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87|回复: 2

★ 十年甘苦——大陆移民四十岁创业加拿大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15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 十年甘苦——大陆移民四十岁创业加拿大
: x$ Y9 I( O2 e/ k
  N) D* J  S2 D4 m) T加拿大《蒙城华人报》 晓珂: 在我采访创业的系列稿中,至今很少碰上创业超过5年的移民。但这次采访便利店店主们时,我发现我的采访对象们都有至少5年以上的经营历史了。可以看得出,便利店这行的确是很多中国人在海外经商时的第一个选择。
- K0 `4 u  }/ j5 x! ^: n) D. c# f( K( N8 w  {. |) a' V8 O" k# ?
眼前这位年近50岁的马先生干这行也有近10年时间了。朋友介绍过,他原来的专业是物理,而且已经做到博士学位。但40岁那年,他决定放弃专业经商,开起了便利店……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经营的怎么样?……我的好奇心一下被激发起来,于是几次相约后,我有机会在他那家不大的便利店后门采访了他。
% {( A& C1 a- b8 q( j/ G0 j6 K( G
放弃20年专业下海% a7 c2 ^/ V  e8 E5 Z" f; Y- z
: {/ Y  |1 R( ]% c- Q( d
农村孩子出身的马先生最早是80年代末以留学生的身份出国的。像许多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留学生一样,他在蒙特利尔一所著名大学物理系里一口气读了4年博士,又做了2年博士后,并在此期间转成了移民。在家乡人的眼里,他是穷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一下飞到了国外,还读完了最高的学历,真是前途远大。# U8 f5 J! R% |4 R# w# d1 O
- k) U1 O) v9 l4 e- ~6 M/ [$ }
可身在异国的他却看到了另一番残酷的现实:由于他的物理专业不是热门,年龄偏大,找工作并不容易。1995年初,在博士后工作即将结束时,他发出的上百封工作简历都没有什么回应。如果继续走学术这条路,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接着做博士后,给教授在实验室打工,一年两三万元,做一个高级打工仔。
, {0 W. D* C; ?& X4 z
( M* O8 D' x" [+ y5 ^这时,马先生痛苦而清醒地认识到,当年龄和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都不占优势时,他再这样走下去实际上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他狠下决心,放弃20年的专业,找一个可以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行业——经商!0 U4 t/ b9 q7 L1 \8 V5 W& W
2 ]1 N; S  X$ `$ l
如今,当我再追问起他是不是后悔时?他平静而坦白地告诉我,做了20多年的专业,而且是自己的喜欢的,当时的放弃实在是无奈的选择。再加上中国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他当时也是有压力的。当年同学有的就表示,就算在什么情况下也决不会开店做生意。但对于他来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深知生活艰难,他在现实面前是理智的。他平淡地说,“作为一个移民,在新的土地上重新开始,那就只能哪里有路就往哪里走了,哪能就只在一条树上吊着?中国不是还有一句话叫做‘行行出状元’么?”
+ F2 @* a- U* A7 D+ J
$ W$ F1 J& f& G' c9 R9 ~于是,一个曾经是物理专业的“状元”在他40岁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开店。
0 i& u2 B/ `+ z  F, x# j: z0 i3 K; b& S9 p+ ]7 I# X4 ^5 W1 x6 z
之所以开店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看到了希望。在这之前,已经有几十个大陆移民来蒙城开店,其中有些人相当成功。这都使他相信一家小店至少可以养活一家人了。
5 N6 t& X2 b. R8 u! e4 L# l* {, A9 }+ B8 X$ \
借贷合伙买店
4 `, s, |. p1 v. K9 y( J$ E0 j2 m' o) u' ^4 k* _
知道马先生创业史的人都说他是有胆识的。为了买下第一家店,他不惜借高利贷。我向马先生问起这事时,他连连纠正,不应该说是借高利贷,只是利息比银行稍高些罢了。至今他从内心还是感谢那个愿意借钱的朋友,一个民间借贷机构,正是因为有了这第一笔非常宝贵的资金才帮助他在经商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8 J/ Y  k9 V/ a3 m) @2 z6 V' v

. i$ U/ Y5 E" @8 T. z说起10年第一次买店,马先生印象很深。那时决定开店后,马先生就和另一个也有这一想法的朋友开始找店了。一家家的看店、蹲点,他们看上的店越来越大。最后,两人同时看中的是一家当时要价6万元多,存货还有5万多的中型杂货店。
; A0 f1 ?- n0 i, v3 M, [- x! f
6 s0 x  {6 L) P3 t但两个穷学生当时加在一起的全部积蓄还没有4万元,只有借钱。
- g1 S% k7 |, r
- p4 v8 a" w, G3 l! m从银行借款明显行不通的,因为借贷人初涉商界,没有经验,再加上对于小生意,银行认为风险太大,即使收回拍卖也不可能像房地产那样很快收回贷款,所以几乎不像做小生意的人贷款。马先生他们只能从民间想办法了。先是和朋友借,每人找几个朋友凑了几万,后来又和前店主谈,希望能分期付款,但也只同意了一部分,还有3万元的缺口。看着他们买店心诚,卖店的经纪告诉他们,有一个民间机构在放贷,可以去试试。
+ k  |; L7 P( g0 P5 h' r) H# d# W/ v% q% U" J
他们立刻和这家放贷机构联系上,看到他们想买的店和两名经营者,放贷人还挺满意的,但提出的条件――18%年利率和5%的手续费。虽然利率高些,但有人肯出资,求之不得,马先生他们还是马上接受了。
/ e, y! ~# Q$ t# r; |
8 s+ l- c% m& f' Z4 E. S* f就这样,在银行户头里几乎为零的条件下,这家小店换了新主人开店了。
" Y0 j9 s% ?' ]  n1 M. \# F
$ C) a) M" u& c; `1 X0 a- {刚开始的34个月,马先生的记忆中只有一个“累”字。买店的当天,老店主晚上11点关门,新店主开始点货,一直到凌晨二、三点。第二天又是一大早6点开店门,接着马先生和合伙人一起去做公证,办理交接手续。路上,他们开车都是迷迷糊糊的。头一周,只有不到2000元进货周转。但这还不是最难的,由于从来没有做过店,对货物一点也不熟,又没有扫描机,就是最简单的计价收款都是一个难题。好在有老店主带一周,两个太太很快就熟悉了。但到底生意会是什么样的谁心里也没有数。直到三四个月下来,看到小店经营是稳定的,收入和预计的相差不大,马先生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 ~! c6 k# N8 j7 f" d5 K3 \) f& _! N; K8 k0 X$ C* G
一场官司结束合作. v9 N) `) f/ D" \& a5 X
2 `7 m* F7 H' H' }9 o% G$ D5 J
熟悉了小店里里外外,们的经营是渐渐走上正路了。倒是和朋友的合作,和小店日益稳定的情况相反,半年后由于两人的经历和经营理念不同,出现了一些问题。; F$ C3 ]! `/ `& z" O1 t; O
) e6 _, t! K1 ^. Q5 {; g
和绝大多数中国合伙人做生意一样,马先生和朋友的合作也从来没有落到过纸上,只是“君子之约”的口头协定。原来两家人讲好,同样的资金、同样的人手投入,所以这个生意赢利了也是两家等比分配。但究竟什么才是“一样”呢?钱上好说,有个数目,人手上就不一样了,虽然每家都是两个人,也大致分配了上下班的时间。但现实生活可就不像想象中这样容易了。比如说一家有孩子,而且还小,要花时间,另一家就是小夫妻两人,轻轻松松,自然可以多投入。可有时小俩口吵架拌嘴,厉害时要死要活的,有时一方堵气,连到时的班也不来接了,倒把另一家人累得够呛,还得在一边做思想工作。生意和生活都混成一团,时间一长,自然大家都累坏了。
' Z1 K1 R: F$ H0 c; H/ H+ i0 H8 z$ h9 U
除了这些小事,最重要的还是经营理念上的不同,以致在需要对生意做出重要决策时,一方固执己见,致使生意损失和合作破裂。终于,一场官司结束了马先生的第一次合作。: x5 V  E  R$ ~5 i
) c) B! X2 i% X/ P* D4 d
事情的起缘还得从当时买店时说起。前任店主曾和一家大供货商签下协议,每年必须从他们那儿进一定量的货,而且不管价格多少,否则就算违约,要赔钱。这一纸协议不仅对老店主有效,新换了店主也必须遵照执行。买店前,马先生他们大致知道有这么回事,接店时这家供货商的代理人还来到店里和他们谈了这一协议,但是代理人在当时谈话中模糊了协议中对店家的约束条件,重点谈的是协议对店家的好处。再加马先生他们没有什么经商经验,当时接店里里外外要学得事太多,也就没有仔细研究条款,签字同意继续续约了。
1 S( m/ v3 h' C2 v- |8 y
! G3 F; D$ _) W6 J9 U接店几个月后,在和供货商发生了一些摩察后,他们不得不回头来仔细研究协议,才发现供货商给的优惠政策,比如说免费做柜台等,都在第一个店主经营时享受完了,现在留给他们的都是一些苛刻的条件。但马先生建议既然已经接下店了,就尽量照协议执行,要不就有可能被罚。合作人才不以为然,认为不会有事。由于两家都是“对等投入”,决策上自然也是分庭抗礼,谁也不能说服谁。( F5 t" m3 h( |

6 p1 q, w; x6 \( m, {$ j  X就这样近一年下来,小店进货没有达到协议上的要求。这家供货商发来一纸诉状,声称已将他们告上法庭,一定要赔款。这一下,朋友有点慌了,倒是马先生坚持既然被告上法庭了,这个官司就要打。于是找到律师,开庭时讲明自己买店时对协议了解不清,代理人没有尽到全面解释协议的责任,坚持要求解除这一协议。根据程序,这个案子得拖上一年以上。供货商见此情形,有点跌软,提出要求和解,终于小店他们以3000多元结束这个强加在身上的协议。
# ]* V; p0 f  x# ?9 _' r7 s& p$ Q& q: W5 S' Y% k: ^
官司结束后,马先生对这样的合作实在有点心灰意冷。他坚持或是抽出自己的股份,或是买下对方的股份,或是卖了店一人分一半,总之再也不想合作了。最后那位朋友买下他们的所有股份。
, y0 @! K1 T7 |  _2 I5 Z0 D. b, ?) ?, Z
10年生意贵在坚持/ `! u6 V! |3 m0 N

% h6 z2 H, k3 X- F: ]: i. s- u第一次生意结束后,虽然对合作有些失望,但马先生仍然觉得买店做生意是一条走得通的路,至少这样是可以靠自己的勤劳经营积累财富的。! M) {! r- x. O/ r; P

! k5 t: s7 z  k7 R/ l- F' g1 _& ^* g于是,没过多久,他自己再次买了现在这家在LAVAL的店,这一做就是9年多。他的小店是7JOURS的加盟店。他告诉我,7JOURS是一种松散型的便利连锁店,店主的经营基本上是自主的,对加盟店有一定的标准,要达到一定的营业额。总店会统一和当地的供货公司,如MOLSON,LABATT等酒和牛奶公司谈判,为会员争取优惠的价格和回扣。3 l& U& E: E: B7 Y6 \4 F* R
8 b1 x' C! R# d
由于有了第一次做店的经历,没有了合作者的牵止,第二店极顺利,一段时间后还摆脱了夫妻型开店的方式,雇人帮人,将精力和时间投到了其它一些生意中,他们一家的生活质量也大大改善了。& ~( B! N# `5 t7 l5 L
' V" E  D: S( e1 q+ y' R1 Q
想想这些年,马先生感慨地说,别看开个小小的店好象不是什么大生意,但真正长久做下来的实在不易。有个朋友最早和他同时开的店,没干两年,看到计算机好找工作,便卖了去读计算机,结果书没读出来,这个行业就不行了,他只好毕业后再买店做生意了。这样几年一耽误下来,真是可惜。所以给想开便利店的朋友第一个忠告就是——贵在坚持。9 m! p9 n! ^& s. u$ [

' Y# h& Y+ _' ?( ^6 y, y1 a9 Q) `此外,尽管马先生第一次合作不是很愉快,但他还是认为合作是必须的,但不能盲目合作,在合作之前对合作方式,合作对象和合作内容等仔细考虑清楚。他本人目前又在尝试在另外领域和别人合作,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现在的合作好多了。他建议中国人还是应该克服窝里斗的陋习,在海外团结一致,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努力。% k8 J+ D9 h4 G' Y" o
% ]1 t8 h- {6 A+ s
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就到了马先生关店门的时间了。他最后告诉我,对自己的选择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说重要的是这辈子做了这些事,不管是读书还是做生意,自己都是踏踏实实一步步走过来的。现在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这样的感觉就挺好的。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给后来者一些启示,祝愿更多在蒙城的新移民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 E& s- g+ W' _7 C% w2 f. f' b0 ]9 p- J
(来源:加拿大《蒙城华人报》 晓珂)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15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科博士普遍比较惨啊~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5-1-16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是幸运儿,我见过很多读书人开店,结果连渣都不剩,可怜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11-30 18:33 , Processed in 0.47176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