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5) 鸡蛋( 0)
|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l$ @7 r, N5 _5 p/ r
- l4 t: { B3 [& ^; @& C) E
体会:小学生写作文,老师要求要有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等等。佛经也有佛经的讲究,也有要素。要素,在佛经里叫“成就”。一部经,一般要有六成就:信成就、闻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7 S3 q! k$ D, G$ v+ @ F3 Z
/ ?& N( a' Z# G) @4 E" K
金刚经第一句,“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佛”是主成就,“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3 m+ t# \3 ~0 ~% ~: U+ z
0 R' j U$ ~% _( ^/ a4 b如是我闻
9 c& O* P% n k; I
; U- q4 ~' N* [ O7 y阿难尊者在佛涅磐之际,问佛:“我们结集经藏,在每一部经典前边,应该用什么字代表佛经呢?”,佛说:“经典一开始就用如是我闻”四个字。既然是佛指定的,必然有其深意,需要用心体会。
; j% s; H/ f" h# z5 r( L5 h4 {
% J% H; U$ [! p# e7 G2 i简单地说,如是,表示结集经典者没有加入自己的观点,没有对事实增减。我闻,省略掉信息来源和方式,以突出经文主要内容。咱们报纸文章开头,多用"据某某社某某记者报道",往往会分散人的注意力,人们可能会想,某某社是怎么回事?记者是哪个新闻大学毕业的?等等,比这个如是我闻差远了.如是我闻,用心读,用心体会,可生净信. H, \" t j9 G$ e1 {
& e: \9 U/ J* { _: c一时. t/ f1 ~0 P0 v5 [8 _
- d/ s- _* i: _+ \9 j6 i省略掉具体的年月日。佛理是永恒的,所以讲经的具体时间不重要。
' w. Q( B& a2 x! W9 G6 T* E5 G3 V3 h/ f6 Q
佛! j$ d% z4 E$ q/ `- D3 [/ p
6 g5 t! ?! H% c8 N
梵语(古印度语)“佛陀”的音译,意思是觉者。常常有人争论,佛是不是神?佛只有一个还是多个?佛教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一神教还是多神教? `: R7 Y9 Z0 ^! ^
1 Y/ }/ ?; x0 K% c1 z佛,就是佛,佛教,就是佛教,不是别的。
( Z' U' W- W6 ~' b' S- c& M& X+ L! T9 n7 H+ w% A1 K, F
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关于佛的三身,解释很多,现以十地经论等诸经所说之三身为例:(1)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2)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3)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 Z! k4 s8 @/ X/ X5 L5 \
5 ]; k; c3 b0 L1 {
佛的应身,现世所知只有一个,就是释迦摩尼佛,也就是这部金刚经这里说的佛。佛的报身,有无数个。
8 r7 ~, U4 o! y0 T9 K0 b8 ] a1 Z2 }3 D3 f+ ?; T2 F; i
法身佛,是佛的本来面目。是不能用凡人的“一个”或者“多个”去理解的。我去过没有电的地区,给那里的人解释电,他们的理解电,总离不开火,电线,总离不开水管子。类似地,我们用我们熟知的事物推出的法身佛的概念,肯定是有很大误差的。
+ C5 J* \$ _7 U1 b& S2 l
- x- h) L% K3 [/ [) h如果让我描述,我会说,法身佛,无处可寻又无处不在,没有意志又随心所欲,是一切的主宰又什么都不管。
$ _7 o8 \* ?& Y t% g, ?1 X+ [& F' J+ M0 w+ h
我们的真如心显现了,就成佛了,于是,我们也是法身佛,那么,是成为无数法身佛中的一个了呢,还是与唯一的法身佛融合了呢?这就像瞎子要理解颜色,肯定是不准确的。, }8 |, i& a( u
0 ^8 G! k/ _ g8 K/ y8 y
瞎子要理解颜色,靠听靠想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靠治疗(眼睛),类似地,人要理解法身佛,光靠普通的学习不行,必须修行。. ]0 d q5 M# W+ }
" E g! h0 x7 u" l. [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O9 i3 \$ M+ @
5 q' K- R7 k/ W1 J3 z5 N, ]2 y7 t8 T说的是佛说经的地点,讲这个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很多,大家在网上搜索一下,资料很多。
4 I2 w0 n, M! n! ^" t1 T! X2 n! g/ Y; s' T y" _; V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8 E- E! [! x L3 q# F1 q7 O# q8 E9 o* ^. ]
比丘,指有一定资历的佛教修行者,多用于特指男性或男女不分的场合。特指女性叫比丘尼。在中国,另一个词更普遍,就是和尚,难以考证其来源,龟兹语和回回语中“老师”发音很像这个和尚。
' ^' r, x2 m& K1 Y7 i: M$ v# h& h
' P( |" u) B# r) o" L大比丘,当时指与佛接触密切的学生,更高一层的叫菩萨,如果说大比丘相当于佛的研究生,菩萨就是助教。1 V$ G1 W, O3 G% c1 X0 `
# C8 u; U/ K, o8 R! L
千二百五十人,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佛经中用的数字,多数是虚的,比如,八万四千亿,意思是“很多”。这里这个“千二百五十”却是实的,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可以考证。
a% p4 Y3 W+ M9 D
9 N! g. r' }7 W x( C3 K: q; `佛这样规模的说经,一般都是有菩萨跟随的,当时佛教影响很大,祇树给孤独园是不收门票的,听讲的群众也会很多。为什么单提大比丘,不提别人呢?1 @3 w- c; T6 W- F7 O1 d+ G3 W
: i) o% w8 U6 I. {, Z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每个字都是精心安排的,都有其用意。我琢磨,这里说的是佛这一课的深度。好比说,一个教授在一个礼堂里讲微积分,主要是讲给大一学生的,别人都是旁听。
5 {: ?4 d8 c% ^' J: N m1 V) d8 V( q# z4 E$ j
这些大比丘跟佛三十多年了,佛讲了二十二年共十六会般若,到金刚经是第九会,他们听般若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大比丘的程度,我想,应该是具有罗汉果位,发初心的菩萨。
" Y3 z! j' w& Z( x3 M5 w% V" _$ X
3 q. |- S, }$ {8 H: q7 H有朋友说,学般若,特别是金刚经需要根基成熟。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另一方面,我的观点是,
$ I) \% M$ |1 q
% c8 w/ x! U) S& ]2 h! {表面上看,你可能是刚刚接触佛经的初学者,但是,你既然有机会读到金刚经并参加讨论,这就是几世结下的善缘,当下顿悟不是没有可能。
2 ^# v& s! f; j M! z: S6 v
& X/ K7 ^! ~6 b7 k1 ~一个初中生坐在大学的课堂里,如果只是等哥哥下课一起出去玩,东张西望,是不会有收获的。! D* @' M% Y) ~
4 b4 t) n$ X- V9 i2 t( w+ G! A
我们学习金刚经,还没有大比丘们的学识修行根基,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最好把自己想象成大比丘。1 I2 J5 M6 C* z4 @
5 g2 g4 j7 n3 I" ][ 本帖最后由 扁舟 于 2007-8-17 14:5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