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15) 鸡蛋( 0)
|
相由心生" L6 J! M! B1 E% w, o* 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2e4fu.html! \5 s; a5 U3 a9 b& t" o
2 ^+ [$ h/ w. S3 Z
人的本质就是心。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自我意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特色是敏感易觉,一肯定自我,就同时肯定与自我对立的一切非自我。从自我出发,以意念、语言、符号来取代或消融越来越多的非自我,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m9 u5 ]3 c G( g
4 C/ w$ c9 f& u; b2 r" @
受教育未必局限于上学念书,因为学习是人的自然倾向,但是所有的学习中,以个人的定位问题最居关键地位。人生不外乎是一连串抉择的累积,每一次抉择都会牵涉或带动“我在哪里?”与“我要去哪里?”这两个定位问题。于是,生命表现为动态发展、推陈出新的面貌。! i% d% ~# ]' e5 t* d
7 p& n! K1 u& L* m" r
“新”未必代表善,它往往只是不同而已。譬如,身体机能的新陈代谢,在少年时固然使人充满希望,但是中年以后则使人忧心忡忡了。日常生活上的变化与趋势,如电视节目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但是未必带来什么新意。电视看多了,有提早陷于痴呆症的危险。
+ f z: l" E. i. C7 ~$ I
* A- P: u! ~% |. H 因此,一切皆以心灵的自觉为前提。有了自觉,则自我意识与宇宙万物之间,才有建立关系之可能。有了自觉,生命才有真正的新境界,就是成为由价值所塑造的新人。所谓价值,是指人的“知情意”三种潜能所引申发展的成果。勤于求知,可以启蒙解惑,所见皆为真实的一面,所言皆有可靠的根据;乐于抒情,可以点化困境,不以个人遭遇为苦,却能品味无穷美感;勇于实践意志的要求,可以促进人我关系的和谐,集义积善,提升道德水平。
. M7 K' ~" j0 k* @: E5 p
2 d* x2 K7 P: z7 d7 V 心灵在“真善美”的领域中沉潜涵泳,自然可以变化气质、培养风格。这就是“相由心生”的基本原理。4 q7 \- S3 Q6 x: _5 u
0 u' c- G( p$ {, w; e& g
“相”是外表流露出来的气质风度,从小到大不断在改变,只是这种改变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好像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就换了一副面貌了。古人所谓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这是对自己的期许,标准可以订得高一些。若是当成通用的原则,那么三日不读书的人满街都是,又该怎么办? B! i6 b+ T! o- A( M6 l
2 F- c( p6 e: J) v b* M
同样的,有些人奋发图强,造成“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效果。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以“三日”为“多日”,代表一段时期。若有一段时期,念兹在兹,用心于追求某种价值,结果必然有些不同。曹交有心向上,请教于孟子。孟子告诉他:“你穿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久之就成了尧。你穿桀穿的衣服,说桀说的话,做桀做的事,久之就成了桀。”尧是大善,桀是大恶;为善为恶,全在乎自己的抉择。如何抉择,则是心在负责。
! I$ ~: g1 a4 `1 H
. c5 ] S2 u+ y9 { 儒家主张“身心合一论”,对于“相由心生”的说法是不会反对的。譬如,孟子认为“观于人者,莫良于眸子”,要了解一个人的好坏,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因为人的外在行为可以伪装,可以像乡愿一样博得大家的称赞,但是人的内心好坏却会透过“灵魂之窗”而显露。“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若是心地正直,眼睛就明亮;反之,眼睛就昏黄。我每次读到这段话时,一方面佩服孟子的见解,另一方面又担心他有些武断,就是没有考虑到一个人生病时眼睛昏黄,是否会给人错误的印象呢?# {' k. N) T0 w# e
. n5 q6 }2 O7 k. j8 r' @6 F% n4 v
不过,“相由心生”的大原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心”又是什么?心有自主能力,可以决定自己要什么与不要什么。试以人生际遇来说,决定因素有五,就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前三项有的是注定的,有的是巧合因缘,有的是复杂现象,往往不是自己所能掌握。我们可以完全自主的,只有积阴德与读好书。这两项作为,正好符合“心”的能力。2 f2 I5 R; C( V& g
4 X/ d3 a1 r( w7 l: T3 n% I4 x( u
人若常行善事,不求回报,就是积阴德。心灵就像福田,种善因得善果,即使没有现实世界的福报,也会在行善过程中得到平安喜乐。“有心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不论福祸,行善之乐溢于言表,所过之处如春风化雨,祥和欣悦。
; G! a. ~/ _3 i# V' w% |# q. a 4 B) B' o5 n0 p, k
人若常读好书,思想明理通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白一切现象的来龙去脉,心中自有定见与远见,不致受犹疑困惑及后悔懊恼之苦。借着书本,可以“尚友古人”,与古人为友,聆听他们的嘉言懿行,坚定自己的志节,在滚滚红尘中独行而不寂寞。
; ?3 D: i6 D" ]- x# | 6 ~3 r* Q* l ?/ u8 P G
积德与读书都是“修心”的上上之策。走上这并行的双轨,不但可以向着至善之途前进,而且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开一切的罪恶与痛苦。人生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的相貌又何尝不是“非向善即向恶”?如果每隔五年仔细端详自己的照片,一定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但是更重要的,却是看到心灵成长或后退的痕迹。
$ z% O2 N7 b: j & L2 O* b* ~% C& p9 z
在人际交往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大家都重视外貌,都希望保持美好的容颜,于是化妆品大行其道,健美操也广为流行。如果这时提倡以“积德与读书”来美容,会不会引来一阵讪笑?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世人的讪笑也许正好证明了我们提议的办法是对的。以心为本,则相不受年龄与风霜的侵蚀,超越有形的美丑,契合于完美的“人”之相。
. W6 z; N! q, E! e# r, E M 9 {4 |3 `0 D' b/ }
|
|