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74|回复: 3

【轉載】法鼓山聖嚴大師 -- 您是佛教徒吗?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7-9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09-7-9 11:42 编辑
" X6 D& Z& r( H9 ^" k: L- S$ i  l7 i; @% g6 E: [
一、您是佛教徒吗?
: D) D( `& X0 P9 t( B" J& Q7 s+ L/ p) V% b, a8 R
(一)民间信仰
/ s* y/ `- ]2 X中国人填写履历等各种表格时,对「宗教」一栏,多半会填「佛教」二字;换句话说,多数的中国人,自认是佛教徒,除了曾经受过洗,或已参加过入教仪式的天主、基督及伊斯兰等各大小新旧教派的信徒,确知他们自己不是佛教徒外,其馀多多少少,不论由於自己或亲属等的关系,都和佛教的信仰有点渊源。' y8 j5 w% @- f. X3 n
这即是说,只要不否定佛教,不反对佛教的人,就算是佛教徒。所以在中国民间而言,佛教徒的涵养很广,这就说明中国人信仰宗教,一向是开放、涵容、多元性的。例如对水、火、风、雨等的自然神崇拜;对儒家所谓慎终追远式的祖神崇拜;对历史伟人、名将、烈士、贞女的崇拜;对特定的石头、树木等的灵物崇拜;对历史演义及神话小说中的人物及神仙崇拜;以及对各种神秘现象的鬼神崇拜等,都能互融共存。虽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民间大众对於这些神道的崇拜和信仰,则由来已久。这既为民间所需,纵然受到唯物论者及一神信仰者的反对,还是普遍地流行,这些并不是正统的佛教。
' r) g5 X' M# W% k" x0 `
* }8 I& J# `5 e& q8 A7 b# s(二)多神崇拜
2 m# E# b$ h! @/ Q8 v: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秦汉时代,当时,已经有着民间信仰的事实存在,《楚辞》之中即有各种自然神的名称。因此,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之初,也只是在群神的名目中,又增添了一位西方新到的神而已。虽然由於佛经的翻译、流通,日积月累形成了汉文的三藏教典,阐述了佛教不是一般民间信仰的流类,但那也只是属於研读佛经,及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士,才会了知的事。一般人接触佛教的诸佛菩萨,也和接触中国原有的祖神、民族神、自然神等的态度和观念相同。所以,在民间的小说、故事等的传说之中,神与佛并没有差别。例如,一般民间所知的如来佛、观世音,都是从通俗小说如《封神榜》、《西游记》,及民间故事如《观音得道》等书之中得知,不是直接从佛经的研读而了解的。
2 F! r  ^! {& j0 F+ a
7 D( `0 u% Y6 z/ @(三)灵媒与乩童
3 q6 O! W! B  }9 R2 K佛教的《华严经》、《地藏经》等,虽也载有各种天神地只之名,而中国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却不是出於佛经的传播,乃是来自所谓仙佛借窍等灵媒的降神,以及一般人所得灵异的感应,最普遍的是出於鸾坛,用扶鸾的方式,由乩童或笔生的口宣及鸾书等所示的诸神。最初多半是流传於民间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及神话故事中的诸种神明,但佛教在中国普及之後,也有假托诸佛、菩萨、罗汉、祖师等的名字,出现於灵媒之口及鸾书之笔的。因为儒、释、道三教的神、仙、圣、贤、佛祖、菩萨,也都可能轮番出现於任何一个灵媒之口及鸾坛的纪录,此即把佛教也视为民间信仰的原因之一。因在民间信仰之中,已掺杂有佛祖及菩萨的崇拜了。
, a5 z( I" k6 {7 I+ J8 G1 \1 C. i民间信仰对诸佛菩萨崇拜的目的,不外乎求愿、祈福、消灾、免难、延寿、除病,乃至求财、求子、求婚姻的美满等,这是宗教信仰的基础动机。将佛菩萨当作诸神崇拜,也会达成所求的目的,因为一切善神都会护持三宝,并保佑信仰三宝之人;向佛菩萨求愿,即会受到诸天善神的感应,也会受到诸佛菩萨的垂悯。由於佛教界普遍信仰观音菩萨及阿弥陀佛,使得中国的民间大众,对於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最感亲切和熟悉,故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既然大众以佛菩萨做为求愿的对象,当然不能说他们不信佛教。" j% V  r0 z: \5 |

" E/ d$ M4 @9 C% v(四)佛法僧三宝0 [/ F* j: u0 H" U
佛教徒是以佛、法、僧的三宝为皈信或皈敬的对象,而不是崇拜流行於民间的诸神,故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最初度化在家信徒,即授三皈。所谓三皈,便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具体称为皈依三宝。
7 K" S" d% ^/ |' n: G佛是大觉者,他是自觉、觉他而智慧与福德究竟圆满的人;法是由佛所说成佛的方法,以及为什麽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学佛求法,并且助佛弘化、广度众生的出家人。初成佛道的释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对两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谓及婆梨迦)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来比丘僧。」因此唯有三皈具足,才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1 `- Q, k" K0 e% F/ I; z' u* m
如果仅止於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那是盲目的崇拜,便和民间的神鬼信仰类似;如果仅仅探究法义而不信佛、也不信僧,那就相当於一般的学者,看书做学问,与自己的信仰无关;如果仅皈依僧,即与民间流行的认义父义母、拜龙头大哥等相近。唯有三宝具足,才能学佛、修法和敬僧。
% f, l  Y+ i' ?' |' I6 V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因为他们修学佛法,所以是具体地象徵着佛法。在释迦佛住世时代,僧已代佛弘法;当佛涅盘之後,更需要僧来传授佛法。僧是由出家人组成的团体,又叫做僧团,每一个出家人是僧中之人,称为僧人;在教化的场合,僧人即代表僧团,分头教化有缘的大众。因此,佛是佛法的源头,法是佛教的根本,僧是佛教的重心,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和合,才成为全体的佛教。5 w2 r' n1 s) B) c

9 K$ _$ f  P# R/ }) g(五)宗教的层次" g+ x  h+ _: k  Q
佛有现在、过去、未来,以及此界、他方的不同,合称即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法的基本点包含着杀、盗、邪淫、妄语、饮酒的「五戒」,以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癡、不痴等「十善」,这些便是人伦道德的人天善法。更进一步,则为解脱生死的出世善法;更有已得解脱而仍入世、住世的菩萨善法。
( e% C7 z( D5 A, t' t& ^5 ?  P其中第一阶层的人天善法,通用於世间的一切宗教,也就是世人所指「一切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层次;至於第二阶层的出世善法,是超越於人天,并且超越了欲、色、无色之三界的生死轮迴,进入了解脱境界,那就是小乘的圣人,称为阿罗汉的层次。第三阶层的世出世法,既能不受生死所缚,又能不必离开生死的範围,能够自由自主地来往出入於生死之间,从事广度众生的工作,而又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那就是大乘的菩萨境界。
( V) e- l/ ], b) x一切佛宝,开示一切法宝;一切僧宝,修学并且弘扬一切法宝。僧宝包含凡夫的出家僧尼、小乘的圣者罗汉、大乘的一切菩萨。倘若能皈依三宝,即能受到一切诸佛、一切圣者、一切菩萨、一切有道高僧的教导、提携、保护、庇佑,不论是谁,不论什麽程度,都能由於各人的发心程度,和他们的善根深浅,而从三宝获得各人所能得到的利益。
7 B. T$ j: o' M& J4 r" D$ M3 K9 O4 X" ^+ }
(六)生天与享福
! @2 P: N  F& |由此可见,若系善良的民间信仰,以及其他各派的神教信仰,不论信的是多神或一神,只要不违背人间的伦理,并合乎生天的条件,便可归属於佛法的第一个层次,即人天善法。此即是教人应有人的品格,当尽人的职责,并修天福,凭藉所修人天的众善福德,死後即能还生为人,或生天界。所以修了人天善法,总比由於专门做恶而招地狱、饿鬼、畜生的三类恶报,要好得多。
& h6 O( ?1 `4 q不过,人间寿命很短,最多百年左右;天界寿命虽较人间为长,仍难免报尽而死。以佛教所见,天分三类,最上无色界,其次色界,均系修得禅定者所生;最下欲界,乃系修福行善者所生。欲界天人的寿命,从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到他化自在天,一共六个层次,一天比一天更长。最低的四天王天寿命,即以人间五十年为其一昼夜,寿长五百岁。向上依次递增,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以人间的一千六百年,为其一昼夜,寿长一万六千岁。不过当他们天福享尽,即从天上寿终,还回人间,乃至下堕恶道。
7 j0 H/ O1 ^0 h* A7 F享受人天福报,犹如仰天射箭,当其势尽力竭,即下堕地面,此乃因其未出生死轮迴。罗汉则已出三界生死。菩萨则虽出世间,而还入世间,广度众生。唯菩萨入三界,不同於凡夫的轮迴生死,好像犯人入监狱是为服刑,司法人员及教化师虽然也进监狱,他们却是自由之身。
( ?# h  w* E: v罗汉永远脱离生死;菩萨虽处於生死及烦恼的众生群中,却不受生死的束缚及烦恼的煎熬;而佛是菩萨所成,罗汉也有转为菩萨的可能。凡夫倘若以菩萨为榜样,那就是见贤思齐,发心修学菩萨的法门,即成为菩萨道的实践者。  C' K' z' b# t3 P7 u' }. [
. }9 C" m, U  \; I3 a& U2 O! o
(七)正信的佛教7 }+ I8 j# B5 ]7 i9 [" ]
民间信仰的宗教层次,仅使信仰者求取神的救助,并未能使信仰者由自身起而自救救人。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者有求必应,更能使信仰者净化自己、强化自己,也能效法救人助人的菩萨与佛,更能成为菩萨与佛。中国是大乘佛教的化区,信仰佛教称为学佛、修法、敬僧的「三宝弟子」,「佛」是菩萨道的究竟圆满者;菩萨行是「佛法」化世的轨範;「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 C1 d7 H# J/ d/ p7 S
民间信仰的宗教行为,确有其存在的功能和流行的价值;唯其既无教义的依准,也无教团的约束,更无教师的诱导,仅靠灵媒、乩童等的操作,好则可以配合善良风俗,否则也能破坏善良风俗、腐蚀人心。佛教则不然,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层次分明的教义和教仪;既有二千六百年前出生於印度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有代代相承的教团及教师。释迦牟尼世尊,是历史明载的佛宝;佛教教义和教仪是法宝;佛教的教团和教师是僧宝。唯有信仰三宝及皈依三宝,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5 O3 L8 o5 r" f1 v" h7 `) b那麽请问∶您是正信的佛教徒吗?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 ?: w3 d* x/ H3 ~: S! d: S' o  C0 U$ T, z* l8 B% D- Q$ k, q; r
1、佛教以三宝为中心
! M' _" g; D7 m/ M/ S+ n" `0 Q' M" H1 L4 z3 ?- z
所谓三宝,即是佛、法、僧。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释迦牟尼佛经过无量世的修持,最後成佛。他将成佛的过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说出来,就是「法」宝。如果没有佛也就没有法。可是佛只有一人,无法度脱广大的众生。而且佛涅盘後,凡夫不知道佛在那里,所以要学佛法就得跟「僧」学。僧有圣僧及凡夫僧。初地以上的菩萨及初果以上的出家人为圣僧,一般的出家人为凡夫僧,住持佛法,则以凡夫僧为主。圣僧在凡夫群中出现,也当以凡夫身、凡夫相来接触凡夫,化导凡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称为菩萨、被称为佛、被称为圣僧的,都不是他们本人所说,而是他的弟子所说或是後人所说。像印度的马鸣、龙树、无着、世亲,都被後人称为菩萨,他们没有自称圣者、菩萨。中国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後来有人称他为「东土小释迦」,但他自己说仍是未得六根清净的凡夫。永明延寿禅师,後来有人称他为阿弥陀佛再来,故将他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当作阿弥陀佛的诞辰,可是永明延寿并未自称是阿弥陀佛。事实上如果有人自称圣人,自称是佛,那就有问题了。
- x5 o' Q1 K4 p% P: d( k
5 m7 J; V- x0 c: t9 @9 {6 l2、佛教以四圣谛为基本教理) s2 X& V) {  p9 u$ R

1 ^0 c$ R8 ^' V7 d9 u所谓四圣谛,一是苦的事实,二是苦的原因,三是灭苦的方法,四是灭苦以後所得的结果。8 K: ]( E8 N( G( \4 ]& [
人生在世,从生到死,有苦有乐。不过,乐是苦的代价,也是苦的开始,所谓苦尽甘来,所谓良宵苦短,都说明了乐的本身,是用苦换来,乐的情况不能持久,佛法称为坏苦。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作苦苦。人生的事实,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种类很多,苦苦一共有八种: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五蕴炽盛是指身心互相交迫而有生死的连续。$ a* Y8 o1 h* N. r5 l: S
$ X) ~4 [2 q4 G: _! m- w5 [
苦的原因称为「集」,是因为自己不了解世间一切都是假的而厌苦欣乐,求到了乐,还得求安全,永远不觉安全,那就贪得而无厌了。迷信有钱能使鬼推磨,那就拚命地赚钱。有钱的不肯用,没有钱的拚命追。这都是苦的原因。今生为了厌苦而求乐,所以造作杀、盗、邪淫、妄语种种业。造种种业,在因缘会合时便受种种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苦的原因。下面我们要讲灭苦的方法。8 h! W& x( y3 U
& }- R$ S7 {! `. M
灭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我们要离苦应修正道,修正道必须具备正知正见:深信世间一切现象均不离因果的定则;思惟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能相信因果就不会贪便宜或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也相信真正要离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能体验到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无常的,就能胜不骄、败不馁,成功是大家的帮忙,众缘所成,而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变。比如我们现在是烦恼凡夫,将来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启发一切众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缘、善福德而去度众生。信因果、明因缘,就是正知正见和正思惟。8 M8 B/ p! u6 W% X! A/ ^
3 \# Y5 j. ]1 O% m( ?, a. t
有了正知正见之後,要有正确的修行:第一,要有正当的职业,凡是跟杀、盗、淫、妄、酒五事有关的职业,都应该尽量避免。第二,要有正当的生活方式,不沉迷於吃、喝、嫖、赌等靡烂的生活。第三,要有正当的言语行为,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除此之外还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损於人的事绝对不做;凡是有利於人的事非做不可,算是菩萨戒的精神。持戒清净,并以禅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经常处在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信心坚固,努力读诵经典,听闻佛法,如法修行,便能开发智慧,有了智慧,方能灭苦。
! J8 L% Y, k# |% F6 E  k
1 u' h8 L5 Z" ]1 u" L& n灭苦以後所得的结果,以小乘来讲是解脱生死,从我们这凡夫世界生死之中出离。大乘的解脱,则是仍在凡夫的世界度众生而不为凡夫的烦恼所困扰,这叫作大涅盘。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佛教的特色- {" {1 }* R( d* I( u

) L6 `: W  D& r0 n佛教的特色在於涵容而有层次、正信而不迷信、神圣而非神秘。7 a8 A" Z5 c" V' ^
7 ?  u* }0 Z1 H4 B% H
1、涵容而有层次
- O1 m) F$ L2 ~1 d. e1 p4 E5 ?7 G0 k4 p1 f$ m- }* e$ U
佛教是以「法」为救济,不是以人或神为救济。佛法对世间的一切法没有偏执,所以是无我、慈悲、智慧的。因此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任何对社会人心和生活有帮助的宗教、哲学、知识、技能,都不排斥。所以佛教是涵容世间所有善法的。) i. |1 |1 ]7 d6 F0 a; X' c. n2 x( z. p6 \

1 ]4 [4 f" I/ r: I7 n# @3 Y. T佛教把善法,分为五个层次: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7 |& V0 o  W6 c
& B7 U5 t: n) K  j4 Y人,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尽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最基层的条件,若加上修行利他的布施,当然更好。行善的定义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独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具备人天标准,再加上禅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後得到解脱而进入涅盘的,是声闻及缘觉二乘的层次。以人天善法做基础,发大菩提心,永无止境地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馈地为众生服务、贡献,这是自觉觉他,大乘菩萨行的层次,菩萨的最高层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个层次为基础而达到空、无相、无愿的境界。
- }% Q- P  V* t: O+ f2 `. Y
/ E+ A3 H* w! e% q, t2、正信而不迷信( \! h+ |( J) y- C

5 j! G- }! o' R7 y「迷信」有四项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  t" u' E5 T, x
所谓「盲目崇拜」,就是人云亦云,听说某人神通很灵,就不经理性的思辨而趋之若�ζ�Ω�。这好像有事时听说找流氓比警察有效,便找流氓帮忙一样。流氓可能在一时间比警察管用,为你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但是它的後遗症是可想而知的。" Q1 @! D( U9 v8 [8 ]: x

- u, S/ M. E/ y9 m- T: B所谓「不合情理」,是指违背因果原则。例如相信「稻无天水不发,人无横财不富」,而不择手段,大做投机生意,谋取不合理的利益,大放高利贷等,都是不合情理的。带来的後果,很可能是身败名裂,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又如媚鬼贿神求横财,或用符咒求横财等,纵然能让你一时间好像发了财了,可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凡是不合情理的,不论借神的力量也好,鬼的力量也好,人的力量也好,因其不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是迷信。/ E2 r: A& u9 g' Y) b. k
( C. n, T# y! ?$ M4 _& P
所谓「似是而非」,是指任何宗教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有的说靠神的力量或加持的力量,只要信他、依他,一定会灵、一定会验,可以叫你即身成佛,立刻开悟,或是有病祛病,没病消灾。在他们开出的万灵保单上也有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论,但是对真正的原因则讳而不谈。对这样的宗教,最好谨慎,以免後患。+ y; J* v& W7 |% ~
5 ]) d' n% p5 j! e8 v# s5 ^* c
所谓「邪正不分」,是指鬼神现象所制造的迷信,是不分邪正的。鬼神往往通过灵媒及乩坛等工具,以劝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善良姿态,诱人去信从,当你进了他们的门之後,则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威胁利诱,使你恐惧,也使你驯服,若要脱离则可能会发生身心的障碍及家庭和事业上的困扰了。他们的是非标准与常人不同,他们的因果观念也暧昧不清。
6 I% {$ Z5 c" V0 v+ X) l  T  D5 z3 I% `
佛教的「正信」,就是以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对象。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体,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陀留给我们的恩德。& ^* \) L: [2 y2 |
; \/ }/ _8 P$ s- ?1 l, R
信佛陀的教法,使我们依教奉行而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释迦牟尼佛临要涅盘之时,有弟子问他:「您老人家入灭後,我们怎麽办呢?」佛说:「你们应以法为师,以戒为师。」就是依赖佛所说的正法,建立信心,如法修行,就能得解脱,证菩提。9 ^3 I2 i& q# D$ C7 _

4 M2 s' `4 U" n' _信教团的比丘、比丘尼僧,由僧代代相传,传法受戒,以僧代表三宝,住持佛法。以僧宝为正信的对象,并不等於把出家人神格化,而是出家人以法为师,依戒而住,以定、慧自修,并教他修,即使他们还没有成佛,也没有开悟,出家人的形象,已为佛教做了清净离欲的表徵。
8 A1 b# h% `6 S6 M$ k- B& R$ N% w% z) A; O
正信是信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这等於是信鬼神一样;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这等於是书呆子一样;如果只信僧而不信佛、不信法,这等於是拜了个乾爹娘一样。一定要佛、法、僧三宝具足,才算是正信的佛教。
3 O$ L' r$ r) \% E
9 {3 d: ^) z; v( M4 J; _3、神圣而非神秘: L4 Y2 o" C: g# U/ \$ G
& n& I+ _( O/ S
「神秘」是高不可攀但又可以感觉到他的威力;处处可以控制你但又不知他从何来;随时可给你照顾但又不知是何理由;随时可给你惩罚而又处处寻他不着;往往表现出超乎常情的能力,却又未必真的对你有用。这些现象,有的是由人操纵的幻术,有的是出於自我的心理反常,有些是真的由神鬼的灵力所产生。3 j) x  l& X0 p/ a* Q+ l

. r# w- t- i: V4 W2 b2 C: b佛、法、僧三宝是神圣的。佛是伟大人格慈悲与智慧的究竟圆满者;法是除烦恼证菩提的道理和方法;僧是上求无上正觉,下化无边众生的修行者。此三者均非一般世间的宗教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议的神圣,而非鬼神伎俩的神秘。佛教徒要发无上的大菩提心,学佛、修法、行菩萨道,以佛法帮助众生,使众生已生之恶速断、未生之恶不生,此即令众生早日得离苦。还要使众生已生之善增长、未生之善速生,此即令众生早日得安乐。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令众生得安乐,便是无我的大菩提心。不必用大菩萨及活佛的形象来劝导人,而是显现众生相来劝化众生於不着痕迹之中。所以是神圣而非神秘。
7 G  _+ p( e" [1 r; E7 W1 J8 R
5 B/ P) s/ {) v+ c; d0 l2 ](五)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
5 `$ ~  c- F! Q/ Q7 [& S( o9 E7 W# S( ]7 E$ E
1、无神与有神之别9 X' x6 Q7 {) w! C8 @
* A5 T( |4 p3 W: V4 L
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论。佛教主张众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起、因缘灭。我们这个世界的形成,是由生到这世界来的那些众生,过去所造种种业,而感受到的结果,这叫作「业果」,或称「业报体」。共同的环境是由共业所感;各人的环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别业所感。因为是由众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创造,所以是无神论的宗教。但是佛教并不否认各种神鬼。只是佛教所讲的神鬼是众生的类别,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d5 K0 @: w# w* [* a  h

/ A9 }5 P( `; h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论者,有三种类别层次:
& D% W$ x4 H( m6 E  k6 u
0 e3 U. {3 k% x(1)原始形态的多种信仰:认为宇宙间的任何现象,都有各类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为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沟有小沟的神,厨房、厕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这些神和神之间,没有领袖,彼此各不相属。; g! }; a) L; l  J; m* e& R$ {
6 Z4 I- q8 I! V( L( w- X
(2)中央集权式的多神信仰:例如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婆罗门教,都是在众神之上有一个最大的神,统摄所有的神。中国的道教是元始天尊,又叫玉皇大帝;印度的婆罗门教是大梵天,又叫湿婆神。
: V7 d  w6 p* U$ N1 }0 v( k( I5 z* H  e: E' X
(3)唯一神论的宗教:相信自己所信的是唯一的创造和毁灭宇宙的主宰神,其他一切灵界灵体的神明通通是魔鬼,比如犹太教、基督教、回教。" l' {4 q% \. ]  B6 a. i/ B2 M
5 i8 [" U' o) ~  _
2、净化与神化、俗化之别
/ O1 _5 D- R% }$ ]2 _2 T) {/ ^' h" i* J3 G/ R( D: C1 k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徵。他们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间祸福,而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不可知、不可测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们上天国,也有权使我们下地狱。不因犯过而不升天国,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狱,但看是否信神信得彻底。信者升天国,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狱。这一类的人,如果信心坚定的话,虽跟佛教的理论不相同,也往往非常有修养,但难免有点类似澳洲的鸵鸟。另有一种信仰,是仗神的力量使自己修炼成神。附佛法外道便说以他们的加持力,可以即身修炼成佛。这些神化的宗教,就好像拮据之时向地下钱庄告贷一样。一时之间钱是有了,但不是自己的。也像挖肉补疮,虽然解决一时的问题,跟着衍生的问题,终究无法解决。
- [; @" ?. T- |  t8 `  {% h* w9 O) K' o0 P
至於「俗化」的信仰,则是以贿赂神明来祈求神明,赐给世俗之间大家所需要的近利和暴富。拜财神求发财、拜注生娘娘求子息、拜妈祖等海神求海上平安、问卜命运求黄石公,乃至为了彩券中奖求土地公,过节祭祖、吉庆祭神希望保佑子孙平安。这些就是俗化的信仰了。. v% c$ \, T9 |6 p# G! _+ H' M% b

, J6 y0 J& S1 W# y  M9 v/ i佛教不否定俗化的民间信仰和神化的各级宗教,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肯定净化的佛教,则对世道人心更加有用。佛教以佛、法、僧三宝化导世间,又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来净化人间的身口行为,再以禅定的工夫净化我们心理的行为,更主张以理性的智慧处理自己,利益他人。若能依教奉行,对自己则身心健康,对他人则家庭和乐、社会安宁。佛教的净化人间,也具足神化的功能和俗化的力量,却不会由於神化、俗化的偏颇而造成个人的困扰及社会的失衡。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9 ~4 o8 a0 A$ |4 H- s% B* {/ J: `( c! i5 ]) w2 R, B9 d# m0 g. f; m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来净化人间,提升人品,使得众生,既得现世利益,也得後世安乐。如何达成其目的呢?便是依照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践、去修行。
7 R6 c5 e8 j0 C; ?) o, h6 p0 y/ F6 ]' W9 z3 b
基础的修行方法,不出福业、定业、慧业。福业是指布施与持戒,定业是指禅定,慧业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报,也可进而成就佛果,唯有佛陀堪称福智圆满的人。以修「禅定」的功德,可得现实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平衡,也可进而於身後直生禅天、梵天,更可成就佛果,唯有佛陀的定境最高,故有「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的功力。有了深定、大定,才能有大慈悲与大智慧。以修「智慧」的功德,可於现世少欲知足、少烦恼,进而能得离苦、断苦得解脱,最後能以大智深慧度无量众生。
/ f/ K/ b/ S7 v- @
: E4 L9 Y- b. b4 C) I/ D1、如何修布施+ I! u0 U7 L8 k1 l5 i/ e& d
: v# P! s9 \$ B4 l3 ?
人类为了生活保障及生命安全,必须养成随时储蓄的观念和习惯,储蓄的方式可有两种:一是有限的,一是无限的。有限的是以财产存於银行,无限的是以财产存於社会。前者是为保障个人及家庭安全,後者是为保障整体社会安全。个人不离全体,所以两者的储蓄,都有利於个人。
+ {* l8 S  h$ C6 e( F% O2 k0 f! R1 n& D5 ^- S+ ~. J5 Q9 u
储蓄的时间也有两种:一是现世的储蓄,二是永恒的储蓄。现世是於即身的自我获得回馈,永恒则是於无限的未来享用不尽。一般的银行存款及现实的社会福利,都能立竿见影,所以是为现世利益而储蓄。佛教的弘化事业,护持三宝,以佛法救济人心乃是无尽藏的储蓄,因为一个人向十个人弘传佛法,不仅十人获益,以十人若各传十人即成百人,以百人向横面是对当今社会、当今世界传播佛法,向後世是对无尽的未来社会传播佛法。只要是佛法所到之处,只要有佛法传流之时,你的功德就跟着传遍,跟着传流,那岂不是永恒而普遍的储蓄吗?$ t; z8 {1 Y3 C" U2 O, y
3 w) b& o; [" m4 {& D  Q3 M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储蓄,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滴水穿石的方式,积少成多,日复一日,以我们有限的物力、智力、体力、心力不断地修行布施功德。为目前固然要布施,为永恒更加要布施。唯有布施功德最容易做,随力随心。布施贫病是大功德;拥护佛法,培养弘法的人才,功德更大。
, i' f: v/ `' u& g7 ]4 e. \* A  L, O5 k! u
2、如何修持戒$ t, f2 u7 |/ v; f& e  n
, l0 ~- R4 X7 }" g# y5 g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违。" r# w: Y8 ]9 n3 t
佛法教人持戒的内容,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乐众生的四种精进。
& O9 U# N$ y  @  [+ b4 l2 u6 ]前者的五戒是指:
, K; S. q; f- ~, n: L
$ M' ^. b. N3 U' V+ N(1)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 M- o0 v3 q+ k6 Y5 k/ F. p
(2)不偷盗,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义之财。2 U$ c. [3 W% o2 ^/ y+ V
(3)不邪淫,主要是不违社会秩序,不悖人间伦理,不妨害家庭,不损伤健康。
' d, x- a" M/ g/ m4 Y- v# d(4)不妄语,主要是不以语言使得他人受到损害。
( Q7 ^! Z. W) a! n  M(5)不饮酒,应包括麻药在内,主要是不以饮用酒精及麻药,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杀、盗、淫、妄的犯罪行为。
) i2 Z- O; M8 ^! F0 ]
! G7 v8 X$ ?2 `$ y; f後者的四种精进,又称为四正勤。那就是劝导他人除一切恶、修一切善,也正是〈七佛通诫偈〉的头两句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作之恶令中止,未作之恶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长,未行之善令修行。」努力不懈地修行这四句话,叫作四种精进。前两句是为众生拔苦,後两句是给众生带来幸福。拔苦与乐,正是大悲心的菩萨行。如何能够劝导世人,同来修行这四句话,那就先要以现世的利益、现前的好处来使他们感动,进而接受你、相信你。所以通常要以布施做为入手的方便。* G7 G# \2 V: K" N$ a

7 v( [+ U; y$ a+ v& [: i3、如何修禅定6 j$ P# Y- _* ~5 n0 m

/ V6 z4 n1 c8 P! ~7 g$ T$ F禅定的意思是心无二念,开始练习时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们的心念由散乱状态而至集中状态,再由集中状态而至统一状态。到了统一的状态,便称为定,但是统一状态也有不同的层次:由身心的统一,至内心与外境的统一,再进一步,便是前念与後念的统一。要想达到前念与後念的统一,必须经过前念与後念的连续如项炼,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样的念头,然後才能把前後念的间隔消化,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时即是止於一念,名之为定。到了连此一念也不存之时,便是即定即慧。
8 B: q, ?7 {# C' @+ J2 @6 {" s8 F) ~9 e
初修禅定之时,可有许多方法,举凡礼拜、诵经、念佛、持咒、梵呗、经行等,都为达到安心、静心和净心的目的,主要由於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没有高明专长的老师,以上所举各项,都是佛经中处处可以见到的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会产生副作用及後遗症。不过这些均属於散心修定。: M4 E6 t  g6 a- W! K9 C
- U) V* E2 v8 h% X) J# g; Y
如果遇到对禅定已有经验,并对佛法有正知正见的老师,就向他们学习专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禅观法,或被称为止观方法,禅宗则称为参禅的方法。1 P: l4 @" Q( \/ `, j, J
2 C* R) W4 E# d0 p. ^
禅观的方法,一定不离三个原则,那就是:调身的姿势,调息的呼吸,调心的专注。以放松身体的肌肉,也放松头脑的神经为基本的要求。正确的姿势,包括行、坐、立、卧四种,以轻松端正为原则。正确的呼吸,以自然的速度为原则。正确的专注,则以只顾方法不问得失为原则。如果企图心强,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会为你带来魔境的困扰。必须要有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的心理准备,才会安全。所谓斩佛斩魔的意思是说,不论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景象及感受出现,都把它当作幻景及幻觉处理。否则若遇恶境易生退心,甚至毁谤三宝,指为修行不得好报;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称得大神通,证了圣果成了佛,那就太可怜了!
/ h+ E2 v, I3 Z, L2 ^5 Q8 Q9 t( A! X) Y7 Y) a- D2 T% ~
4、礼拜与读诵
& n$ z+ @! f  W$ I& Z
+ N& S( D4 K5 R( l" M6 [礼拜的方法,与合掌的方法相连。其动作最好请一位法师或居士,给你当面示範。. J& j3 g( J4 q- E  A5 n, @

9 O9 c& Z. M9 ^9 _/ m3 m. [7 ~7 }至於礼拜什麽?为何礼拜?初入佛门是有求礼拜及有相礼拜。求平安、求智慧、求幸福,是正常的心态。所谓有相,是指有对象、有目的。面对佛菩萨圣像,或对特定的佛经,每天定时定数礼拜,为己为他,消业障、除烦恼。学佛既久,便知无求无相才是修行的究竟目标,所以每天照样面对佛菩萨的圣像礼拜,只是一种恒课。( E; x0 b! h0 G5 ?/ u( V- h

4 ^3 Y2 F; t" t+ v* |读诵的佛经,但视为了什麽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时间。通常佛教徒们读诵的经典,不出《心经》、〈普门品〉、《阿弥陀经》、《金刚经》、《药师经》、《地藏经》,一部分有较多时间的人,可以读诵《法华经》、《华严经》。诵经的方式,如系一人,可用木鱼,也可不用木鱼,两人以上同诵,则须用木鱼。最好确定一部经,发愿在一定的期限内诵完多少遍,不要今天诵此经,明天又换另一经。诵经不为求解,只求字音不错,不用知道经义为何。5 O$ S( R' E: ?9 P& O) ~2 D8 {

; O7 @9 q" v8 q. P5 ^* R至於看经是为知解经义,包括上举读诵的诸经,另外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楞严经》、《圆觉经》、《胜鬘经》、《维摩经》、《楞伽经》、《解深密经》、《涅盘经》、《大般若经》等。不过我自己是从四种《阿含经》下手的,其先後次第是《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要看论典则有《大乘起信论》、《宝性论》、《俱舍论》、《瑜伽师地论》、《中论》、《大智度论》、《六祖坛经》等。看完这些经论时,你已是一位佛学的通家了。1 T& `0 M# M2 T. T; u+ b
7 I+ R0 E% l/ T2 h" z
5、念佛与持咒" p' n- E: t& [( I0 b; P2 m
: ]0 {# p5 r. ~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於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及密教独立成派之後,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 A% G' x: `. T8 I, J3 W8 w

. x$ Y- S- M# K9 f/ \+ j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阿弥陀佛。例如七天之中单念阿弥陀佛,称为弥陀七;单念药师佛,称为药师七;此外尚有弥勒七、地藏七、观音七、文殊七、普贤七等。
: L; s' c% E. E9 X+ O, Q3 m. b  ]- k$ J# d  h" ?' t. G- K# _
如何念佛?有两大类:一是散心念,二是专心念。前者可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场合,以出声念或心中默念,甚至一边跟人谈话一边照常念佛。至於後者是克期取证的念佛法,在特定的专修期间所修的方法,通常用连续念、高声念,自听其声念,印光大师则劝人用数数念,数数与计数不同,计数是用念珠计算,数数是每念一句佛号默数一个数目,念至十句,数到第十,再从第一数起,如是周而复始,便会达到专注的效果。念佛念至「一心不乱」的状况,必定是专心念佛而非散心念佛。
! h& t" U8 v0 T2 q& `$ h1 `8 A% N) v8 z. C4 _  ~& F/ F# H6 t: h
至於持咒,许多人以为凡是持咒即是修密法,其实不然,正规的密法,必由上师的师师相传,必有仪轨修法。一般的持咒,则与持名念佛类似,故在显教各派,乃至明朝以下的中国禅宗,也用许多明咒。持咒之法,是口诵、耳听、心惟,身口意三业相应,持咒才真得力,那也是定的一种。若以散心持咒,当然也有功德及感应。持何咒文?则端视各人的心向习惯及因缘而定。通常的人多持〈大悲咒〉、〈观音咒〉、〈准提咒〉、〈吉祥咒〉、〈药师咒〉、〈地藏咒〉、〈往生咒〉、〈楞严咒〉等。可以用数珠计数念,也可以计时念。
0 S$ B% d5 m+ C6 f$ q
+ |) L5 x- o- g; d& _: z6、如何修智慧
& p% o% q5 C! |3 t6 |
( ~* z0 @$ P  j0 I8 o+ ?依据大小乘经论所介绍的智与慧,有所不同。「智」有世间智与出世间智,世间的知识以及世间的聪明才智,都以「我」为中心,不论是个体的小我或全体的大我,都未脱离我执烦恼,所以名为世间有漏智。唯有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一切心理或精神的运作称为出世间的无漏智。1 U! b" \2 A+ Z

2 l4 T4 w2 y1 j% D6 R' p* _- d开悟即是无漏智的功能显现,开悟时对自己断烦恼、除执着,开悟後对众生施法雨、济苦难。自度度人而又自知自觉,无我亦无众生。) U1 j6 b- Y4 l

- t9 K9 T" ?- E) D4 S* q至於「慧」共有三等,称为闻、思、修的三慧:% G# ~$ ]6 J( X! {/ ]: m
3 z4 m8 r- U4 W9 w9 T* }
(1)闻慧是依听闻佛法,阅读佛教经论,理解佛法所说的道理和修行的原则。
  R, r. }# p1 Z, y' v/ \  K  n8 O(2)思慧是依所闻的慧解,如法修行,一边仍依经教,一边已从修行过程获得体验。
4 r( {/ i3 V; e0 W: r(3)修慧是从思慧更进一步,不依经教,大用现前,然其终亦不会与经教相违。$ L- X) @: Z# x3 ]* F

# r5 p* D, C: Y# k7、谁有正知正见?
  N- y2 k& B& C# ?
/ ~7 R6 H5 `6 f' @6 L& s- C初学佛法的人,应当多听具有正知正见的法师和居士说法,多读本文所举的佛教经论,多阅正统佛教的现代着作,同时加上因解起修,便是入佛门,开启智慧的最佳途径。& F1 C' m$ P1 _9 D! y
2 W2 K" z7 C/ \
至於谁是具有正知正见的法师和居士,当以人的立场及理性的角度来判断,如果老是说神话、说鬼话的人,常常表演神通、蛊弄神秘的人,自称是圣、是佛、是神、是菩萨的人,运用扶乩引鬼、启灵降神等灵媒形态的人,纵然也用佛经、佛语,实则都是附佛法外道。
& b# |+ q, u6 \6 \5 t& h
- v$ |. ^# B. N3 s( ?# A5 v6 d至於现代正统佛教的着作,最好是已经被收集於丛书、套书如《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等的作品,那是经过专家过滤好的,可以信赖。' {5 `5 p* R/ ?, u4 Y/ i3 G+ H
8 ]: q  u9 s" v! H
佛教徒的学佛目的,是在以智慧及慈悲来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乱神及称圣称佛来迷惑众生。
  P& T' `; d0 V" ]. D; q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缘观念及因果观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现,不在於讨好慇懃,乃在於感谢恩人,原谅仇人,帮助苦人,救济穷人,调伏狂人,启导愚人,感化恶人,鼓励善人,警策懒人,醒觉迷人。那便是以全心关怀一切众生的菩萨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9-20 17:17 , Processed in 0.12862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