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拿不定主意 于 2009-7-21 01:09 编辑 ; {8 h* T- i, A
1 u) |' ]( L/ j# Y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五常的说法源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之所以把这五种道德准则叫做“常”,是因为古人认为它们应该是永恒的,超越一切时空限制的道德规范。《三字经》特别强调,五常的顺序不容紊乱,智和信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才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仁、义、礼为前提,没有对物质贪欲的控制,智和信反而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 b5 _: b; D# w! K# n. c* P: J: l
我认为科学知识是永远在变化的, 而对人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几千年来, 基本没有变. 无论是那个文明或宗教, 实际上都是对这五常作出符合大多数人的诠释. 五常仁为首. 什么是仁. 仁, 就是人的内心中最好的东西, 就是人性. 也是万事万物中的所含的最好的东西. 比如花生仁, 核桃仁. 世间万事万物共有的最好的东西就是仁. 仁就是道性. 佛教也称佛性.( a: v2 g( z0 H4 v. D, {' h
/ b! e! S+ W' i基督徒中可能指的就是见证到上帝时的感动. 其实, 有些基督徒之所以能够发自内心的相信上帝, 就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些什么. 这种感动, 学佛的叫初禅喜. 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 练过静坐的人, 如果入静后, 不想出静, 基本上就是这个. 和普通人有时候会出现强烈的感动, 大脑不工作时有点相象, 但不太一样. 1 R! ]) f2 t9 ?) I3 e
6 G0 i% N. g5 z l& n9 n; [0 _
所以, 学佛的人, 如果真正的有了感受, 是不太看得上基督徒的. 因为, 学佛的人可以重复这种感受, 而不会归功于上帝. 并且初禅之后, 还有二禅, 三禅境界. 修道的人, 则有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的层次. 这些境界和层次, 是随着自身修行的进步而不断提升的. 所以, 学佛的, 修道的人, 一旦有所得, 就能常有所得. 有所得不仅是自己的感受, 而且外人也能看的出来. 最直接的表现, 就是精神状态好了, 身体健康了, 道德修养变化了. 学佛修道而有所得人, 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怀疑. 因为他证过道了, 并且能随时可以再证.
1 r9 N7 ]! d$ T0 N) p) |/ D: d% \: J8 V; [4 ?' U- Y# f) F* b
基督徒的见证, 由于把那感受归功于了上帝, 所以没有再进一步探究那种感受的智慧. 由于没有进一步谈究, 所以就不知道如何才能重复那种感受. 如何才能留住那种感受. 所以, 基督徒们往往会在内心深处, 有怀疑. 特别是从来没有这种感受的人和只有一次, 半次的人. 由于这种感受是神赐予的. 不能怀疑神, 只好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 如果一个人精神比较开放. 这种矛盾的心情, 还可以舒解. 而精神内向的人. 可能会产生精神分裂. 要么认为自己就是神(或神的仆人), 要么认为自己是个罪人. 认为自己是神的, 给别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如以神的名义发起的战争和恐怖行为, 再近些的如李伟光. 认为自己是罪人的, 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如达芬奇密码里的那个自残的修士. * V3 S: G4 s" Y/ i2 U; X! s0 J
9 k& I7 M' e" ^6 e6 c( e不过, 基督徒, 也不是完全没有找到重现这种感受的规律. 那就是祈祷, 聚会. 还有就是集中培训. 好多出来见证的人, 都是在集中培训时, 有这种感受的. 这个其实是个场效应. 和尚要出家才容易修行, 道士要到仙山才能悟道, 都是一个道理. 所不同就是, 基督徒把这个称之为上帝的启示. 而真正有名师指点的道士和和尚则知道, 这是修炼有了些成果. 在这里给基督徒, 指个明路. 要想重现那种感受, 一定要回到那个场里才行. 而且要静, 祈祷时, 不能有私心杂念. 念的经文最好是没有任何文字含义. 自己编的话也行.0 Y a0 @3 E1 k, L0 F
! n! c: b- ^* L$ ? c
因为这种感受, 说不出来的, 只有感受到了才能知道. 所以佛说, 说不得. 其实还是说得的, 不过如果你没有一定的体会. 说了你也感受不到. 比方说, 我说我曾经吃过一次大餐, 那个好吃啊, 等等. 然后结尾一句, “给你说了, 也是白说”. 就是这个佛说, 说不得.! ?8 z% t% m/ I1 s) Y- w5 [' E
! h/ s$ _0 f+ q# h4 l
几个个人体会, 送给各位同志, 共勉
# R" `2 h8 H, O9 c. a' f
4 J; d2 l ?+ R# m/ d9 l Q知之者, 不如行之者, 行之者, 不如乐之者. 8 z, a8 }8 }& _6 u2 k: z
一旦有所得, 要记住那个感受. 平常可经常去 回忆那种感受. 回忆到后马上放下. ! l8 \2 S) p1 O& O6 t
当下即时. 你不属于你的过去, 和将来, 只有当下, 才是你.
3 K/ D5 C1 b' N1 ~' z: f& M你的身体, 你的身份, 你的思想都不是你, 你是存在于你的内心的那个仁.
_/ ^7 D3 ? W
6 _2 m# q% [' s$ q; R我只能称为在门外徘徊的半个知之者. 不当之处, 请各位斧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