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70) 鸡蛋( 0)
|
【MarketWatch弗吉尼亚6月2日讯】和债市作对,可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6 p: E" L" X4 k, ]3 ^- K! [
( V3 \- a/ t. N0 P+ C
对此我当然非常清楚,因为六个月之前,我曾经撰写过一篇预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文章。具体说来,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当时是3.55%。
- W# k& t6 T; C9 P2 S: i# I% K
! U- t% `. c4 h$ H- r$ s8 I" A 众所周知,半年过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不但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了,现在还不足3.3%。
& N+ V2 B* @* \& G5 D
; e* g+ k# X, O) e) @+ K 那么,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下跌是否应该归功于一些去年十二月时我们根本无法预判的事情,比如欧洲巨大的金融危机?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因为去年十二月的时候,希腊的消息已经登上大小媒体的头条了,因此有人说那时无法预知现在,显然是站不住脚的。8 Z/ S! u5 D' N# T
7 z- m9 H+ I. d# R5 Q
相反,早在那时,就已经有一些人预言了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未来六个月内将下跌的前景。其中的一位专家是如此肯定,因此他强烈要求和我打赌,赌今年六月初的时候,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肯定是要低于当时的3.55%。3 b- W. @- m V, C+ s
" A- R* w; {$ e- \8 p, X- L
我欣然接受,并且许诺,如果他是正确的,我将在自己的专栏文章当中承认这一点。他的名字叫做史密斯(Rondy Smith),今年早些时候刚刚退休,之前在AG爱德华兹、美联和富国做了二十五年的投资经纪人。
! ?1 \/ G' p9 ]- I) h0 ~' d
) E* u* Y: }0 V0 v5 z3 K8 y* p 那么,史密斯这一次的成功是否会让他觉得自己宝刀未老而再为冯妇,比如说,发行一份投资通讯呢?! {- N2 h2 r7 O
7 v2 P. f4 s4 Z1 z' `
他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说,他没有兴趣再去为任何人提供投资建议了。9 R- k2 r- W) b9 i% C* `* L \, j
. K0 g% z) ]( o7 z% ~/ v1 `/ f 不过与此同时,他倒也明确表示,“利率在相当时间内恐怕还将继续保持抑制状态,”因为全球经济在相当时间之内都将陷入分裂,很难解决自己的问题。根据史密斯的理论,只有到一切问题都基本解决的时候,国债收益率才会回到正常的水平。2 i4 {3 a/ ^: s* N1 B
+ _& _( x' D+ H) u# q; n
不必说,到了那一天,国债收益率自然会走高,但是史密斯强调,即便对那时的涨幅也最好不要有太高的预期。根据他的估计,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最高也就涨到4.25%而已。' P4 ?. {, j& ?1 r* i; j
i$ O- ]3 g k6 g
事实上,我六个月前的那篇文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塞佛(Dan Seiver)的研究启发,后者是圣迭戈州立大学的访问金融学教授,发行着一份叫做PAD System Report的投资通讯。本周早些时候,我专门联络了塞佛,以了解在过去六个月当中,他对于十年期和三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变化。! n' ~ i7 j8 B9 y" s
% \- m; g- J$ r5 f/ a
回答也是否定的。
: N( I% k4 l! }* j7 Q0 R* t7 a) |5 r* I* \- s+ W, Y9 z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对于史密斯关于十年期国债短期前景的看法事实上是接受的。他承认,如果欧洲的局面“持续恶化”,收益率将在低位徘徊更长的时间。如果伊朗获得了原子弹,或者朝鲜半岛爆发了战争——两种可能性显然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这时间还将来得更长。
& j$ |( }8 V8 y) G2 |& @3 i$ C8 p
9 r+ [" j2 F, K Q% R6 _ 不过,就长期角度说来,塞佛认为利率走高的幅度显然不止史密斯预测的那么一点。塞佛对未来十年的通货膨胀进行了预测,他认为,投资者根据这一预期所要求的风险溢价将会水涨船高。
6 F6 i; ~) }" K& _% p7 B5 {$ R3 |- k8 R) m3 |' y: f5 R
我们看到,尽管他们六个月前的看法有明显的差别,但是这两位专家眼下对利率的预测却差别不是很大。他们都认为在近期之内,国债收益率很可能会持续保持低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希腊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伊朗和朝鲜等地潜在的危机。# F. B u. H; R. U1 i5 o; h. W* b
/ d$ e& ^1 N' X' N8 ^ 与此同时,对长期前景的预测,两人都认为收益率会走高,差别的只是程度而已。
E$ r4 a1 F4 x8 D% l& [
! d) y/ P. i0 \ (本文作者:Mark Hulbe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