊!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是最具体报恩度苦的方法。所以印经是值得我们提倡的,印光法师一生只专做这一桩事情—印经布施。
. q5 u+ \5 Q. J3 Y2 E% H
' D/ Y' d% @3 B; r8 u+ v9 D " G8 h7 i3 [$ U( q$ g$ P4 B
5 ]; ?3 ]8 w# e- ^' m- o
‘受持’前面已说过,受持是经典意思明了之后,要认真努力去做,要把它做到才叫受持。这部经主要意思,是教我们空、有两边都不住,我们在日常生活要做到。果然两边都不住了,那就是受持金刚般若。我们念佛人,真正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金刚般若就做到了。换言之,万缘放下,一向专念,就是金刚般若圆圆满满的做到了。‘读诵’是不忘记,常常温习,温故而知新。‘为人解说’前面说过:随说、随人、随时、随处、随文。劝人家念阿弥陀佛,也是为人解说,这个功德更为殊胜。5 f2 F3 ^( \- d; V- Q3 I
2 e& |* M3 y1 w7 I; d
3 S' I6 @% Q1 z8 U' ?2 `

) c6 j$ l& ?5 B一00、本经功德殊胜
- [& x2 k0 v4 u8 X- Z3 a
% |! h5 L! ?; ?2 j  F+ x5 B/ D5 e 8 q( l7 j, J8 Q" Q6 [# O
% b& J1 L( Q2 |" F/ Q3 e* V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4 D" |1 Y% G! G4 R* c" h" J

6 g7 v# j  u1 a4 V: P8 Y
# O. ]9 v4 y8 G4 s- \" {8 F& O7 a, e6 R
‘是经’是指这部经,这部经确确实实‘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经典如是,信心不逆,依教奉行的人,当然也如是。4 _/ R' r+ t: e# p( ^3 J  f, j1 [3 X3 ~
" F/ L; J8 L( y( _& O5 ^0 Q. v
+ u, J/ M& F+ \8 x& N  {* B

( t' b" J! L" e$ S" _4 d一0一、如来宣讲本经的对象
9 c9 D! m+ C2 X1 T- M/ I4 Y
2 X7 H, G/ r# }% H  E
/ y$ S: [' x. i- d! h6 g" [' L9 J' ^) [# c* e- j" b- b$ V) _" l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J1 |: F! ~" |. g: S
* l: t# O3 E( T

. L- f* l0 |8 ^+ K8 j5 m1 S" M7 m+ T/ n8 P' K" Z9 ?
‘发大乘’是指决心要想做菩萨。‘最上乘’是决心要想做佛。这一部经是为这种人说的,这种人在人群中并不多,学佛的人虽然很多,真正发这种心的人不多。唯有发这样的心,才能续佛慧命,才能绍隆佛种。把佛法一代一代传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这样的人,就是荷担如来家业,是诸佛如来的继承人。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师,他的发心跟我们一般人确实不一样。为什么他听五祖为他讲金刚经,还不到四分之一,(系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听金刚经从头听到尾,听一百遍、一千遍,不会开悟。道理就在我们没有‘发大乘’,也没有‘发最上乘’。六祖他是‘发最上乘’,他到黄梅去参见五祖,五祖问他来干什么?他说我来想做佛。他讲的是真话,不是骗人的。金刚经是‘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既然他想做佛,所以五祖就给他讲金刚经,他想做佛,一听这部经,当然就成佛了。我们听金刚经无论听多少□,都不开悟,因为我们没有发心做佛。心求的是人天福报,所以这部经怎么讲,也不契机。如果真的发心做菩萨、发心做佛,这部经听了就非常有受用。所以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是金刚经的当机者,就是对他讲的。( e0 C; F  {5 g* s2 k2 j

2 D: n; n7 B( W; @( L* s; K- w% B * D" O# V7 R. q6 F. ^
7 c3 X( s- P+ X- w0 g
一0二、荷担如来·弘法利生
; u( k) X6 u& q1 v" Y% _  [1 j5 v4 F/ z3 Y
' |+ \9 k; S1 D8 W8 V- {- a1 E
3 g! u8 _; C5 O5 z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8 M7 \) @. {  J+ R1 i$ y6 y
. B7 g: n$ K' V; i0 M( ?) q' W) u
" S. b3 j" P% F+ Y
' M' Y/ E+ Y" H$ {1 P8 h& C# `‘荷担’就是继承诸佛如来弘法利生的事业,把佛的担子接下,自己来挑。这是真正的佛弟子,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他的条件当然是自己要修行证果,这个担子才担得起来。所以一定要信心不逆,受持读诵,然后才能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这一段是三宝加持,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则能续佛慧命,担当如来家业。这是一个发大乘人、发最上乘人的事业。这节经文,表现在实际事相上,就能了解,这节经文是惠能大师一生所做的,六祖惠能大师所做的是用禅宗般若法门。我们今天跟著印光法师走,印光法师走的路子,可以说完全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相应。传记里面记载,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我们仔细观察他一生的行持,很像大势至菩萨。虽然他博通三藏,可是他一生修持与别的法师不同,别的法师讲经说法,著作等身。他一生只说过一次法,是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请他去弘法七天,最后一天是皈依,总共八天,印的有小册子,他的文钞是别人写信向他请教,他的答覆汇集而成的。所以文钞等于语录一样,他在续佛慧命上也做到了专精。我们在这里看到‘书写’他在这方面特别专精。他将一生信徒对他的供养,全部都拿去印经布施,这就是书写。他的书信都是‘广为人说’,每一封书信,都是恳切劝人念佛。他在末法时期为我们做了一个好样子—一门深入。这是出家人的本分,出家人的典型模范,出家人一生修行真实的成就。与金刚经‘信心不逆’、‘无住生心’,完全相应。这是给我们学净土的人,树立一个好榜样。我们纵然涉猎群经,心态上应该学他。才不会把路子走错,而迷失方向,才能有真实的成就。许许多多法师涉猎大经大论,最后都入了迷宫。三藏十二部是迷宫,到里面走不出来了,最后还搞六道轮回,你说冤不冤枉,可不可惜!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喜欢经教,没有关系,在行持上,一定要坚持,一门深入,要坚持‘信心不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就没关系。在一个相当的时候,往生前一、二年,万缘放下。一心专念,绝对能成就。5 }! v. f* w+ G# r$ f) ]

; U6 s- l9 L/ n2 }. J: O
7 Q' n7 i5 ?) T& }& ~; P% p/ r9 s
一0三、不能接受本经的人
6 H( H  q9 o9 [  V5 A1 T! \6 C2 O- V' }/ A+ t# c5 o: j  z

( N$ D. \7 C; i( s( }; ^# `) x: ]& {1 B! K  V) I' W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2 M# E' [& w2 n3 _+ g6 |% o8 H2 y1 X  X! X1 Q6 [* k0 g
7 K0 B0 h8 C  w" n  T
  F  l. J. R8 ?) B& P
这是从反面说,如果要是喜欢小乘法的,执著四见,四见与前面说的四相,文字有了差别,著相来得粗,著见比较上微细。小乘圣者虽离四相,可是还有四见存在,可知见比相要微细。虽然能离四相,无论是大乘或者小乘,本经前面说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离相,就是无住生心。从初发心到如来果地,都用这种方法。虽然用同样的方法,但是功夫有浅深不同,功夫浅的证小果,功夫深的则入大乘菩萨果位。功夫浅者,虽然离四相,但是四见仍在。功夫深者,四相、四见都断了。所以见是根,有这种执著,对于佛所说这部殊胜大乘经典,就很难接受,听受读诵都非常困难。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小乘学者,他们修得也不错,但是排斥大乘。有一些坚固执著的,他们否定大乘佛法,所谓‘大乘非佛说’。中国、韩国、日本都是大乘佛法的国家。大乘出家人的戒律,南洋像泰国、锡兰他们都不承认。有这样严重的成见,这类大乘法,他当然不愿接受。这个现象,我们读金刚经,可见得世尊在世的时候,就把末法时期这种状况,都给我们说清楚了,我们今天见到了,想想佛在金刚经所说的,就不足为奇了。注解:6 `4 ~- x* P" z) E
2 _! F  U. S% r* U, y+ o6 O; t

; b( p% T3 J; e7 e1 X* `! R9 C" G* s: ?, X  A
此经前后所明,只是一意。不过前半亦浅亦深,后半有深无浅。9 H& |: a2 ^  q6 m

$ M4 ?2 f, Q; ~/ C
0 R% v% x, H6 L; U# v% E( c+ d" A* o' z0 [

7 i+ J+ n2 h: r  A0 A4 i* s
$ ]4 T" {0 F- j) H5 B 见分—能见相(转  相)—本经后半部约心明无住
+ g$ X9 k$ t. v2 w' ?' W 2 B7 K5 x, z! V- e' r
自证分% H$ M) X3 V7 E% \1 U4 d" n! J
5 R9 K6 K  ?$ O( Q6 h6 @
  
* l! C! ]1 B) y7 X0 O! m : X9 D7 n( A  y% ^2 P/ M

4 _5 I- `+ P3 I7 t' R- P1 Z* _/ T, b% y4 O2 s
相分—所显相(境界相)—本经前半部约境明无住
* ?! r& q7 \( J" t
$ ]& R% B6 n( a( I0 \
6 t4 J0 l& F! a$ O' n0 k/ R   E- I# k. `- B

4 a; v0 l( g' a- y* K* G' { ' M2 @' V! n7 x1 x7 b* k4 |( u7 x

  W% Q9 F+ u$ y- c& `7 [; I$ e4 c这是说明此经后半部比前半部深。
( J/ `" Z8 d& L2 `7 q$ B# Y0 c2 ]4 S
) ~$ M, U% V5 M# Z% h2 Q
- k. N6 E3 C6 {7 Y& D7 m
相宗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讲自证分、见分、相分、证自证分。‘自证分’是真如本性,本体。见、相二分是它的作用。‘见分’以现代的说法是精神部分,‘相分’为物质的部分。见分是能见相(转相)。相分是所显相(境界相)。本经后半部约心明无住,本经前半部约境明无住。所以前半部讲离四相,后半部讲离四见。小乘离相没离尽,因此不能见性。大乘法不但要离相,见也不能有。前面说过,成佛不著成佛之相,成菩萨不著成菩萨之相。要明了,要学习,才能真正恢复心地的清净。
% M* B9 M2 V5 `' j9 ~: c
% |2 l* K! R) q, L6 J0 U 9 ^0 @# J1 I; \3 }$ S3 t
* T& c& f7 p9 m( h% K1 A
一0四、本经所在场所龙天拥护) H4 [6 ]9 Z: O6 K0 N7 w' B; G

+ ?3 N1 U! R8 D5 S3 Z 0 ]) o% m# m! z( O  x+ J1 A

+ r; N, M% t; [3 a* P* r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m! x* F9 k% a4 M) M% E- c; W0 t8 H

" i& N8 u! w3 d5 i8 d( o8 P ) V) C9 x/ X6 r0 C  h3 B+ \. J
/ v; M3 ]5 n; B+ o$ @+ D' Q) e  g
这段是显示金刚经的殊胜。‘在在处处,若有此经。’是指这部经典、这个法门弘扬的处所。无论是在佛的当代,或者佛灭度之后,前面说过‘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这个地方比前面意思更深,经里面透露出来,这种经法是三宝的命脉所关。学佛目标就是要成佛,最低的成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出离六道轮回,都不能算成就。所以佛法有所谓三乘贤人,是指声闻、缘觉、菩萨而言,这些不是凡夫。五乘里边人天,依旧是凡夫。说人天小果是说好听的,那有果报?人天果是假的,不是真的。福享尽了,还是要堕落。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弘扬经典之处,有处所必有弘扬的人,必定有佛像,一定是三宝具足,这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一定供养的。‘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是表示敬意。世间人迷惑无知,不知三宝的珍贵。天人知道,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世间人不知道佛出世,一定要净居天人,即在四禅五不还天修行的圣人,他们化身到世间来请法,佛才住世。否则,佛一出现就走了。净居天人悲愍众生,代众生请法。以后逐渐形成僧团,诸佛菩萨都来拥护,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就晓得经中所言非虚,知道经典之殊胜,因缘的可贵,所谓‘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个说法是真实的,绝不过分。我们要能够紧紧抓住这个机缘,这一生必定有成就。
) ]8 f  Y" m% J* X4 H( s  r/ O* X; [
5 b/ R% u; U8 }, l 5 u* j1 C# c7 h- e4 ^$ A
* Z$ f( {5 R$ L# |
一0五、受持读诵本经为人轻贱的原因9 |& s) |% i# D% D/ D0 X
6 ]& v2 g2 A& ]- B
/ ]; R) t2 R  g0 [1 V3 {) t
7 p, U7 l$ y. G  D$ ~7 v8 @& X+ C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8 F2 \) A" p9 u8 k1 e
) z1 a, J  _1 _1 C4 g ' J2 Q6 q7 ]- @8 T0 L5 U+ @

2 r' L' r0 w9 B+ H. b5 A" w: @; \这要不是佛金口所说,我们怎么可能知道这桩事情。今天在世间,学佛的人,可以说受尽了折磨,受尽了污辱。我们要晓得,不是佛法不灵,而是自己业障太重,即使在弘法上,弘法也有障碍,也有折磨,这才晓得自己罪业多重。如果不学佛,如果不认真努力修持,我们的罪业必定感得地狱的果报。这些轻贱我们的、障碍我们的、侮辱我们的,替我们消了业障。我们对于这些人,绝对不可轻慢,不可抱怨。果然觉悟了,还感激他们为我们消业障。
3 P9 W  X: N. T; W- R" m
8 [* `: }8 S  ? ! p& B1 b/ m" f+ q9 t1 ~

( O+ T( P/ ]+ }佛法能不能顺利流通,是众生的福报。我们自己只要有这个心,那就圆满功德。我们是尽心尽力,缘不足,缘有障碍,这是众生没福。我们冷静观察这个世间,也真正看出众生无福,不要看到到处佛法很兴盛,假的多,真的少啊!假的佛法非常兴旺,真正修佛道场,没几个人上门,这显示出众生没福。
+ i" ]% r3 w3 R$ X4 x) ^* _
, j4 E" p8 G) v 7 U: k7 F: Z: `0 _% g! w$ }
- Y# q9 H. x' H( z1 w0 q1 A, m) j+ b* C
在这种环境里,我们不能帮助别人,一定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如果会了,就不难。无论什么环境,无论什么时节因缘,都能成就无上道。我们看到近代往生的例子,顺境的少,逆境的反而多,可见一切障缘,无法障碍真正修持的人。
6 _# \4 Z( ^" W8 f+ x- e5 O' t
( v; m6 X+ N' I' ]8 c5 n: L. |$ b
  L$ }9 f  c8 z: G0 \! z- X" s1 ?% D: R: }- B5 u) R  e
一0六、灭罪得福/ `, C# Q; J: K# C+ f- R
, c3 t* _5 S7 k4 U8 V3 D. ^
& }0 T& n6 X3 K% O) R9 E8 Y( [  u
, |, ~! G6 C$ U2 J( T1 N
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f4 M( O+ i: h; |* j
% V( f8 w" ^% F
/ q3 @! y& q6 X* @/ F. v
. V! ]  ^6 H) B* n1 q这段经文里面,我们特别要注重‘当得’,这二个字,无异世尊为我们授记。这段经文是紧接著前面,教我们忍辱。世尊自己举例子,在过去生中,证八地菩萨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他能离四相,不生嗔恚。又告诉我们,他行菩萨道在五百世以前作忍辱仙人,由此可知忍辱功德不可思议。学佛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再恶劣的境缘,都要能忍受。恶缘现前,不是坏事,如果没有恶缘现前,怎么能圆满忍辱波罗蜜?所以菩萨(指世尊)遇到歌利王,不但不恨歌利王,还感谢他,因为菩萨在这个时候忍辱波罗蜜达到圆满。菩萨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个度的是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前世,就是歌利王。以下请看注解:
. g6 W1 V) F: W  Y. D  a0 X' u& X# D  P

) Q- m5 S+ ?, e( F6 A. A0 @. u$ O: g, P$ _* l% ?; B$ i4 R
‘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其中含义,说之不尽。兹再略举五义。7 h5 r4 |2 \2 n7 G3 g- E' V. P
, X8 [  `6 o# X  E9 }& R+ a1 C

' `/ f: F5 a- w' q, ~6 I3 s! T, V! a* Q1 ^4 z1 e/ |! F
(1)令知因果可畏,恶业不可造。幸仗金刚般若之力,得免堕落,而犹难全免也。1 M. ?8 i4 |6 f. c6 w+ l

+ b- @3 a9 x" x$ _2 C* q
, T( C) v5 `& e2 L. Z- H
6 b% D( X! r1 p* r(2)令闻上来恭敬之说,不可著相。著相则遇不如意事,必致退心。6 {1 u+ L! v# s" J* m
( {5 m) K! B' ]+ \( f' p. l

7 Q$ C. {2 g  j$ d  ?1 n
4 _+ k, H& k8 m9 z6 [(3)今遇拂逆之事,亦不应著相。应作灭罪观。
+ ^* u: \; F- T5 O- [1 u: A" V! {
+ k8 m. v! m8 Y, V% K
6 |8 O: i( ^& j6 |0 B4 b- _0 C0 \- R3 K6 J
(4)一切众生,夙业何限。极重果报,此经亦能消灭。
, e- `- f3 l( I8 R  a% m$ Q# J( m( L- E0 Q# G2 w: L8 U  `. k* i
' W& C; e: o+ P  v6 A

# c2 Y: z* i; N8 R(5)令知因果转变,极其繁复。应观其究竟。不可仅看目前,浅见怀疑也。  w* _; Q- [  Q+ V9 x6 }7 L
7 k- U7 {& }4 A0 ]1 ~# \4 a7 f

' s9 {" u; S; X# k
/ t5 _" O; b% E0 h2 m& x‘极重果报,此经亦能消灭,’这是真的,但是要能真正受持,如不能受持,业障消不了。金刚经理论及方法都好,受持却不容易。受持是要离四相、离四见。四相、四见假如离不了。那业障就消不了,消不了怎么办?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极重的罪业,都可消除。不是说金刚经不如阿弥陀经,金刚经消业障,我们做不到。而阿弥陀经我们可以做到。. L1 m0 \/ j& \4 |7 Q
6 {- z. k3 D7 ]; K

7 G- I! ]+ w1 u! K; T( W/ J. n4 m! g# z: ^
‘因果转变,极其繁复。应观其究竟。’如歌利王割截修忍辱的菩萨,那个罪业应该堕阿鼻地狱的。但是因为他这样做,帮助菩萨成就圆满的忍辱波罗蜜,不但没有罪,反而成了功德。如果这个菩萨当时起了一念嗔恨心堕落了,那不得了,歌利王一定堕阿鼻地狱。而且与菩萨将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是说明因果的转变,我们应该‘观其究竟。’9 I: _, P+ ~  E! s! {" c6 `( X
. w8 |( X3 Z- B/ J  f+ b
! d1 e( }; S1 m! G
. f, i' r. o( |' f0 Y! r( q
‘不可仅看目前,浅见怀疑也。’世间人知识很浅,往往看到许多作恶的人,没有得到恶报,作善的人,反而事事都不顺利,对于因果报应之说,生起疑惑。殊不知因果通三世,这是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现在作恶,他还能享福,那是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大,他作恶折福,折福虽然折得很多,但他的福报太大,还有余福没有享尽。造作一切善业而没得善果,是过去生中的罪业极为深重,现在虽然造善业,尚未成熟,他必须受过去的恶报,不是没有报应。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我们眼光要看得远,不要只看眼前。总之,眼前一切的轻贱侮辱,一定要安忍顺受。请看注解:
! a/ f/ H: {1 `- y# ~, ^" K' u7 Y6 T) R# K. v: h
! O. J2 V: p" \- o5 i5 R7 X- J

! M0 U  }, y5 k7 d' a! ~此节文中,暗示告诫学人有三。+ Q; i4 k2 N7 S. O* z2 v8 c  k$ k7 h
0 d7 M. I; g, P8 A$ T, k& G
! \# Q# [3 K  ?# {' v0 P
; ^" c2 C9 [4 h6 p
(1)今世受人轻贱,是先世重罪所致。凡遇此事者,应生畏惧心,顺受心。$ _1 _3 ?' N- D) ]; Q& R

7 x! O; b, z, H% `1 \4 U, `) g/ r
* c. s% r3 Q/ v$ E
, W" m2 d2 C! W7 ?1 B$ M5 T) q$ V. |(2)受轻贱者,若受持读诵此经,夙业可消。应于金刚般若生皈命心,应对轻贱我者,生善知识想。
' r+ b6 \) I) x9 n  Y7 F( Y; J) {$ f/ e9 k* M( d8 [1 s# w$ H* M
) d! v% B; w( l6 K$ O$ p# X
# J/ u5 E4 k" s. o0 m0 J
8 L% a# n& A) f( H8 a
(3)人轻贱即应堕之见端。一切学人,应生勤求忏悔之心。而云‘当得菩提’,犹未得也,应生勇猛精进之心。
/ `% }8 H! u" Z* J, z1 U  ?+ J5 T/ Z3 I$ U4 A+ o4 y4 F8 j: `
3 U9 z9 y/ h0 k  f
" L* p: p  W5 T1 K$ w5 {
‘生畏惧心’是不敢再造恶业。‘顺受心’则能消业障。‘皈命心’是指完全依照这部经典教训方法,认真修行。世间圣者常教我们‘仁者无敌’,仁慈的人,心里面没有冤家对头,不造恶业,并能安忍顺受。# Q+ E3 f+ x; ~- s

  _  q: W* B1 t" W, B# I6 S 9 a6 g5 d9 q* _' ]
3 U1 p# v  W/ L4 a7 V4 C
一0七、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 K) P! }8 l6 D
% y" u5 p7 ~' C+ a$ ?0 m
8 ?% l4 |/ h; n# R" \5 M( r, U# r. [6 `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8 f# O1 k1 z; P& [
7 x6 O- ?+ R2 w6 m+ H1 g; W' l* @( P0 I
) J+ H1 X2 u/ E) g$ ?9 k

1 h4 p' b8 S9 l' h% H这是世尊自己跟我们说出他修学的经历,从这段经文,我们能够想到凡夫成佛,不只三大阿僧祇劫,是无量阿僧祇劫,与华严经上说法相同。世尊常说三大阿僧祇劫有无说错?没有。三大阿僧祇劫是从初住菩萨算起,初住以前没算。十住、十行、十回向,一个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又是一个阿僧祇劫。八、九、十三地,是一个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是讲法身大士,华严经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自初住菩萨开始,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直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在破一品无明以前,没有列入计算,如列入计算,则为无量阿僧祇劫。
2 W: I# o0 v9 w: Q& a- e, p  I9 j, S

. y1 o) y5 j% _$ r4 C" |1 h+ ?2 I7 Y  g4 A
佛在无量寿经曾经说过,阿阇王子他们那些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承事四百亿佛,这里是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四百亿跟这个数字比,就差太远了。供养四百亿佛的善根,都不可能对于净土发愿求生。所以阿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凡是遇到净土法门,肯念佛、肯愿往生的,善根福德之深厚,不言而喻。- E) s# ^# S8 x& K

2 N, `& D4 v* r3 E; |# p) L* j! ? ) P% x3 D7 b3 _+ T/ W1 Y9 {: X! y

- i- O5 V0 e1 e7 ~* |# C一0八、供养诸佛功德不如受持读诵本经- K  x$ W' r! s- C! \( U9 w

1 E1 J8 p; H# m/ ]: O% N6 G8 b% ~$ y 8 W; ]& V3 M& A8 C. Z- M/ s

2 q/ T# I0 t0 i$ M% j4 H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术譬喻所不能及。! R% T  }5 u1 z: a

8 D" e; R# E( M) \ 3 I  l8 A2 n7 @

/ ]: t% H* ~; d这意思是说能受持金刚般若,他的功德超过释迦牟尼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历劫修行的功德。怎么能超过?世尊这几句话是否有夸张之嫌?如果夸张,前面所说的五语(即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就不可靠了,的确没有夸张,是真实的。+ p+ f  A, X/ m+ ^1 i6 Y5 i4 _; O/ \# e

# Y( H2 ~- E; Y$ _2 D) \ 6 D: h& ~; o0 r+ j3 a. [
+ L8 A6 k6 A: f- _  q9 Y. E
(一)念佛法门是顿超法门0 _8 \' E( G$ ]: k$ u
# L, R& C+ v: t8 D# }

; U0 I9 F, [% M3 u, V& ^* A
4 i( L8 K9 S! m1 e" O' @我在过去讲席当中,曾经介绍念佛法门,我们念佛生到西方净土,西方净土那些大菩萨们,见到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呢?他们是历劫修行,修了无量劫,他们证到七地、八地菩萨果位。就说是初地,也是无量劫的修行。生到华藏世界,遇到文殊、普贤,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他们修了无量劫才遇到这个法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才修二、三年就去了,他们怎么不佩服。真正不可思议,这就是这一段的意思。所以这个法门是顿超法门,实在不可思议,易行难信之法。# i: ]- m7 t! W  {$ w- Z2 s

& v3 w1 H/ H* b+ @. n( M9 N) Y . t9 {% m# _# L3 i

  r& _) e0 ~% ~4 X6 B, n(二)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g: [7 u7 y2 v/ @) a

3 q& }5 i: }( X; A: e) }+ U/ a / o3 s/ A9 [& L' `
: W- S8 n" L+ D
这个时代,人们多求名闻利养,多贪图五欲六尘,即使学佛,依旧离不开名利,依旧离不开贪嗔痴,在这个大环境当中,真正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确实希有。念佛论里面,倓虚法师给我们说谛闲老和尚早年参禅的一个徒弟,发心真诚,修行精进,确实有功夫,有成就。到以后做了首座和尚,首座在寺院里面的地位,仅次于住持。地位一高,烦恼就现前,贪心就起来了。信徒皈依多了,供养多了,贡高我慢的心也生起来了,冤家债主就找上门来,就著魔了。一个人一生的前途被断送了,到最后的果报,去做土地公。土地公是鬼道里面一个小鬼王,他因为有修行,修行的功德换得一个土地公。他当初并不是为名闻利养学佛,到后来却在名利现前时变质,多么可怕。, Y7 ~6 _; x+ q5 X0 n8 r6 G1 G

0 _. n- d' x6 y$ m9 @
* k  J1 y! z% R. K! I9 {1 s1 F$ A5 O4 T& G3 w
(三)破坏正法形象的罪业
) U( v* w: {5 W" D. e
( c5 w+ v# [7 K; D
% I- F( {: a9 q" p' d, V3 h! X9 e8 f/ r7 f/ x- r' @
现在社会不一样,有少数人看到出家人,名闻利养得来太容易,以名利心来出家,这是最近才有的现象,用这种方式,果然得到名闻利养。可是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个这样发心的人,个个都得到名闻利养。还是出不了因果的定律,他所得来的,还是他命中有的。他不用佛法,而用其他方法在社会上经营,也能得到。命里没有的,利用佛法,也得不到。但是他用佛法的手段取得,罪过却加重了,这是破坏正法的形象,是造阿鼻地狱的罪业。7 \) x; E- \$ [$ V, q" W

! ~# P) U/ O, D
0 u! N( E, `8 u: a8 s' m' b
  _' ?( O* q# F9 o7 r2 N/ r6 y一0九、究竟圆满的功德不可具说. C) v8 W! P6 O( U- t. S5 F4 m

" |+ Y4 k. A3 t3 Z5 r! |  c+ g
! Y( B5 Q( E6 e* Y3 S4 C2 r( t' e2 Q, _) X( N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5 s$ n9 H0 A: d
. I. c1 g. C) W$ W: f

  \. E' q) b! L, t6 U' J/ J* R; t: A$ h9 p# i' t! a1 y
这一段再为我们说明持经功德,这是第五次比较功德。真实功德,佛都不说,佛完全说出来没人相信。我们能信,因为这是称性的,真如本性广大无边,它是究竟圆满的功德。前面四次较量,那是修得的,修德再多,都有限,修无量劫,无量劫也是一个数字。既是数字,仍是有限。能真证到无住生心,那是圆满性德显现,那个功德是无有穷尽的。
; v# v- e/ N# \" ~* t
) ?, z8 w/ k+ y; v( U* t
8 I3 K8 p, j2 K& r' J/ R3 q3 x$ K) s7 C3 @6 A" m$ G
一一0、本经经义及果报不可思议
2 E' z7 }" P% t: S) G
4 a- I( X# r& n+ y! B' p5 j
, s0 ^7 Z( j9 ]9 _, ]/ I7 g. r7 W. d% V, L) `& J( a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0 ~6 {) |: a* k6 }
8 l5 e, t% q5 T. {
( T9 Y2 J2 C3 N% H$ C) k+ C8 M/ `/ S
' G# U& ?! Z  }
本经是‘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诸佛所证之法,在这部经上。诸佛之所以成佛,也在这部经上。诸位也许要问:在这部经上那一句?那一段?这部经自始至终全是啊!能全部受持当然好,受持四句偈,任何四句,都是诸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本经上半部,就境界上说明无住,到这个地方已讲完了。后面是本经下半部,上下二半部是很自然分成的,上半部是金刚般若讲圆满了,下半部为补充说明,实在是一个意思,绝不是另外一个起头,它和前面有密切的关联。' I- p- K6 d& l$ D4 p6 ]  K% ~
7 A; \* o% K4 }

. F3 m# ?: ^6 D3 W, K. Y0 C3 K7 Z/ C& O7 o+ w/ \
◎说明本经前后两半部不同之处。
- P+ `6 Z) s2 N; [; V! j
+ s% V) }% j# ?- ^1 R . X) z7 i! B! z# \

0 J9 y  ~  L5 B3 v# z前半部经:(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正智)
( J, k2 I4 ?) z9 K- D1 |( a' w: Q' ?

+ d" Q, k( h( c2 P3 K0 a3 S, Y9 U0 W+ c" a+ w0 C! q( T7 T
(1)是为将发大心修行者说。教以如何发心、度众、伏惑、断惑。) d7 b& X$ G1 L  h" z
+ J- k6 N/ r! s# W

1 _  g( d- v3 a7 K2 y3 ?0 U9 z; a: a$ v, ?5 P' `% o& p
(2)遣粗执。遣其于境缘上,生分别心,遂致住著之病。教以离相。+ P# U# K& j/ X$ S: d/ s
" |1 t, c+ g# r% j$ g+ _

. H( S3 d! m4 _" }  N; k, h" E8 P4 w6 C$ ]% m4 \) c
(3)令其离相,是遣所执。5 K* {( E# g7 E: ]+ \7 D

) S3 Z  A( J# y, V; } : z' }% ?3 p* |: |" c* K
* n' A, ]) a7 o( _  Q4 r2 }' C
(4)说离一切相,方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之菩萨,空其住著我法之病。二边不著。5 p4 |/ N9 F" a( Q8 h  _% G9 c3 m

/ ?! I! M/ k' {# A
9 Q* A' M/ L& k0 J
& Q- g* y# R* B1 w$ q- Y(5)明一切皆非,以显般若正智之独真。
# i5 ]  Q/ l. A% ?. N* P) j- u6 T/ e& F
; M2 c2 k2 e+ F2 l. h
4 f: H# I) @2 u. {  l
后半部经:(约心明无住、以显般若理体); d4 j- O+ w( A. _* |, H/ {

- N( h1 ]% n, V1 P! n. x
- T0 l- S1 @$ b. T0 ]) X9 ]8 t, a3 ~: Y
(1)是为已发大心者说。发心而曰我能发、能度、能伏、能断等分别著我,仍须遣除。
# l! f  L' R1 X! \  f4 f3 E- m
' B1 I2 M3 l5 ~( k  ^
3 W  o2 V7 V* M- E3 t( o3 _
& n0 o9 f5 B% v2 Q(2)遣细执。即是于起心动念时,便不应住著。教之离念。) M( F" I, q: X  k' l% ^

1 V4 r; m7 \8 d  b9 N1 Q / Q7 ]5 p+ Q* ^2 S( E# M
! \: O# w: W  J  Y* p
(3)令其离念,是遣能执。
6 \! t0 t+ z* j4 o. C) N1 j+ z: n: t4 W# u' Y7 w3 [" u

* W" K& o$ t2 u) K  A+ y, ?6 u
7 H# E# m8 D: ^' R(4)说无有法发菩提,无有法名菩萨,以及一切法皆是佛法等。空其住著我法二空之病。二边不著亦不著。
5 e4 _$ G# G8 _: r2 i: C, d
% q; ~) J) }6 T" C' G
, v+ L) z8 h" }2 u+ _* x! t+ ]% ~4 e% h( l- f0 ?4 R7 c( h# d
(5)明一切皆是,以明般若理体之一如。此是万法本体,故一切法莫非实相。8 v0 a4 I+ ?0 D6 A7 y! X
7 c# j' Q- ]% T2 d9 s

2 v& m; ]' q2 H3 S9 d* m/ X& i/ L. Z( f* t; L
最后结之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经义趣,尽在里许。& f% V- t5 f1 m; K) @/ K
# L' u0 n* f% p9 G

8 ]4 s- [7 O# F. S* E
/ d' I, V/ Q0 ^0 {, i又前明一切皆非,令观不变之体。后明一切皆是,令观随缘之用。前虽随缘而不变,后虽不变而随缘。
" C9 }" [1 M: ?0 Y4 ?! Q: {/ U- I2 q0 Z# S( M; N

( p9 ?/ c4 G" K  n+ y/ f5 ~
: x0 s# B- x2 U, L1 ^综上诸说,以观全经。全经旨趣,了了于心目中矣。/ @1 D& a7 j% S" O% u" _
3 A0 g$ @  A- q" |' J( M

$ K8 r- e4 ]( t0 @! {% f
7 t3 l8 t, f+ V, Q( S这一段介绍很重要,全部金刚经义趣都在其中,这样我们读金刚经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1 _! e) G0 ]& ]: \+ X
5 h4 z+ N# L3 ~) Z& C1 R
7 _; R: t- P+ M) ?0 w  E! ]& c+ z
4 x4 z, ?/ f6 i) |一一一、须菩提重问降住以解疑惑
# n5 c  G# p' U- u& l2 I2 w4 y% z, n/ |" K1 P  v: F
; O0 o4 h1 Z" p, [

" {9 K* K  @5 e# I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 I7 X3 d% D% Y
. Z% a; m# y8 C  \4 |% N( D
7 H/ u* F( y" u) Q) [7 Z

( L% @2 P5 m2 e这是信、解、行、证,正宗分里面第三大段。如果须菩提不说话,金刚经就圆满不说了。须菩提何尝不知道,他是代我们启请,我们听以上佛所说的,不能深解义趣,还有疑惑,虽有疑惑,又问不出来,这个很苦,须菩提尊者他代我们问。
: |0 z/ h6 l6 f, K# H
/ }' C5 o& q9 y8 c0 q
$ I: \9 S+ d" |8 @* x. B5 p( M# N6 m  Q" m9 j% l0 U/ I$ {
读这段经文要细心,前面问的是:‘应云何住’。这里问的是‘云何应住’。‘应云何住’是应该怎么住,这是对初学者讲的。对老修行者讲‘云何应住’。这段注解,说的很清楚:. Q8 `" F+ g5 _) U+ x# A
7 v) x3 ]% S1 ~, Q' U

3 h* T3 e/ C4 L1 q1 ?: V' c
. k- x; C2 T% M8 V  z- }此节经文,看似另起,实则紧接前文而来。长老问意是说,我法二执,已与发菩提心时,同时俱生。‘降’则非发心。‘住’则执我法。此正指示行人应向起心动念时用功。长老大慈,代众生再请开示根本方便。0 t1 [5 r' v% s7 X& r8 \9 q) o

, c: Y1 u  O  Q1 |; \
  {; k7 C9 m) R+ t3 E
/ I2 S+ Y8 a  p% N* g+ H1 b前曰‘应云何住’,是问菩提心应云何安住。今曰‘云何应住’,是问菩提心云何独应住著。若不住于此法,何谓发此心。住既不可,降又不得,将奈之何。
* v( {+ G! s8 D2 n' L2 X! |, n3 U, a- x

8 Q0 |) L9 r% g3 x' B; f8 P) E4 r2 p- L! S/ Y2 w* u
前云‘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一切相赅摄甚广。发菩提心之相,当亦在内。何既云‘应离一切相’,又云‘发菩提心’耶。9 J! w% E; Q4 T1 j
  j" M) L) d) h+ |3 l  ?. {

) \9 }* j  S& T" U1 K! R; _: Q, \
& z0 u. p! O) P  z0 B4 [; {1 r: F长老此问,又是曲为现前当来,一切粘滞不化者,请求开示耳。- A; I% C9 \' o& I! L2 a

5 v% `; }0 m4 g$ k
, Q+ C6 E, v2 r4 E+ N. `; W# j( X3 m5 f+ @
这是须菩提尊者的大慈大悲,把我们内心深处的疑惑,发掘出来,求佛开示。
) h- v, [" \1 t9 |+ ^: h. i% P$ m0 j; H0 f0 B4 {; G; [9 M1 A/ N
* V- a: x" v7 ?) i5 C7 @2 S, u

/ J# p8 V% a& ^一一二、度众生不著度众生的相
3 T7 T2 P6 U( H7 g5 \5 D5 Z+ e1 ^, N( y: U8 o( ^) W6 }% `
$ \+ u- e" D, Z

7 O5 ~  \* S0 G& @# f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7 _) M& ~- S& {9 e* m0 ?3 `: [# \4 s
) O" x( u. f1 V+ S
5 ]) `# t& Q' e
. D3 _  w, |* F' ^/ g  ~这是佛教我们离相的方法。真正发心修行的人、已经发菩提心修行的人,怎样修行才如法,才没有过失?一定要像诸佛如来发广度众生的心,四弘誓愿是诸佛如来,无量大愿的总结。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不出那四条。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若不能做到,那就不是菩提心。度众生若还有分别心,那些众生我度他,那些我不愿度他,这不是菩提心,也不是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心是平等的,清净的。心不平等,不清净,那种慈悲叫爱缘慈悲。佛讲慈悲心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爱缘慈悲。第二种:众生缘慈悲。第三种:法缘慈悲。第四种:大慈大悲。我们仔细观察,绝大多数是爱缘慈悲,连众生缘的慈悲都没有。爱缘慈悲四相具足,烦恼很重,如何得出三界?如何得生净土?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度众生不著度众生的相,佛在此地就是教我们这些。‘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灭度’的‘灭’是达到究竟,灭烦恼,灭生死,那就成佛了。究竟的佛果,才叫灭度。帮助众生成就圆满的佛果,都不能著相。众生成佛是否我帮助的?实在讲不是,是他自己修行成佛的。佛菩萨只不过帮个增上缘而已,指一条路给他走。走路的是他本人,修持的是他本人。佛菩萨不能代人修行,他的成就是他自己成就的。正如世间老师教导学生,学生成就是他自己奋发努力用功成就的,老师只是四种缘之一种增上缘而已。而他自己具足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度众生不可居功,居功又著了相,又堕落成凡夫。帮助一切众生修行证果,是我们本分的事,因一切众生与我同体,所以这种慈悲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7 E4 K8 R) @* b4 Q
) ~4 p  T- D+ `! A" C4 @$ y8 ]
" q% F2 @( b) O( h+ ~3 L8 i/ ^! W6 V' T5 v& g) s' @
一一三、四相具足·病根仍在
+ L# G) r- D3 e  P% g# i/ O% Q8 b: ^/ k8 J+ D( _1 R( L# O/ @
/ Q: _% _! Y6 ~+ I) `
& h- A8 h* A" {0 M8 c; Y8 k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 x% U7 j6 w+ f" U( x# s: \: Z; ^7 _1 B& d  D4 d! S: D

3 H9 p  z8 w; }# t$ }7 v
5 t: S% q( u' a5 u, z这是说微细分别心还有,病根仍在,大家都承认你是菩萨,佛看你则不像菩萨。
1 h7 L% C/ m% z: }
7 ]- A" ~. S' n 7 v  u% [& u9 l6 J3 E/ }" ^
+ j6 ~( N8 U" F  m! y$ S
一一四、发而无发·无发而发* w7 F4 v& r  k: L

( C$ N& ^0 h; r! Q# w 4 f  T  o) K) ^: F" [

& N( S+ _+ P9 @/ o9 Q. T9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4 q( f/ \+ Q2 }, d5 H+ ^7 w" Y
$ u) q% W& h) H$ ]% ~0 H
9 [0 y" ?2 P, o5 H, v! R3 J/ r
9 A0 y  [2 U# B2 Z" X$ j; `
前面告诉你发菩提心,这里却说‘实无有法’发菩提心。所以前后不细参,念前半部没问题,到了后半部问题都来了:怎么前面教我们发菩提心,后面又说没法子发呢?到底是有法还是无法?是发还是不发?所以它这个句子是活句,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很不容易读的。这个句子有两个意思,在断句上,有两种读法:第一种读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第二种读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两种读法,有两种不同的意思。两种不同的意思,显示出真实义。发而无发,无发而发,空有两边都不住。发、住在有那边,不发、住在空那边。总堕在两边,佛这说法巧妙啊!这一句话里面,两边不住。发而无发,无发而发,发了心不住相。一句经文,两种读法,一般人不了解,一般人读‘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与前面经文互相矛盾,却不知道另外一种读法与前面经文完全相应—二边不住,这才是真正发菩提心。+ R( i' G0 n7 n# |; ^( S& m
' |3 X; \/ s( K4 a$ f( H
, N1 C" n6 g+ I
# J4 G" V  x) n6 V. T" ]. l' L
一一五、清净心中·一法不立) S6 H& h+ i, ]8 t5 N& t+ p( ]( M8 G4 U

6 E# G8 J1 ~( `4 X1 { , t( p4 x' k/ @9 w( ]0 j

8 f. A  {8 ~3 l: u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9 F5 r7 x( V( Q% [, \7 s9 U
+ V5 \+ Y3 U% a, `
! Z* r1 Q8 E! i6 O$ P/ N' ^8 d  D, x( x
这是就果上显示菩萨在因地修行,显示出无得而得,得而无得。必须在这个地方去体会,才会得到真实的受用。
4 Q6 O; O! [7 m3 C9 h' C) P5 E8 W; f3 j' U% F9 D7 z  M6 U' K

" _+ \  k0 W7 ^; U* K4 T
3 i4 `- K% G' I- k5 C5 w这桩事情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行菩萨道时候,当时他证八地菩萨果位,八地是证无生法忍,仁王经告诉我们,无生忍位的菩萨有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初证得,是下品无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菩萨证得寂灭忍。仁王经上说无生忍位,与本经义趣相同,对于忍辱,非常重视,它不用别的字,它用忍。可见得修学过程当中,连地上菩萨、法身大士,都把忍辱看得这么重,何况我们初学。无怪乎世尊在本经后面说:‘一切法得成于忍’。不能忍就不能成就,不能忍就注定失败。世间法要想成就要有耐心,要能忍。出世间法也不例外,关键还是在一个忍字,这是要特别重视的。" y4 F8 O; _! d5 T# ^) [! ~

. q9 |0 e7 M' C+ k! z& x 8 T1 s8 }/ {4 d4 _1 U( C. v7 q
* {: g* v% \/ F* X+ D" d* Z
世尊当时他证到八地菩萨、证得无生法忍了,有没有法?经文有‘如来’二个字,注解:
* M+ I* o* J( a! A: V' J
0 P7 O: @/ ^" f1 x' _ 6 l4 a( U' A, N) `5 ~/ M4 v
9 ?2 Z" B% M- x; q% f7 g% P
说一‘如来’,即含有不应住法意在矣。如来是性德之称,觉性圆明,岂有法尘。作佛时如此,则昔在八地时,其心无法尘也可知。
$ f, C: x( K! `- r7 k, Q8 n: R- |: Y, k. }7 S8 l9 b$ E

( w# n4 M2 a& ?( v  ]! G2 s9 T9 Z/ _% ?3 B/ p9 E
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如果执著有一个无生法忍,那无生法忍就变成有一物了。无生法忍是否证得了?证得了;证得心里面无有一物,那才是真的证得。心要是清净,法法具足。六祖又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的,说不上证与不证。本有的,得什么?# O# u' ?, c( m% D, Y$ m% L0 ?. J

& W" c9 }. E* @% T$ r$ p
/ T! j4 a; k  P  ^' Y' h3 [1 I$ l: U) l" q# B* f
一一六、一切法不生不灭
& K* C/ o5 P) ]$ H
3 K) d7 G! ^) Q) v" @" @. ^ & _. W( W2 i* S! l2 E# t

4 h8 P* u  f, `8 |4 n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6 d- T# f0 v. {3 h8 H6 J" {/ \

' l- o2 D3 [* T, r$ |  d
: K( w; S+ }9 \: l0 a* Y8 C
% u; m4 Q. R* n须菩提尊者的答覆,句子都是活句,这是一般人读大乘经最难解的地方,假如死在句下,那就错了,不晓得经里面讲的是活句。‘不也’是活句,不是否定的意思。意思是说非无法非有法,用现代话是说不能这样讲法。为什么不能这样讲法?因为如果肯定一边都错了,说有法不对,说无法也不对。‘离四句,绝百非,’这才是事实真相。世尊在然灯佛所,证八地菩萨,蒙然灯佛为他授记,在贤劫这个时代作佛。这是事,事上真的有,怎能说无。然灯佛为什么为他授记?因他确确实实达到这个境界,这是他自己成就的。佛(然灯佛)能够观察到未来,未来释迦牟尼佛跟他有缘的众生,机缘成熟,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佛是看到了,预先告诉他,这叫授记,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预言。证得无生法,‘无生’是一切法不生不灭,本来如是,那有法可得?) g# W% K6 `! D& Y! Y
1 Z/ P) ]2 D* i; i$ `: e) V

. Y) Y: V1 u7 i& O0 U" Z2 o
) I: U2 c7 F( u  _# v1 v- x一一七、无上菩提·本来具足$ U2 z; h1 p0 q5 I/ K8 k  z1 B- ^9 U

1 v/ E' _% l6 G2 {: o2 N / ~2 u8 y: @8 O. k. o4 e
  H0 N. H- [  {3 f
佛言。如是如是。须若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O2 ~6 ~, E  j0 @' H
- x8 O7 A, F. @8 w, z" n- y
# ]5 @4 w' ^7 U9 R" \6 X, L: W$ [2 C  T0 @
‘佛言:如是、如是。’这是佛跟须菩提印证,你所说的,所看的,很正确。‘实无有法’是说心里面没有一丝毫得法的念头,无上菩提是自己心中本来具足的,那有得?是得而无得,无得而得。6 {) N, ?1 L- h# }. t# p& j5 r

$ d+ K) u1 H$ |, x$ T
( X0 [' [; }. S* T1 f) w; F+ o3 ^8 t
一一八、世尊从反面说授记当得作佛
( A; ^2 v: a7 {. j) W' j; Z- S0 w& @9 A  _9 q" z9 g
2 a- Z, [( d4 l8 |

! D$ W7 U' F3 L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0 v& r/ V& ]* O5 E# p; P8 R8 _) U6 R1 r
" V$ }% D. m& x8 Y5 _
( ~7 j0 Z$ h/ J) j0 l9 K  Q
这是世尊从反面说,过去然灯佛给他授记,是他心地清净。没有得无生法忍的念头,如果有这一念,然灯佛绝对不会为他授记。
8 D. \* w  D5 c
& b6 _" G3 |, ?; N ) k+ Q4 ~# V+ H4 f1 N. i1 {6 j

( `# @* N; B4 y  G2 \0 o- L我们念佛要体会这个意思,念佛是净念相继,有念头在就不净。净念是除了一句佛号,绝对不能有第二个念头参杂其中。因此,我们求一心,心里面不能有一心的念头。求往生,不能有往生的念头。念佛干什么?就是求往生,所以不可以再加一个往生的念头在里头。那叫头上安头,那就错了。所以念佛法门,古德说:不回向法门。今天念佛,劝人回向。因他没有意思要往生,叫他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是这个意思。过去有人请教莲池大师怎么教人念佛?自己怎么念?莲池大师说:教人念六个字,自己念四个字。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自己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因为人家并不想往生,加个南无‘南无’是皈依、礼拜、恭敬的意思,跟阿弥陀佛结个缘。我一定要往生,决心要去、客气话都免了。
  t4 j& J. S3 l+ w1 a4 Z5 X) Y. I: V9 W7 F. n

) J6 c+ g1 ^/ p* @7 ^- X6 B* U( i! e
一一九、世尊从正面说授记当得作佛
( x6 n1 B, J* a0 z6 u) T
% U6 Y5 k8 l5 U' c, _ - m' y6 o! C% j2 f3 ]' f

7 o% D2 f' C, P$ T9 x$ J  i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1 U& }6 p! X+ M% d

( y0 e, l$ T9 R0 ]; R. |! _ 7 ?2 `- t/ W3 l& g5 s
' e* @) U* x( x) `1 Y1 {, m4 U
正因为他心清净,正因为他不著相,然灯佛才给他授记。这一段经文,义趣深长,义理深广,限于时间关系,不能细讲,希望诸位有这样一个提示,去看讲义或者节要,会更有兴趣。' j' G, @; ^3 s8 l. A  V( V

, p+ u3 O0 B! e4 A' H5 \% j6 H4 t8 J  n + ]0 ^* s9 o, Z5 |# ?/ Y6 O% {! d

6 _) K0 n8 s/ a3 \/ k一二0、诸法如义. ~7 T. V% G) J( v1 h/ ]( u7 F

' o; c; Y( u$ p* M0 f6 ~+ Q" }+ l
) |3 a2 P8 ?. P0 @( _% u3 t7 w
+ |5 z5 b- y$ q. c1 J6 b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 V4 H  {6 W( k( o' x
! R8 V/ k& y! X" K$ s # \- T) e" s5 g; _, F

( }. p: [: z/ G这也是金刚经关键的句子,是告诉我们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与大乘经典一开端‘如是我闻’,那个‘如’就是这段经文所说的,无有一法不如。世尊四十九年为我们所说的一切经,所讲的就是诸法如义,就是法法皆如。这是从名号上说的,‘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解释的非常好。请参阅注解:
7 Y5 W! S$ ]% z
2 E- v+ f  L) }; h
) T8 Z* t: A( ]7 X+ T: I* ?3 p$ \2 E: B6 G2 _$ a
‘如来’之义,离一切法差别之虚相,证一切法一如之真性。不见有诸法差别之相,是之谓‘如’。不见有一法独异之相,是之谓‘诸法如’。4 D+ J9 y  |& }$ A- e* T$ j. ~

- G% j8 n. W; P
. o4 ^% P, K" Y- L
" _9 ]4 o% ]: o7 N% L注解的说明很清楚,可是一般人依旧看不出来。一切法形象上,千差万别。如果仔细观察,并无差别。在差别里面看出无差别就是‘如’,‘如’就是一样的意思。看出一切相有差别,那是错觉。看出一切法无差别,则是真相。现代科学家,看到一切相是分子结构,分子是原子结构、原子是电子结构,看到最后,完全一样。一切法平等,大家把钻石看得很宝贵,一块石头不值钱,就没有人瞧得起。科学家看它们是平等的,只不过是原子结构排列不同而已,其实是一样的,看到的是真实,真相是平等相。凡夫看到的差别相、虚妄相,都被虚妄相所欺骗。科学家所看的不是纯真,是接近真、相似真。看的不够深,但比我们高明太多。再要深入,原来相就是真如本性,这要法身大士才能看出。千差万别的相,是自性变现的。就像前面举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千差万别的金器,体都是金,从体上看,平等一如。众生与佛平等,一切万法平等,都是自性变现的,就从相上见到性,这叫诸法如义。所以世尊乃至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所宣说无量无边的佛法,没有别的,就是说明诸法如义。* s' \( K" W! @: i7 m) j; T
0 ^! R% @/ c- i# j
2 z& q. @/ Q* \/ B3 N8 D

- c1 M; B- \1 I: K一二一、无有法得无上菩提1 U4 T8 h/ R  x! a) R8 d- b& n

1 l# s+ _+ |) @  N $ o& C  I7 l0 t) {/ M

& O/ k, V$ ^  f! B: j! Q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 p) J) [- D( B! S! f) o1 z# ^9 {" t
7 G& y4 T1 E2 k8 n! N# a8 ]& W4 B
6 e+ m, o2 @6 c5 M. j/ k8 {, g
注解谓‘或疑其仍为有法’,有这个疑问的人,确实很多,总以为佛一定有法才能成佛,菩萨也一定有法才成菩萨,殊不知‘实无有法’。这种说法,是破执著有。但是也不能说真无有法,真无有法,又著空。著空著有都不能成就,所以底下经文又说:
/ S7 L# M+ v( N" R/ Q
% s# C& ~- D* q$ `+ e  f( ?- ?
0 g- [0 A  k+ q, z( W8 U2 V6 S" B# r% M) D" S0 z) a$ ]
一二二、空有一如
% V2 k6 W" l5 X" ?6 W7 t# L# U# ^% m' c: v* y% m$ A
! W2 B( L  }* p- c7 E7 O5 f

5 f5 }4 D- B) b& y/ }/ s; n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D* u4 |# I+ Q9 P# h7 |1 W8 j

5 g1 m1 c3 F) q; S
: U" a+ F! l0 I8 \! k! o* N) g: L) V7 v! X
‘如来所得’者,唯一‘无实无虚’,即是‘诸法如义’。
6 w0 E) b% W! O7 z5 U3 g7 j: }- S7 @: h! ?/ F
" ^, M- t$ D) X' u* [

( J1 M: s+ ~1 b0 U. \% I% }; \' a( j空有两边不著,不能说有法可得,也不能说无法可得,有无两边统统舍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有不是没有。无生法忍真有也不是没有,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心清净到一定程度,这个境界现前,因此不能说有得。有得是因为没有,现在得到才叫有得。本来有的,不能说是有得。也不能说无得,本来虽有它不起作用,现在发现起作用了,所以不能说无得,有无都说不上。实在讲,尽虚空,□法界,森罗万象,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说有说无,执有执无,都错了。这样才显出诸法如义,这个经义甚深,要冷静、要客观、要细心的去体会。能体会到,就会修行,功夫就会得力。如果体会不到,无论怎么修行,就是古大德所讲的盲修瞎炼。楞严经上,世尊比喻那些人犹如蒸沙成饭,因果不相符。再认真再努力,得不到结果。原因是不明事实真相,所谓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 K( x/ q1 H7 f5 u* `- J: X
: _! R+ Z# [% h+ x. [ : `# a. G$ [9 X9 s

$ s7 F- Q! C3 l一二三、一切法皆是佛法
7 O2 c( p; O8 \0 F: N* Y1 e( M
* _* L: L/ _2 Z) x / _8 b& M% u* Z' g( a+ I% H0 b" K
+ K' X& T" V- l; U5 k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W8 ?, C1 l5 n5 N; h$ y$ N8 {
3 V6 V( _, U* q% Y
, r2 ~8 u% }9 ]; J0 t3 a
' g9 w, n9 a2 G" q. [7 m1 ?( r& @
佛说法前后并不矛盾,前面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个地方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为什么说‘皆是佛法’?因明了诸法如义。‘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异说一切相,皆是实相。真实的真如自性,从相上见性。也无异说一切器皆是真金。真正明了了,法法皆是。不明了,则法法皆非。法法皆非,是对著相人讲的。法法皆是,是对离相人讲的。离一切相,法法皆是。著一切相,法法皆非。楞严经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金刚经这段经文的意思。注解:
! L; {% ?. B9 H7 _; d( t% W2 T0 a: G2 d) j3 i
$ V$ a, d; H9 R1 C$ Q: M$ w
% I9 m3 b' @7 [9 B; ?
世出世法,皆是缘生。观其不异之性,不变之体,则一切皆是,诸法一如矣。否则住法发心,住法修行,则佛法亦非佛法,何况一切法。
& \( i' ^4 ?0 U. B* R, D# _* c) x' `; H( s* q

# {, v  h) O4 g' f3 ?2 w! x- n& B6 W; D
由此可知,关键之所在,就在妄想、执著。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与此地所讲的,完全一样。离一切妄想执著,一切皆如,一切皆是。否则一切皆非,佛法亦非佛法。这才知道离相离念是必要的,非离不可,不离就不能离六道生死轮回。原来离相离念,就是离六道生死轮回,就是离十法界,真正成就无上菩提,证究竟圆满佛果。: N7 j4 _2 ^( y6 Y1 N  h, m

5 M. m: O9 ]* Y9 P' ~
0 N, V' {) @. H- q! Z8 j8 S# U- _6 @. l- @9 v% }
一二四、即非离有·是名离空
6 F; T% K  K. ?# d5 U* e8 \( ?( X
1 _# p/ Y- ~, X0 B! {% S, D
) r% S' l: V* i: i/ ^/ `! y, y) x4 ~( K6 O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b, J& E' r- y( c  X! |9 T
1 C* \2 v) l+ i. `4 c& q

$ \2 M7 R7 B( Z4 F/ Q. o! L' [3 I/ F
这段注解说‘“一切法”,知其“即非”,而不著相。则是佛法而非一切法矣。’知其‘即非一切法’是知道相就是性,所以一切皆如,一切皆是,知道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故名一切法’,这个‘一切法’包含十法界依正庄严,果然看清楚、看明白了,真的一切法皆是佛法。这种话是对见性的人说的,也是对离相离念人说的。‘即非、是名。’‘即非’是从性上说,‘是名’是从相上说。即非离有,是名离空,空有两边都离。请看注解:+ k  E$ B2 _7 n

, `4 a$ b( m: I! l) v ' w( a- O0 a6 ~) `3 ]8 @

1 Q+ J0 y- V4 f佛法如家常饭,自应饱餐,当注重消化。若能惺惺常觉,不即不离,则随时随地,皆可真正受用。; t- f/ v1 g/ W2 n" e6 |# S
3 a; s5 z) K/ f* W4 o  P

4 G. v+ E( h' A% {' n/ g+ C' Z" \
# f6 j; W( {9 i/ j* y: b‘消化’就是佛家常讲的消归自性,才能得受用。‘不即’是不著有,‘不离’则不著空,空有两边不著。‘不即’是心里面清净,没有染著。‘不离’则相上自在受用,不是把境界相断灭。凡夫不离相,心里面著相,心里面染著,虽得相的受用,却生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这种受用,得不偿失。小乘人他不即了,他离了,他把相给舍掉了,断灭了,所以得不到受用。虽然心性清净,但不起作用,小乘人如是。六道里面,无色界天人也如是,无色界天人把相舍掉了,都偏在一边,凡夫偏在有这边,小乘人偏在空那边,都得不到真实受用。
, Y8 v8 c3 t  O% A8 c
! Y+ j  J6 v* ~: @1 F) `: g
" o0 x0 o/ }3 A" R; @
6 J5 t* h. A1 p9 s佛菩萨空有两边不著,才得真正的受用。所以佛菩萨的生活,我们凡夫看起来,真是多采多姿,佛菩萨生活是载歌载舞,连讲经说法也没离开载歌载舞。我们看敦煌的壁画,佛在说法,弟子们坐在那里听,天人在奏乐、跳舞。相上有受用,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生活多采多姿,比不上佛菩萨,我们在那个境界里生烦恼。我们心里面欢喜高兴,这是烦恼。烦恼不仅限于忧愁,欢喜也是烦恼。中国人讲七情五欲,情动了就是烦恼,喜、怒、哀、惧、爱、恶、欲,都是烦恼,佛菩萨不论什么境界,心地清净,常生智慧,这就是真实受用。
$ P7 `5 w) Q6 ]& K: s0 o, W( d  [3 \$ Q' _. ?% l; m, f
- l6 \/ _3 N; F' W" e7 R

  ~: b% u/ e2 n) T" _: E4 {佛所说法,说理便摄有事,说性便摄有修。此一大段,皆说自觉圣智,令学人依之起观照。必须离相离念,方能契入。
7 z$ m9 L; z- t) k, H! V" X' M' W4 v# ]( w

! d1 k. d  J) b5 M2 p2 p
0 l" A" I/ c3 b% U6 ?3 Y佛所说法,说理便是有事,如金刚经所讲的是理,虽说理要知道事。阿弥陀经说事,但要知道理。能把金刚经与阿弥陀经合起来看,理、事就特别清楚,理里面有事,事里面有理。说性里面就有修,说修里面就有性。‘此一大段,皆说自觉圣者,令学人依之起观照。’是说这一段完全是如来与大菩萨果地上的境界,我们要明白佛所说真意之所在,把它应用在生活上,这就是观照。‘必须离相离念,方能契入,’这是很要紧的。离相离念,谈何容易,像我们这样烦恼深重、习气深重,那能断得了?幸亏有个带业往生的净土法门,所以只有死心塌地念佛,才能成就。
/ x- P0 a4 W5 b, f
& U3 g( }& _5 t' K
+ X1 z  G/ S4 k% w$ [3 o3 c: Q1 }7 ?4 Y
一二五、报身与法身一如
( U# @1 e- T8 U( q  N9 i; b
9 ?1 d/ i- h5 o+ h' O
" _3 h6 o: L4 D6 r5 C" N
# H# n1 p% Q7 q  P' c+ k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h) b* U1 X6 @
( q; K7 D  X* o2 Q9 M( c& X- w
$ U* h* j, B$ e

, J; a& z9 K; d7 W9 g3 E2 G经上说的‘大身’,都是指果地上的报身。赞佛偈说‘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是形容佛的报身。说报身‘长大’是从相上说的,是从事上说的。说‘非大身’是从性上说的,是从体上说的。报身在大乘经典记载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报身,另一种为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是断惑离障,达到究竟圆满,这个身相自然现前。他受用报身,专为度法身大士而现的。因为证得法身以后,身相也是很高大,佛一定要现同类身说法。可以说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都是从性体里面自然显现出来的,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1 p8 p3 ], N' t9 S* }6 g
3 e- v+ o! G1 C0 }: B2 R* r, ~
! d4 B. s8 M$ l5 O! T
! E3 s5 c) C2 q+ A, n' B
一二六、极微细的分别执著障碍见性
: i" E$ p/ Y. F: \  G- T! l9 s$ J8 V5 g( ~" \. G& z$ [) W) Y9 j* \
7 W5 T' h1 Q& E6 Z6 J% E

& x  S6 }, S; k2 j' {% `- A+ @+ B) q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7 G6 b" `3 [$ R. l+ p
: v* x! v, j. f; u

/ K; }! _1 |$ }5 U8 Y. y$ H, Z$ B  G0 I. K/ ~) q
‘我当灭度’,‘我’是能度,‘众生’为我所度,有能有所,四相具足,就不是菩萨。这里所说的菩萨是法身菩萨。权教、小乘虽离相,没有离念,还有微细的执著—我当灭度无量众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绝对没有这个念头。因为有这个念头,就著相,就取法了。虽然是极微细的分别执著也障碍明心见性,必须要舍离干干净净,才是佛所称的菩萨。0 c9 b; Q; w( i* b2 Z, _9 Z) w

% l1 Y) M5 i/ m9 w9 z3 T3 _4 G4 K+ ` 3 K% f# F! _/ h0 N& A

" Z+ y; @# @) D. O9 u一二七、无法0 k; G' W3 @- O8 r4 C
! y+ T# P& y; }+ ^

. O: ^) g/ m( ~6 `/ t* J1 ]5 O( m; u; `; x. C2 U0 S0 M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2 Y9 D: T& T( T, }# [! L

- v& o1 E+ H- z, j3 t3 x# G 1 t8 }4 f, B* G5 n

& Z! O- [+ w$ u0 j% @一二八、无我/ K% ]0 A. M, k
" I% i+ U1 a2 g2 I) g9 {
* Y7 g: d( k5 I" Q: ~1 Q2 K/ |& v

% `- S% M6 t5 v1 C0 Y" l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 _; l* B# l5 Z
- v* E, _  f$ P ( K2 D; s- M+ q: W  ^+ K/ A
5 ^, c2 E/ ]6 n) \
前面一段说明没有法,没有法就不能执著有法。这一段说没有我,既然没有我,就不能执著有我。无法、无我是事实真相。经文说到这里,许多的意思,在上半部都已说过了,不再赘述。
# H" E' N- l3 D
3 |$ \; G2 \" L9 ?( X$ m " f( T# p9 ^6 }9 s5 b) _" M
* j# {- t# l; h+ m, L8 |) {
一二九、起念著见·全是凡情/ X5 l  k& L+ g" U$ ^' M

: ^5 H. Q! U. L# u/ a . T7 N, H3 `% O( Z3 c4 o5 g/ C
+ _4 ?: q" r' l9 Z  J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V7 h! M, Q! A7 x
: [3 K( K4 r! n3 s3 Y* X. `
/ n3 E2 `$ p5 e  _' e
% Q/ @( a; s( M% H
一三0、从一法不立处求证) s! L4 t8 C' [+ v7 H4 s" e7 {( p
5 D1 z, l5 U' q3 {

) J' z8 A+ d8 P. B+ x( @+ M9 z
- ~8 A7 n* M! ]# C# t) F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 F/ \4 i7 y3 [- X9 m5 f
# M4 |4 u+ U  Q9 j* J/ V
( d$ A) w, |2 Q! g- ~. D/ X
; H& H+ J& G' D" [6 t这些开示,总而言之,要我们从一法不立处求证。‘庄严佛土’,这是回向偈里面,几乎我们天天都在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们只是口头上念,实际上拿什么去庄严佛净土?佛净土从那里来的?是清净心所现的,华严经说‘唯心所现’,那是佛净土。‘心净则佛土净’,由此可知,庄严佛净土,是要清净心,清净心里一念不生,就真的庄严佛净土了。如果心里有念,就把佛净土,变成十法界。心里一动念,就‘唯识所变’。心里没有念头,就‘唯心所现’。唯心所现的,是一真法界。唯识所变的,是十法界。因此,庄严佛净土,是我们的本愿。可不可以起个庄严佛净土的念头?不可以。起一念,心就不清净。由此可知,真正要庄严佛净土,没有别的,修清净心而已。净土宗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真正庄严佛净土。‘即非’是从体上说,体上本来清净、本来具足庄严,任何人,甚至于诸佛菩萨,都不能给他添一点,也不能减少一点,因为本来具足,法尔如是。十法界里可增减,因为是唯识所变。一真法界则不增不减,完全是自性的流露,自性显现的。6 ?4 @, L$ Z8 D+ ]
& K# M, G- m/ h  e

- E& n9 o( B  R4 n0 ^$ e! [  w4 a; U% u) L7 D6 p1 Z7 O1 L- f2 T3 P
古大德注解弥陀经、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而我们这个世界是法相土。法性是唯心所现,法相是唯识所变。稍稍懂得唯识常识,就晓得阿赖耶的三细相,‘无明不觉生三细’,第一是无明业相,由无明业相里面生出来见相(见分),也叫做转相,转变了,这一转变就现境界相。境界相就是法相土,是从业相、转相里变现出来的境界相,在相宗也叫相分。我们这个土是这样的,这种土是可以增、可以减,它不是真的,真的就没有增减。所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样的句子,显示出它的真相;非空,非有。我们的心态也必须要两边不著,与事实真相相应,相应就是觉,不相应就是迷。
8 p' }3 {% r' Z8 u! M: o' I. l2 L; W

7 v& b7 I  v  C$ X4 H! B: O; W1 K) V, Z# o1 g% ^2 }
一三一、通达无我无法是真菩萨& q/ [0 `+ ?( {$ z% I
$ S7 D( ^0 u6 I+ v( T2 y9 D- u9 z

3 i4 R  n1 o3 s0 G: n) l2 [
: K: f1 L3 {7 }" f( Q* |( a. I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 h: ^* ^" ?( N6 X! \  t* G8 Z9 R
: Y# |0 t: x7 ~: ] 9 Q3 _  T* |1 @: }! P  z" u4 x9 L

0 ]$ a7 ?7 M  s‘通’是没有阻碍,‘达’是彻底明了。知道无我无法,人无我,法无我。佛说这个人才是真的菩萨。菩萨是梵语,意思是觉悟的人。‘真是菩萨’是真正的觉悟。由此可知,如果对于我法还是执著有,那就没有觉悟。注解:
& F3 R; ^7 d1 o4 n, r+ c8 u1 W# @# N& }/ O: z

! V/ u3 i8 v2 ~5 P$ E' |/ h+ S
; G8 M% d' X' t! V6 G* K一切法皆无我,则一切无我法。故自‘著衣持钵,入城乞食’,乃至‘还至本处,敷座而坐’,皆所以表示无我之法也。此正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气象。  N! Q0 g2 P$ T" d% b& E

# o: s( [# f9 O) D $ s: T. D; W3 \' h8 s

- R# C2 R2 j2 A9 ?& U: u& G这是佛显示的,就在生活当中,这就是真的菩萨,真的觉悟了。我们凡夫从早到晚,也像世尊一样著衣持钵,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所表现的妄想执著有我有法。佛说我们的生活,是颠倒错误,一切法皆是非法。佛菩萨表现的,一切法皆是佛法。一样的生活,一样的过日子,境界完全不同。一个知道无我无法,随缘随分,自在安乐,游戏神通。一个是执著有我有法,妄想分别,烦恼无边,业报无边。前面我们说过观行,佛门的用功,也不外乎观行这个总纲领,要紧的是观,观是观念,要把错误的观念改正过来,那些观念错误?有我有法是错误的,无我无法是正确的。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是错误的。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是正确的。这都是世尊在这部经里面,在在为我们显示的。希望大家都做一个真的菩萨,换句话说,希望大家过真正幸福美满快乐的生活。
# D- ?  T, C2 a& o: U! M9 [2 |  c0 D7 [) l

  q# J" b0 j: c0 G9 A$ q; h0 e7 n- [" X) u* W9 B) b6 ]) x
一三二、五眼圆明·开佛知见0 g3 _# t  J  K- b
4 n9 X/ {1 _2 T$ d" d

" R* [. p/ F8 E" P9 O# S
5 T% u8 j4 o9 q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K* j) S" Q9 E6 I
5 ]# F  W2 k' a% O0 A8 i

& W8 ?6 U1 N/ q( \
: V6 U  L* ^$ I" C这也是金刚经里面很著名的一段经文—五眼。我们常常听佛门里面讲‘五眼圆明’,五眼就是此地所说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此地所说‘开佛知见’的‘见’字,不局限在眼见,真正的意思,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见解,看法,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见’是从有所表现说,也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用一个字做代表,用见。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用一个‘闻’做代表,这些都是代表接触。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叫‘知’,一丝毫迷惑都没有。3 B. h- g2 p, W" _) G* z

. v5 z$ D- r4 D4 u. _ ' u  s5 @( h# d, B9 P. \6 Y' {

3 x. m6 h% h; M. r7 u' d凡夫只有肉眼,有天眼的人不多,天人有天眼。天人的天眼是报得的,不是修得的。鬼神也有天眼,也是属于报得的。但是能见度广狭差别很大,鬼神的天眼现的量比天人小得太多了。证得阿罗汉有慧眼,菩萨有法眼,佛是五眼圆明。. n, J( P, Y+ w0 ~" }4 B

# I' [/ h8 i0 V. W! D
4 c+ L. r5 y( `9 O, y+ V& D! Y6 u. y2 h. \
三界之外的圣人,他们因为定慧的功力,使自己本性里面的德能透出一部分,诸位要知道,五眼是自己真如本性本来具足的德能。我们是因为被妄想,烦恼障碍住了,不能现前。正是佛所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修定修慧,妄想、执著逐渐减少了,本性里面智慧德能就往外透了。所以五眼我们也不必羡慕,世间人把这桩事看做了不起的神通,因为好奇,羡慕神通,往往受骗。妖魔鬼怪也都有天眼,小小的天眼。天眼有修得的,修得的是定功,定里面一定发通。另外一种不是修定得的,妖魔鬼怪有小神通,附在这个人身上,于是这个人也有通了,那个通不是他的,是妖魔鬼怪的,借他这个身显通骗人。他利用妖魔鬼怪壮大自己的声势,贪求名闻利养,与妖魔鬼怪合作,互相利用,欺骗众生。一旦妖魔鬼怪离开了,他所有通的能力,统统失掉了,这个事情是世尊在楞严经上说的。而在末法时期,类似这种情形,在在处处,时有所闻,我们要特别谨慎,特别留意。凡是著魔的人,你去问他,喜不喜欢神通?喜不喜欢感应?他一定说:喜欢。他要是不喜欢,就绝对不著魔。' D1 b( X7 c5 P- q: e9 K! h& C

/ `( d& ?: Y% p; A1 u& y
  z$ _: ?% [/ d3 |
8 x' [+ b+ r; d( N7 {6 S' X一三三、若不执著·则见相即见性
# C2 F' q( h1 o" ^+ S) T3 t5 {* D1 Y

/ e) A6 c! ~& U
/ K  Y1 T" b' i4 d! K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1 g4 L5 z4 x1 h/ l2 m
  e8 U" b- E7 m5 ~3 Z3 \/ E& L

! W4 Y: j7 P7 K
3 ^: l6 o2 w/ v3 D这个意思很难懂,佛是就比喻来说。‘如来说是沙’,若不著相,则见相即见性,这是后半部和前半部不一样的地方。后半部一切皆是,见相即见性,又何必一定要说:如来说是沙,即是非沙。这就是说明一切皆是,破菩萨微细的执著。佛说法是我们讲的,佛没这个意思。以我们凡夫知见来说,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样说法,众生才能真正得利益,也就是一定要适合众生的根性,适合众生的程度,适合众生的生活环境,才能得受用。6 K2 w  F! G2 a2 J' U5 C7 o1 L

7 ]. V! B% l) r * T; a( [& U3 k

$ V+ }, g0 d7 k# V6 l9 ?  H+ z) t世间人说这些都是沙,佛也说是沙。佛不会说这不是沙,佛不会这么说法。这也是大乘佛法常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绝不破坏一般世间人的观念,而是慢慢诱导,把他纠正,把他扶正,这在教学法里面,是非常高明的一种。所以佛法能得一切众生的欢迎,没有不欢喜的。假如佛法在世间不能叫一般人接受,那实在讲是传法的人,不是菩萨、不是佛,而是凡夫。他把佛法讲错了,使人产生误会,不能接受。请看注解:
8 w& I4 K8 F4 K  h' V  w' t9 t1 V& Z( I  c

2 Z# u, n* S* [- z/ i
! z5 l, T+ u: t- p  N不一不异之义,为般若之纲宗,佛法之要领,可以贯通一切法。此经令通达无我法者,先通达乎此。此句,开之则为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详参讲义卷四。
3 k* n3 g7 U3 Q2 H) Z6 J0 a8 |& l2 K% R; {% d

4 H; q( C$ @0 y
: W* ~4 A0 t7 U大智度论云:‘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因缘生法,犹言因果。言一切法皆是因果。故一切法皆是具足‘八不’之义。
+ A: z1 ]+ C3 s8 i+ t: R: K2 ~" l$ A. S0 {* d" u
3 L2 A& F1 V& M2 R1 F. }6 l
4 _; z/ T. l9 |9 g4 s+ r* O
因缘生法,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而且因果,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因变成果,果又变成因,因又变成果,因果是循环的。‘八不’只要了解一个,全部都了解了。这段里面取‘不一不异’,‘不一’从相上说,森罗万象,无量无边,如佛在前面举的例子:五眼就是不一。但是讲到知见,五眼都有知见—不异。‘不异’是从性上讲的,性相是一,不是二,性相从来不分开的。把它分著两截来说,那是错误的,那是愈说愈说不清楚。这就是民国初年,有一些大德,像欧阳竟无先生他在讲演集里面,就批评现代哲学,是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的根源。我们如果仔细听听他的说法,还真有道理。因为哲学的观察都不是正知正见,都是偏见。主张唯心的,与主张唯物的,因见解不同,就会引起整个人类的战争。佛法不是哲学,哲学‘能’、‘所’是对立的,不能统一。佛法讲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很难懂的地方—不一不异,这才是事实的真相。真相是合谐的,真相是圆融的。所以欧阳先生在民初很著名的一次演讲,题目为‘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要想世界永久和平,要想一切众生共存共荣,唯有大乘佛法,因为大乘佛法讲的不一不异。理事不二,性相一如。这段经文举出众生说是沙,佛也说是沙,佛不执著一端。这样的态度,才能与一切法融通,才能与世间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国土,不同的见解思想,乃至于不同的文化生活,可以和睦相处。可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有理论依据,理论就是不一不异。2 m1 i! w. R' f) x- C* h
- ]# q; ^5 i% `' f& L" ?
0 @; K, \1 \' u3 H3 J

5 y9 s* f' F3 W9 e一三四、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
' y* x) q! m1 z1 o: k0 ]6 ^* t6 D- n5 h8 P# z, P: }' u, X1 Y
1 s( o% N  v8 H( T- f: d8 i

' m7 G, m) N& r3 X/ z; h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H4 ^- W2 T. {( ~/ e2 n( j

& Y  r* p( h$ ^/ S 4 K- [% q. Z- K2 s& a0 Z

, h/ P! f; B* S. O. K恒河沙数的恒河沙,真的是无量无边。诸佛世界,就像那么样的多,无量无边。一尊佛的世界,经上讲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粒恒河沙,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有多少?有恒河沙数的恒河沙那么多,所以须菩提说:甚多,世尊。
; ^& Z* a$ U6 v7 H$ x
0 W; l5 l1 c. \. G+ F# ]- b; ] 9 [! X( d. r! Z/ Y8 b. h
1 b; @1 l( n) F- }
一三五、举头三尺有神明
! z8 P$ H% A# ?, W; e. t9 l& G
+ {* S+ _% u: f- D% U2 Y
6 `& c0 e3 i' o5 T. x$ j9 }+ E
* K8 X8 @/ z" t- C& {4 l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6 |" H: o& U$ s; N/ r
: w5 F/ [! L) x3 W6 n
4 J  l7 h8 [, t# ?+ f- e$ L+ t' \6 X
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个世界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每一个众生的心,佛都知道,佛这个能力太大太大了,佛怎么会知道?虚空法界是自己真心所变的相分,真心现前,是自己变的,那里会不知道呢?所以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造作重罪,临终十念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可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萨,能力都恢复了: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知,所有一切众生心里想些什么,念些什么,他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人,无量无边。我们今天打个妄想、做个什么事情,以为别人不晓得,那就错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但阿弥陀佛知道,观音、势至知道,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我们还敢做坏事?还敢起个恶念?中国俗语说: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知道的,并不太多,可是诸佛菩萨彻底明了,所有一切众生的心,‘如来悉知’。- J' T' Q! R& L8 x0 k

8 i* F/ n  |* q# ^, t
' @& A, ?8 ?" S' I2 L. m
, ~  I' R/ ]7 S  V一三六、众生所用的心是妄心3 f( @% f8 n: n7 j6 d; d5 z
& K' W- p6 ?  t- j: x  C4 a
. g* _1 v2 A# U* A6 p% O

/ \( o5 e4 I$ A" l1 s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Z; Q+ n9 V" Q; P' Q
* k: S, W% b* h: E! E, C5 T; G4 S% j
. w! U/ k" C" E* ?, }
- ^7 @7 t4 I0 {$ m) T* E0 y/ S
‘诸心’指前面‘若干种心’,一切众生的心。‘非心’是从性上说,那不是真心,是妄心。所有一切众生用的心,都是妄心。他要是用的真心,那就成佛成菩萨了。法身大士用真心,权教菩萨还是用妄心。‘是名为心’,这个‘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就是妄心。注解:
) x8 v$ M7 x6 E; }9 r4 @+ n5 u* O" Y& N8 z) t! b" H
* Z6 P0 ^5 m) ]6 x

/ Z3 e& c7 b1 z% S" q( F须知凡夫心念,虽鬼神亦知之。所谓机心才动,早被神知。若微细念,则惟菩萨罗汉能知。佛则无不悉知也。* v; X  p. e7 o3 k. G, J3 r( w
9 |- `5 V6 z" o% Q5 _
, x! G* ^4 k. i: v( Q
) M9 l& V, f! u7 `1 ^" `9 r
这些都是事实真相,中国孔子教我们‘慎独’,‘独’是独居,没有人看见,我们自己的心行,都要端正,不能说没人看见,可以随便、可以马虎一点。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什么原因?鬼神见到了。多造恶业的人,好像没受到恶报,现在还满享福的。佛告诉我们,过去生中,他修得大福报,他的余福未尽。造作恶业折福,怎么折还剩不少,所以还在享受。到福享尽了,恶的报就现前了,三涂地狱,那有得受的。有些人心善行善,却遭遇恶报,是因过去生中造的罪业,余殃未尽,今生虽修福,修得不够,抵不过那个罪业,恶的余报还是要受。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恶报受尽,来生得大福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善绝对有善果,恶绝对有恶报。1 [+ s3 f* I5 D
8 ^; a  o3 J, y3 }" Y6 o
3 _+ V0 s7 m8 J0 L8 l1 Z8 M

; K% N7 \) |* k  }一三七、三心不可得( p4 @1 `; q/ c: m
6 O9 Y6 y* t7 G$ k/ g+ U! s! e

. X8 S+ K5 b5 a3 |% N4 G' c9 w, R
! P0 Y3 s4 j6 j. c; p6 [6 j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O2 y# p* A3 o+ K; X  q

; C" B$ ]! `( y  I7 e: d2 M 0 a- ~0 d3 p% `: x1 M

9 Q5 b2 b0 D. }. Q0 H6 @* n2 E0 y& f这是说明为什么佛说权教、二乘、凡夫所用的心都是妄心,因为它不可得。这个心是起心动念之心,念头不住,念头才起就灭了。前念灭了,后念又起。不但白天念头在生灭,夜晚睡觉还是在生灭。人的身体虽然休息了,心并没有休息,还在做梦,在打妄想,永远不休息,生灭生灭,永远不住。‘过去心不可得’是前念。‘现在心不可得’是说现在,现在过去了。‘未来心不可得’,未来尚未到来。这是金刚经上有名的三心不可得,非常非常重要。心是什么?心是能执著,外面境界是所执著。如果一个人真的觉察到,我能执著的心不可得,所执著的那些境界(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也不可得,能所皆不可得,还执著什么?可见执著是妄想,不是事实。我们无始劫来,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就在这个地方错了,这是把错误的根本为我们说出来。! T2 f; f; ]' Y3 ]
, W3 }$ o# f6 q* e3 B) h% k
+ C1 q9 [" Q& k$ x4 O: f/ N3 A
6 J: h( k; s( q4 D( [; ]
如果真正把三心不可得的意思体会了,佛门的术语‘参透了’,自然都能放下了。一切众生迷执,迷在什么地方?执著在那里?以为这个心是真的,以为这个心是自己,以为这个心是能得。有不少聪明人、哲学家知道这个身是假的,但是认为心是真的。所以西方哲学家(按系笛卡儿Rene Descartes)说:‘我思故我在’,认为能思的就是心,把这个心当作自己。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阿难尊者,也是这个观念,认为能够思惟想像的,这是我的心。一般凡夫,无不如是执著。不知道这是妄心,是不可得的。妄心之外有无真心?有。真心是常住不动的,世尊在楞严经上‘十番显见’,说明见性是真心,闻性是真心,因为它不变,它是恒常的。而起心动念,这个心就是念,念是妄心,念是心的作用,把心的作用当真心,那是宾主颠倒。作用是家里被使唤的人,他有个主人,主人不动,被使唤的人才动。所以妄心是心的作用,不是真心。作用前面说过,相和用都是无常,千变万化的。不动的真心是真常,常就是一,所以是真心,二心、三心是妄心。从二心、三心,就变成无量无边的妄念,刹那不停,这一段经文所讲的三心,就是指刹那不停的妄念。注解:
  g; _1 ?( ^0 |1 @6 Q' H" r$ y6 c0 O' D

5 K" M/ T" b  j5 k" M, y# \: @  _  l9 Q8 R% \9 I% g/ m; S1 T
真心,则常住不动,‘非心’,言非常住之真心。生灭心是妄非真,故曰‘是名为心’。! s( L# V( B' L8 Y- ?: [
" v  F. t; v, v
% \; [" e$ @6 d& G7 x3 ~$ N

1 k! l. V% s4 n1 y/ @! v执著者,必自以为我能取。不知即此能取之一念,三际迁流,当下即空。念尚不可得,尚何能取之有乎。三言‘不可得’,真乃锥心之语,直令我见无立足处。' P8 H6 k- g  W7 j' r' [4 L" d* A7 `" }
* A. B* ^$ R! e- \

: G3 C: X+ q) e" P1 N1 F' e( d/ ]- u7 X
楞严经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文道尽三界轮回之真相。3 b4 U, J7 Z; C9 @1 h& K' C/ M
( c8 y; v3 [6 K. J* k  {

) T; u% x% D2 p! K" X  t7 U! w5 [- t9 x. F) H. M  F' m
若心不随相而动,便除一切苦。所谓了生死出轮回,心了耳,心出耳。修行人第一步,便当明了此理。! R$ c3 Q' ?# W

8 e* e/ @* @! G0 q+ {4 L1 m/ E 9 H% M# e4 @" Z* W
" t' c' _: p4 M( E" M
一三八、能得所得·皆不可得  e* g7 X4 ]9 k/ t2 \& q1 X% H! G

: k, V; c* N5 K7 E" A
! E& `* l8 H, F5 g8 ~0 D/ o( `+ @+ J% \' O
这两段合起来看,就把宇宙人生真相看破了,我们众生有一个强烈的观念—我能得。能得的是心,三心不可得,我能没有了。我所得的是一切境界,是诸法,诸法缘生,当体即空,所得的也不可得。能得、所得皆不可得,你看破了,你确实看穿了事实真相,既然皆不可得,自然就没有得的念头,要晓得无得就无失,得失就没有了,得失的念头没有了,你的烦恼大概可以去掉百分之八、九十,不但菩提道上没有障碍,人生生活过日子,也会过得很快乐、很幸福、很圆满。众生为什么过得这么苦呢?因为得失的心太浓,不知道得失是虚妄的,是根本不可得的,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生烦恼,这叫自作自受。明明不可得,他要求得。明明不能得,他自己认为一定能得,这是迷惑颠倒。注解:* u5 r2 N5 e/ W& {- u$ A/ Z* T

5 u& n8 |$ i' T" N/ E
( b8 N( U8 d4 M
1 M; {/ l$ g; I+ q5 R# y此一大段,含义甚多,须先说明,入文方易领会。( i. X/ a3 z' O0 m$ ^
  `+ C3 H% [, S; N5 p

# i* F  J# C& F% R8 p
6 r5 Q, y' m* K+ V0 i  a上‘心行’一段,是约内心明义。此‘诸法’一段,是约外境明义。诸法多不胜数,今约福报及法施明义,则可赅摄一切法矣。
* [, D$ f( t" A8 T0 ]+ L" g* i
) L3 a' |* v9 G2 e& r: G
3 Q& @# U' e' s# k! R! ], ~! `9 A2 ]3 R4 m* t$ c' n0 \2 b
佛说法多半用归纳,无量无边的法相,归纳为几个项目,这样说法比较方便,能在一法里面明白了,以这个道理、原则去推展,一切法莫不如是,都可迎刃而解。
- u; M, j4 @3 u* [3 \
! T+ W& S) g; P6 ^9 y+ w, R
: E0 P$ v" q& M$ X  B
( ?/ h- P+ k) \( R! y! G1 ?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行。布施中以‘法施’为最。法施之义明,则六度万行,皆可例知。法施是善行,善行之义明。非善行之事,亦可例知。( `$ ^; H$ G6 ?/ z
5 l* a4 Z& Y0 e7 a9 J! g3 d
. P% ]2 _0 N: W% J$ T0 k

+ f- e5 ~  a( v* b* i' x  Y! B因缘生法,谓一切法之生,不外因缘。故法即因缘所生之果。无异言一切法不外因果。故‘因果’摄一切法尽。+ Z. l) A9 x* W' u/ b. ]* s
/ r9 d4 |) U& S* B: Q% P0 x

; L% W& N4 Z8 n! n  c0 @+ J
4 U1 Q$ N: ]$ q6 V因缘生法,但有相而无性。可知一切法之当体,如幻如化,如空中花,如水中月,绝非实物。故标题曰‘体空’。显其当体是空耳。
7 }% B$ K; F7 f4 y* q8 H: ~* [6 _. m5 d: ?' _" e: i
* o( h' w, V$ M. t" G& t

1 V7 i/ g! t- L( q2 z  Z+ ~& j$ J这几句话很重要,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当体即空,十法界依正庄严,无不如是,一真法界也是当体即空,没有例外,一真法界也是缘生的。但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不是境界不一样,是人用心不一样。一真法界里面的人,用真心,用常住真心,所以所现的一切法,便成常住不坏。世尊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的道理,不但适用在十法界,也适用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人想,想的是一,所以那里一切现象也一真,没有变化。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心,就是三心不可得,念念生灭,念念变化,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无常的。为什么这个世界无常?因为心无常,法界是心变现的,心要是真常了,变现的相也真常。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常的?西方极乐世界人心是真心不动的,没有生灭的念头,没有染净,没有一异,没有来去,心是定的,这是说明事实真相。这两段经文,可以说世尊为我们开示,达到了极处—能执的心不可得,也就是能执的我不可得;所执著的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当体即空。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白之后,我们的生活就可像诸佛菩萨一样的自在。  P1 ]* J0 [5 I7 L" _1 n
+ `6 [+ h6 B9 _* u( ?, i, u* O+ B
; {/ B9 g0 }' R4 u: i

! z& ]: z: M# d: O7 P一三八之一、福德因缘+ `8 {: d" c& w& a" @
  @8 o8 x- D$ d9 y* q
) n. a0 F. l* ?' G" G1 V
0 M2 ?. j0 ?1 J
须若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 G: `# h8 h! w3 W# z5 z8 O9 O+ d; H4 U

) `2 b6 G! u. e
1 v( n3 |+ e4 }  D世尊问须菩提,还是用比喻。前面较量福德已经有五次了,一次比一次殊胜,那是讲离相离念,得福不可思量。须菩提答覆的是: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注解:
5 A- U3 n* i. j" v" V+ c1 j/ e$ `1 M

* L, w) @3 R; Q1 S& S2 x
3 u1 n1 s; m8 u3 B' i) `6 d7 E此是总明缘生之义。从布施因缘说到福德。‘布施’,因也。‘福德’,果也。因缘所生,因果无尽。布施等为佛门大事,尚不离缘生,不离因果。则其余一切法可知矣。4 Y, R- ~: `1 h9 n% b1 O
! o9 Y! y. _7 y) o
6 r1 z7 P  c: e( \7 J* B
# ?  Y' U# Y& S  q# r
佛法也是因缘生,因其是因缘生,所以要舍,‘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不是不做,舍是舍念,不著相,不起心,不动念。也就是离相离念是心里离,不是事上离。
4 D2 a5 ]. \8 X4 }
* u% w# j/ O* ~: o: x, A2 h
; x) ~" @+ |/ o: X$ y5 `0 {% r3 d  A1 Y7 W
前半部中,长老答辞,多言‘不也’。后半部惟开佛知见中,答‘如是’最多。表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义。是明融相会性。
. L! ?8 X- W* u- y( N. |( E9 M8 d! R4 S7 x8 y+ ]; p- A+ G' ?8 u$ B
1 ?% y0 z2 n2 q$ X1 e

+ t9 c4 Z7 u4 A4 ]8 ?前半部是教我们离相离念,所以须菩提长老多答‘不也’。后半部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答‘如是’,两个境界不同,前半部性相没能够相融,就是有分别,有执著。后半部离相离念,所以一切皆是。绝对不是矛盾,前部是对初学者说的,后半部则是对已经契入境界者说的。前半部是将发菩提心,后半部为已经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说的,所以境界不同。( D5 u4 u* I3 i% {5 J
& b2 a( U- a& a6 E" r' o; t! {

* f) @0 @$ @8 Y- Y
; z% C& P$ z9 C3 L) |& l* M2 z5 T一三九、勤修布施·福德自至& G$ c1 f! ]# s; }

& X7 X0 Z# z& ?+ Z5 Q
3 Z$ h8 S' r1 i; |* j# n: J, T8 n/ ]  \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9 X. D/ v4 Z/ k" t* \. Q- K3 p4 c# S' W  k
' L) m5 @  F8 X" @2 Q$ |9 {
0 |: E* x' J3 E; T# u" o2 k% H+ [
‘福德’是布施之果,是因缘生法,一切众生只要真正肯修六度,福德一定现前。财布施得财富,我们看到很多人发大财,他自己迷惑颠倒,以为他很能干,运气很好,别人都比不上他。其实要说聪明智慧,比他高明的人多的是,说能干,比他能干的也多的是。为什么人家不发财他发财?不晓得事实真相—前生所修的。有些人发大财,却很快就失掉了、破产了,这是什么原因?是他财虚不实,种的因虚。比如我行布施,用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诚心诚意布施,这是实在的。自己没有钱,到处去化缘,拿来布施做好事,这是虚的。将来能不能发财?能,却是昙花一现。我们这一生赚钱赚得很辛苦,是因为以前修布施时,不甘心、不情愿。好像看到人家布施,自己不布施不好意思,也跟著布施。布施以后,比割肉还痛。以这样原因修布施,来生得福报,要赚得很辛苦。因为布施时辛苦,赚得也辛苦。如果布施时很欢喜,绝对不留念,将来得的财富,源源而来。什么样的因行,什么样的果报。一丝一毫,都不会差错。怨天尤人,是不明白事实真相。财富想长远保持,明理的人知道,发财以后,欢喜布施,他的财富必然不断增长。听闻佛法之后,仔细观察世间,确实如此,就自在了。
, Z8 k7 v/ `. I6 A8 w, O3 o7 O- n! J

  X8 {2 Z  u+ ]- r7 u" z3 a2 p: ]' W2 Z8 O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都是世间人渴求的,不晓得种因,天天打妄想,想得这种果报,那怎么会想得来?所以一定要修因,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离不开因果。( x  `) H: c+ |( {
! K* W2 u7 C* d8 \& ?9 [0 g7 e
5 c2 f8 \6 J' {. F& \$ R

& N1 C$ [( o  G8 }0 B世尊在此地说的经文,表面上说福德,实是说布施。若不修布施之因,那来福报之果?故‘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正因福德当体即空,乃是因缘生法。故欲得果者,但修其因。若勤修布施,则福德自至矣,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我们劝别人,别人未必能信。最重要的是自己明白了,要认真去做。到果报现前时,别人看到生仰慕之心,向你请教,你告诉他,他就相信。众生看到果才相信。
0 J" _8 Y! e* {/ e
! l; @( a8 k- _% s* _; K# }; p + Q( {0 C0 Q  m# X

! Q1 P( v8 n. d一四0、佛的报身也是缘生
: _1 a1 o6 H/ V; @7 W. A+ Z0 L( p, f8 p" k8 H
( K: U; O8 K3 q
8 O5 o0 t7 k. ~% n. i' t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J: i) p. r  ?& _! P2 N
0 M+ X1 G7 N# l7 c" b) A
. N) l9 M8 D( `" U

& o( E  T8 K  Y) L) c( \这一段是就佛的报身来说,佛的报身也是因缘生。凡是因缘生法,都是当体即空。所以佛不著身相,佛离身见,离相离见,受用就自在。‘具足’是圆满的意思,所谓‘功德果满’,‘功’是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是戒定慧。戒的功夫成就得定,定的功夫成就开慧,慧的功夫成就,圆满报身就现前了。‘满’就是具足的意思,佛举这个例子问须菩提,须菩提答称:‘不也’,这是活句,意思是可以从佛的报身见性,这是对离相离见者说。如果著相著见,在相上就见不到性,这是发挥不一不异的道理。如果能够会相归性,性相是一,性相不二,见相就是见性。从相上见性,不但从佛的身相见性,从一切相里面都见性。譬如中国古代禅宗大德,常常测量学人:往往问:‘在那里?像什么样子?’这就是问真如本性。我们在语录里面看到,随便拿一片树叶、一块石头,答覆说:‘就在这里’,答覆就是正确的。如果执著相不是性,性不是相,即使在佛的报身上也见不到性。经文前面说‘不也’,下面说‘不应’,都是说无所谓可不可。注解:9 X7 L8 R0 S; \7 ]. p

3 |+ K" m( L* g9 J8 }
. B5 c6 {8 n; L9 W6 ?- v9 z2 x, f9 n" n. v9 B/ k$ V
心有所取,由其动念。欲一无所取,唯有离念。离念不能,则唯执持弥陀名号,一心称念,而离一切杂念。以弥陀名号,能导入真实报土故也。8 c3 U6 @/ E8 ~! W9 F8 o) X1 C

  y! U+ L& U$ X. M+ f/ g) ~ # k5 Y: M$ e$ z* X4 Y4 C

4 J9 a# p' }6 c! D‘有所取’就是造轮回业,心有所取,不管你取什么,取佛法都不行,你没办法离开六道轮回。取佛法修得再好,过去倓老(倓虚法师)讲的:往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是出不了三界。因为心有所取,连须陀洹果都不能证得,这是我们从本经看到的。须陀洹为什么能证果呢?他离相离念,才能证果。不能离相离念绝对不能证果。‘离念不能’这是真的,我们确确实实没法离念。这就是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对我们都不产生效果。我们害的病,那些药对我们都没有效。现在只有这服药,这服药的方法,是保留一个念,离一切妄念。我们会问念阿弥陀佛这一念是否妄念?套一句须菩提的话‘不也,世尊。’不能说它是妄念,也不能说它不是妄念。为什么?一心称念的人不是妄念,杂心称念的人是妄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古德说是自性的德号。用这个名号,恢复我们自性,这是非常巧妙的方法。它的意思就是自性觉、无量觉。念这个名号,念念念觉,觉而不迷。所以持名再挟杂著其它念头,功夫就被破坏掉了,那就很可惜。所以念佛一定要遵守大势至菩萨的教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是把心从六尘境界中收回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么是学问?把这个心收回来就是学问,与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同样的意思。
* w7 H% g* e; P7 A$ @+ n* g- _
: L  D; A  U2 s: f0 D+ {7 w8 w. J 3 |1 L9 `. s* C/ F7 k6 L
+ A3 q+ q* B5 h1 Q! D3 V; m4 ^
一四一、相好非性# y. q' w5 b& w) u2 e' U
4 D$ k5 R* N* H6 B

5 ?- t1 l" S& T6 D% {( C. t3 u& M2 I: x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J  n  W( w5 G( L* P7 v3 w

4 q6 Y/ h+ ~! K: h* U. u$ w
  u  G! I0 s5 X9 o7 S( T7 g# `0 v$ J: _9 b6 I9 v8 I
这里面的句法,与前面一段完全相同。注解:7 Q% Q. K+ W, e! j  @2 O

+ w' j/ l. `' _& D$ u- ~% v4 u ' n# [( w* S9 `5 P/ }/ a+ P  A. A
2 u- v! n1 P- m' n$ w, C, h
自经初至此,举身相问答已三次。每次所明之义不同,一层深一层也。
. y; m+ i" e: b9 a9 n1 N% \. L9 k( i

9 w  f7 x# u. A* E8 h  Y0 D$ N  |, l( ^. x+ u& [7 x% b' M
(1)初次(一九节)问‘可以身相见如来不’。是指一切身相,非专指佛身。如来指自性。( D* M- d- K* o4 v; D/ K( y
* x* B, B  T: J6 I; R* J$ L

! _) i3 m" v; W$ w. Y" r( T( `
2 Q; v& J- |9 S" p3 ?$ {(2)(六九节)‘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是专指佛之应身。& X& m) Z: R7 C* E; C
9 F/ G" j; E) x' a
; r1 f7 o: ?: j. s4 w9 |

, w# c8 G, B" [# z; i' e(3)此次(一四○、一四一节)问曰,‘具足色身’,‘具足诸相’,是约佛之报身。
; ]/ y  }  k' V% O+ z7 e
' ?8 J5 q) j3 ^7 d+ n; u- \9 ?7 h8 k - M- T+ @  s7 ?# A
7 K7 o  Y; K. k1 K
前曰‘身相即非身相’。显相皆虚妄,故不应住。又即非是名并说。显约性则非,约相则是,两边不住。此节又即非是名双举。以显缘生之法,空有同时之义。
% t1 m8 r+ f+ k3 t' _' c
3 p) K+ H/ Q1 M& R1 R / Z" t' v+ A/ y6 t! ^- M
. \" H9 i# R8 f" S5 D& |& d! H
凡夫、二乘,所以不及诸佛菩萨,因他们有著。凡夫著有,二乘著空。二乘偏在‘即非’那边,凡夫偏在‘是名’这边。不能把即非是名融合成一体,这是凡夫、二乘不及佛菩萨之处。佛菩萨能把即非是名合成一桩事,性和相是一,理和事是一。说明白点,整个法界宇宙众生,就是一个一,这是佛知佛见。凡夫绝对不承认是一,森罗万象怎么是一?不晓得从性上看、从体上看是一,所以凡夫著相。从相上看当然不一。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可作参考。2 k6 m6 Z% ~- k& x, |3 C  u3 s

6 [" F0 C. b- h2 v7 y" h- x : k+ l( ]: e  G+ U; ?% s& }

* L( g, Y7 v& i( l  w一四二、缘生无穷·因果无尽
8 u  H; t0 W1 s2 o4 |4 `$ O4 p) X. n5 y. z2 j" f" }
2 K+ R0 Q2 d7 w

: k, i: L, \3 z3 }7 i5 R  o在这段经文之前,也是先简单介绍一下,经义很深,注解:5 K' S+ y3 u0 x9 m+ E/ X, x
  O1 [1 b, U% k( @7 _

! p' ~  d/ P- ?6 k' ?
- I* u' ~! f& p于福德胜报之后,接说法施一大段文,正显一切法皆是缘生。此一大段是约因说,以显示缘生无穷,因果无尽之义也。
  N. I) v/ p' A- r
- l  ~2 H& r4 d" l$ Q % M6 {, U) i2 m2 ]# j0 G% J

2 P2 n0 [5 O  Y, b施者、受施、施物。约此三方面之因缘,已千差万别,说之无尽。何况三方面,倘不聚会于一时一处,仍无此一法施之事发生也。而聚会又非缘不可。由此可知,一切事莫非因缘所生者。3 L$ w3 C  l7 H4 o/ j

) a5 [; d8 d+ W- T
$ V) ^4 X7 {# q2 u- m+ G# N8 ]2 w4 y  z+ T1 J
果复成因,因又成果,果因因果。自此以往,千差万别,永永无尽。可见世出世间,种种事相,所谓诸法者,更无他物。只是不断之因果果因,于众生心目间显现变幻而已。深观其趣,‘因’是前因之果。‘果’乃后果之因。既不固定,便非实在,刹那之间,皆成陈迹。然则苦苦分别,牢牢执著,岂非痴乎。
! p1 W9 {4 {* J6 K' U' k  N$ T" C6 v6 Q) ~8 |- }1 n

+ M8 K) ^6 G" f: B  }- O# d
9 }9 |. B: e# o把以上的注解,牢牢记住,然后时时刻刻,去观察世间一切相,就不迷了。就可以从世间的舞台跳出来,才知道自己原来是演员。现在跳出来看戏,演戏的人很累很苦,看戏的人很快乐。才晓得六道众生,都在演戏,诸佛菩萨在旁边看戏。上面注解说得好,把世间相完全说出来,真是一丝不挂,和盘托出。
5 O! W6 G' y2 z) g1 p9 k3 E# e* U8 n4 |4 Y) c& {+ J

9 \0 G9 s7 S  A! G, q& @
$ I* ]! D( E- n# F9 d& ]( _) w, Z相宗天亲菩萨‘百法明门论’,题目就取得很好,从百法里面就明白了,那个‘明’就是生智慧,就是开悟。一切众生能执著的是心,百法将心归入有为法里面,有为法有生有灭,无常不可得。色法是物质,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换言之,能执著的及所执著的,全是有为法。与有为法相对的是无为法,无为法只有六个,六个无为法前面五个是相似无为,不是真的。真正的只有最后一个真如无为,真如无为就是清净心、真心、本性,那是真的。
1 a5 F0 c& r1 h7 E8 V" @* J" I. E1 z: j+ d, @6 d+ t
& ?& T6 }$ `5 @1 m

4 x" v+ n9 R$ D不执有,则人我空,不执空,则法我空。我法双空,便是洞彻三空之般若正智。便证空有同时之般若理体。故曰:‘通达无我法者,是真菩萨。’1 A( e7 O. |. A! @. W; j

* H' Q* y  u* O/ K! Y7 l* @ 8 C5 N; ?8 X- t. _: i# k! E
5 h( u# F! y: W
‘证空有同时’,就是现代科学家所谓突破时空,现代科学家发现空间不一样,有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乃至于无限度的空间,科学家虽知这个事实存在,但不知如何突破。佛教禅定的功夫、观照的功夫,可以突破。突破之后,观行的空间就不一样了,虚空法界统统见到,统统明了了。华藏世界、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亲眼可见。
7 ?% W( |4 r0 }9 Y3 F0 p$ [3 B( Z) Q/ \: e4 I$ p% ~; Y
3 D* [. {9 Q" w9 j6 t3 t
6 I& Z) }4 g4 D3 |9 c& a8 @
布施、受施、施物,皆因缘生法,当体是空,故名为‘三轮体空’。
  B9 q0 M8 L3 J& ]
" X! A5 o/ K# Z* g/ V
. e3 M4 a5 g* K- ^/ y: R7 k! m. x& H. h- B8 H" L
本经所说的布施,包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人生一切活动,用一个布施做代表。一切活动中,都不执著,才能达到三轮体空。三轮体空之后,有相当程度的功夫,般若正智现前,无限度的空间就突破了。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能突破。& ^7 G# Y# K5 L! U5 Y, r
: q3 q. A  a" I2 B

/ J' I4 L; u6 w# J9 _$ p( f. n6 w2 I% d8 w! ^2 N
一四二之一、说法无念
( c6 h5 K" E$ I3 c3 \  ?/ G3 U: _
9 Z# m, Q; ~3 f+ O) v0 H
. |  U. J# G0 o7 @" W5 O
+ \: c. T9 E5 j$ @( ^# I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 Y- w2 [2 K% J# H  ^9 U  I' W) ~7 r, k5 `" x% t
' q9 C" @! j/ Y: J! j. t8 e

) l! G- G3 T1 _( @$ u$ Q此下数节,正面是明如来说法之义,而骨里却是教菩萨应如何离念。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也。4 ~- Z2 ]3 k! S% A

" {" T4 b6 ^# s: z  M
  P' v( f- `9 i! a/ ]
0 O  {$ c) d8 i2 _7 k作是言念,其过何在。在‘作念我当’四字。
& x( Y1 p; T0 i4 x
  ?5 j, z& ?- V; H : d0 _2 p# }( g+ {0 u

5 j3 a6 n: m. l8 f  I‘意在彼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意在言外,如果依文解意那就错了。‘作念、我当’这四字,是这一段里面的关键。‘作念’是有这个意思,就是有念。‘我当’就是我相,由此可知,不但没离念,相也没离,我相不离,则四相具足,这就是过失。四相具足是凡夫,那里是菩萨。6 W* s. L$ g' \" c5 d, ?  X
8 p1 l# v  e7 H$ b7 W$ d

6 e( V$ V5 i( b% O  c- ?  W
2 R6 o' |* B* B一四三、法身无念无说4 o( s5 i) [3 W+ \6 _7 G1 S: k/ ]

' g" P9 [# N; ~; y . r; }6 R) v, |4 C* b( Q% S
7 B% ~: D2 p5 j0 B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 v- M* I( T" G  j, ~2 B& X; u: X
7 I6 h' O0 q8 C8 D+ c" Y 7 b7 @  v7 e* |  {7 r# `) z5 C2 C6 w

2 G) j' L  N( C+ u3 s# j如来有没有法可说?如来无有法说,不但佛没有定法可说,佛是无有法可说。这说明佛教我们离相离念,他本身做榜样给我们看,绝对不是佛本身有念著相,教我们离念离相。‘有所说法’是心里存有说法的意念,就是‘作念我当’的意思。有这个意思,四相具足。如果说佛对众生怎样说法,这是谤佛。为什么是谤佛?注解谓:‘如来空寂性中,那得有念,那复有我。凡作念我当如何,是妄想执我之凡夫,非谤而何。’法身无念无说,报身,化身有说而无念。凡夫总是认为有念才有说,没念怎么有说?殊不知无念而说是正说,有念而说是妄说。有念是妄心,妄心所说的,全都是虚妄。凡夫之人那有一句话是真实的,不但骗别人,也骗自己。不读金刚经,对这个事实很难体会。无念无相是真实的,真性里面所流露出来的是正说。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疏里面一再重复的说:‘一切无有心真实’。真心本性是真正的真实。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现的身相,是现应化身为我们说法。示现在华藏世界的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卢舍那佛是报身,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报身、应化身说法都无念。怎么说出来的?是应众生心,众生心里有念,他很自然的反应,就像山谷的回音一样。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为我们说法是感应道交,是自然的。2 K- \: J/ ?& r2 V2 n% V
, _! R+ l3 a8 c" X  j* V$ a
2 v. s) n* f0 f: j9 R8 R

! v. T# Q: I( ^! @一四四、无法可说
- x* i- p5 x. s% D- Z/ b0 e
& \+ J- t6 x0 g" _( k2 `. T
5 Y( e5 O( v, R& J" |, b" F% O& f  E+ X0 ~) v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A& e* @' e( X$ c
% x. D( L# Q% N
3 W1 g4 a  W9 d) J+ L( \2 L& @

' Z8 e) \9 {& V& V/ ~+ K‘无法可说’是本来就没得说的,为什么本来无说?因为本来无法。法是什么?是因果果因,绵延不断的现相而已。因果果因,所现的相,刹那生灭,念念不住。相是幻相,如同流水一样,一刹那都不停,佛还有什么可说的?法是缘生,说亦缘生,说法者仍是缘生,闻法者还是缘生。因缘生法,当体即空。所以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是说说法的相有,说法的体空。说法的人相有,说法人的体空。都是因缘生法。法可以受用,不可执著。说法者无念,学法者也要学无念。要懂得缘起性空,会相归性,万法一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无法可说,是说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他的心清净,没有为一切境界所转,所说一切法是境界里自然的反应,学佛法要从这个地方去学。" G, E/ R7 S1 X5 Y' Z
3 l, N1 B9 ]2 U8 l1 a. r# d7 \

2 C8 Z4 _, E6 M& h" ]6 N! A- P7 U+ C7 s1 t/ t2 ^) }2 H
一四五、无智亦无得4 P* x" B) K$ m3 E6 L6 }8 @

" }! L; V1 K, \
7 I0 ]8 M! {5 P, l) h
" R, C: Z9 ]* I9 x( ?# M5 T  z凡是经文文义甚深,前面不得已,要有几句交待的话,请看注解:6 _& i3 J, M, W: t5 S/ d  K

& w4 V% l: K" {9 k: w7 H 3 h! x0 k. B2 u$ u" Z

+ g4 y( }" _/ ~9 r+ r$ ^8 ?3 W0 s此一段经文(一四五—一四七),罗什大师译本所无,乃后人据魏译加入者。什师有意略去,别显能所双亡之义。然有此一段文,经义更为圆满,故江校本依之。
8 o6 \5 W' p2 Y  e6 ?( G) j' S, {. I$ @+ w& J8 j5 p, s; d

* A& J' \- q- E5 F
$ x% _% q2 K4 _' H0 _2 Q5 _% P上言说法者无法可说,明能说者空。下言无法可得,明所说者空。修功至极处,必应能所皆空。方能性光独耀,迥脱根尘,此义即心经所说:‘无智亦无得’。; J. Y" G0 `3 ^) A1 F

; Q5 Z6 e/ h  S, \* B5 d 4 H: y6 y: X8 w1 w! H( G$ U8 e- O

' v" v& d6 i9 K1 _# P) w一四五之一、能否生信6 {8 |# o) [$ f, [) U; a

! H5 U! `) x6 B  e6 m, {% C4 @& ^
; x/ ?# U7 }+ H
2 i" N1 ^' {. @8 c2 V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2 K$ @7 t9 |3 S0 T
! K' Y5 b8 L7 n4 I2 O' y. _
2 H; S9 ]1 e+ {/ P
: q- r0 t$ M( [7 G+ V
魏译用慧命,罗什译用长老。须菩提问意很清楚,深恐后世众生读诵金刚经,或者听闻金刚经,生起怀疑,对佛所说不能深信,不能深信,就不能得到利益,必须要做到像前面说的‘信心不逆’,才能得受用。( w+ ^+ G# F; c8 w: g& b- G

$ @3 m* R4 n. y' N( W3 Y# h 2 Q- j2 m" K- v. d; c. \4 ]& \

- q' p, S, v- e5 _: @一四六、一切众生皆是缘生
' }$ |3 {8 F( F$ l( |* t6 t
/ K/ l+ X: S# H2 r; o5 j
$ g2 S2 b2 a1 N& N* Y) @0 k( o4 e* a" y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2 c& r+ D7 d! \2 e, F' ~# w' ^: Z( D( \1 B

1 |+ q/ a8 g) H5 _* a: t/ c. S' S* p: z% @
‘彼’指闻法的众生。‘非众生’是从性上说,‘非不众生’是从相上说,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皆是缘生之义。佛这样答覆,也是意在言外。众生能不能生实信,决定在缘。有缘才信,缘不是凭空有的,是多生多劫善根福德的累集。介绍佛法别人不信,那是无缘。* t3 C. E5 F6 C" H: M

6 l& s. ?- J/ c/ \6 h " [9 j# X  [4 g. z0 }

& k( c( ~; V" I/ F% n3 K, K4 J3 D一四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a! V( v0 z& i+ B2 L
; x1 M2 |% n. e4 Z
6 X/ n9 h9 E: Z- v0 \- c' ?# b. d5 D2 o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4 m9 ^+ f& [" @
  L, q  j8 O" o, ~
9 c+ N' C, X$ [' O; w

( H! T' R+ P: Z( @; B‘众生众生者’这是前面所说的‘非众生非不众生’,是承上的说法。‘非众生’是从性上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样说法,是佛的方便说。佛的真实说法不多,但是并不是没有说过。华严、圆觉里面,就透露过这个消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可见成佛不难。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在所有复杂因果当中,我们单取这个因果,在这个因果上下功夫。我怎知会成佛?因为佛说我本来成佛,我现在再念佛。本来是佛是性具的、是性德。现在念佛是修德,性修不二,性修相应,那有不成佛的道理?这就是我们自己绝对要有很深的信心,有把握往生、有把握成佛,一丝毫都不怀疑。罗什的译本,就少这三小段。这是后人补充的,补充的确实是好,意思格外的圆满。
+ @! d' v- {! }7 L; v
! S8 {& Y0 o- Z) k- [
; K) d/ e' `+ T! ?# Z' i9 ~) z/ _3 K' X; v: j# P
一四八、无法可得
; }, K+ r! w! y$ ^- O/ Q3 G- [6 ]! I4 F6 E5 y1 W5 V) W
# m* I' x- m0 R% u
3 L7 J, W0 V7 y# @* T3 T) ^6 I! `9 f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W3 {( f( G# k& g% z* r: W

5 h  _8 L$ P% a: H; c
9 p' @: Q' |3 o# I  z
; e% a4 Q( H7 [# R; Y2 B) d6 L% w须菩提尊者在法会中,这时说明他的悟处,他觉悟了。前面说过,说法的人不可得,所说的法也不可得。他在里面体悟到佛成佛,所得的无上菩提之法也无所得。注解:3 Q" Q' R% e1 a) A. N3 e" {
1 H, n& ^9 G$ [6 S2 G! q
" p. {) W7 i6 ]7 V7 Q

1 i$ q# d1 F: A. n1 n4 x( e佛现具足身相,既原为说法度生。而佛之所说,原说其所得,所谓‘如语’。今知莫非缘生,当体是空。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丝不挂,空寂之性,竟体呈露矣。
: W  F1 T- n  ]) f
% p* b( U# f$ p- [5 K: a
5 m4 b. ]5 [. w$ M' ~0 r
- p) p) {+ ~( r" j" e1 E佛现的应化身,是度生的工具,工具是好样子,是给一切众生的示范、做榜样的。佛把世间真相说出,世出世间法,一真法界与十法界,都是缘生,都是当体皆空,所以一切都不能执著。虽然一真法界所有相,都是永恒不变,但不可执著。因为心清净,所以永恒不变,这也是世尊在经上常讲的境随心转。世间人讲相随心转,实在说统统出在佛法里面。但是看相算命的讲的是身相,而佛讲的是一切境界相,都是随心转的。心要是清净了,相就不会变。学佛的人理论上可以永远保持年轻,为什么仍会有变化,因为还是有妄心。‘得即非得’不执著得的相,得失都不执著。我们今天得到财富,不能有得到的执著,应当晓得如何把它利益一切众生。‘佛即非佛’是成佛了,没有著成佛的相,没有著成佛的念。依这个原则,我们再回头看自己。我们现在是得人身,佛即非佛,人即非人,能常作如是观,四相四见,不难远离。
& \+ R; S9 b1 ^; G) n0 V! Y  M2 }1 q+ C5 P$ z3 U

  C5 ~. o+ `5 a- B. b% \
$ {- ^7 O0 _. @. @- f0 t) \长老陈悟,正指示学人,应如是穷究到底,不令有一丝法执存在,然后我空性显,始觉合本觉而成大觉。虽如是悟,当请明眼人为之证明也。
! l+ N) p: r! G' T- q1 ]- e5 Y- a/ t6 W

% S& T& @2 {9 j: r
! t# A" S' k6 n0 N. j5 g‘陈悟’是报告心得。本经前半部是破粗执,后半部是破细执,细执是法执。这段是须菩提要求佛为他证明,他说的是否正确。  ~  E4 b9 q. m' y0 q5 x4 |: L8 V
* P0 `5 r' @+ T' [7 H, Z" N" R

; S$ e/ u' n1 s( i# ~/ S" T, G. ]& ^
一四九、离相离念·就是无上菩提
8 M( l& J( S" X' Y3 d
8 W) v+ ?  H: o6 }, q   ]) {+ n6 {+ Z, _+ C; C/ g
- S& w( n8 E( m5 @, Y" v
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 r: l0 E4 R  L9 i- b, t% P, H+ a, h: j1 I5 Y
$ u9 J& s, K1 W, {6 ?' s

( k( }3 e" a# a0 C7 r! _: }: ^‘如是如是’是印证须菩提长老的话,印证他所悟到的完全正确。无上菩提是无有少法可得,也就是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深,用功的方法没有别的,离相离念而已。这也是世尊为什么说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方法皆在此经。此经就是教我们离相离念,离相离念这个法,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能离相离念、这个人就成佛。所以成佛及成佛之法,都在此经。! d1 l9 s+ W% l
1 H( t4 e0 V9 ?: n0 J5 J0 z. u

, }- _5 P; Y3 |; u6 X8 O5 j
3 A8 Y( q9 I7 [' S我们今天用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与这部经义是否相应?相应的。前面已讲过多次,要记住念佛法门的重要原则,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离相离念,‘净念相继’就是而行布施,就是而生其心,可见与这经义完全相符。由此可知,真正修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实践金刚般若修学的理论方法,我们真的照做,空有两边不著: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著有。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不著空。
% I! z/ x/ @1 y! [: T, e
+ t! L0 |7 {/ Q4 E- _! [, T# [ ! N5 E  }: S6 L( l! y
- j) H4 A0 E; ^# c3 r0 c, S
一五0、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Y; r: U: N( M- M/ }4 g  U9 O) K1 R6 p/ I) @9 O, o
5 ~0 V& D8 \' t% X  _& R( `
: d! {9 F. Z) I- V9 R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 j/ J* v2 b' Y9 A  P. ?% G% y$ K  O# n; e9 r: g
" ~( T, z0 t* i! }* u( y5 Z
$ x# T3 t; ^# R" A
无上菩提就是平等,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念佛人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日用平常如何用功?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这样与佛号才相应。如果口念阿弥陀佛,而心里面不清净不平等,古人讲你‘喊破喉咙也枉然’,因你念得不相应。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在经上读到的。世尊为阿难大众,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大家听了很高兴,世尊就问你们要不要见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 M8 T3 o2 I; q/ O' N6 ^

( x6 h2 ?! F( W3 n# @) s. X& N$ R
4 y8 g0 w3 x$ P) }/ w, T! A
) P0 U5 E& r( D- |( k这段经文是让我们明了无上菩提究竟是什么。无上菩提就是平等心、平等法。心平等了,十法界无有一法不平等。‘是法’是指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及出世间法,没有一法不平等。佛在经论当中讲十法界的形成,都是由于想像变现出虚幻不实的境界。当然因缘是无量无边,佛为我们说明是无量无边因缘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嗔恚变地狱、愚痴变畜生、悭贪变饿鬼、五戒变人道、十善变天道、四谛是声闻、因缘是缘觉、六度是菩萨、平等是佛。‘是法平等’那是佛。由此可知,唯有佛才平等,九法界不平等。可见得佛得的是什么法?是把所有一切分别执著统统舍掉,平等心现前,那就是佛,那就是佛所得之法,可见佛无法可得。真心现前而已。真心里面什么都没有,那叫真平等。
. H7 \/ B: q1 r- a  Y7 m+ L) s
% {) p# z7 l( m3 u% u
% c+ A1 f8 ]8 }, N  Y- P7 L! X' y6 I1 O6 e+ I* W4 V
一五一、修一切善法·证无上菩提
% L* w% P' o. N+ D$ E7 J9 q
9 v* t0 s' |6 ]  z3 v# C' j4 Y
% T8 h, O- p6 I, a% w
' E6 M, f7 o' Y7 I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q6 Q" }# k. B1 T9 D$ @' ]# ]" W/ S) A: ^' ?
) i, Z# C7 f' ^: z

0 o( I7 w3 [" @/ i6 h前面‘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解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菩提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绝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可是我们迷了,迷失自性。也就是说我们原本心是清净平等的,现在这个心不清净,不平等,要如何恢复呢?这一段是教我们恢复本性的方法。一定要离相,要离四相,离四相必然离四见,离四见也必然离四相,离相使清净心现前。修一切善法平等心就现前,所以善不能不修。有体一定有用,如果不修一切善法,无上菩提不能证得,平等心也不能证得,小乘阿罗汉、辟支佛就是属于这一类。世尊说他们‘堕无为坑’,他们只有自利,不能利他就是不平等,所以一定要利他,才会成就。
0 p7 d; C4 F6 L& q( l* i8 {' u! e6 {( s' y; [4 t# p
& M4 W' R' e/ q9 e; o% o
' y( e  a2 _+ t3 B( N: J5 R5 _
一五二、不能执著善法7 p" d8 s$ i* l% j' C

* O: d" e$ q" p & e$ R, O4 Z% G; X$ [6 H6 T

' ~5 @7 u# D7 F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A6 M+ x+ d4 t/ M
$ [& a$ z% i8 |1 u9 W, I1 l# K7 \: E0 h

& c8 u5 V4 ]8 Z7 N% w, C2 r' p- N, c
前面说修一切善法,却不能执著善法。因为一切善法,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当体即空,也是相有体无。‘非善法’是从体性上说,‘是名’是从相上讲的。相上要做,相上去做、去修、不住空。虽做而不著相,不住有。空有两边不住,不住有和性体相应,不住空和性的作用相应,与自性的体、相、用完全相应。不能说只相应这一部分,那一部分不相应。像阿罗汉他们所证的境界,与体相应,与用不相应。我们凡夫所做的,与作用相应,与体不相应。唯有佛菩萨真正的觉悟者,他们全面的相应,就没有过失。如果不是全面的相应,里面一定有过失。这些道理,金刚经里面句子很短,好像格言一样,一字一句的废话都没有,跟我们交待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特别合中国人的口味,中国古人喜欢简单,语言文字都喜欢简单。
/ |/ o- C3 ]! L" E( _5 t
; Q& \  I' D+ t0 p% \ * ~2 S8 N2 c0 `2 V) Z4 K

0 T* N  L, C7 h0 C) f) ~一五三、诸须弥山王七宝布施' w/ v# D, t  h" H- }
  F8 J( M+ W* Q- a3 T
: V- l0 f) W- i8 X5 x
$ J; n& h4 j9 M/ `8 a, _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F0 E; O7 y: N

% t- P0 X1 Z  j9 I$ Q / Q3 M/ c: I. z1 d

! {# Q' g& F) A) f& E0 i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共有十亿个单位世界,每一个单位世界,都有须弥山,一个单位世界里面最高的山称为须弥山。单位世界不是一个星球,是一组星球。佛经所讲的,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太阳系。一个太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为一个日月所环绕的。如果照黄念祖老居士所说的,单位世界不是太阳系,因太阳系里面的星球是绕著太阳转的,太阳是中心。而佛经告诉我们单位世界的太阳,是绕著那个中心转。这样说法,很像我们现在说的银河系。我们晓得太阳是绕著银河系转的,因此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而一千个单位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教化的区域范围。如果以银河系为单位世界,就有十亿个银河系。像这样的大千世界,前面讲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真的无量无边。这个地方只举一个大千世界来说,大千世界星球大小不同,因此须弥山大小也不一样,说‘须弥山王’是指须弥山大的,小的就不说了,‘如是等七宝聚’用做比喻,‘有人持用布施’,那福德当然非常大,本经显胜,的确一次比一次殊胜。7 Q& d" S; I& \* x
3 F) [6 ]4 B1 x

$ U( w3 }" K- T; v5 L% |- V! Y; h& d2 `# ?" G( u
一五四、持说本经福德胜前布施; p4 E" ]. ^, g/ m6 N! I6 F7 C" K

, t4 a. z: u# [0 A
$ i: q/ B6 |6 C9 w+ b$ c8 `, X% I) b& k6 q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5 n" Q' j2 y/ k; O( v( b

! ]9 n8 t  E* _
* i% F/ \2 T+ N; h! t- Q6 H7 W% g$ G
‘于前福德’是指前面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须弥山王七宝布施,那个福德已经是无量无边。我们这个世间,没人能做到,大梵天王也做不到。这是比喻,当然不是事实。可是如果有一个人,能受持此经,甚至于只受持四句偈,四句叫一偈,任何四句。不能受持四句,半偈也可以。二句一句,假如真的懂了,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叫做受持。也就是做到了,又能把这个无上大法,很欢喜的劝导别人,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就是‘为他人说’,这个福德不可思量,无量无边。
3 }" T; `3 l! |2 R) _& F. n9 A0 L  d
- W# X0 e1 p$ x' y  E1 {1 J4 |$ }

* [2 {3 B- }7 t& d) x- N" E) L9 q# j/ `经文到此,把解分说圆满了,底下是证的这一分。信、解、行、证是最后的这一分。# z. y, _- j! r# M  P9 L
1 K# o6 [( ?' \% [% j: j

" E7 u3 I0 h4 S( ^3 ?/ ~1 w: G9 X6 |9 h5 s. B
一五五、离念修善# l1 Z  B9 ~' ?

  J) L* Y; w$ Q/ Q. z - M8 {  d7 R0 [! r  ?# H: G
) E6 _  I9 P  m' f9 G0 E9 I3 _% H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K& u. d( h  S1 Q. `; ~4 F6 b7 I" U) u4 V$ d
6 M& g6 F3 j  j
( [+ H% S) Y9 L, `7 Z$ B
这样的经文,现代人很难体会到佛在讲什么?佛说的什么意思?我们也许听过‘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佛要是能度众生,我能度,他被我所度,就不平等,就有高下。佛度不度众生?他普度众生,为何说他不度众生?因他从来没有度众生的念头。这一点是学佛很难的地方,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我们要发愿,但是不能有心,所以很多人听到很难接受,也很不容易了解这个意思。愿不就是心,心不就是愿吗?又要有愿,又不能用心,这个愿怎么发法?要知道愿和心,真的是两回事。诸佛菩萨发愿度一切众生,诸佛菩萨从来不起一个度众生的念头。这是我们应当彻底明白的,我们应当要效法,要认真去做,才能得佛法真正受用。佛在这里告诉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大家,佛在这里警告说:‘莫作是念’,就是教我们要学佛,要离念修善,修善而不执著修善的念头。执著这个念头,依旧落在四相里面。换句话说,依旧在不平等的境界里面。清净心、平等心永远现不出来。能学佛这样做,就与无量寿经清净、平等、觉相应了,就能见性了。
+ q; w+ V( D5 A" Q+ F2 q+ h0 {8 u$ u- |

% {8 J2 K& p0 S/ r/ Z5 z6 t. h" ?: r! w0 A5 l' I" J
一五六、佛不度众生; L4 s: I+ z+ g( Q1 r% Y
( B, G0 H% m! W! Q

; {$ S6 W* w! ^- n5 \& C  L# p. e6 a* X. j" V  M) t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 z9 R: ]8 n" _$ Y* P3 N& M7 t) Z1 ]3 `% [, P: g) s+ q

$ r; r, X  V+ D' H. o
' p6 Q# M- E  j# Z% o本经后半部讲离念,前半部讲离相。有意念在,四见具足。四见具足,当然四相也具足。具足四相是凡夫,那里是佛。这就是解释为什么度众生,不能有度众生的念头。如果把这道理搞清楚了,你就只学会这一句,(指莫作是念)也会成无上道。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没有穿衣的念头,吃饭没有吃饭的念头,工作没有工作的念头,处事待人统统没有是念,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修一切善法,就是佛菩萨了。可见一句学会了,福报就无量无边。. w, S# Y( u* F( Z
3 _' s1 H+ v' ]. N+ d

! u0 g" t) @. w2 m( D
- J3 K  `: e: R+ N一五七、本无凡圣* @: [; O" U/ f5 A8 Y

9 ~9 e2 R, V! K9 L
& Z, y# E; r. t- i4 H* Y. b0 q2 _( H  M+ }5 r; w( l8 A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8 G% X  W( d: z% Y; q7 Z

) R. A* \  q% l* S: S
0 c3 A) x) d! Z% v' @& H7 I# w
7 ^# X' t  G. Z$ l! }这段是讲凡圣平等,为什么平等?因为本无凡圣。凡圣是从众生妄想里面出来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凡圣就没有了。佛菩萨没有执著,所以佛菩萨眼里没有凡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凡夫有妄想执著,一切法不平等,一切法有高下。凡夫之见,那是迷不是觉。那是假相不是事实,事实是平等的。佛菩萨教化众生也必须要说‘我’,这个我绝对不是佛菩萨执著有个我,是随顺众生。佛菩萨说我跟无我是一个意思,但凡夫认为我跟无我绝对不一样。这就是觉悟与不觉悟,见解的差别。凡夫执著一切万法是实在实有的,佛菩萨知道一切万法是幻有的,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
0 g3 K& u8 w" [5 Y( S. N, c
! O- ?; _% K0 _9 w2 h- S$ ? & |' U- k: F( X

# q  \- t8 q: v3 m% Q. Z一五八、三十二相观如来" B; B4 w7 n3 h& S& S# A7 Y
# `# N0 W+ M- }

9 B7 i' [% D+ U# v1 [8 ]2 K0 y
  O  M8 r. F2 q2 L# Z8 [5 G; H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L! C6 j$ s8 _4 m1 j* W

8 H) t! o" E$ U7 f/ q! |8 a * `  M- j" R7 L8 Y. r# x

& k; T5 Q# f! p" Q0 O4 X+ Q% r这个地方的问答,与前半部显然不同。前半部世尊要提这个问题,须菩提一定答不也,现在答如是如是。为什么前面答不也,现在答如是?现在已经契入一如的境界,不一不异。他现在懂得这个事实真相,从相上可以见性。而且答覆的意思里头大有文章,如是如是,诸法如义。如果体会到诸法如义,那一切皆是。不明白诸法如义,则一切皆非。经文到这个境界,已经能领略到这个层次,换句话说,就是入佛知见。见一切色法,就是见真如本性,性相原来不二。, ~/ v: d. u- D
5 }4 S& ?1 M4 }+ w

( r6 v+ b' c+ K5 q% p; n4 g7 g, b& |$ b" |1 w
一五九、转轮圣王的福报
4 H' Y% l) D. X: O. L
- ]8 X& S; F& E
, i& n2 F+ u/ b9 X7 U) P9 g4 _- U: l$ a# Q. F3 O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p( ?% c0 j3 m+ \- R; g

7 I6 j& c2 l5 a1 H
) O$ I) H6 ]5 \7 L# s1 V% p/ J4 j6 Y2 q: s: V
前面须菩提的答覆,显然没有得到佛的印证,佛没有说如是如是。须菩提有无说错?没有说错,那是高境界,佛惟恐没有悟入这个境界的,听了须菩提这些话,会产生错觉,把一切色相真的当做法性,那就错了。这是般若最难的起方,知见偏差一点点,就不得了,问题就非常严重。所以这段科题为‘别遣情执’,(金刚经讲义节要科题)没有情执,前面就完全正确,有情执差误就太大了。佛有三十二相,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佛是出世间的大圣人,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的人。转轮圣王是世间福报最大的人,对宇宙人生并无所知。相是福德感召的,这点我们也要注意,成佛不能没有福,没有福报成不了佛,所以佛称为二足尊,这个‘二’就是福德与智慧,足是圆满没有欠缺。福德圆满,智慧圆满,那叫成佛。智慧圆满,福德不圆满,是菩萨、是罗汉,不能成佛。佛教我们要福慧双修,不可偏重一边。转轮圣王就是偏在修福上,福报很大,智慧就差了。阿罗汉、辟支佛偏重在修慧上,福报就差了。人的面貌体质都是福报,这个福报是前世修的因,这一世得的果报。懂得佛法的人,体质和相貌会转的,不但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真正修行,功夫得力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体质也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差的,那是盲修瞎练。) b( [/ r( s* J! `
9 L6 H" ]- G' M0 Q, C0 E8 p6 |
4 P, w' ~1 i) P9 V1 t3 E7 G, A5 q# g1 A

* o4 f3 j" f  d3 x我们提倡的早晚课,和现在人家做的早晚课,意义不同。一般早晚课诵,那是古大德定的,那个时候有用,现代时代不同了,必须修订才得受用。还依照古时候的方式,又不是古人,又不能回到那个时代。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忏悔。一般寺院晚课念大忏悔文,文念了,有无忏悔?没有忏悔。只是把古人的忏悔文念一□,与自己不相干,白做了,这是必须要修订的原因。我们净宗学会我选的早课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晚课是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我们要以这个经文,认真反省,起心动念,所做所为,有没有犯佛所说的过失?有没有依照佛的话去做?这就是真忏悔,每天要能改一条过,三年以后,不成圣人,也成贤人,体质相貌一定会变好。一看你就像个菩萨。一天没有发现一个过失,这一天就空过了,要把它找出来,认真改过,这叫真修行。8 X8 k1 B* h! M) s* J5 Y4 {% u

  t* \% L0 t+ W) n7 g# ] * p/ ^0 g  b; v( l

" B* d& N- R( _一六0、色见声求·不能见如来
' r- n% r3 b9 D; K7 Y2 |/ z" z% B3 f  Z+ o
- t& ~3 ]. T8 {" q2 n
: f7 Z7 D# i  y1 z9 D( k( j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 v1 o& F; _$ r9 J" Z
2 \7 a. H9 u+ E9 d3 [$ y) @7 O
( J3 Q/ [& ?4 @- s/ g* o
1 E4 P- C- o/ w6 z% i4 A
这段经文和前面紧紧结合在一起,目的就是教我们要离相,要远离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首偈子是教我们必须离相之所以然。正法、邪法的标准,也可用这首偈作准则。离是心里面离,不在事上离,前面已讲很多了。但是初学的人,事相也非常重要,因为凡夫无量劫来,烦恼习气深厚,自己没有定力,没有观行的功夫,不能不受外境的影响。声闻、缘觉、菩萨他们有功夫,不受外境影响,所以他们即相离相。凡夫受外境影响,因此对外境也要离,尽可能去离。所以古时候佛教道场都建在深山里面,用意是远离尘世,保持环境清净,容易得清净心。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修行成就的功夫绝对比出家人高,在家人成就是即相离相。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出家的只有五位,其余都是在家的,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就是金刚经讲的诸佛。, ?" k7 ]6 q% ^

- H" t( r! B1 P& L ( a) m5 U7 G" J/ z! i$ X  P
. P0 q4 x0 I$ [7 u
一六一、广修福德·不可取著
2 G0 m5 i6 c% {, e
' S) P* u9 X: ^3 P; J9 W. `
) ^7 S# |# p/ h% U) o4 K
: \" |* C, P- |1 `; w& w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0 i6 [! `  Y+ C, s7 T

/ X( a+ t8 G8 ^- Q* u
9 Y  _4 A* d+ H/ n$ g) k# D$ H
1 N" U7 E. l1 P  a9 ^, v3 g  m这段经文,包括后面这一段(一六一—一六二)不但在后半部中,有万钧之重,即开经以来,所说不应取非法、不应取非非法,以及说‘即非、是名’等义,直至此处,方说明其所以然。为什么两边不取?经文在这个地方说出来了。实际上,我们在前面介绍时,也都透露过,而且不止一次。前后两半部的大意,前面也曾经说明过,前半部对初发心的人说,后半部对老修行人说的。初发心空有两边不著,与自性体相用相符,说法一定两边都顾到。后半部说法是对修行人说,要看你病在那里,应病与药,执著空,佛就说有。执著有,佛就说空,而非两边都顾到。进入真正修行,要常常检点自己。现在佛不在世,也没有善知识照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唯一依赖的只有经典,读经听佛的教诲。看古大德的注解,有的时候经义很深,不容易体会。大乘经许多要义,都是意在言外,这是很不容易体会到,所以要看古人的注解。古人的注解很多,选注解不得不谨慎,选注解也可说是选择老师,要选一位真正有学、有修、有证的人,跟他学就没错,不走冤枉路。选现代的人做老师,跟他学不可靠,因为我们不具慧眼,无法判断好坏,万一选错,岂不冤枉?最可靠的是跟古人学,古人已被历史所肯定。我过去跟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真的是善知识,他不敢自认为是老师,他说:‘我不够资格’。这话是不是他谦虚?不是,是说真实话。他说:‘我只能辅导你’,叫我去找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不在了,印光法师的文钞在。他的老师是印光法师,他介绍我以印光法师为老师,这是真善知识。我教别人以阿弥陀佛为师,阿弥陀佛在那里?无量寿经就是。读诵无量寿经,依照无量寿经修学,就是跟阿弥陀佛学,就是跟释迦牟尼佛学。佛是我们的老师,那还会错吗?所以我常常教人说:我是阿弥陀佛的徒弟,阿弥陀佛是我的老师,这绝对错不了。
5 q' T+ L+ B4 N: c. D8 @" L& U) d& n  z, d1 p* l1 n( z! z
5 o6 n1 Q8 r4 `7 e8 f0 r* r
) p! v5 T4 f# i5 o
佛这一段的开示,是说不能有这种执著,不能有这种分别,你要是以为‘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能这么说法,不能这样执著,也不能这样分别。如果作这个念头‘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可以。说以具足,不以具足,都不可以,都不是事实真相。所以前面屡次说‘即非、是名。’一再教你不应取非法,不应取非非法。非非法是有,非法是空。空有两边不住,道理就在此地。
1 z. s  _+ k8 y+ D3 o  ]+ B% C; s) M' R+ s" J
" i! ~% D6 e9 V- y0 q8 ~
; _. F, z1 P$ L2 h! R. ^1 e
一六二、不说断灭相7 G4 a- H$ ?8 G$ {. o

$ S& h$ U0 p, o) i# z8 J 5 I1 D0 Z, S1 @
+ M$ \. f) P/ S3 t, V" k2 S# O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J! n3 q0 P1 g
8 U* q' u2 m  s9 e* J0 {
: W  u7 C! l7 Y* G

  T) J6 j% i' s7 u前面一句说‘作是念’,后面说‘莫作是念’,把为什么‘莫作是念’之所以然的道理,在这个地方也说清楚了。经文读到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想到佛在前面种种开示。佛曾明白的跟我们讲过: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意思很深,要细心领会,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差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就是我们通常简称发菩提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菩萨于法绝不说断灭相。因法不会断灭的,一切诸法只有转变,不会断灭。为何不会断灭?性不会断灭。法(相)要是断灭了,性也没有了,那有这个道理。真性是常住的,永远不变不灭的。所以相它会转变,不会断灭。六道、十法界那是转变。佛有时说‘灭’,那是随众生说法,其实不是真灭,转变叫做灭。这个相没有了,但是那个相生,是这个意思。8 m" f' u4 Z' n+ ~+ h: E
: R2 S4 V  T5 _1 C

. n$ q* n. l3 F) h* y' U
# [5 _" |  q! ]2 Q7 O9 f一六三、恒沙世界七宝布施' p9 f% i* `% B+ {) o3 z

  v4 [, Z; L' P% j! k   n& q7 b% }4 i2 L1 d
* k. P% H6 F/ p4 [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l- x5 u$ f4 Y2 c. [# h* I. o! \

3 A+ G& }2 ]* \9 ?1 e/ t9 P ' ~; G$ h+ E; s* e( ]) g( E0 E+ ?

- S/ X1 I4 E& t* U# D* A" B; z一六四、一切法无我+ `0 H# ~$ r  o6 _# F+ }

' j/ @/ m. `1 v7 y+ b7 v $ H6 C3 r/ L* }

! Q4 W& x0 Y1 o* M  W8 a, ^7 h2 t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H. B) P" D7 u3 X( W$ l
* K8 H3 W% N: P0 c2 [! _
& J  [: W- D7 b! b8 w# P9 g

5 k( q: n, W) h+ @( {这一段是不受福德总结无我的大义。前面是比喻,假如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这个比喻,前面曾经说过。菩萨必定福慧双修,虽修福德,绝不受福德。为什么不受福德?前面说过‘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这个意义很深很深。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一定为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榜样。不但诸佛菩萨以言语教化众生,而且身体力行,言行完全相应。前面也说过,诸佛菩萨说实在的,不是不可受福德,可以的,他心清净不染,凡夫之人不行。说实在的话,八地菩萨才是不动地,八地叫不动地,八地以上不退转,七地以前还会退转。由此可知,七地以前享福都会迷惑颠倒。一定要修福,不要享福。享福就迷,享福就堕落,尤其是凡夫。佛教我们学佛的人: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生活清苦一点好,清苦常常容易起觉悟,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的心。生活要是很富裕,过得很舒服,过得很奢侈豪华,对这个世间就贪恋,舍不得这个世间。换句话说,要出三界就难了,所以不受福德非常重要。
" o0 T+ o5 q, A6 G0 h  j# I. ^3 g+ O! Q) B# x+ [' o( B. z$ y

- K& F' P4 d+ O3 A# d/ p
: ]; Q( s) K/ N* [$ A3 J1 ^) F. F8 A& h! X‘知一切法无我’,才不分别、不执著。知一切法无我,这个知见,同佛知见。佛与大菩萨知一切法无我,所以‘得成于忍’,他所得的是福德性,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相,怎能相比。相是假的,性是真的。请看注解:8 x" s' a6 C: J, Z' H

3 ^* F' G! A; R9 l0 ? 9 {4 H3 w7 N0 ~/ L+ e

( X* t. \7 g! Z9 ^& |) ^
* \/ A( `7 B9 u8 a3 q$ U ┌─心法八
+ t% O) J! {8 R6 u3 S* n% S7 d1 ]2 Z* o0 B/ U2 i
; |  a% L* R' |5 v( D& g# R
  & k' c, |6 |8 H5 y& K; P7 k
( ], A# _  K, \7 L6 z7 J- O

5 B7 c+ q4 |& Q  q2 @ ├心所有法五十一
1 _. X( s. P& N6 O- u  O
5 j1 c" i6 O1 u( Z" Z% r6 y
; ~+ C4 G6 P( a1 Q4 D 有为法九十四; d+ Y; }) V+ B+ k$ C, \! _0 K
! M  A1 U; [; @
一切法
' ~( D3 t- }  z+ P1 T. N* f4 u3 b +—色法十一 0 u( l& w, v8 b
2 h) h0 k, t( `8 T" z6 u

. T& M$ T; ?6 n' b6 l' D( X9 \
# Z5 d0 {$ O2 T% M/ s ├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 g% u+ B2 f) E. A+ q8 B: C/ r1 @

( M" ]9 t5 }0 q% y) h  
# Q" A# a4 \; u2 r6 S
: T2 V8 i, f2 ?7 Y, i : p0 O& o- ], S0 J" c
└─无为法六6 u2 D% H- F8 j
; c6 L# l5 a: g  i7 |0 o

1 t3 w2 W7 r; G3 I2 c ( {( e3 a5 E4 r4 ?  P- t
* f: B1 f7 `3 y) \9 S0 a% |3 R9 t
┌—人无我—┐
4 T% Y9 \6 F5 q  p& m# X
) D( j$ z8 f* y/ ], o无我! M1 l& d! d7 p" Q" k( h6 h3 w7 a
┤        
5 Q& E# N& B6 ~. i6 P3 p  T4 s2 F7 ^9 }2 k4 A. ^+ r
二无我! W8 b) T: i3 T+ q6 V
) @/ v! E; P- M9 J0 Z; z
9 S; m+ o" K8 k. {
└—法无我—┘2 L  q" i' D9 J( D
8 L, U" H+ O) V5 }( r4 m
       9 T8 Y# J# ~4 i& w! s( E$ o$ `

8 e6 ]8 |+ z$ |# |' t, z: A : \; o" j2 e9 ~) W& V( T4 a
9 T! ~+ Q0 G# W. l2 m
一部百法明门论只讲一句话—一切法无我。九十四种有为法,有为法有生有灭,是假的不是真的。后面六种无为法,无为法是真的。无为法六种,其实真实的只有一种,最后一个真如无为。前面五种,像虚空无为,虽然不是真的,但也是一个不生不灭的相,有为法里面,不能把它列入,所以算无为法,相似的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真正的无为,只有真如无为一种。‘无我’是人无我、法无我。通达一切法无我,自然没有执著了,所有一切分别、执著、妄想都会断掉。. s1 {9 h+ D3 x& U8 h
, Y) l, _# E1 q- B

$ r) R( A( J: u# ]( U. O# C8 x5 D( b; L7 h; `: R; Z! h
一六五、不受福德$ g0 x* I4 F: d" H) I6 j1 y

+ t# Q* _, ^6 d% ~  Z. c
2 [8 x5 J  k6 O% F* \; D  V) y
, l7 G; Y; J! T/ |4 |: Y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 I: Z4 |$ N7 l+ o( A
: x) L* e& N- b! q1 B1 n2 E, H
' C% n# p9 ]  P# e) u. W/ l+ B% t6 x  X, a; I# U5 l! u
菩萨明白事实真相,所以不受福德。这个不受的意思,不但是在世间示现苦行,在一真法界里也不受。我们看无量寿经里面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七宝庄严,菩萨在那个环境里面生活,心不染著,心清净。绝不以为这是乐受,那是苦受,苦乐两种境界都舍。所以他的受是平等受,也就是说他在极乐世界,没有乐的感觉。在阿鼻地狱,没有苦的感觉。这是相都离尽了,不受是这个意思,这种不受才是真正的享受。由此可知,我们现在这个受是不正常的。我们今天受是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都是不正常的,这五种受舍弃掉,才叫正受。经论里常讲的禅定、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就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是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欢喜,在三恶道里面,没有忧恼,也没有苦受,这是平等受,平等受才叫正受,不受福德是平等受。6 l! N! `1 I$ T6 {8 b! s: b, N
3 ~1 G2 E+ M) g4 d9 Y" o: t

/ i; a% G! i$ ]
$ S1 V( _, w( u一六六、为何不受福德* `/ D% l5 i: p4 }; n
9 C1 k* q' D' ?% Y7 K  [9 l
3 M) T. H/ d, t* y8 O
3 y- @1 ]# H1 Z0 I0 p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0 p2 ]$ z+ E5 l. w. F- ^: B
4 J, `1 c7 r7 s3 A& u- O/ x
1 O: @. W+ S7 R
% ]5 I! ^: r- f一六七、不受是正受: F5 J+ |: v. u: N# k! N) ~$ L. V1 y
# f9 _9 _: F" V: M: R: g4 r

% ^* X; c" Z& z7 K" y0 Y
; B- J( @+ |7 K*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T7 [( e9 `) A. K4 v2 m2 t
+ @2 y, `2 |: t7 [4 v- q' a
6 O% F1 Y* n2 I5 w, }7 T, L( h) S

# `7 {/ D6 A: N1 d3 R不受是正受,不受才是真正的享受,是圆满的福慧。成佛证果,福德的境界不是不现前,那是性德的现前,那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具的福德,法尔如是。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人工建造的,没人去设计,没人去建筑,自然现前。为什么自然现前?是他无量劫的修福,修福把性德引发出来。所以性德虽然本具,要修德去引发。自性的福报现前了,虽现前,心里仍旧是若无其事。果上如此,因上也必定要如此。修因的时候就不能贪著,我们修福的时候,不能想到将来享福,有这个念头就错了,这个念头所修的福就不大。修福的时候,没有得福的意念,那个福很大。为什么很大?随著你的心变大了,没有分别、执著,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点点小的福,都变成大福报。如果心里想我修的福将来要享受,有这一念起,你的心变小了,不能□虚空法界,因为有我执,有法执。会修的小善变大福,不会修的大善变小福。所以应该有正确的观念—不受福德。学佛要觉悟,人天福报是魔障,是魔掌、是魔爪。时时刻刻在诱惑你,只有真正聪明伶俐的人,才能逃出魔掌。这个魔掌就是五欲六尘、七情六欲,几个人能逃出?纵然出家,修行很好的人,也很难脱离魔掌。我们看倓虚法师的念佛论,念佛论的后面,我将老法师有一次在香港佛七当中的开示,所讲的几个故事,从录音带上整理出来,附印在念佛论的后面。里面有一则说:谛闲老法师有一位参禅的徒弟,在金山寺参禅十几年,很有一点功夫,为大众尊敬,方丈和尚赏识,将他逐渐提升至首座和尚。首座的地位,仅次于住持。他当上首座和尚以后,受到大众的尊敬,皈依的徒弟多,供养也多,自己觉得很了不起,贡高我慢生起来了,落到魔掌里面去,果然著魔了。那个魔是谁呢?是他以前的太太,他出家的时候,太太不同意,他坚持要出家,太太跳水自杀,那个鬼魂,就在他的身边。十几年他修行的功夫得力,有护法神,这个鬼魂不能靠近他。到他贡高我慢念头起来,道心没有了,护法神离开了,冤家找上门。他的太太就常常拉著他去跳水,跳了两次,被人救起来,最后还是跳水淹死了。谛闲老和尚给他办后事,这时他没出家时的一个女儿,哭哭啼啼的来了。老和尚说:你来的正好,你爸爸死了,正要通知你。她说她知道了,昨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梦到她爸爸妈妈告诉她今天上任,老和尚问她上什么任?她说,爸爸做土地公,妈妈做土地婆。老和尚一想,附近有座新的土地公庙,大概就是到那里做土地公去了。一念的差误,到饿鬼道去了,十几年的功行,换得做个土地公。这还是没做大坏事,只是起了贪嗔痴,做大坏事,则到阿鼻地狱。可见名闻利养,诱惑的力量多大,所以佛在经上,一再警告不受福德。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都是不受福德的典范。不受福德,魔再强再厉害,对你无可奈何。
0 J; E/ _5 {5 p9 |- L" |
# I) V9 ~* C2 h0 R
9 a# I+ w# k9 S' S) j0 c# r" `$ E
一六八、读经不能不解其义
! P- G5 m& j6 _' `& P! c# p4 u2 Z) V( f) a9 G: \6 k# v* F
1 w& E  v- ~+ Y, {$ _
" L* o: B; p9 j. W  H; V3 \
向后经文,正是点滴归源之处。故其所含之义,甚广、甚深、甚细。必先加说明。
4 e& V" \  I8 S+ o6 r" l" W
/ a& M: v$ {* v1 L ( D/ v) Z/ G3 o* M* S0 P9 q3 L

' [8 d' c8 i- s+ o上来所说,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曰,‘无住’而已。当知欲不住相,必须其心不取。不取,正为破我。证一如平等之一真法界,即是常住不动之法身,称为如来者是也。
+ D) ]5 u& J' g4 K1 v: a$ g( [3 h* N. s3 W) h" ?7 u7 `! P
5 N$ O* O+ |9 h' O
. O$ M2 q9 w% C: W# r! J
总之,全经所说之义,不外‘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八个字。此‘诸法空相’一大段经义,乃是融会全经旨趣而究竟彻底以说之者。所谓点滴归源也。故其所说,更圆更妙。6 p8 {$ `& @6 n  u

3 j( m) R) a) e. r, Y! X
% `$ v1 ~0 l- }) g( X- D! C  c4 j9 i: a! H
我们只念到这里,向下诸位自己去看。如果没有注解,经文真正的意思,我们还是看不懂,所以念金刚经的人很多,懂金刚经意思的人不多,依照金刚经修行的,真是凤毛麟角,不解其义,如何用功?读经不能不解其义,这很重要。$ |6 t) B7 l+ }

9 Z% G/ v  _6 v/ ` 8 F* Q: U6 _  @' g0 U9 x
7 Q9 f# a1 j. P4 t. Q: }7 l) Y
一六八之一、诸法空相
' S; P0 c* i+ W# \1 {3 a
3 j; `5 `" x: t ' X, I4 k1 d: f3 k

/ t) v8 y( i4 |  V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 P3 k8 U6 t3 C( E7 m9 x8 j( o" k& C- s" ?3 {
; |4 ~, L/ H0 t, k+ r& @4 k) R4 k
9 i5 s9 ]. m7 s2 V+ K6 H: b
假如有人说‘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佛说这是从相上,也就是分别著相。著相绝对不能解经义,开经偈谓: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果要在相上求佛所说的真实义,是绝对错误。佛所说经,精华的义理,往往意在言外。要在这个地方去理解。注解:$ y8 r8 c% m0 ]" g0 ^$ c
9 c0 _8 |7 U# t0 g8 I) k/ k9 R
  E. r1 c9 C: R( \: Q1 l4 K3 D

' w5 X$ H0 f0 t" d4 U‘诸法空相’,是大乘法印。‘不来不去’等句,莫非法印。法印者,一切法皆可以此义印定之之谓。此示例,来去等,皆是对待之事相。( [5 b+ i. ]7 M8 @

3 ^: D& G6 Z2 V6 K1 z9 Z  w! H. }
" Q9 m, R) W# b0 V( m
1 {: L' n& a5 I4 w1 e  Q! ]5 H# D‘印’是比喻印证、证明的意思,在中国政府要颁发命令,一定要盖上官印,这个印就是证明,所以叫做印证。所有一切大乘法,绝对不能离开‘诸法空相’。如果不是诸法空相的意思,那绝对不是大乘法。来去等皆是对待的事情,而佛教我们离一切相,离相离念,绝对不能著相。# o% q0 [2 k3 ~! P7 S$ {

) ?% P) }/ }8 v/ R; z ( ]6 G8 s3 i7 d2 O. {, A" o
. M$ p& [2 e9 b
欲证性体,必须超越一切对待。空其虚相,空其诸法之相,即泯相入体之义。* H, w0 v) Q( s1 M, A3 z

$ V$ i. V0 [1 I# u
. K: d2 J$ m# i* I8 u
% p2 r" E8 h6 J2 E/ ^8 N‘欲证性体’这是我们学佛,唯一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有对待就不平等,诸法之相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能够超越,能不执著,性体就现前了,也就是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是性体。  w$ t$ q  j$ z

8 J4 N5 b8 D6 S+ {2 h
1 g- k8 e6 l2 i* J, }0 a* e" @5 t; R: W# _3 M. }) _
倘著一相,以致愈引愈多,万相纷纭,永永不得清净。
7 K% `- g3 H! r" z, J* R
2 z, Y$ N* c9 b/ ]/ { & n9 [! r! o/ u- t9 l5 b
2 f. i4 A2 `  n) z! ?
有很多人知道清净心重要,而问怎么样得清净心?必须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才能得清净心。实在放不下,就老实念佛。我刚才因为和陈总干事谈话,把时间忘掉了,迟来了几分钟。他和我谈我们道场修行的方向,我告诉他,我们这个道场和别的道场不一样。他感觉到人家的道场兴旺,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我们这里冷淡,我说:很好,喜欢热闹的,就到那里去,我们这里是清净道场。道场气氛不一样,我们这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里修的是清净心。清净心如何修?万缘放下,如理如法的修行。我们读经,研究经义,不求多,几部经一生就受用不尽。而且一定要把它做到,了解透彻,应用在生活上,身心清净,自在快乐,往生净土,这是多么的快乐。陈总干事听了非常感慨的告诉我说:他的老母亲也念佛,但是喜欢热闹(笑声),对于净土往生的愿不切,年岁很大了,问我怎么办?这是什么原因?那是她对六道轮回之苦,没有体会到。极乐世界的乐,她不明了,这必须讲解给她听。他说她不懂国语,我说你听过我的录音带后,再翻成台语给她听。我举例我母亲在上海,她不识字。我怎么帮助她?我把我讲经的录音带寄给我弟弟,叫我弟弟听了以后,讲给她听,结果两个人都得度了(笑声)。劝她一切放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她这样才明白。所以她往生开悼时,我告诉我弟弟当喜事办,庆祝往生,到场的二百多人,二百多人看到这个样子,都得度了。我弟弟在电话中说他更相信了。可见念佛往生不是假的。
. U8 [7 Y  O) V8 u0 I3 E/ L
2 Y" j  k3 e8 I* y9 _
/ B. y0 s  |) U5 Q- N; K& I
& O: E3 H, p. [) O1 y& L一六九、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 p% q3 A- ]0 z% m4 C- p
2 c$ G/ C7 V9 ^# A1 i& ~
* n2 ?! L8 j2 s" _" X( J
2 T$ `2 x/ w$ I( F( H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7 F3 o$ a* f" n* R0 Q, m, c
' l/ s' @% }# b! n. |* C/ W: O ( J0 A" w2 u; z# G: f

" m  x! U$ E  ~! M) S- _这是如来的第二个解释,前面一个解释—如来者诸法如义。前面那个解释是从理上说,这个解释是从事上说的。‘如来’就是法身,就是自性。金刚经上有时候讲如来,有时候讲佛。凡是说佛,都是从相上说。凡是说如来,都是从性上说。法身常住不动,那有来去?法身□一切处,法身就是虚空。这个说法如果不太明了,可用现代科技做比喻,我们把应身、化身比喻作电视里面的映影,应化身从那里来?法身变现的。法身是什么?法身是电波。电波在那里?虚空啊!那个地方装上电视一按钮,就现身了。法身无处不在,没有形相,遇缘就现形。电视机就是缘,那个地方有缘,那里就现形。尽虚空,□法界,无处不在,那是我们自己的真正身,真我。真我尽虚空、□法界,怎么说有来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娑婆世界业报之身没有了,缘灭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缘成熟了,那个地方现了报身。同一个法身现的,此处灭了,那个地方生了。但是就心性当中,那有生灭?不过是缘起缘灭而已,实际上,没有生灭。前面一再提到缘生,十法界是缘起的,一真法界也是缘起的。凡是缘起,都是性空。十法界性空,一真法界也是性空,因此都不可执著。
& O! K- r/ A- F& [. ^
" y9 Q" x" k5 I; F8 |+ ?# E+ c  R* j
+ K; i6 B5 M, y. x) y
7 R" A7 \3 U; K一七0、微尘的数量
" y2 Z1 ~' n8 b% C( _# h; O1 C) r$ B

. j" x4 o3 R5 Z2 D
; z3 O# r# V  B2 Q4 y1 @* a  a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7 o0 k2 l4 ~# n1 i! R* d
  ?* b3 W) F5 j  i8 g' O # v7 K3 @/ Q( |2 Q3 C
! j  L0 l: j& s
向下这段经文,就物质的现象,来说明‘一多’。这是一切众生现量的境界,眼前能看到,很清楚。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银河系、星系,这许多的星球把它辗为微尘,这是比喻。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星球,就不知有多少了,每个星球把它碎为微尘,那这微尘比恒河沙多的太多了,讲数字用这来比喻,是讲最大的数字。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很小很小的颗粒,大概要用高倍显微镜,也许能看到,是否是现在所说的原子电子很难说。佛在经上有个比喻,告诉我们微尘的样子,让我们去想像。他先讲牛毛尘,就是一根牛毛尖端有一粒尘土,它不会掉下去,放在那里,放的很稳。把这粒尘土切成七分之一为羊毛尘。羊毛尘再切成七分之一,成为兔毛尘。兔毛尘分为七分之一,叫做水尘。水尘分为七分之一为金尘。金尘再分为七分之一,才叫微尘。可见微尘之多,真是无量无边。. t7 y! t* ]3 N" R# p

" g* Z, @/ O9 w* O
2 E& q" u$ z$ Q
4 e5 f0 g3 b" E) ]. m一七一、微尘并非实有7 B- o5 y# j0 [( [

0 Z2 Y+ l9 f6 t+ F. z
. K  O' {, f0 V5 U, e$ c. x* T2 }3 @7 W+ B  _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 u2 H% Q0 t7 L, I1 K9 Y8 M# U* B+ v0 t8 w3 t

. R7 l* x8 @, W4 R" ?6 ?) L9 f, P) @( @. g3 i. `
尊者的答覆,充满智慧。世尊问的意思,著重在众在多。微尘是集合之幻相,并非实有。当体即空。为什么呢?微尘还可以再分七分,佛经上称色聚极微,色聚极微可以再分为七分之一,成为极微之微,也称邻虚尘。(不能再分了)这是讲分析空。这样分析到最后等于零,才晓得物质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说明这个意思,还是教我们对于一切境界相都要离,不能执著。这是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所以然,说出来了。/ e7 O* ^. X3 C6 C
9 M0 p7 q" v/ _2 n0 n1 E7 _
- ]" K$ f# ?- x6 T. s+ m. O

0 k5 l& ]5 @8 T: a一七二、物质是错觉产生的幻相( n5 D% k9 k7 p* f
: p0 P" M" S: c- g5 p9 S; u
0 n; x7 g' p: b- y# g5 ]- ^# c
/ w; |& j" a/ F, c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j, X" M* ?- f" ]% `$ v

, C- ?; m0 |# k9 J$ L3 J 4 U- T  R* l* O2 N& Y

: L3 T+ M. k7 }0 r: O" W- q6 n% K/ R2 x相宗把物质来源,为我们说出来。物质本来没有,现在还是没有。物质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情?是一种错觉产生的幻相。法相宗跟我们说出原始的根本是无明不觉,无明不觉叫业相,业就是动,科学讲的震动,一动就产生能,能佛法叫转相。如果以三分来讲,业相是自证分,转相是见分,境界相就是相分。境界相是物质,能就转变成物质。由此可知,物质只是能量的浓缩状况而已,其实它没有。这个现象,西方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发现了,所以他说物质只是场的现象,场是什么?场是能量的浓缩,跟法相宗讲的,完全一样。知道这个真相,对物质还会留恋吗?还会执著吗?所以妄想执著真的就断了。科学愈发达,佛经里面所讲物理现象,也愈被证实了。‘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这是从性上讲没有。‘是名微尘众’,从相上讲有这个现象。但是‘则非’跟‘是名’,是一不是二。知道是一,就晓得一切现象,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但外面境界相,了不可得。我们自己身相,了不可得。我们的心相,也了不可得。心相了不可得,就不打妄想了。这时真相大白,你会契入这个境界的。
. @. N  x+ T* \( _
2 \! Q& m* H9 X5 f+ R
6 f+ C9 a! z( L" W4 a
0 p4 H3 U# H7 Q4 s6 B2 J! i一七三、观世界非实; c( K3 t8 k( @, O7 V; C  q% l. A* Q
2 S: E; J8 W! D9 Q3 O4 \) E
# B- L4 M9 t! K0 J7 E9 g
4 \6 H8 Y. ~- N3 e$ Q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6 t  }0 r7 {& f' E, x7 Y- ]# C6 ^/ T3 i5 K+ z4 ?
, F# x4 ?2 K7 l3 d: o  n

+ ?, a2 A: Q, g" ]2 u+ h7 Q# b" w微尘明白了,世界当然也连带跟著明白了。世界是微尘集聚的,微尘既不可得,微尘所集聚的世界,那有可得?
5 B- o' O, Z' P! A$ G' ^0 w. a/ M! n$ W. h
3 ~+ m. w, K* X3 F0 ~$ s* L

) K6 O3 f9 p/ a! Q5 x0 E  p: n一七四、一合相
7 ], H; T" c% Z4 c
4 d, ^7 z' h; ]" u 8 r: g/ j' H$ a* E- O1 F$ N
  G9 Y+ W9 j& u2 h6 p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4 f$ p% T4 {1 X' u

% ^- Y( [7 z  A5 r7 d
! {6 w# k' l, D; J- ^6 z5 N! \ " M6 H; ]" ^8 ~# M5 Q! t
$ F5 L& ~; R9 `, }0 B8 y
一是基本的物质是一个,所有的一切物相,都是一个基本物质的组合,因为排列的方式(方程式)不同,变成不同的分子,不同的分子再组合,变成不同的物质。任何物质,分析到最后是一,都是相同的,相同的基本物质。一粒金刚钻,与一块泥土,有何不同?一样的。一分析完全相同,只是它排列组合不同而已。有什么这个贵,那个贱?没有啊!‘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缘不相同。所以都是一个组合的。一不是一,一它能分。所以世界非世界,微尘非微尘。微尘是讲小的,世界是讲大的。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才知道真正没有大小,大不是真大,小不是真小。大小没有了,平等不二。所以如果不从这里细细参,好像佛法很多都不是我们常识所能接受,好像佛法跟我们一般观念都不一样,殊不知佛讲的是事实真相。
. o0 V5 B  K, @0 ]7 E; {9 Y( v: o- r
" G% [6 H( Y9 A
" {& V% B6 {" p+ b+ \) e
5 p  e- `4 J% |8 x3 u一七五、一不定一·合不定合
& j% K- J4 E) t$ K' q3 o$ b, x5 [
: b7 Y' M3 P. x5 J" W

4 H& i- G' s% [# G* H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8 A) x+ h  g$ a

$ x4 C+ k; [+ X6 Y- o 9 k% [' x% i3 t( g/ |+ |
! |8 y; ~: C- ?  W% r* ~/ w  U
因为‘一合相’,一不是定一,合不是定合,这就是为什么‘不可说’。所有一切的组合,什么能力在组合?谁在主持组合?为什么会组合?一般人不知道,看到山河大地、自然现象、星球的运行,都很有秩序,总认为有一个主宰在安排,于是就想像出一个上帝来。上帝从那里生的?是从人妄想生的,妄想大概有一个主宰的神在安排,上帝也是从想像生。佛和我们说这些组合运行,从心想生。不要说正常的知见,就是胡思乱想,也有个头绪,也有个次第。有头绪、有次第,形成的现象,就有秩序。再复杂的状况,用清净心去观察,都能看出它的头绪:知道它的根源、发展、演变、结果。果里面又变成因,永远在循环,永远不断,这一种‘合’,佛就叫它‘缘’。一合相就是包括一切万象,森罗万象是一合相,是缘生的。佛菩萨清楚,所以不分别,不执著。可是凡夫之人,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一无所知,把它当作真实。‘贪著其事’在里面起分别、起执著、起妄想,起贪嗔痴慢。不晓得这些现象,虚妄不实,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种错误的想法与看法,就变成六道轮回的幻相,在这个虚幻里面去受罪,所以佛说是‘可怜愍者’。要是真的有这个事情去受罪,不能说是可怜,假的在里面受罪,那叫真可怜。比如人看恐怖电影,吓得一身冷汗,那是可怜愍者。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吓得这个样子?我们在六道里,就像这个样子,真的有这种事情在受罪,那佛会同情你。不是真的,你搞成那个样子,那就是可怜愍者。- k+ Z2 B! V" N. S" y% A

3 J' a5 h$ W# Z; [- l# Z# Q& `
  @% c* H: @% O" Z# z8 t! I: _1 ]2 p: b9 s4 m! i- ?
一七六、离也要离8 _) E* U+ s+ y  d- i
) N& q4 u9 {' v9 K, Q- e
- W& {% S2 B4 e# B/ ~4 Y, q
8 N: t+ Y" x3 T/ ]) A+ i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 @  E, P& G8 U% p: |$ x1 M5 [5 k' M& n

! n, l' i/ Z1 x4 X. l  G. f; E9 R/ D% s
1 F( N- z; _9 }4 ~# j. i" r这段经文,义理很深。因为佛在这一会前面讲过很多,教菩萨要离四相。深位的菩萨当然没有问题,怕的是初学的菩萨又执著要离四相。换句话说,那边离了,又执著这个。这段经文就是说明,绝对不能因为要离四相,又著了四见。这个念头不能有,所以说这些人‘不解如来所说义’。如来是教我们一切皆离,离的念头,都不可有。离也要离。往下的经文,就可看出来了。  X9 }$ j  l. h" P4 `

: y, L5 s" H# J* D 0 `* f2 q/ ~! l6 l2 U3 j3 R

# w. o( j0 x( [, ~5 T3 V一七七、性相不一不异
, x& r6 _: U  ?4 O* E
; \! N+ p# B$ u' v* T 3 p4 ?" m3 |# V

: `: b2 n4 f/ d2 M* f- H% c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 v  T! N$ U( S- d6 z) X% H
% ?, \1 T! R* U 3 i0 Y. T  h3 a7 M) z: A
0 _# ^  N" M1 {9 f" F8 O5 B2 F. t
这就说的很透彻,说一个我见,四见都包括了。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从我见产生的。‘即非我见’,是说明性体上绝对没有。‘是名’是相上有,体性上没有。因此不可执著,不能执著有,也不能执著无。两边不著,就对了。底下经文是总结。$ `4 ^7 R. b, a: U

; A& W& [- v$ [ 9 G* q$ |+ d" H* r; ~; T+ G' w2 g

6 \# a: s, j0 E  Q  S一七八、不生法相
. }. Z) W6 T2 g% e3 d4 ~6 O3 z, m  J( L
; H. D, H4 J8 W# }

! B6 s* Z  ~8 [3 S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u  G$ ^/ t2 H0 `$ W8 v6 L
1 O* Y/ Q* M* n2 j

" \& p; ?$ b7 [6 {: D7 H; A7 j* v8 M: [8 x7 q3 Z
结归到‘不生法相’,不生法相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于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只要起心动念,不是著在相一边,就是著在见一边。不是著在有这边,就是著在空那边。总而言之,处处著。著了就是凡夫、著了就不自在、著了就变现六道轮回,这是学佛不可以不知的。理明白了,事相也清楚了,无论修习任何法门,障碍没有了,就能一帆风顺。这段的意思,我们看到经文: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是本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一个发大菩提心的人,发大心当然就要发大愿,要修大行,证大果。佛在这里教我们的修法纲领,也就是修行一个最要的原则,就是‘无住’。金刚经彻始彻终,可以说就是讲一个无住。无住就是不分别不执著,法相(有)不能执著,非法相(空)也不能执著。空有二边都不可执著。什么时候不执著呢?真正会用功的人,真正根性利的人,发心就不执著,发心就无住,修行也无住。修行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当中不著相,心清净,样样都不执著。金刚经讲的这个原则,要彻底了解,真正能够运用在生活上,那叫修大行。什么叫大?穿衣是大行,吃饭是大行,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表演的著衣持钵是大行。大在那里?大在两边不住,大在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没有界限,心量尽虚空□法界,怎么不叫大行?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大行。点点滴滴的善事,都能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这是心量大,小善变成大福。如果心量小,念念都是自私自利的念头,修再大善事,得的是小福,所得的福,绝对不能超过所执著的圈圈,愈是执著,得福愈小。经上举的例子:大梵天王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很大。如果心量很窄小,不能容忍,那么修这么大的善,所得的福,还是一点点,得福绝对不能超越心量的范围。佛教我们要离四相、空有两边不著、法相统统远离,是什么意思?是要我们心量扩大,心量达到虚空法界,那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修的福报,无量无边。经文到这个地方,做成总结。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想学菩萨道,于‘一切法’,一切法含世间法及出世间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是像前面所说的,也要像须菩提尊者深解义趣,然后清净心现前—‘不生法相’,那就是功德圆满了。
  \! M9 ]' F# q3 u. `6 a1 ^
2 Y8 j% h; b& u$ f" [& `: T/ H+ M $ V" w# _7 p+ E( ~3 G

. i6 [0 x  `4 Y0 T9 {一七九、不生亦无2 X! {0 f& B- e0 [5 k

5 `+ h8 C$ n# [: F2 K* F
* o+ H3 v$ B& r# P
& v7 E' G: k' g. W- L+ i  n( c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b0 D& q, K  j" h( n( ^7 @% Z% A% E% F+ ]& B$ a. }; k1 G5 x

1 L! w  }- ?! A/ H# \3 }; m1 O- N  e0 x! x
这段是正宗分最后一段经文,这是总结,要是没有这一段还不行,因为‘不生法相’,那还是一个法相。这一段说的是不生也没有,‘即非法相’—清净心中没有法相,体上没有。我们读金刚经读到此地,可以说智慧也开了不少,佛说法言语的涵义,多少也能体会一些。性相是一不是二,体上既然没有,所现的相,那里是真实的?所以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与体就相应了。体没有,相也没有。于是在幻相里面,我们绝对不会生妄想执著,妄想执著不生,真如本性就现前了,华严经说: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不生,那就证得了。所谓‘证得’就是真相现前,一真法界现前,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本经的正宗分到此地已介绍完毕。
0 O  m7 H$ E7 ?$ G2 D8 A7 `; t+ o2 S+ @% W8 y/ Q3 z
# t5 q6 ]7 Y. i

. n) ?2 N! A! q4 h下面是属于流通分,佛法宗旨是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不流通,众生就得不到利益。如果不流通,慈悲心就没有了。所以世尊无论讲什么经论,都劝大家流通,跟现代人不一样,现代人做了一点点东西,后头一定要‘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在讲演时,常常提到人家送书给我,我都先看版权页,假如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就把书合起来不看,为什么?因为作者心量太小,他能说些什么。佛没有版权,欢迎流通,希望一切众生得利益,这个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一定要学习。
% I  U4 H. t+ O/ {7 G' m9 p1 D
9 T* G* E1 `3 W( }
& K9 n) |3 d* B6 i0 `, {; z- h) F$ O( D! @2 ~, A$ w
参、流通分8 K4 r, s2 a7 p  ~' x
- C9 Z3 @4 S) w2 y% [
: T1 N" w+ i# V  J+ \, H; M- X8 ?& k
& A1 \3 c+ D; W& G9 P* x+ J
一八0、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
/ m6 x. R' N' n  {$ t- a8 G' [5 W3 C. Y  F3 C; _+ v

1 [' Z& B8 Z0 o
6 y+ D0 M2 L+ ^, J  b- ?5 _% R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 I: F) Y* J' F& B* c
; z. x+ ~' B- t( u, { % s7 ~( E* u" z4 ^2 j
4 H8 `1 g5 W, R  d. U6 B0 L
‘无量阿僧祇世界’这个数字太大了,比前面讲的恒河沙数恒河沙还要多。这是比喻,假如有人用这么多财宝布施,所得的福报当然很大,这是任何人都可理解的。4 j" G* d) X8 o
/ {2 m" l, S& J! w* f
! V+ Y- [4 C! D9 J3 H

, {" D' `8 m$ \一八一、持诵演说·自行化他
7 T' s& \6 G  ~3 w1 S% j: [1 L/ V
+ j- @1 |  ]6 [! x

2 K" T0 j8 U" ]$ k- I% W& S6 B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6 O/ N0 l4 K% B3 B8 T  M4 r  W# V) O4 }* y$ U

; l( k- t1 I' h  D5 T) Q
8 c) Z! d' y% [3 h) S' P# S说实在的,我们要想修无量无边的福报,那有那么多财富去布施,不可能的事,但像我们这样的穷人,要想修大福报行不行?行,没问题。我们虽不能修财布施,却可以修法布施。而法布施福报之殊胜,又远远超过财布施。法布施在此经里多次的较量,关键在‘受持’二字,这是绝对不可疏忽的。‘受’是完全接受,也就是完全照做,才能得福。能受持全经,那更不可思议。即使不能受持全经,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要是能够受持,福德都超过前面的比喻。那四句呢?经文当中任何四句都可以,并未指明那四句。‘持’是永恒的保持。‘为人演说’这一句很要紧,每一次较量都有这一句。由此可知,世尊对于利他非常重视,‘受持读诵’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如果只有自利,没有利他就不是菩萨。菩萨一定是自行化他,而且永远没有休息。大势至菩萨所说‘净念相继’,‘相继’就是没有间断。这个福德才超过前面的比喻。
7 [$ {# r. f- T2 C6 b
% f, w3 R* t' \9 n& Q
& l3 }6 M0 s- b) k% q* B& ]6 g' S/ Y& ?& P4 g/ s
结论& P0 _' E6 o& l# R, U# m# L

: Z6 {/ y  b, I2 a+ f   b- P- k! \' z) }$ N

$ M; [# E# G# ~" l" S一八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 r; Z( F" S1 N: I2 @
1 f; u) v: ^: I9 ^
8 E" n) D' [: c$ P1 a
! M: B- l+ H  r' A4 q8 v7 e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 N! D( ~2 Q  h- c
6 f( M. `: l1 U7 g2 W4 @  x
5 u5 W% V8 J$ ~0 d" x% L
3 F4 L7 z. S$ V7 |% s6 H0 }为人演说金刚经而能得前面说的大福报,是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条件。‘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前面说的‘受持’。换句话说,假如没有确实受持而演说金刚经,所得的福德仍然有限。为什么有限?因为自己还有四相,还有我执,跟金刚经的福德不相类,经上的福德是四相破了,那个心量是虚空法界,所以有那么大的福。我们没做到,心量很小,纵然我们讲金刚经,或者一部大藏经倒过来讲,福报还是有限。因此‘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非常重要。也是全经经义精华的总结,意思很深很广。
/ F3 ~/ w% w. F% B. o- r' i* @

8 d- x6 P3 g. \; x
; i, N( ^2 c9 x/ w: A) b, C法相非法相,世法佛法,都不能执著。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界当中,都能保持‘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真心,真心不动妄心动。真心离念,妄心起念。这就说的很清楚了,为人演说以什么条件说?真心现前。当然这不是我们境界,我们要懂得向这个境界靠近,虽然得不到真实得相似,相似是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为人演说,诚诚恳恳的说,自然得佛力加持。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也符合佛所讲的标准—‘不取于相’。假如我们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一定会得到大众的恭敬,得到大众的供养。恭敬供养现前,问题是你取不取相。要是‘不取于相’,就跟这个(境界)靠近了,一著相就完了。像谛闲老和尚的徒弟,还算不错,将来做个土地公(笑声)。假如不如谛老的徒弟,恐怕你三涂有分,那就坏了。学佛堕阿鼻地狱的很多,是因以佛法求名闻利养,裨贩如来。用别的方法欺骗众生,没有什么大罪。拿佛法欺骗众生,骗供养、骗财富,佛法的形象被你毁掉了,这个罪是破佛破法破僧,破坏三宝。但是自己做的人不知不觉,他还认为造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在兴隆佛法,道场庄严、信徒很多、香火鼎盛。那里晓得是造地狱罪业,这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要不是明白人说破,我们看到确实会怀疑。注解:
3 ^8 y+ C: t* G: e* [9 |
. d& |  G/ v2 Y3 l& t! k7 N
* i. X, A  n3 Z0 y$ c, v
0 b% z7 o/ s0 f& F5 Y演说者,若不达后半部之义,前半部便不得要领。受持者,若不知从后半部所说者入观,亦复不得要领也。
2 K7 G$ S. j2 ]! e7 J! V/ Q/ E" A& s# M' J; H6 F3 V
  ]& M, p3 o) [4 U) E" ^4 d

6 Q) g- N& Y5 J* Z) n2 W前半部离相,后半部离念。单单离相,念没有离,相离的不干不净。换句话说,你所演说的不圆满,修行上依旧还遇到很多障碍,这才知道离念的重要,离念一定要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7 [4 g# b) _, O+ b
3 R/ e/ I8 X0 Y3 R4 `
3 J& A! O7 X9 B# e

2 d% w  U- R; U0 O2 A' |5 G一八三、观法缘生; m  f- L- b0 Z

! E% w7 v1 _6 b9 q+ Y; M. e# m: d $ ]# J7 z$ A% Q0 c0 r' P: n

: L+ d( r* i# g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0 h8 K* W/ t8 Z9 X- ]0 L$ B; F4 ~6 p# `* N/ D3 ]* J
( C: i6 |" O0 Z5 x, A
7 v: G% ]& l- \9 L' ^/ Q; ]8 W# R
这是把为什么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真相说出来了。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把一切法归纳为一百法,他是依据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里面的六百六十法归纳而成的,作为大乘教科书的启蒙。这一百法里面又分为两大类,有为法与无为法。这在讲义节要第二四○页有个简单的表解:心法八(八识),心所有法五十一(心所有法即心理作用),色法十一(色法即物质),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是从心、色变现出来的),总共有九十四类,这叫有为法。
! Y, m' u& I& W
" g, u# b8 m2 s! c4 X; b
9 P4 L7 H  B4 Q' c6 b7 U. z  K9 ]. h6 F3 x0 `
‘一切有为法’,包括起心动念的心,心也是有为法。相是假的,起心动念那个心也是假的。本经跟我们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个心就是讲八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相是假的,心也是假的,虽是假的,它有那么一回事情,它有个幻相,像怎一回事呢?如‘梦’。佛在此地举了六个比喻,六个比喻是以‘梦’为主。其余五个比喻,都是形容梦不是真的。梦如‘幻’,梦如‘泡’(水泡),梦如‘影’,幻、泡、影三个字,是形容梦之不实。‘露’和‘电’是比喻梦之短暂。我们在六道、在十法界,经上常讲时劫之长:三大阿僧祇劫,无量阿僧祇劫,无量劫来,说的再多也是露,也是电。为什么?比起永恒的真性,那它就太短暂了,佛教我们要作‘如是观’。有许多同修常常问我:怎样能让心清净?怎样能放下万缘?佛这首偈就是教我们怎样放下,教我们怎样得清净心。能把这首偈参透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不外这四句。所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是真的,何必去计较,何必那么认真呢!明白了,自然就能随缘,心才清净。我们修的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顺境随顺顺境,逆境随顺逆境。善缘随顺善缘,恶缘随顺恶缘。在天堂随顺天堂,在地狱随顺地狱。永远保持一个常住真心,这才是真正修菩萨道,真正在学菩萨行。
/ ?7 p$ M- F1 v  K' H$ b& H& e8 ^3 X% c% b1 u
  a. c# B/ u+ w
" u: r$ v9 a* w4 g
在一切法相当中,能够把它看成‘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是在修最高的金刚般若法门。不是天天捧著金刚经念,那叫修金刚般若法门,不是这样的。诸位冷静想一想,你入这个境界,怎么不快乐不自在?善缘很自在,恶缘也很自在,平等心现前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跟前面这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合起来很有味道。把这四句合起来,受持四句偈,不就这四句最好吗?常常放在心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是修最高的金刚般若波罗蜜。从早到晚,一时一刻没有离开,在在处处都是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那你得的福,就像经上世尊所说的无量无边,恒沙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你的福报大,你修的这才真正究竟圆满。
8 V7 x5 F4 g% `6 \
/ o/ f6 b- d0 E) U
$ h5 C! O3 ^/ I) u7 E- b1 ~7 Z8 A! T8 N* P* z) c5 `
如何能够不取不著,这就是说要怎样得清净心?要怎样放下?‘应作如是观’。这段经文是把方法教给我们了,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对世尊不能不感激,真正是大慈大悲,把修行的关键、重要的纲领和盘托出。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就是修这个法门成就的。过去以为小乘跟大乘还有差别,读金刚经才知道小乘须陀洹,也是用的这个方法,一直到成佛也是用这个方法。只是每个人用的功夫浅深不同,才有菩萨阶级,正是本经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修的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有为法舍弃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舍弃有为,就是无为。在无为法功夫浅深上分等级。功夫浅的—小乘。功夫深的—大乘。这些说法都是佛为众生方便而说,而在他们那些人(指佛菩萨)当中,根本没有这个念头。小乘须陀洹他没有说我证须陀洹果,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了,他也没觉得他成佛了,没这个念头,那叫真清净。如果释迦牟尼佛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我成佛了,那就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那里是佛菩萨?这才明了从小乘须陀洹到大乘无上佛果,于一切法,心里面都不染著。在世法佛法里,一切随缘,这样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那个‘顺’一点都不勉强,自自然然,为什么?因为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凡夫恒顺众生,有时候心不甘情不愿,是没有看透,不晓得事实真相。' y% t; ~7 R' w4 Q4 Y- ]

" m$ |, ?: s& l' ~* [$ }$ I1 I % D9 S- ~: [! t( y! s# K+ O" U
0 k" m7 `4 R9 H4 h: J4 ?
轮回十法界是从那里来的?是从有为法来的,取相、分别、执著就有六道,就有轮回,就有十法界。能离相、离念六道十法界统统没有了,这时候的境界—入佛知见,入佛的境界。这段经文注解很长、内容很丰富,我们将全经做个总结,请看注解:
5 l( u: O" i9 M+ O! R! ^7 X- `
! }& [- b( v6 H8 ^+ x7 M   @: f, N& I5 _# |% b8 m. R6 M* y
' R* S! @( R& {3 ~: C" ^0 L7 x, C: h
本经唯一主旨,在于无住,以破我也。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观有即非有,不可著有也。观非有而有,不可著空也。0 M  t" i7 J8 X  R

( P3 q" V# y3 I' _* l" m8 w7 @
7 o  {* u+ Q, F
' \  G8 P- `: O2 N$ S  q6 x‘破我’是破我执。佛在大乘经里讲的很多,六道轮回从我执来的,所以只要有我执,就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十法界从法执来的,破了法执,十法界就没有了。破我执六道就没有了。功夫必须先破我执,再破法执。
* q: N' [! }% h) h: G
" I) ~( A8 E* o* W
" ~: U7 [* L0 C# y( H
& S" g# r4 s% O& M8 I5 V, ~观空有一切如梦。果能于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何妨于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矣。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5 z! e2 E; r* z# Y  r

$ O7 \. Y) @! Z+ H( M7 c- m
& B* ~1 p( {2 k" J) `, Y( O5 L6 c8 y' e
‘观空有一切如梦’:梦的相有,我们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观一切得失,都像梦中一样,得不必欢喜,失没有苦恼,要这样锻炼清净心,修学平等心,一切随缘。诸佛菩萨到世间来示现度化众生所谓‘梦中佛事,水月道场’,兴建的道场是水中的月影,全是梦幻泡影,不可执著。做不做呢?做。要作梦中佛事,要建水月道场。作不著作的相,建不著建的相。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空有两边不著,这就是菩萨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初学佛的人,如果会用功,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清清楚楚了了于胸中,在日常生活当中,能用这样观行的功夫,就与如来果地上寂照的境界相应。
& f' P  q1 B, w  e! {1 x4 T, u0 G7 L2 U* G; ~& L

. d% g8 R* ]% f5 X# m* T) C0 X5 b& a) j! j" L) W7 G
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欲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此观,正是金刚智慧。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矣。2 i) }. S. C) ]: n
1 m/ I0 G/ K  ]- h# H4 R1 A8 D3 {
% O+ X) H# M; E* o- f3 |5 ?

) F% X8 q1 X8 x3 C1 k& b这个意思不只是说这部金刚经,诸位一定要晓得,把金刚经的原理原则‘随顺而入’,应用在佛法所有大小乘佛法上、各种宗派上,因为它是最高指导的原理原则。不限于禅宗,不限于般若部,它讲的是原理原则,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法门。所以这个原则应用在于念佛上是理念,得理一心不乱,生西方实报庄严土。
0 ]& ]  q7 o9 W& |# \
4 Z$ v  W+ C- N, Q' A" K4 Y5 D / s! J' o: F8 Q8 z' \+ q8 o

/ ?- I0 e5 y/ s( Q# g3 E一八四、皆大欢喜! p7 E8 e$ i& C% o$ ^- J
/ U$ g. u$ O; T- V% O' V

; N$ u% v& w" v7 P
' n. }! u% ^- q1 Q; L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s, \/ k2 @1 M( t/ U: g( t

% Y1 l" Z! b; ~- L   \: g/ v5 l3 }& Z0 L: K
. d! e6 ?9 |& z
在这部经上,我们必须要记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众生与佛平等,无有高下。在家与出家平等,无有高下。前面我和大家讲过,而且诸位细心去观察,在家修行证果的人多,非常殊胜。出家人反而不如在家人,原因在那里呢?在家人有真诚恭敬心,出家人是贡高我慢心。出家人千万要记住,不要认为剃了头穿了圆领大袍就高人一等,有这种心,金刚经上讲你著了相,要特别警惕。人家怎么做是人家的事,我们明理,我们是一律平等看待,谦虚恭敬。在家人有修持有学问的,我们可以向他请教。这个例子,世尊在世时就表现给我们看,维摩是在家居士,是在家佛。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平等平等。佛的弟子目□连、舍利弗见佛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见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是我们在经上看到的。拿金刚经一对照: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他们做到了,我们今天迷了错了。
4 T, q" g3 r5 t/ M" d1 r% J
- Q- ?+ w: x. N8 A$ `* R2 j
* r+ {6 i& d/ y6 ~/ k$ b) @
, W0 Q' T- n  T1 L经的末后‘皆大欢喜’是心开意解,虽然发心修行,始终找不到修行的门路,始终找不到修行的纲领,在此地听到了明白了,怎么不欢喜。要紧的是‘信受奉行’,‘信’要信心不逆。‘受’要深解义趣。‘奉行’就是一再劝勉我们的受持,为人演说。今天时间也到了,我们引用注解第八段、第九段作为结论:
4 }$ Y- V9 \4 w3 c' Y5 B  @; O; v3 @& G) `$ P; W8 Q0 Z
* Y& z3 p5 j# [4 h) i
# Y- o  m4 Q8 V( h" p+ ], v
我辈今日说者、闻者、发起者、护持者,亦莫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同具此愿。具此愿者,乃为真信受、真奉行、真欢喜。此正我辈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处也。
' F1 ^: I$ J4 h* \* g  q9 E
4 |; F% U1 V5 t+ N, M' y& d0 m 3 c2 ^; y$ S0 J% `/ k( D) F

2 M2 K9 `$ C6 u5 d" E唯愿诸善知识,从实信而入净信。于有为而证无为。以此行愿,庄严佛土,化度有情。归心净土,老实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
2 k5 `' e+ Y- B# |$ L
1 j1 q+ O7 P# s! }. r1 w( r  O
- f: Z' d. p. \9 U4 ^+ z4 f
. U, Z* K# q2 d' k( M9 H. u+ \我们这部经到此功德圆满,谢谢诸位。
  B) I  U5 g7 c: K
/ R, t$ Q8 Q" v# q, J) `" V ! I/ B* s! h5 L' l8 N, s0 d

- M3 ^4 ?- H: J6 @精要十念法
0 n6 [& w8 d9 W! I( t- o
( M# [- ~' A0 B/ r0 p + o9 e7 v1 m# }. |1 ~# q

2 j  p* ?8 [6 {5 v1 \7 ^% a: j6 B谨提议以 净空法师宣说之简要必生十念法,为净宗学人今后之一般自修与共修之常规。兹说明于后:* r' t8 g, M9 a/ U! L
' j" @7 \' v1 a: t1 Y

2 g: t% V3 H( Y6 g: }8 Q+ o: h8 E' P2 t* ]# x/ e4 [2 l) v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是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每次称念十声四字或六字弥陀名号,原有日常定课可照常行之。
1 D& o6 |; Q6 B7 M+ g
% L: V. M! z1 e2 L3 g1 z
# G1 f& D* L" c% w/ n) {; @' v- }. Z& r" e- s& d1 D* e
共修者,凡讲经、开会、聚餐等无特定仪轨之集会,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约同大众合掌同声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后始进行讲经、开会、用餐等活动事宜。+ G- Q# p# k$ W) A1 H/ M

2 _8 n6 K5 |9 A 6 ?# S$ P% C7 e2 W! z: {

5 n! w$ E+ x7 |+ V# M按此自修与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试举如下:
0 j& k$ S% K, `7 ~! A
, ~7 Q8 v- c8 v2 g  C$ q& p( k# u
' H+ p' t7 v, v+ {! U1 K) M) Q' ?6 b  v/ N
一、此法简单易行,用时少而收效宏,确实切要,可久可广。1 d% i/ [$ w# `

1 Q1 q" @# B; w6 ^7 R/ @" j 7 T! w/ {3 Y4 j% U; v; x4 `
  ^: S: {  D( k) B' a
二、为‘佛化家庭’之具体有效方法。例如:于家庭中三餐时行之,则举家之成员或信或不信皆蒙摄持不遗。且有佛化亲朋邻里,普及社会之大利益。4 J  v+ j$ ~1 |. n/ Y6 ^3 o/ o

( ]% {1 {' J! ] & R8 a2 g& F2 B& `1 F

9 P7 ?( L* f1 X8 t三、以简单易行,一日九次,从早到晚,佛气不断。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继,日复一日。久能如斯,则行人之气质心性将呈逐渐清净,信心与法乐生焉,福大莫能穷。
* W( S& P$ R1 p( w$ ?
3 a, `2 c2 b; l1 i0 e 0 [9 U9 Y: F% r/ R5 H2 q/ S, {3 u
/ ]' {4 \  f' H( B) n
四、如能随顺亲和,称念十声佛号,便有袪除杂染,澄净心念,凝聚心神,专心务道,以及所办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议等等之功德。
6 ^: H, i4 y2 {5 g4 Y
9 N- p  V" }" h% H
2 t1 U6 x5 N) `- X. U4 k1 Z& L, D6 L$ W, ?: G. u' u; \
五、自修与共修,相资相融,资粮集聚,个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提大业,亦共成焉。
. T* @, C/ m$ i! h) q. s  H- B( s8 I. z
0 R+ f" e1 V- e
. N2 d. ^5 I4 A" d* y  _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试姑名之。
( w8 f# w, Z% H; S5 y6 F9 \& R# G! X9 @5 v+ S
9 O- }* f6 g% O* Z# \

# r# m' a& l# W5 j6 v* b  W0 e( B0 E& y一为‘净业加行十念法’,是对已有行修定课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课业上加行之故。; N# S. g% a' C! z+ @8 a: R
" h' O2 L7 f8 J& g! j- }
1 X- N6 O# O! y9 \0 z& r
! \  z# s% I! G
一为‘简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适于目前以及今后净业学人中大部分无定课者言。因现今社会递变,匆忙无暇,局碍多难故。而此法易集资粮,信愿行之,平易圆具。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标准,亦甚符合无缺。# n4 m) k4 E) O. h  ]/ q# x  g  O

4 Z' k- }+ x+ ?: t3 A5 V0 q . A/ U1 ]- t5 ?% j- Q

4 o" M( j) Q& Y4 K9 ^1 u8 \7 E/ f因每次念佛时间短,易摄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贯穿于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 a- N4 t$ N% d% j8 A- G% l3 K% }# a  O6 M! {0 q

! O) N( y. l+ ]( `- S) _' Z
2 x7 Y( m- L5 w6 l5 o# s8 S" W总而言之,此法简要而轻松,毫无滞难之苦,如此法大行,则净业学人幸甚!未来众生幸甚!诸佛欢喜。
# O) W6 }$ k/ _' c9 `8 ]/ a+ w% _: I7 q* l) Y/ H! z
# d4 E  A2 X8 H0 x" u* @( X3 o, P

1 [5 c' [0 g6 w& m南无阿弥陀佛
- A' x3 k$ S1 G  |$ w2 l, t6 {0 }  z, F5 Y5 O% X" l

/ n4 Y. D: {: Z$ G5 i6 x/ V+ ~
4 i; q7 g: D9 g一九九四年诸佛欢喜日美国净宗学会四众同伦敬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9-21 03:50 , Processed in 0.28122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